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北风那个吹,八王那个乱

司马亮是司马懿的第四子,司马炎的叔父,历任军政要职,是当时皇族宗室中年龄最大、威望最高的人物。

杨骏则是杨皇后之父,凭借这一身份而备受重用,是司马炎在后期最信任的得力助手。

在司马炎看来,这两个人,一个是司马衷的叔祖父,一个是司马衷的外祖父,忠诚度都是不容置疑的,且两人可以相互牵制,不至于一家独大。

他本以为,有他们为自己的儿子保驾护航,自己应该可以放心了。

然而,正如祥林嫂本以为狼不会在春天到村子里来一样,“本以为”的东西往往是不靠谱的。

事实很快就证明了他这个自以为是的设想完全是痴心妄想!

杨骏利用自己在宫中侍疾的机会,居然把司马炎命自己和司马亮共同辅政的诏书藏了起来,接着杨皇后又趁司马炎临死前昏昏沉沉的时候,召来了专门负责起草诏书的中书监华廙和中书令何劭,口头宣布皇帝遗诏,任命杨骏为太尉、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总领朝政。

之后,杨皇后当着华廙、何劭的面,把写好的诏书给躺在床上的司马炎看,司马炎什么也没说——估计他这时要么是已经病得说不出话来了,要么是已经气得说不出话来了!

既然皇帝没发表意见,那当然就可以认为是默许了。

就这样,按照这个所谓的“遗诏”,在司马衷继位后,杨骏就成了整个西晋帝国说一不二的主宰。

由于他专横跋扈,刚愎自用,且为人刻薄,心胸狭窄,很快,朝中大臣们都对他怨声载道,分封在各地的诸侯王对他更是不服。

野心勃勃的皇后贾南风从中看到了机会。

她决心发动政变,除掉杨骏。

但她深知自己实力不够,且居住在深宫之中,不便出面,需要找个有实力的帮手。

她找的人,是时任都督荆州诸军事的楚王司马玮。

司马玮是司马炎的第五子,司马衷的弟弟,当时才21岁。

此人的头脑像十以内加减法一样简单,胆子像十的一百次方一样大。

这样的人,显然是拿来当枪使的最佳人选。

果然如贾后所料,司马玮听说后不仅欣然答应,还叫上了自己的弟弟淮南王司马允(司马炎第十子)作为帮手,两人随即申请入朝。

杨骏本来就担心司马玮等人在地方上手握重兵,会对自己不利,见他们主动要入朝,当然立即同意。

公元591年3月8日,在贾后的精心策划下,政变正式发动。

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八王之乱”自此拉开了序幕。

凭借手中掌握的司马衷这个橡皮图章,贾后轻易地取得了将杨骏免职的诏书,给杨骏安的罪名很老套——谋反。

司马玮负责执行,他亲自驻守司马门(皇宫外门),派东安公司马繇率军拿着诏书前去捉拿杨骏。

暴雨面前,城市下水道的好坏一览无余;生死关头,杨骏豆腐渣的本质顿时呈现。

当时有部下建议他烧掉禁宫中的云龙门放手一搏,他犹豫了半天,最后居然说:云龙门是魏明帝时所建,花了一大笔钱,怎么舍得就这样烧掉呢?——为了保护公物,不惜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最终,坐以待毙的杨骏被杀于马厩之中,其家人、党羽全都被诛。

颇有心计的贾后并没有立即走上前台,而是推出了汝南王司马亮和太保卫瓘共同执政。

两人都是功勋卓著的老臣,在这样一场动乱后,由他们出面稳定局势,可谓是众望所归。

不过,对贾后来说,这一切只是不得已的做法——自己要想独揽大权,像司马亮这样名高望重的人是必须除掉的。

因此,在仅仅3个月后,贾后又暗中指使司马玮杀掉了司马亮和卫瓘,接着又嫁祸于他,以“擅杀大臣”的罪名将司马玮这个愣头青斩首。

司马亮等人死后,贾后终于再无任何顾忌,开始为所欲为。

她荒淫无度,不仅和太医令程据等人私通,甚至还让人四处物色美男,供她淫乱。

不过,贾后还是有点头脑的,虽然私生活够乱,在政事上却一点不乱——这几年,她重用庶族出身的老臣张华,使朝政保持了几年的相对安定。

然而,春风得意的贾后此时仍有心病——非自己所生的太子司马遹。

当年的神童司马遹现在已经逐渐长大了。

对贾后的专权,他非常不满。

贾后对此心知肚明,遂决心废掉太子。

公元299年年底,贾后设计诬陷太子谋反,将司马遹废为庶人,次年又将其杀害。

贾后的这一举动,就像一碗水被倒入了看似平静的油锅——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毕竟,司马遹是晋武帝司马炎看好的继承人,向来被寄予厚望!

