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神头岭歼灭战

【交战时间】1938年3月16日

【交战双方】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769团、第386旅;日军第16、第108师团各一部

【指挥将领】刘伯承、陈赓

【战果】歼灭日军1500余人

1938年3月上旬,八路军第129师奉命由正太铁路附近进至晋东南的襄垣地区,侧击由邯郸经东阳关向潞城、长治进犯的日军第108师团,并破坏东阳关至长治的公路。

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右)与政委邓小平在前线

位于浊漳河畔的杨家庄,八路军第129师指挥部作战室内气氛异常的严肃紧张。墙壁上悬挂着缴获日军的五万分之一军用地图,邯(郸)长(治)公路被红笔醒目地勾了出来。师长刘伯承翻阅着来自各方的敌情通报和本师部队的侦察报告,不时用放大镜审视着墙上的地图。

邯长公路东起平汉线上的河北邯郸,西至山西的长治,中经武安、涉县、黎城、潞城等地,横贯太行山脉,与临屯公路相连。特别是黎城东阳关内外的一段公路,是晋西南日军从平汉线取得补给的主要交通线。

根据侦察到的情报:邯长公路上日军运输频繁,黎城是日军在这条运输线上的兵站集结要地,有400多人守备;黎城以东的涉县有日军400多人;黎城西南的潞城驻有日军步骑兵2000多人,属第16师团和第108师团。这两个师团的日军装备精良,自侵华战争以来没有遇到过强有力的抵抗,思想上比较麻痹大意;而两城之间为丘陵,中间有浊漳河相隔。

据此,刘伯承和师政治委员邓小平研究决定:利用这一有利地形,采取“攻其所必救”的战术,佯攻黎城,吸引潞城之敌出援,在途中设伏歼灭之,并相机打击由涉县来援之敌。

11日,作战计划上报八路军总部:

根据近日情报,囤留敌确仅数百,东进之敌千余,已经吾元镇回长治。我们不应再停止不动。现黎城敌仅300余,城易攻入。我们转攻黎城,打潞城或涉县敌之增援。……如何?请示。12日,朱德、彭德怀复电批准了这个作战方案:

同意相机袭取黎城、潞城,占领东阳关,打击增援队。我们准于14日到沁县以南之阎家沟、白家沟附近,请小平、向前来本部开会,伯承留部指挥。

根据指示,邓小平、徐向前到八路军总部开会去了,刘伯承顿时感觉肩上的责任和担子异常沉重。经反复思考,决定以385旅769团一部于16日拂晓前袭击黎城,该团主力设伏阻击涉县出援之敌;以386旅3个团在潞河村与微子镇子间的神头村以西山岭设伏,歼灭潞城出援之敌。

一向严谨的刘伯承深知纸上谈兵是无法取得战争胜利的,就对参谋长李达说:“神头村是潞城东北十余公里外的一个小山村,从地图上看,一条公路从村西的神头岭下穿过。把伏击部队摆在岭上,居高临下,地形是很理想的。至于3个团的兵力如何部署,让陈赓到现场勘察一下再下决心。”

15日上午,386旅召开团以上干部战前准备会。

陈赓传达了师部的作战意图后,大家围在地图前你一言我一语,对伏击场地的选择发表各自的意见。神头岭确实是个好地方。那里有一条深沟,公路正从沟底通过,两旁山势陡峭,既便于隐蔽部队,也便于出击。整个邯长线上,再也没有比这更理想的伏击场地了。但一向谈笑风生的陈赓却一言不发,眉心紧锁,陷入沉思。

一番激烈讨论过后,室内渐渐趋于安静,最后大家都望着陈赓,等着他作结论。

陈赓反问道:“神头岭的地形谁亲眼见过?”

会场里一片沉默,大家都还没有顾得上去看地形。

“这不是纸上谈兵吗?刘师长常讲‘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靠国民党的老地图吃饭,要饿肚子哩!我看,会暂时开到这里,先去看看地形好不好?”

