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8
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收拾诸侯列国

到汉高祖刘邦去世前,原先的七个封国,只有长沙王吴芮的封国还在,其他的全都被剥夺了。异姓王都一一被收拾了之后,只剩下刘邦的子孙能被封王了。在刘邦的病榻前,大家达成了共识,并制定了明确的政策,那就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此,周朝封建的政治设计完全结束了,它被改成了一家一姓独享至高的、集中权力的皇权制度。

秦始皇废除列国,建立帝国;项羽却一度恢复列国,或者说他以恢复列国的方式来处理秦末的乱局。事实证明,列国恢复不了,也维持不了。刘邦的关键贡献不仅在于他建立了西汉,更在于他几经波折,确立了新的皇帝制。他的历史地位就此被奠定。

从公元前202年正式即位,到公元前194年去世,这八年,表面上看是刘邦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从一个乡下的小亭长,登上了天下至高的帝位;但向深处看,这恐怕是其人生中最辛苦的几年。他并没有因为当了皇帝就高卧享受,而是不断地带兵出征,无役不与,连病倒在床上时都逃不了出征的责任。

而且,这些仗,其实比对抗项羽的还难打。

虽然后世将那段历史称作楚汉相争,但事实上那是混乱的局面,其中,各方势力彼此角逐,很多战争、很多变化不是和刘邦直接相关的。他不需要,也不可能参与每一场战事。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情况却与之不同。因为他进行的每一场战争所针对的,都是自己封的王侯,都是一起打天下的战友或盟友,也都是一时之枭雄。只有刘邦自己有办法对付这些人,这些人的军事行动,也大都明确地是冲着他来的,也大都是挑战、威胁他的皇帝地位的。

按照吕后的要求,刘邦在去世前留给了儿子汉惠帝(公元前194—前188年在位)一个相对安全的局面。西汉不仅基本上没有了异姓王,而且建立起了异姓不得为王的政治规则。王之下的侯,因为是依据战功分封的,在帝国和平,不再经常打仗时,侯也越来越少了。旧式的封建威胁看起来是收拾完毕了。

吕后不是个简单的人物。处理韩信,是她主持下手的。诛杀彭越,也是她主导的。刘邦死后没几年,继位的汉惠帝在22岁时也死了。于是,从公元前188年到公元前180年,吕后获得了实际的统治权。在那几年间,她主导将多位吕姓的兄弟宗亲封王。刘氏的帝国一度看起来被转变成了吕氏的帝国了。

然而,吕后一去世,曾经参与打天下建国的周勃,抬出刘邦死前建立的政策“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一下子就毁掉了吕氏帝国的合法性。吕氏借由封王据位来夺权的情况被快速地瓦解了。换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让我们看出,封建列国分土分权的旧方式,真的是无法恢复了。

西汉的政权重新回到刘氏家族的手中,远在北方边境上的代王刘恒被迎回长安,他即位为汉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因为汉文帝是意外即位的,他在宫中、在中央没有长期培植的坚固势力,所以他要坐稳皇帝的位子,不得不依赖其他的刘姓兄弟和宗亲。

于是,刘姓王国的势力一度坐大。情况最严重时,汉帝国总共有五十四个郡,其中多达三十九个郡都不在中央朝廷的控制之中,它们都落入刘姓诸王的手里。正式登记的帝国人口总数是一千三百多万,其中有近八百五十万属于地方王国。

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位洛阳少年写了一篇《治安策》呈给汉文帝,他就是贾谊。《治安策》谋划长治久安,它反复陈述、认定的,长治久安的最大忧虑,便是地方王国的力量坐大。

贾谊清楚地知道,诸王的权力扩张到这种程度后,朝廷不能用强硬的手段在短时间内予以收夺。所以,他也现实地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即他建议皇帝干脆多分封一些王,尤其是在同一个封国内的地盘上多分封几个王。这样,每个王能掌握的资源就变少了,个别的力量也就变小了,个别产生的威胁也就降低了;而且,他们彼此间要联合行动的难度也相对地增加了。

贾谊的建议,汉文帝无法采纳。但在汉景帝(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即位后,汉景帝身边的晁错接续了和贾谊一样的思考,他认定诸王国的势力太大,这已经对皇帝严重不利了。而晁错没有贾谊那么有手段,他直接诉诸“削藩”的做法,即找出各种理由将地方王国的封地等势力予以削减。如此明确地影响诸王国的利益的做法,很快就刺激了反弹。以吴王刘濞为首,几个强藩联合起来,他们以讨伐晁错为名,与朝廷兵戎相向。七国之乱爆发。

七国之乱来势汹汹,这最终使汉景帝被迫杀了晁错。但即使晁错死了,乱事还是未平,最后是诉诸硬碰硬的军事冲突。在周亚夫的带领下,长安的军队打败了诸王国的联合势力。

七国之乱解决了,这同时为汉景帝提供了一个重新改造诸王国的好机会。因此,一方面,他采用贾谊建议的方式,多封“诸侯”。即如果一个王有好几个儿子,那在他死后,朝廷就将其王国平分给他的众儿子,且将其每个儿子都封为王。这样,每个王的势力就比原来的小了很多。另一方面,他则将治国的责任和权力从王的身上,转移到相的身上。即王是地方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然而实际的统治工作,是由中央朝廷派来的相主掌的。

诸王国原本各有自己的朝廷,他们对各自朝廷的原先的安排,基本上都是模仿中央朝廷的。中央有相国,诸王国也有相国;中央有御史大夫,诸王国也有御史大夫。七国之乱后,中央朝廷下令省易官职,这就是强迫诸王国朝廷降等,即它们不能和中央朝廷一样。从此之后,诸王国只能有相,而没有相国,也没有御史大夫等。而且“天子为置吏”,即王不能自己选任相,相是由中央朝廷统一派遣的。还有,诸王国朝廷的用人权力,握在相的手中,而相对皇帝负责。

名义上,汉景帝之后还是有王有侯;实际上,王逐渐地就失去了统治地方的权力。王变得和侯一样,只是朝廷封赠的象征性地位。虽然王的地位高一些,他们也可以部分地享有封地的收益,但其不能再碰触实质的统治权了。

这样,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从汉高祖时就确立下来的帝国制度,才一步步地摆脱了过去封建制的遗留、纠缠,而真正地完整成熟了。这就是汉武帝即位时,所继承、所统领的帝国政治局势。 jqQXmr+qf1dad8Z4XXY4V1QRXyZJO0zLHzs1kziiYqM6pq473O/vakIezlHQ+FL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