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奴隶到将军

比起王弥,另一位投奔刘渊的人在当时的名头要小得多,但后来在历史上的影响却大得多——此人的名字叫石勒。

石勒是羯人,按照《晋书》《魏书》等史籍的说法,羯人出自匈奴别部,不过现代不少史学家根据羯人“多高鼻深目”的特点,认为他们很可能是来自中亚。

石勒的原名叫背,小名叫匐勒,出生于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其祖父耶奕于、父亲周曷朱均是部落小帅。

羯人是外来民族,人数也不是很多,相貌又与主流社会的汉人完全不同,因而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备受歧视。

石勒家尽管是羯人中的小头目,也照样摆脱不了赤贫的命运。

石勒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小小年纪就四处打工,做过小贩,当过雇农,勉强混个温饱。

不过,美景多出现在穷乡僻壤,猛男多出身于贫苦家庭。

成年后的石勒长得高大威猛,气宇轩昂。

有看相的说他相貌不凡,将来前途无量。

但几乎没人相信。

只有当地的两个大户郭敬、宁驱觉得这小伙子人不错,经常送衣给粮,资助他家。

石勒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知道自己家里穷得叮当响,能回报他们的只有自己的一身力气,便常去帮他们耕种。

在干活的时候,石勒的耳畔总感觉有隆隆的战鼓声和呜呜的号角声,觉得非常奇怪,便回去告诉自己的母亲。

他母亲似乎颇有点医学知识,对此很是不以为然:这不过是耳鸣而已,哪里值得大惊小怪!

公元303年,并州一带闹了饥荒,石勒被迫和族人一起出外逃荒,结果和家人走散了,孤身一人,饥寒交迫,几乎面临绝境。

幸好此时遇到了当年的恩人郭敬,郭敬给他衣服、食物,他这才侥幸得以活命。

然而,今后的路在何方?

不,以后的饭碗在哪里?

总不能喝西北风吧。

石勒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干人贩子比较有前途,他对郭敬说:老家有很多“胡人”都快饿死了,我想把他们诱骗到河北,把他们卖给当地富户家做奴隶,这样我可以赚到钱,这些人也可以活命,双赢。

悲催的是,很多时候,理想和现实往往是一对反义词。

一心想当人贩子的石勒不但没当上人贩子,反而却被人贩子给贩卖了。

当时的并州刺史司马腾居然也想到了和石勒一样的主意——他派军队四处捉拿“胡人”,将他们贩卖到山东,以赚钱充实军需。

倒霉的石勒也被抓了,后来被卖到了茌平(今山东茌平),成了当地土豪师欢家的一个奴隶。

在师家耕种的时候,石勒似乎又听见了战鼓、号角的声音,他问身边的那帮同事——也就是和他一起种地的奴隶们:你们有没有听到这种奇怪的声音啊?

这些奴隶竟然也都听到了:自从你来了,我们就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了。

石勒不由得笑了:这个,我从小在家里就经常能听见的。

奴隶们都大为惊奇,很快这事就传到了主人师欢的耳朵里。

师欢也觉得这个羯人很神奇,便赦免了他的奴隶身份。

重获自由的石勒又再次遇到了生存的问题。

对着没有星星的夜空,饿着没有食物的肚子,看着没有希望的前程,石勒终于作出了自己的决定:既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就去适应它!

只要能活下去,什么都可以干!

不管良知!

不择手段!

不问底线!

恰好师欢家的附近有个皇马——皇家马场,石勒以自己善于相马为名与马场头目汲桑搭上了关系,之后他便经常骑上汲桑那里的好马,纠集了夔安、支雄、桃豹、逯明、呼延莫(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了石勒征战天下的干将)等一帮亡命之徒,号称十八骑,四处抢掠,抢来的宝物则大多交给了汲桑。

也就是说,这段时间,石勒相当于黑社会老大,汲桑则相当于他们的幕后保护伞。

不过石勒的黑社会生涯并没有持续多久。

公元304年,原先镇守邺城的司马颖逃到了洛阳(这个前面有说过),邺城周围一下子成了无政府状态,各路军阀、各地豪强纷纷揭竿而起,割据一方。

其中势力最大的一支队伍是原司马颖的部将公师藩,手下有数万人之多。

汲桑决定带着石勒等一帮人前去投奔公师藩。

也许是觉得石勒原先的名字无论是“背”还是“匐勒”都太拗口太没文化太非主流了,在公师藩面前实在是不好介绍,汲桑帮他按照汉人的习惯,起了个响亮的名字:石勒。

不过,在公师藩的麾下,石勒似乎并不受重用,只是个小头目。

公师藩不久就失败了,被兖州刺史苟晞斩杀——又是苟晞!