众人在陈赓和政治委员王新亭的率领下骑上马向南驰去。陈赓穿着在长生口战斗中缴获的日军呢大衣,骑着大洋马,走在最前面。陈赓今天一反常态,不像平时那么爱说爱笑了,一路上总在考虑着什么,只是偶尔回过头来,和大家研究一下沿途值得注意的地形。

到达路河村附近后,陈赓等人下了马,隐蔽地沿公路北面的山梁西行。只见邯长公路跨过浊漳河,蜿蜒而来,一会儿跌落深谷,一会儿又爬上山腰、穿过山坳。公路上,不时有三五辆日军的汽车急驰驶过,卷起阵阵黄土。正如地图上所示,这一段地形虽算得上险要,但对于一个有几个团兵力参加的伏击战而言,显然是不合适的。于是,大家把希望都寄托在神头岭上。

然而,当众人翻过一座山看到神头岭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实际地形和地图上标示的根本就是两回事——公路不在山沟里,而在山梁上!

山梁宽度不过一二百米。路两边的地势比公路稍高,没有任何隐蔽物,只是紧贴路边,国民党军队曾构筑了些简易工事。山梁北侧是两条大山沟,沟对面是申家山。山梁西部有个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子,便是神头村。再往西,就是微子镇、潞城了。

这样的地形并不适于打大规模的伏击战。部队既不好隐蔽,也难于展开,北面又是深沟,预备队运动不便,搞不好,还可能使自己陷入困境。

“怎么样,这一趟没有白跑吧?粗枝大叶要害死人哪!”陈赓用马鞭梢指着神头岭方向,语重心长地说。

众人议论纷纷,差点上了地图的当。多亏旅长有先见之明,不然部队在这里伏击,该会有多大损失呀!有的干脆骂起那张该死的地图来。

八路军某部在设伏歼击日军

陈赓继续观察着周围的地势地貌,过了好久才转过身来向大伙一挥手:“走,回去接着讨论。地形是死的,人是活的,想吃肉,还怕找不到个杀猪的地方嘛?”

众人皆笑。

回到旅部时,天已经完全黑了。饭后,会议继续进行,气氛也更加热烈起来。有主张打的,也有反对打的,各有各的道理。就这样,争执了半天,也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陈赓一直在仔细听大家的发言,最后站起身来,坚定地说:“我看,这一仗还是在神头岭打好。不要一说伏击就只想到深沟陡崖,天底下哪有那么多深沟陡崖?没有它,仗还是要打。”

他走到地图前,解释说:按常理讲,神头岭打伏击的确不太理想,但是现在却正是我们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的好地方。正因为地形不险要,敌人必然麻痹,而且那些工事离公路最远的不过百来米,最近的只有20来米,敌人早已司空见惯。如果我们把部队隐蔽到工事里,隐蔽到敌人鼻子底下,切实伪装好,敌人是很难发现的。山梁狭窄,兵力确实不易展开,一线少摆一点,纵深多摆一点,只要选好进出通道,搞好联络,对战斗影响不大。地幅小对伏击一方是个限制,但对敌人是更大的限制,它的技术兵器难以展开,骑兵也失去了机动能力,有利于发挥我们的近战优势。

说到这里,陈赓突然发问:“独木桥上打架,对谁有利?”

771团团长徐深吉回答:“先下手为强,我看谁先下手谁占便宜。”

陈赓点点头,“只要我们做到突然、勇猛,这不利条件就只对敌人不利而对我们有利了!”

接着,他又问772团团长叶成焕:“如果把2营放在申家山,能不能在40分钟内冲上公路?”

2营一向以快速著称,是一支能啃硬骨头的部队,这次是留做预备队使用的。

叶成焕胸有成竹地说:“半个小时保证冲到!”

大家的意见得到了统一,但也有人提出:这样是不是有点冒险?

“打仗本来就是有几分冒险的事嘛!有的险冒不得,有的险却非冒不可。诸葛亮的空城计不也是冒险吗?如果一点险也不敢冒,他只好当司马懿的俘虏,还有什么戏好看?”

