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无论如何,石勒都称得上是一代人杰。
但如果他泉下有知的话,看到他死后发生的一切,他也许会被再气死一次。
据说石勒在临死前,曾留下了3条遗言:
第一,丧事从简,停灵3日即葬,葬后百官即除掉丧服,不要禁止婚娶、祭祀、饮酒、食肉,以常服装殓,墓内不陪葬任何金宝器玩;
第二,石弘和兄弟应互相扶持,以司马氏为戒;
第三,中山王石虎应深思周公、霍光之事,不要在后世留下口实。
但这种口头的东西对无法无天的石虎来说,就像没装摄像头的红绿灯对某些无良司机一样——根本没有任何约束力。
在石勒去世的当天,他就悍然发动了政变。
他把石弘劫持到殿前,当着他的面收捕了徐光和程遐,同时征召其子石邃率军入宫宿卫。
石弘吓坏了,哭着表示要让位给石虎。
石虎铁青着脸,像骂小孩一样怒斥他:先帝驾崩,自然应该是太子继位,臣怎么敢乱这个规矩!
然而石弘还是流着泪推让不止,石虎终于失去了耐心:你若是不堪重任,到时天下人自然会按规矩办事的,现在废什么话呢?
就这样,石弘在石虎的威逼下,如登上断头台一般战战兢兢地登上了皇位。
不久,程遐、徐光都被处死,石虎则出任丞相、魏王、大单于,加九锡,总领朝政,他的儿子们也尽皆封王。
自此,石虎大权独揽,一手遮天。
他视皇帝如无物,视太后如废物,视宫里的一切为囊中物,石勒当初宫中的美女、珍宝、车马也都被他悉数拿走。
在用人上,凡是石勒的旧臣全部改任闲职;凡是石虎本人的亲朋故旧全都身居要职。
石虎如此任性,石弘则早已认命。
他每天只是坐困宫中,除了垂泪对宫娥,就是举杯灌愁肠。
但石弘软弱,并不代表其他人也同样软弱;石弘能忍,并不代表其他人也都能忍。
首先发难的是皇太后刘氏和彭城王石堪。
刘氏是石勒的正妻,颇有胆略,曾参与了石勒创业过程中的许多决策,史载其“有吕后之风”,石堪更是战功赫赫的宿将,5年前在洛阳城外生擒前赵国主刘曜的就是他。
两人经过商议,决定由石堪偷偷溜出京城,征集军队攻打兖州,随后以兖州为基地,奉石勒唯一不在国都襄国的儿子南阳王石恢为盟主,再以太后诏书号令天下,出兵勤王。
但这次行动实在是太仓促了。
性急的石堪不等部队到齐就强攻兖州,结果很快就宣告失败,自己也被石虎的部下擒获,石虎将他像烤全羊一样活活烤死,刘太后也随之被杀,石恢则被征召回了襄国。
仅仅一个月后,另两名拥兵在外的大将——长安的石生和洛阳的石朗先后起兵,宣布讨伐石虎。
陇西氐族首领蒲洪也趁乱举起反旗,自称雍州刺史,脱离后赵统治。
石虎让世子石邃留守襄国,自己则亲率步骑七万西征,如热水浇雪坦克压蛋一般顺利攻克了洛阳,斩杀石朗。
但石生就没那么好对付了。
他联合了鲜卑人,以这些剽悍的鲜卑军为前锋,在潼关击败了远道而来的石虎军。
但狡猾的石虎很快就找到了解决之道。
他知道这些鲜卑人只不过是石生请来的临时工,有奶便是娘,忠诚度几乎为零,他只要肯多花钱就完全可以把这些鲜卑人挖过来,让他们反戈一击。
于是他用重金买通了鲜卑人,随后与鲜卑军内外夹击,大破石生。
失利后的石生只得放弃长安,逃到了鸡头山(今甘肃镇原),不久被部下杀死。
随后石虎派大将麻秋率军攻打蒲洪。
蒲洪颇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和石虎相抗衡,便马上率部投降。
为了将功赎罪,他还给石虎提了个建议。
他说,关陇一带民风彪悍,山区的氐人、羌人造反频繁,应该把关陇豪强以及氐、羌等少数民族迁到关东(函谷关以东),这些山地民族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到了华北平原,自然也就像鲨鱼离开了深水——根本搅不起多大的浪了,这样一来既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西北的动乱,同时又可以补充关东因多年战乱而损失的人口,堪称两全其美之计。
石虎欣然接受,随即下令将西北的氐、羌部落共10多万户迁到中原。
之后,蒲洪被任命为龙骧将军、流民都督,统领关中氐人移民到了枋头(今河南浚县),羌人首领姚弋仲则被封为奋武将军、西羌大都督,率羌人部众搬迁到了滠头(今河北枣强)。
平定石生等人后,石虎的地位更是坚不可摧。
接下来,他又仿效汉末的曹操建起了魏台。
任何人都知道,他的下一步将会做什么。
石弘也不是傻子,便识相地向石虎表示愿意禅让皇位给他。
石虎却报以轻蔑的一笑:帝王大业,天下自有公议,你怎么能这样擅自做主呢?
很快,“公议”就出炉了——朝臣们纷纷上表,强烈要求丞相石虎接受禅让,早登大位。
但石虎却不同意:垃圾没用,就应该倒掉;石弘不成器,就应该废掉。有什么禅让不禅让的!
公元334年11月,石虎将石弘废为海阳王,幽禁起来,不久又把他和母亲程氏以及石勒的另两个儿子石宏、石恢全部杀掉。
可叹石勒一世英雄,几个儿子却如此脓包!
真是让人情何以堪!
天不可一年无雨,国不可一日无主。
接下来群臣自然要踊跃劝进,请求石虎登基称帝。
不过,石虎很有自知之明:皇帝是盛德之号,我乃是无德之人(这倒是实话),不敢当,就称赵天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