汲桑和石勒则潜逃回了马场。

之后,汲桑干脆以为司马颖报仇(当时司马颖已死)为名起兵,独立拉起了一支队伍,自称大将军,石勒则担任前锋都督。

石勒很快就展现了他的军事天赋——排兵布局如神助,冲锋陷阵似等闲。

带着这帮临时拼凑的部队,他居然连战连捷,甚至还一举攻进了河北重镇邺城,晋朝驻守邺城的最高指挥官新蔡王司马腾也在此战中被杀。

这下子事情闹大了。

西晋太傅司马越赶紧派出自己的王牌战将苟晞前去征讨。

石勒和苟晞两位当世一流战将可谓棋逢对手,两人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和阳平(今山东冠县)之间打了大小30余战,互有胜负,今天我挥你一榔头,明天我还你一棒槌,谁也奈何不了谁。

看见战局僵持,司马越也亲自率大军东进,驻扎在官渡(今河南中牟),随时准备增援苟晞。

官军士气大振,苟晞随之也找到了破敌之法——避开难以对付的石勒,与汲桑对决。

汲桑素来忌惮苟晞的威名,不敢迎战,只是在营垒外构筑木栅,加强防守。

苟晞没有马上进攻,而是派人在汲桑营外一遍一遍地展开轰炸式的宣传工作:里面的人听着,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放下武器,出来投降!要活命,快投降,给钱回家看老娘;要想死,就顽抗,黄泉路上走一趟……

汲桑的部队本来就是乌合之众,听了这样的话很快就军心瓦解。

苟晞乘势猛攻,在东武阳(今山东莘县)大破汲桑军,歼灭万余人。

汲桑一败,石勒独木难支,也只能败退下来。

两人收集残兵,本打算投奔汉王刘渊,没想到途中又中了西晋冀州刺史丁绍截击,再次大败。

汲桑和石勒在乱军中失散,之后汲桑在逃亡途中被杀,石勒则逃到了上党(今山西长治)。

上党有一支数千人的少数民族部队,首领是张背督、冯莫突,见多识广的石勒很快就取得了他们的信任,随后又说服了他们,和他们一起往投刘渊。

刘渊见石勒相貌堂堂,谈吐不凡,非常喜欢,当即封石勒为辅汉将军、平晋王——从平晋两个字就能看出他对石勒的器重。

而石勒的表现也没让刘渊失望,他刚到汉国,就立下了一个大功。

当时乌桓人伏利度在乐平(今山西昔阳)有一支强大的武装,一直不肯归附刘渊,让刘渊很是头疼。

石勒自告奋勇前去招抚,他假装得罪了刘渊,前去投奔,没过多久,就以他出众的能力和天生的魅力获得了伏利度部下的爱戴。

眼见自己的威望已经超过了伏利度,石勒开始行动了。

在一次聚会上,他突然把伏利度抓了起来,并召集所有部众,对他们说:我和伏利度谁更适合做领袖?

对伏利度的水平,将士们不是存疑,是怀疑!

对石勒的才干,将士们不是相信,是迷信!

所有人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石勒。

随后石勒带着这支部队归顺了汉国。

刘渊加封他为督山东征讨诸军事,把这些人都归他统领。

有了王弥、石勒等大将助阵,刘渊底气大增,他开始大手笔地扩张。

公元308年春,刘渊命其第四子刘聪率军南下,占据太行山;石勒则担任东路军统帅,进军河北。

与此同时,西晋内部却出了问题。 72Jryt2qNHFM86abkKGpw8FsU390Zt88BK6dASNnv+w8RE7boiH6xz6PkZx8uMd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