陈赓的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最后,会议决定在神头岭打伏击,具体部署是:

以771团、772团主力一左一右埋伏在路北;以补充团设伏于对面的鞋底村一带,771团抽出一支小部队向潞河村方向游击警戒,相机炸毁浊漳河上的大桥,切断两岸敌人的联系;以772团3营担任潞城方面的警戒,断敌退路。

这时,陈赓又问刚刚由旅作战股股长升任补充团参谋长的周希汉:“潞城敌人有变化没有?”

“3000多人,没有大变化。”

陈赓略微沉思了一下,转头对叶成焕说:“你们再抽一个连出来,撒到潞城背后打游击去!”

“是!”叶成焕高声回答。

15日傍晚,陈赓率386旅各部向神头岭设伏地域出发了。

周希汉回忆道:

天擦黑,部队就出发了。长长的行列,由上遥村向南,沿着山间小道,伸向漫流岭、申家山、神头村。部队经过深入动员,情绪极高,说说笑笑,热闹异常。补充团的大部分战士,几天以前都还是辽县、黎城、涉县一带的游击队队员和民兵,参加这样大的战斗还是第一次,劲头更足。大清早,大家就把红缨枪磨得亮亮的,把鞋子绑扎得好好的,作好了一切准备。看到他们那一蹿一蹿的样子,使人好像能够听到那一颗颗兴奋而激动的心,是在怎样剧烈地跳动。

八路军第129师部队一部向日伪军据点发起进攻

到达预定位置后,陈赓先在神头村里看了看,又到各团督促大家进入阵地,进行伪装。当来到补充团阵地时,见几个战士正围在一起研究如何伪装,如何保持地形的本来面貌。

陈赓表扬了大家几句,接着说:“日本鬼子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怕他气势汹汹,只怕我们满不在乎,骄傲麻痹。”

这时,一个战士突然问道:“旅长,这地方怎么好打伏击?离路这么近,可不要给鬼子踩到头上发现了啊!”

陈赓笑道:“我看这地方是不错。只要伪装得好,敌人踩到了也不会发现。要是被敌人发现了,你们开我的斗争会好不好?”

“可是,你们要不好好伪装,暴露了目标,或者打不好,吃不掉敌人,怎么办呢?”

“你处分我们!”

“处分你们干什么?暴露了目标,还当什么八路军,都回家去当老百姓算了。”

战士们一个个嘿嘿地笑了起来。

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了一阵沉闷的轰隆声,那是担负“钓鱼”任务的769团对黎城的袭击开始了。

16日凌晨,769团1营突然对黎城发起攻击,一举攻入城里,消灭日军100余名。

正在睡梦中的日军被从天而降的八路军勇士们打得晕头转向,摸不清东南西北,只好龟缩在房子里顽抗,并拼命向潞城、涉县的日军呼救。

4时30分,神头岭伏击阵地一切都已就绪。陈赓再一次交代部队:各营只许留一个干部值班,在外边观察,其余人潜伏好,谁也不准露面。

周希汉回忆道:

我们静静地伏在工事里,等待着东方慢慢发白。黎城方面,枪炮声仍在不断传来,时紧时慢,时疏时密。我暗想,这时候,也许敌人正声嘶力竭地向潞城求援呢!

天大亮了。我轻轻拨开那黄了一冬刚刚发绿的蒿草,向外观察。四周很静,看不到一丝人迹。神头村离我们只有一两里路,没有鸡叫,也不见饮烟。公路横躺在我们面前,由于长时间没下雨,加上敌人运输部队往来频繁,路面已经形成了一层很厚的灰土。北面和我们相对的地方,是七七二团一营的阵地。他们隐蔽得很好,我极力搜寻,也很难发现一点痕迹。

上午9点,周希汉接到了陈赓电话:从潞城开出1500多敌人,已经到了微子镇,命令部队立即做好战斗准备。

周希汉高兴得真想跳起来:好啊,来少了不够吃,来多了一口吃不下,1500人,正合适!

