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基督教欧洲的巨变:1517—1648》导读

刘林海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基督教欧洲的巨变:1517—1648》,是英国当代著名宗教改革史家、谢菲尔德大学荣休教授马克·格林格拉斯的新作,也是企鹅出版集团策划出版的9卷本“企鹅欧洲史”系列丛书的第5卷。这本书的主题是“基督教世界意识”的毁灭,即欧洲由地缘政治概念转变为地域概念的过程,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16世纪至17世纪初‘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意识的消逝与‘欧洲’意识的诞生,以及与之相伴的巨大变革”。“基督教世界”一词出现在中世纪欧洲,是对所有拉丁基督教政权的整体上的称呼。“基督教世界”关注的重点并非地域,而是强调以耶稣基督为信仰对象、以罗马教会为中心的信仰统一体。这是拉丁基督教长期的自我定位,也是抗衡外部世界尤其是伊斯兰教的工具。在格林格拉斯教授看来,这是一个带有想象成分的观念或意识,也是团结各基督教政权的方案。不过,宗教改革之后,“基督教世界”意识解体,支撑它的神话也宣告破灭。基督教世界的“失乐园”留下的只有对昔日荣光的哀叹。这个现实也投射到了新拓展的殖民地美洲和伊斯兰世界。欧洲内部以不同的教派为基础形成众多相互争斗的政权,民族意识萌芽,地理空间意义上的欧洲开始出现。

该书所涉的时间段,即从宗教改革到“三十年战争”期间的历史,在欧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长期的宗教战争彻底破除了传统的一元宗教格局,形成多宗派并立互竞的局面;另一方面,战争加剧了政治分裂和民族意识,民族国家出现,欧洲政治和外交关系新格局形成。正因为如此,这个时期也被视为欧洲弃旧向新、迈向现代的关键时期,也一直是西方学界和出版界的宠儿,遗世名作不可胜数,其中既有“高大上”的学术精品,也有接地气的普及读物。最近几十年来,受马丁·路德诞辰及宗教改革500周年纪念等影响,西方学术界的宗教改革研究又进入了一个高潮。读者可能会问:在众多的著作中,这本大部头的价值何在?值不值得花大力气去啃?

应该说,这是一本学术分量十足、雅俗共赏的好书,完全值得专业学者和一般读者阅读与珍藏。

首先,这是一本由专业学者撰写的严谨学术著作。该书作者格林格拉斯教授是一位史坛老兵,受训于牛津大学,曾在英、法、美、德等国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至今笔耕不辍。他长期从事16—17世纪欧洲史研究,尤以法国宗教改革史、政治史、信息传播史见长。多年的学术积累不但使他对这段历史驾轻就熟,而且使他深谙前沿热点,对各种流派和理论了如指掌,为这本书的学术分量奠定了厚重基础。该书从开始写作到出版,前后历时7年。作者博采众长,广泛借鉴各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其中既包括环境与气候变化对历史的影响,又有白银资本、火药帝国、认信化(信条化)、全球化等理论。全书融传统的政治史与经济社会史等新史学于一体,巧编妙织,浑然成体,绝无堆砌拼凑之嫌。当然,作者并非仅仅满足于汇聚各家观点,也不时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他并不认同17世纪中期的欧洲是一个全面危机时代的说法,而是倾向于那个时代只是经历了一个“震颤”。因为危机意味着历史转型进入一个大不相同的新世界,从而化解了危机,但事实上“欧洲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震颤之后就是恢复原状”。同样,他也对用欧洲步入现代性尤其是“早期现代性”的理论给这段历史定位的说法持审慎态度,因为其目的论色彩过于浓厚,对于探寻失去的往昔并没有什么帮助,甚至是危险的。在作者略带伤感的对“统一性”失去的思考中,也透着一丝对当下欧洲现实的关怀。

其次,这本书对主题进行叙述的角度非常有特色。整体而言,作者对1517—1648年的这段历史并没有增添多少全新性的内容,就连该书的主题词——基督教世界——也并非他首创。不过,作者并没有简单重复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而是另辟蹊径,以基督教世界意识的崩溃为论题,重新组合材料,描绘这一个多世纪里欧洲分裂的进程及情状,使人耳目一新。全书从阐述“基督教世界”观念引入,将中世纪末期到16世纪初期的传统大事作为背景和原因,高度浓缩,然后徐徐展开,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开始,接续对自然的空间和理念上的突破,再到传统史学关注的政治和宗教层面的冲突及其结局,最后是基督教世界观念崩溃的结果。作者的叙述几乎涵盖了历史的方方面面,既有传统的政治、军事、外交,又有经济、社会生活,更有作为史学新宠的新文化史,几无遗漏;上至天文,下到研究人体内部构造的解剖学,大到军国大事,小到礼仪上的举手投足,尽在掌握。历史的全貌宛如一幅长卷,徐徐展开。该书用社会史的视角阐述传统的大主题,留意普通大众的历史,以普通人的游历感悟开始,以普通人的感慨作为总结,有意凸显为传统史学所忽略的群体。不过,作者并没有将传统史学的主角——帝王将相——逐出,而是将政治很好地融于整体叙事中,将社会各阶层同时置于一个舞台,关注的重点也不在破裂的详细过程,而在破裂的情状及表现。全书剪裁得当,即便专业的学者也不会觉得重复。

最后,该书的呈现形式很好。作者非常注重文字表达和情节设计,重视读者的感受,有意营造文学和戏剧效果,赋予冰冷的数字以生命,把抽象的术语描绘得栩栩如生。作者重视运用当时的各种画作和文学作品,通过对画作内容的描述和分析,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引用,将读者拉入历史语境中,加深读者的直观感受。此外,作者还非常注重营造立体的空间效果,注重静态和动态画面的搭配。文中多次使用望远镜和广角镜头的比喻,按主题分层次分区域展示,像一个宇航员带领大家在太空遨游,俯视欧洲,由远及近,由表入里,层次感很强,大大提升了该书的可读性。译者流畅的文笔更是锦上添花。

当然,这本书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就作者本人而言,丛书不加注释和索引的体例,设定的以德国历史发展为主体的分期,无疑是一种难以逾越的遗憾。就专业学者和一般读者而言,一些知识性的讹误或欠准确,地域上重神圣罗马帝国而轻英格兰、法国及公教改革,为求全、求细节而显得冗杂的叙述等,无疑拉低了这本书的分值。不过,瑕不掩瑜,这些都不能成为否定它的理由。 tSnMwPGoO3HA8wnZVKgLAF026MDdxXtpHMol/Edv2jxt4eeuRC6CsEO/NQJ0P5g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