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创业未半却中道崩殂

公元309年初,刘渊把都城从蒲子迁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

当年8月,他以刘聪为主帅,率军南下攻打洛阳。

司马越命平北将军曹武等人出兵抵御,却都被刘聪打败。

刘聪乘胜渡过黄河,随后又在宜阳(今河南宜阳)战胜了镇守关中的南阳王司马模(司马越的弟弟)派来的援军。

连战连败会让人丧失信心,连战连胜会让人丧失警惕。

沉浸在胜利中的刘聪开始飘飘然了。

西晋弘农(今河南灵宝)太守垣延向刘聪诈降,刘聪居然全不怀疑,立即接受。

当天夜里,垣延突然从内部发难,猛攻汉军营帐。

汉军此时正在睡梦中,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被垣延杀得大败,损失惨重,无奈只得撤军回到平阳。

乘风破浪却最终阴沟翻船,成功在望却最终功亏一篑,刘渊对此岂能甘心!

两个月后,他又再次大举出兵。

刘渊以刘聪、王弥、刘曜、刘景等人率5万精锐骑兵为前军,大司空呼延翼率步兵为后继,浩浩荡荡,杀向洛阳。

晋军根本没有想到汉军会这么快就卷土重来,一时间大为恐慌。

刘聪乘机率军长驱直入,很快就杀到了洛阳城下,屯兵于城西的西明门外。

晋将北宫纯趁敌军立足未稳,当天夜里率一千勇士发动突袭。

汉军猝不及防,黑夜中一片混乱,大将呼延颢战死,不得不向南溃退。

第二天,刘聪又在洛河南岸收集败兵,重整旗鼓,随后进屯洛阳城南的宣阳门,同时命刘曜驻扎在洛阳城东的建春门,王弥屯兵于城西的广阳门,刘景则迂回到了城北的大夏门,从而完成了对洛阳的包围。

就在刘聪厉兵秣马准备攻城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个坏消息——后继部队发生了兵变,主帅呼延翼被乱兵杀死,部众全部溃逃回了平阳!

老成持重的刘渊闻知此事大惊,连忙命刘聪撤兵。

但年轻气盛的刘聪却不甘心这样白跑一趟,坚决要求留下继续攻城,表示不拿下洛阳誓不罢休!

刘渊同意了。

然而,洛阳毕竟是座大城,哪是那么容易攻下的?

汉军连续多日猛攻,伤亡惨重,洛阳城却岿然不动。

刘聪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竭尽全力却依然无计可施无法可行无路可走。

他已经尽力了,也已经力尽了。

很多人在遭遇挫折一筹莫展的时候都会怪罪于流年不利运气不好,刘聪也不例外。

为了转运,他把部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亲信部将刘厉、呼延朗,自己则跑到了百里之外的中岳嵩山去祈祷。

应该说,祈祷还是有效果的,“运”的确是转了——只不过是向坏的方面转的。

就在刘聪外出的这段时间,晋军乘虚而入,出城突袭汉军,群龙无首的汉军被打得大败,呼延朗被杀,刘厉则投洛河而死。

这样一来,刘聪更郁闷了。

损兵折将,士气低落,这仗还怎么打下去?

王弥也劝他:我军此次出师不利,粮草也支撑不了多长时间了。我看还是退兵吧,殿下您回师平阳,我撤到兖州、豫州一带待命,我们养精蓄锐,再图后举。

但刘聪还在犹豫——毕竟自己是主动请战的,现在灰溜溜地回去,面子上怎么过得去?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快溺水有人递木头,要撤兵有人给理由。

就在刘聪骑虎难下之际,后方的太史令宣于修之帮了他一个大忙。

宣于修之对刘渊说:岁在辛未,当得洛阳。今晋气犹盛,大军不归,必败——天相显示,要到辛未年(当年是己巳年,辛未年是两年后)我们才能得到洛阳。如今晋朝气运还在,如果我们不撤军的话必败。