原来,陈赓派出去打游击的那个连发挥了大作用,在背后乒乒乓乓一打,把潞城里的敌人给打蒙了,生怕八路军乘虚攻城,所以不敢倾巢出援,3000多人只出动了一半。

9时30分,日军在微子镇方向露头了,前面是步兵、骑兵,中间是大车队,后面又是步兵、骑兵。事后得知,这是日军第16师团的精锐部队。敌人满以为这样大的部队行动,土八路根本不敢惹。因此,又带上了第108师团的一个辎重队,妄想救援黎城、护送车队一举两得。

日军先头部队进抵神头村后,便停了下来。不一会儿,一支由30多名骑兵组成的搜索分队出现了。他们沿着一条羊肠小道,径直朝772团1营阵地奔去。眼看他们一步步接近工事,马蹄就要踩到战士们的头上了。

果然不出陈赓所料,敌人只注意了远处,注意了沟对面的申家山,对于鼻子底下那些司空见惯的破旧工事,压根儿也没放在眼里。看到申家山上没有动静,日军又继续搜索前进了。

等敌人全部进入伏击圈,772团指挥所发出了攻击的信号。

刹那间,平静的山梁好像变成了一座火山,上百枚手榴弹雨点般落入敌群里爆炸。弹片横飞、火光闪闪,连同滚腾的硝烟与黄土,汇成了一条愤怒的火龙,一下子把长长的日军队伍和公路都吞没了。

“冲啊!杀啊!”

战士们从工事里、草丛里飞奔出来,冲进敌群,用刺刀、大刀、长矛奋勇砍杀。尤其是补充团,战士们手中大多是清一色的红缨枪。在短兵相接的格斗中,被日军称为“长剑”的红缨枪显示出它特有的威力。

长长的公路上,只见白光闪烁,红缨翻舞。许多敌人还没有辨清东南西北就见了阎王,剩下的残兵败将拼死顽抗,但在狭窄的地形上,根本排不成战斗队形。日军既没有地形、地物可以利用,火力优势又无法发挥,只得在路上像无头的苍蝇一样,东一头西一头来回瞎撞。

不过,日军的战斗力毕竟不容小觑。面对如此突然攻击,依然很快组织起小有规模的反击。有的滚进水沟里继续顽抗,有的趴在死马后边射击,有的则端起刺刀肉搏……

八路军缴获日军的部分武器装备

周希汉回忆道:

许多地方在激战,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就在这时发生了:七七二团八连连长邓世松胸部负重伤,在临牺牲前的一刹那,仍挥着手榴弹指挥战士们向敌人冲击;一营一个战士负伤四处,用毛巾扎住伤口后,又一口气刺死了三个敌人,当他停止呼吸时,手里的刺刀还深深地插在鬼子的肚子里;司号员杜旺保抱着块大石头冲上公路,把一个鬼子砸得脑浆迸裂;炊事员老蔡也用扁担劈死了一个敌人,夺来了一支三八枪……

双方正杀得难解难分,一阵喊杀声自天而降,埋伏在申家山的772团2营冲上来了。敌人完全被冲垮了,除少数窜向东面的张庄和西面的神头村方向外,绝大部分都成了八路军的刀下鬼。

正当300多名残敌逃进神头村,企图凭借窑洞、房屋负隅顽抗时,陈赓刚好由申家山下来,走进772团指挥所,对叶成焕说:“绝不能让鬼子在村里站稳脚跟。村边是哪个排?”

“7连1排。”

“是蒲达义那个排吗?”

“是!”

蒲达义排一贯勇猛顽强,能打硬仗,曾多次受到过陈赓的表扬。

陈赓点了点头,斩钉截铁地吼道:“命令1排,不惜一切代价,把村子拿回来!”

