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者序

本书属于一部自1914年至今的欧洲史,是两卷中的上卷。在我写过的书中,可以说这是最难写的一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写每一本书都是为了对过去的某个问题获得更深的理解。本书所叙述的近期历史涉及多如牛毛、错综复杂的问题。但无论困难多大,试图弄懂不久前的力量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世界,这个诱惑仍是无法抵抗的。

当然,20世纪欧洲史不单有一种写法。包括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马克·马佐尔(Mark Mazower)、理查德·韦南(Richard Vinen)、哈罗德·詹姆斯(Harold James)和伯纳德·瓦瑟斯坦(Bernard Wasserstein)在内的许多作家已经写出了立意不同、结构各异的出色历史著述,对这段历史各有特别的切入角度。此卷和在它之后的下卷当然代表着我个人对这个波澜壮阔的世纪的看法。像每一部试图涵盖一段漫长时期内世间万象的作品一样,本书无法不高度依靠他人此前做过的研究。

我深知,关于本卷的一切内容,都能找到浩如烟海、精湛优质的专家论述。只有在涉及1918到1945年间德国历史的几个方面,我才有权说自己做过初级研究。在别的方面,我只能依赖其他学者在许多不同领域中的出色工作。哪怕我有超强的语言能力,也不能不依靠他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哪个学者能够亲自阅遍全欧洲的档案,而且既然专攻具体国家历史和特定历史题目的专家已经做了研究,就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因此,本卷叙述的历史是建立在无数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的。

受企鹅出版社欧洲史系列丛书的体例所限,我写作时参考的许多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都无法提及,包括专题论文、当时文件的不同版本、统计分析报告,以及对具体国家的专门研究。书后列举的参考文献反映了我主要借重的作家。我希望他们能原谅我无法在脚注中提到他们的著作,也希望他们能接受我对他们治学伟绩的由衷赞赏。因此,我的任何原创都仅限于本书的组织与解释,即对这段历史的写法以及书中论述的基本理念。

我为导言定的标题是“欧洲自我毁灭的时代”。它确定了本卷立论的框架,也提示了(尚未写成的)下卷的叙事角度。书中的章节按时间顺序安排,并根据主题进一步细分。因为我特别注意历史这出大戏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也特别关心具体历史事件是如何形成的,所以我把这段历史分成几个比较短的时间段,自然也要分别讨论每个时间段内促使各个历史事件发生的不同力量。因此,书中没有专门论述经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或政治的章节,但每一章中都有关于它们的内容,虽然对这些因素强调的程度各有不同。

本卷叙述的是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其主要内容就是战争。这是写作的一大困难。在这样一本涉及广泛题材的书中,怎么可能透彻地讨论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么重大的题目呢?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著作汗牛充栋,但我不能干脆叫读者去另找书看(虽然关于本卷的每一个主题,读者都可以参照其他的作品)。因此,我觉得在与两次世界大战直接有关的章节开头的地方,应该对前线的战局发展做一个极为简略的概述。这主要是为有关的章节定向,并勾勒出造成如此惨烈后果的大灾难的规模。尽管对有关事件的描述简明扼要,但那些事件显然具有关键意义。在其他情况中,我也曾仔细思考过是否应理所当然地假设读者熟悉相关史实,比如,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兴起的背景,或西班牙内战的发展过程。最后我还是认为,简单的概述也许会对读者有所帮助。

我自始至终都注意在叙事中加入一些当时人对亲身经历的描述,以使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生活稍有了解。那个时代与今天的欧洲在时间上相隔不远,在性质上却大相径庭。当然,我知道,个人经历仅仅是个人经历,在统计上没有代表性。但是,这些经历经常可以体现或反映更广泛的态度和想法。无论如何,书中描述的个人经历提供了生动的图景,比枯燥的抽象分析更能使读者在感性上了解,当时的人是如何应对打乱了他们生活的强大力量的。

当然,欧洲史不等于把欧洲各国的历史简单地加在一起。本书要描写的是欧洲大多数乃至所有组成部分中对欧洲历史发挥了驱动作用的力量。一般性的总结自然只能是鸟瞰,没有细节,只能笼而统之,不聚焦具体特点,虽然只有放眼全局才能辨出特定事件的发展轮廓。我力图不遗漏欧洲的任何一个地区,也经常强调欧洲东部特别悲惨的历史。然而,一些国家不可避免地比其他国家起的作用更大(或更可悲),因而值得我们更加注意。本卷和下卷所说的欧洲包括俄国(当时是苏联)。我们不可能将这个如此关键的国家排除在外,尽管俄罗斯帝国/苏联的大片领土超出了欧洲的地理界线。同样,当土耳其深入参与欧洲事务的时候,它也被包括到本书的论述范围内,但1923年奥斯曼帝国解体,土耳其民族国家建立之后,土耳其对欧洲事务的参与即急剧减少。

本卷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形势的概览开始,之后的各个章节逐次论述大战本身、战后的情况、20年代中期的短暂复苏、大萧条的惨痛打击、又一场世界大战的逼近,以及战火如何在一代人的时间内重燃,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文明的崩溃。我还在按时间顺序安排的结构中插入了一个主题章节(第九章),探索了一系列跨越之前各章所涵盖短暂时期的长期主题性历史——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基督教会的立场、知识分子的态度和大众娱乐的发展。最后一章又回到了时间顺序的框架之内。

我原打算把上卷叙述的截止时间定为1945年,因为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事停止的时候。但是,尽管欧洲的正式作战行动止于1945年5月(对日作战是在8月结束的),但1945—1949年这段欧洲历史上重要时期的轨迹却明显是由战争本身及对战争的反应塑造的。因此,我觉得,和平正式回到欧洲那一刻之后的事态发展也不可忽视。1945年时,战后新欧洲的轮廓几不可辨,后来才逐渐显露出来。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加上最后一章来介绍战争刚结束时的情况,那段时间不仅仍然暴力频发,而且给1949年一分为二的欧洲打上了难以消除的印记。因此,我把上卷截止的时间定在了1949年,而不是1945年。

足球赛中场休息后如果出现赛情大反转,足球评论员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上下半场两重天。”欧洲的20世纪也完全可以视为两个半场的世纪,也许1990年后可以算是“加时赛”。本卷论述的只是这个异乎寻常、充满戏剧性的世纪的上半叶。在那段时间内,欧洲打了两场世界大战,动摇了自己文明的根基,似乎铁了心要自我毁灭。

伊恩·克肖,曼彻斯特,2014年11月 DIejoxTddDAeNyax1otSXEnK/f39f9oNiuMm1ww/aiD/Pbb451emABrbZjtFy0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