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乘机以“贾后谋害太子”为罪名起事,一举诛杀了贾后和贾氏一党,自任相国,控制了朝政。

但贪婪的司马伦对此并不满足,没过多久就把司马衷一脚踢开,篡位做了皇帝。

这可让其他诸侯王找到了口实。

镇守许昌(今河南许昌)的齐王司马冏(司马炎弟弟司马攸之子)首先举起大旗,宣布讨伐司马伦。

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司马懿弟弟司马孚的孙子)和邺城(今河北临漳)的成都王司马颖(司马炎第十六子)也起兵响应。

司马伦众叛亲离,很快就兵败被抓,随后被赐死。

司马衷重新复位,封司马冏为大司马,司马颖为大将军,两人都加九锡,共同辅政。

司马颖采用谋士卢志的建议,主动请辞,以退为进,返回封地邺城。

司马颖走了,自然是司马冏一手遮天。

他骄奢恣欲,作威作福,不久就大失人心。

公元302年12月,河间王司马颙声称接到皇帝密诏,指责司马冏“斥罪忠良,伺窥神器”,出兵讨伐司马冏。

没想到还没等他的部队打到洛阳,京城内的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就已经杀掉了司马冏,最高权力落入了司马乂手中。

司马颙心里不是滋味。

什么感觉?

就好像自己先看中的美女,却被别人横刀夺爱抢走了。更要命的是,这个第三者的实力远远不如自己!

这让他的心理怎么能平衡!

于是,他又再次和司马颖联手,以“司马乂论功不平、专擅朝政”为名发兵攻向京城。

司马乂固守洛阳,苦苦支撑,但毕竟寡不敌众,局面越来越被动。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压之下,必有叛徒——几个月后,城内的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弟弟司马馗的孙子)与部分禁军合谋,抓获司马乂,将其送给了联军。

司马乂随即被活活烤死。

之后,司马颖以丞相、皇太弟的名义掌握了大权,坐镇老巢邺城,遥控朝局。

然而,天下乌鸦一般黑,司马家的王爷都一样水——除了饭桶还是饭桶,除了废物还是废物,除了让人失望还是让人失望。

司马颖也不例外。

他不仅任性妄为,还宠幸小人,弄得朝政一片混乱。

这样一来,很快又有人不安分了。

这一次跳出来的是司马越。

司马越当时在京城洛阳担任尚书令,公元304年7月,他与右卫将军陈昣(zhěn)联手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城,随后他挟持皇帝司马衷,率禁军北上,讨伐邺城的司马颖。

但理想很夺目,现实很残酷。

在荡阴(今河南汤阴),司马越的部队被司马颖击败,战后司马越狼狈逃回自己的封地东海(今山东郯城),司马衷则被挟持到了邺城。

与此同时,趁着京城空虚,司马颙派大将张方出兵东下,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洛阳。

这几年,最高权力在几个诸侯王之间像走马灯一样转来转去,西晋中央政府的权威已经降到了最低点,整个帝国也几乎成了无政府状态。

天下早已四分五裂,乱成了一锅粥。

在西南,氐人流民领袖李雄驱逐了晋朝益州(治所今四川成都)刺史罗尚,占领了成都;

在西北,凉州(治所姑臧,今甘肃武威)刺史张轨统领河西四郡,由于远离中原的战火,那里成了事实上的独立王国;

在东南,扬州(治所建邺,今江苏南京)刺史陈敏扫平了蛮族叛乱,正准备割据江东;

在北方,实力最强的则当属幽州(治所蓟城,今北京)都督王浚。

王浚出身于著名大族太原王氏,是西晋开国元勋王沈之子,如今看到天下大乱,他的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

不过,王浚清楚地知道,要想在这样的乱世出人头地,自己的兵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和某些足球俱乐部一样,他也想到了引进外援。

这方面,他是有很明显的地缘优势的。

因为幽州地处晋帝国的东北边陲,与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近在咫尺。

据史书记载,这两个民族都源于战国时的东胡。西汉初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其残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后均以地名为族号,发展成为乌桓、鲜卑两个民族。本来他们都是匈奴的附庸,后来匈奴在汉朝的打击下逐步衰落,他们则乘机坐大,尤其是鲜卑各部此时已经遍布于几乎整个塞北。

东部鲜卑位于辽西一带,主要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三大部;

北部鲜卑主要是拓跋部,他们原先居于大兴安岭北部,后南迁到了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一带;

西部鲜卑则包括河西鲜卑秃发部和陇西鲜卑乞伏部……

与幽州相邻的是东部鲜卑,其中距离最近的是段部。

为了搞好与段部鲜卑的关系,王浚可谓下尽了血本——他不仅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段部首领段务勿尘,还为段务勿尘争取到了一个辽西公的封号。

之前司马颖等人讨伐司马伦的时候,曾经派人到幽州招兵,王浚却不仅不予配合,还下令禁止幽州百姓参与司马颖的招募。

司马颖因而对王浚恨之入骨。

现在他大权在握,自然不能不报这个仇。

由于顾忌王浚的实力,他这次来了一手暗的——他派自己的心腹和演去担任幽州刺史,并命其找机会杀掉王浚。

不料,和演谋事不密,反被王浚所杀。

正所谓打草惊蛇,如此一来,王浚终于彻底明白了:自己一定不会被司马颖所容!

与其认命,不如玩命!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

于是他马上联合了鲜卑段务勿尘、乌桓羯朱和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之弟)等人一起起兵,共十几万人,浩浩荡荡杀奔邺城,讨伐司马颖。

得知这个消息,司马颖不由得大惊——这些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在箭雨中成长,其战斗力非比寻常,而自己的部队刚刚与司马越打过一场恶战,人困马疲,怎么可能敌得过这些如野兽一样凶悍的异族人?

他满脸愁容,忧心忡忡。 g4hd3HJCKsqd5EcxSTVel1LxB7Xry/5j6TcbYn926K+s+cjqP+j6WTEqv18G9DE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