20多名战士在蒲达义排长的率领下,一个猛冲,仅以伤亡5人的代价就把敌人赶出了村子,并用猛烈的火力毙伤几十个日本兵。

然而,力量毕竟悬殊太大。敌人一出村,马上又蜂拥上来,情况危急万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叶成焕亲率8连赶到村里,巩固了阵地。

不甘失败的敌人又连续组织反扑,机枪、步枪、小炮,集中向村里扫射、轰击。双方在村口展开了空前激烈的拉锯战。

激战中,陈赓来到了神头村里,一边观察村外的情况,一边向冲过身边的战士们喊:“快上,把敌人给我赶到山梁上去!”

旅长亲临战斗第一线的消息,立刻在部队中传开。叶成焕担心陈赓的安危,急得满头大汗。他知道此刻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把敌人重新逼上山梁,彻底歼灭!

好个叶成焕,把盒子枪一举,大喊道:消灭敌人!冲啊!第一个杀向敌阵。战士们立即大喊着,如猛虎般不顾一切地扑向敌人……

枪声渐渐停息了。公路上躺满了鬼子的尸体,厚厚的灰土,几乎都成了血的泥浆。陈赓穿着灰棉衣,敞开前胸,笑容满面地和叶成焕站在村口,见周希汉走过来,老远就喊:“补充团,干得不错呀!”

周希汉把两架崭新的折叠镜箱照相机送到陈赓面前:“旅长,这也是刚才缴的。”

“嗬,照相机,这是武器呀!”

陈赓接过了照相机,爱不释手地看着,高兴地说:“我们可以用敌人送来的机子拍些照片,给报纸、杂志发表,让全中国、全世界人民都知道,这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下场!”

机子里装有现成胶片,陈赓兴致大发,便打开机匣,对准狼藉满地的日本旗和横七竖八的日军尸体,一连拍了好几张。

被击毙的日军士兵

就在神头村激战之际,被伏击部队放过去的先头之敌,刚刚进入潞河村就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771团全歼了。

佯攻黎城的769团在完成“钓鱼”任务后主动撤离,城内的日军立即出动向神头岭疾进,企图援救被围之敌。当行至赵店村浊漳河畔时,突遭771团特务连阻击。敌人见赵店桥已被烧毁,一面组织炮火掩护,一面抢修赵店桥。此时,特务连得知神头村围歼战胜利结束,便奉命撤出了战斗。

13时许,潞城日军一部乘2辆汽车驰援神头之敌,被772团7连歼灭于神头村西南处。一个小时后,不甘心失败的日军100余人乘7辆汽车前来援救,结果又被772团一部击毁汽车3辆。残敌见势不好,慌忙掉转车头,拖着4车死尸和惨叫的伤员逃回了潞城。

到16时,神头岭伏击战胜利结束。此战共歼日军1500余人,俘敌8人,毙伤和缴获骡马600余匹,缴获各种枪550余支,八路军仅伤亡240余人。

这是八路军继平型关、广阳伏击战之后进行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伏击战。刘伯承于1939年8月22日在《对目前战术的考察》-文中,把它作为“吸敌打援”一个极好的战例。

在这次伏击战中侥幸逃脱的日本《东亚日报》随军记者本多酒沼,曾写了一篇题为《脱险记》的报道,说神头岭战斗大伤“皇军”元气,八路军的灵活战术实在使人难以琢磨。

第108师团下元部队的一名下级军官在《阵中日记》中写道:

据潞安兵站友部的情报,日前辎重受袭的原因是没有警戒而休息,计战死者290名,战伤者40名,失踪60名,纸币15万元全部被夺去,108师团这样的损害是从来没有的。此外警备1小队也全灭了……潞安到黎城的道上,鲜血这边那边流着,我们的部队通过其间,真觉难过,禁不住流下滚滚的热泪。

神头岭,成了日军丧魂落魄的“伤心岭”。 l5TS3ux01rb9d+rsFWI2e49BfWqbSP2NXwonNz6eCZ5tYWHbTEDTKMWr8FcKhrm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