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连环画的颓势

我小时候爱看连环画。1986年回上海探亲,就想为7岁的儿子买些连环画带回贵阳家中,故而对于28年前的上海连环画市场有了一点了解。

那一年,上海的连环画坛,有三个突出的情况。

其一,市场上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连环画。这些连环画往往是根据那时涌进内地的一大批武侠小说编绘的。人们对这些连环画发出批评声音的同时,特别留意五六十年代出版的那些价格便宜、画风严谨的连环画作品。尤其是对根据《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西游记》四大名著改编的连环画,更是啧啧称道,同时慨叹“今不如昔”。

小时候,我居住的那条弄堂口过街楼下面,有一个天天摆放出来的“小人书”摊,出租连环画。花一分钱,可以看一本;读者少的阴雨天,一分钱还可以看两本。而每当我租借连环画看,让母亲知道了,就要遭到训斥,她说这种连环画太脏了,什么人都看,不少人看的时候还要沾着唾沫翻书,因此不准我去借“小人书”。训斥的次数多了,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当我自己也有了儿子的时候,我才体会到母亲当年是对的。故而当我察觉孩子稍懂事时也喜欢看“小人书”了,我就尽量买新的连环画给儿子看。

《三国演义》

《红楼梦》

对于我来说,认识四大名著中的很多人物形象,就是在看“小人书”时获得的。

从这一意义上说,还真得感谢当年那些精心编绘连环画的画家们。最初的一些粗浅的美术知识,我也是从阅读连环画时得到的。

连环画特有的线描技法以及那细节描绘的真切,尤其是毫发毕现之处,常常赢得我和小伙伴们的惊叹。连环画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场面的渲染几乎能令人身临其境,都让我和喜欢“小人书”的伙伴们喜欢。

其二,是1986年文化部和全国美协举行的第三次连环画评奖活动中,上海又和前两次一样,获奖作品共有18件,列全国第一。这说明上海有一支强大的连环画创作队伍。

似乎是为了证实这一点,上海美协和上海连环画研究会联合举行的1986年上海连环画作品展,展出了160位作者的150余套作品,显示了上海创作连环画的实力和阵容。这是我要说的第三种情况。

尽管有这三种情况,连环画的创作和出版还是显露出了颓势。或者说是风光不再,优秀的好作品较少。

我尽可能选择了一些能买到的较好的作品,比如描绘中国历史的连环画、世界文学名著的连环画、伊索寓言的连环画等,自认为这些“小人书”会对儿子的成长有利。同时,我也通过出版界的朋友,了解为什么难以买到像四大名著那样优秀的连环画。得到的答复是,经过十年浩劫,已经很难有完整优秀的“小人书”了。打倒“四人帮”之后,1979年重印过一次上海出版的《三国演义》,先是出了一套48册版,后来又增补了12册,凑齐了60本,也颇受欢迎。事隔六七年,市场上也难以买到了。

写到这里,我想将心中的一个想法,也一并写出来,以求教于美术界。

上海曾有过一支蔚为壮观的连环画创作队伍,其中有不少优秀的、杰出的画家,他们至今仍然活跃在美术界。能不能在连环画的基础上,创作出一批以人物为主的油画?这样的油画既有连环画的细腻和神形毕肖的刻画,又有油画的色彩,推出一批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油画,描绘出崭新的意境,创造出中国自己的风格,让具有连环画底蕴的新油画,放射出独特的奇光异彩。

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1j3yP/F50IpHNawZUajjOx5EyBBa/Lu0bpWl1apQN7zizuFfy7a5mTCBLCLVqg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