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文明的样板

原文

又曰:“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也,削之可也。惟三代之治可行。然而世之论三代者,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则亦不可复矣。”

华杉详解

王阳明又说:“尧舜以前的治理,后世不可能恢复,因此可以略去不记。夏商周三代以后的政治,后世不可能效法,因此也可以删减。唯有三代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政治。但是现在那些讨论三代之治的学者,已经不明白三代之治的根本,而只是去钻研那些细枝末节,这样三代之治也不可能恢复了!”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文明的样板,领导人的典范,夏禹、商汤、文、武、周公,都是在那时候出现的,周公更是中国文明和礼仪的奠基人,所以孔子也要“梦周公”。那个时候,历史充满活力,也有很多思想的营养,可到了秦朝焚书坑儒之后,就越来越走向禁锢和腐化,一直到清朝也没有什么进步。所以历代知识分子,在现实里都看不到希望,于是只能反反复复说三代之治,托古言今。

原文

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史。史专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

华杉详解

徐爱问:“先儒说到‘六经’,认为《春秋》是史书,史书是记事的,恐怕和其他‘五经’题材体例不同吧?”

徐爱问的,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经史子集”。所谓《四库全书》,就是“经史子集”这四类,是对中国古籍的标准分类。经,是讲义理的;史,是历史;子,是诸子百家;集,是诗词歌赋小说等的文学作品。

“六经”是指《诗经》《尚书》《礼经》《易经》《乐经》《春秋》。现在我们说“四书五经”,是因为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只剩下“五经”。

不过徐爱这里说的“五经”,不是“四书五经”的“五经”,而是指除了《春秋》之外的《诗》《书》《礼》《乐》《易》这五经。因为《春秋》是史书,所以徐爱认为它似乎不应该列在“经部”,而应该列在“史部”。

徐爱这是钻牛角尖,照他这么说,《诗经》恐怕也不能列在“经部”,而要列到“集部”去了,因为它是一部诗集!

原文

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华杉详解

王阳明回答说:“从记事的角度来说就是史,从论道的角度来说就是经。事就是道,道就是事。所以《春秋》也是经,要说它是史书,其他几本经书也都是史书。《易经》是伏羲时的史书,《尚书》是尧舜以后的史书,《礼经》《乐经》是夏商周三代的史书。同样都是记载那些事,都是为了承载那些道,怎么会有所谓的区别呢?”

《春秋》是经还是史,实际上徐爱之前问老师的问题中已经有了答案,就是在讨论《春秋》和《左传》的时候。既然“伊川亦云:《传》是案,《经》是断”,那当然《春秋》是经,《左传》则更接近于史。但在经史子集的分类里面,《左传》也在经部呢!

原文

又曰:“《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善可为训者,特存其迹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华杉详解

王阳明又说:“五经也都是史书。史书的目的是辨明善恶,将经验教训告诉世人。那些可以作为示范的善行,就把它详细地记录,供人效法。那些可以作为教训的劣迹,就记录它的教训,而删去具体的细节,以免人们跟着学坏。”

原文

爱曰:“存其迹以示法,亦是存天理之本然。削其事以杜奸,亦是遏人欲于将萌否?”

华杉详解

徐爱问:“保存善行的具体事迹让后世效法,这是存养天理之当然。删削恶行的细节以防止人模仿,这是为了将人欲遏制在将要萌芽的时候吗?”

原文

先生曰:“圣人作经,固无非是此意,然又不必泥着文句。”

华杉详解

王阳明回答说:“孔子删削编辑六经,当然就是这个用意。但是,你也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某句话。”

王老师已经发觉,徐爱同学太能钻牛角尖了。但是徐爱还要接着钻。

原文

爱又问:“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何独于《诗》而不删《郑》《卫》?先儒谓‘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然否?”

华杉详解

徐爱又问:“既然对于作为教训的恶行,要保留教训而删去具体行为细节,以杜绝后世的模仿。那《诗经》里面为什么不把《郑风》《卫风》删除呢?是不是因为先儒说的‘把恶行示众,可以让人引以为戒,不要放荡了散漫放逸的心志’呢?”

“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这句话是朱熹在注解《论语·为政篇》时说的。《论语》的原文是: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朱熹注解说:“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意思是,诗经里的诗句,好的,可以感发人的善心;坏的,可以让人引以为戒,不要放逸了自己的心志。总之都是要人归于性情之正。

原文

先生曰:“《诗》非孔门之旧本矣。孔子云:‘放郑声,郑声淫。’又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此是孔门家法。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谓雅乐,皆可奏之郊庙,奏之乡党,皆所以宣畅和平、涵泳德性、移风易俗,安得有此?是长淫导奸矣。此必秦火之后,世儒附会,以足三百篇之数。盖淫泆之词,世俗多所喜传,如今闾巷皆然。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是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华杉详解

王阳明说:“我们今天的《诗经》,肯定已经不是孔子定稿的旧本了。孔子说过:‘要远离郑国的音乐,因为郑国音乐太淫糜。’又说:‘我很厌恶郑国的音乐扰乱了雅乐。’‘郑国、卫国的音乐,都是亡国之音。’这是孔子一门的家法。孔子所定的三百篇,都是雅乐,都是可以在祭祖的时候,或者在乡村演奏的。都可以让人心志平和,涵养德性,移风易俗。孔子又怎么会保留郑卫之风在《诗经》里呢?这不是滋长淫糜,倡导奸邪吗?这一定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以前孔子定的版本被烧掉了。世间的宿儒,为了补足三百篇之数而穿凿附会填补进去的。那淫逸之词,民间本来就喜欢传唱,所以街头巷尾都是。朱熹说保留坏的,可以让人引以为戒,只是因此事没法解释清楚,生拉硬扯这么说罢了。”

郑风、卫风有多淫呢?现在来看,也没什么淫,就是些“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类,讲男女情爱的歌曲。

原文

徐爱跋

爱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入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绝河矣。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穷理”是“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约礼”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右曰仁所录。

华杉详解

徐爱后记

我因为沉浸在程朱理学中的时间太长了,刚开始听闻先生的教导,真的是惊愕不定,茫然没有头绪。后来受先生教导久了,渐渐知道要放在自己身上躬行实践,然后才相信先生的学问,才是真正孔门的嫡传,除此之外,都是旁门左道,断港绝河。比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功夫,明善是诚身的功夫,穷理是尽性的功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博文是约礼的功夫,惟精是惟一的功夫。诸如此类的说法,一开始时都觉得难以领会,但思考得久了,便会有所领悟,不觉手舞足蹈。

以上是徐爱所录。

《传习录》徐爱所记录的第一部分,就是这些了。下面开始学习另一位同学陆澄的笔记。 Djh3fBtEtFgTiZM3awToqsXx7y2DBFe/SPb1qTeUMSo8MZ3t3HLv3l9pWJNiz99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