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好人和坏人
——非黑即白,幼儿式的二分法思维模式

小B小时候最喜欢搬个小马扎和奶奶一起去看露天电影,看电影的时候奶奶会告诉他这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电影里的坏人简直坏到了骨头缝里,让人恨得牙根儿疼,小B恨不得钻进去扎扎实实地给那些人来一枪。

小B还爱看小人书,一边看一边给奶奶讲,谁是大好人,谁是大坏蛋。奶奶告诉他,长大一定要当个好人,小B点头像鸡啄米一样。

后来,小B上小学了,他立志当个好学生。每次考试,他都拿第一。有一次,他生病了,发挥失常,考了第八名。他很久都不能原谅自己,为此整整郁闷了一个学期。

进入初中后,新学期要竞选班长,小B想要当一个好班长。他做了充分的准备,没想到竞选时却输给了其貌不扬的对手。虽然后来大家都推荐他当副班长,但他坚决拒绝了。当不了第一,他也决不屈居第二。

高中的时候,小B一直保持着自己第一名的宝座。他信心满满地要上北大,填报志愿的时候也只填了北大。看别人把志愿表上的第二、第三,还有什么服从调剂都填得满满的,他很不屑。他说,要上就上北大,其他任何学校都不考虑。结果最后他以三分之差落榜。如果他听老师的话,填写了第二志愿,上个好大学一定是没问题的。

他复读了一年,发誓如果这一次考不上,就不再上大学了。结果,他再一次与北大失之交臂。性格倔强的他不顾老师和家长的再三劝告,辍学了。

辍学后的小B先是在村里的小学任教,因和一位学生的家长发生冲突,认为自己不适合当老师,就跟着姐夫去城市里淘金去了。没有学历,自然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只好在工地上当小工。这份工作又苦又累,有时候,他在城市里的大学门口转悠,看着抱着课本步履匆匆的学子们,总会心生羡慕。

他认为是命运捉弄了自己,回到工地后更加沉默地干活,一天也不说一句话。干了一年,到年底了,本来想着结了账回家好好过个年,却遇上耍赖的包工头,说手头紧,工资等年后再结。这下子,小B的脑袋一下炸了。他想,世界上怎么会有干活不给工资的事情?

小B和几个工友蹲守了几个晚上,终于在工头住的小区门口将其堵住。几个人上去和工头理论,听工头说最多只能支付一半的工资,小B捡起一块砖头朝着工头的脑袋就狠狠砸了下去……

之后,小B去公安局自首。虽然工头没有生命危险,但小B却因故意伤害罪,要在监狱里待好几年。

很多心理学家都认同这个观点:完美主义产生的根源,是幼儿式的二分法思维模式。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事情只分为对或错、好或坏、失败或成功。换句话说,在他们的眼中“要么全有,要么全无”,完全没有折中余地。心理学家阿瑟·帕克特的解释更为形象,他指出:“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连续统一体上只存在两极,他们无法意识到还有一个中间地带。”

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之下,完美主义者对失败有强烈的情绪。他们认为自己如果做不到最好,那就是最差的;如果自己无法做到完美无瑕,那就一定是一无是处的。“要么就是非凡,要么就是平庸,没有中间地带。”这是绝大多数完美主义者内心的真实写照。

但是真正的“完美”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固执地追求完美的结果往往使他们走向一个认知的极端:全盘否定一切。面对失败,他们会把对自己的不满意放大成自卑,然后进行自我讨伐。由于总是看不到希望,他们经常会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结果让很多大好的机会擦身而过。

心理学家还发现,挣扎在非黑即白的想法里的完美主义者总在规避风险。比如,当有一个能让自己成功的好机会摆在眼前,但有失败的风险时,他可能会完全避开它。这种做法显然抑制了创新性和创造力。

虽然有些标准是存在的,比如你成功了或是失败了,但是在两个极端的中间还存在着许多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对于你的整个人生也非常重要。所以不要忘了告诉自己:

1.接受现实

你无法面面俱到。对每一个人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有四个方面:家庭、事业、朋友、个人健康。很少有人可以在这四个方面都做得很好,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2.足够好就行了

不求最好,只求足够好。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你可以每天花12个小时在工作上;而在真实世界里,每天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对你来说就已经足够好了。在一个完美世界里,你可以每天都去健身房里锻炼2个小时;而在真实世界里,你只需要每周去2次健身房、每次锻炼1个小时,就已经足够好了。

问问自己,如果我把这几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都做得“足够好了”,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当你采用这种“足够好了”的思维方式后,你的压力会减轻许多,你会发现一种未曾有过的满足感替代了你过去一贯的挫败感。事实上只有“足够好了”这种思维方式才能帮助你达到自己的最优水平。 Bq9fNcUYmLBVlxaC2wZGX2wynthDfSsVJ4fhK0ajlaabXMw1VIOHjCFn3TFi3s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