刘渊于是马上派人召刘聪班师。

得到这个命令,刘聪的感觉就像雨一下子停了,天一下子亮了,浑身一下子就轻松了。

他当即率刘曜等人一起北撤平阳,而王弥则率部南下。

之后,王弥一直在豫州一带发展,连下颍川(今河南禹州)、襄城(今河南襄城)等郡县,声势颇大,还派其部将曹嶷东进,攻取自己的老家青州。

与此同时,河北的石勒也战果累累,他先是攻下了冀州治所信都(今河北冀州),接着又南渡黄河,突袭甄城(今山东甄城),杀晋兖州刺史袁孚,随后又再次北上,攻打河北各郡县,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

刘聪、刘曜当然也没闲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与晋军大打了一仗,大大地巩固了汉国在黄河以北的统治。

看着将领们在各地战果累累,刘渊信心满满。

他就像孩子期待长大一样热切地期待着辛未年(公元311年)的到来。

那是上天安排他的帝国攻克洛阳、灭掉西晋的日子。

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等到这一天。

公元310年7月,刘渊突然得了重病,很快就一病不起,几天后就去世了,后被谥为光文皇帝,庙号高祖。

刘渊的知名度也许并不高,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正是他一手开创的汉赵帝国最终灭亡了西晋,把中华大地带入了持续近300年的大分裂时代!

但这也许并一定不是他的错。

事实上,虽然是匈奴人,但他汉化程度颇深,满怀儒家理想,深信仁义道德,目光长远,爱惜民力,可以说是个不错的领袖。

然而,天往往不遂人愿,有人奋发向上最终却每况愈下,有的爱情刻骨铭心最终却草草结局,刘渊一心想做明君最终却开启了乱世的潘多拉盒子!

想播龙种却收获了跳蚤,如果刘渊地下有知,不知他会有怎样的感想?

刘渊死后,按照惯例,太子刘和继承了皇位。

刘和是刘渊的长子,汉国建立后他一直留在都城平阳,先是被封为梁王,后又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

刘和这个人,能力不见得强,猜忌心却极强,对他的几个弟弟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刘聪非常不放心。

刚一登基,他就和几个亲信密谋,想要诛杀楚王刘聪、齐王刘裕(刘渊第三子)、鲁王刘隆(刘渊第五子)、北海王刘乂(刘渊幼子)等亲王,以绝后患。

刘裕、刘隆两人很快被杀,但刘聪可不是这么好对付的,他事先早已得知了消息,严阵以待,随后反戈一击,率军杀入皇宫,将仅当了6天皇帝的大哥刘和杀死,控制了朝政大权。

群臣纷纷请求刘聪登上帝位。

但刘聪却是一副忸怩作态的样子,推说刘乂是单皇后所生,应该继承皇位。

刘乂也算识时务,流着眼泪极力推辞。

如此这般,单曲循环了N次……

一直到群臣肚子开始打鼓眼皮开始打架嘴里开始打哈欠的时候,刘聪才半推半就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并封刘乂为皇太弟,自己的长子刘粲为河内王。

在刘渊的儿子中,刘聪的确是最出类拔萃的。

他自幼熟读经史,对兵法尤为精通,同时又武艺过人,可以拉开300斤的大弓,可谓文武兼备,当年西晋重臣王浑曾对他赞不绝口:这孩子前途不可估量!

刘渊起兵后,刘聪一直领军南征北战,独当一面,战功赫赫,威名远扬。

现在,刘聪大权在握,自然渴望大展宏图。

首先当然是要实现父亲未竟的遗志——攻克西晋都城洛阳。

对这个地方,他是再熟悉不过了——他曾经作为主帅两打洛阳,尽管两次都铩羽而归,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采用新的战略:先扫清洛阳外围,将其孤立,然后乘其疲敝一举拿下! W3NwZMn+4VkLjCuRs4208/Unz7ryIlEZW98M1vXGDdkXLQbicr0WEYT45Yb/Taz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