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实录

林沙

初创及“五八八”

从厦门经济特区创办之时,我就参与特区建设的报道,并参与《厦门日报》(特区版)和《厦门特区报》的策划和筹办。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事,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开工典礼;第二件事,《厦门日报》(特区版)第一期的头条新闻。

1982年1月10日,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破土动工兴建。进行如此工程浩大的建设,且要求在一年内完成机场建设(指地面土建部分),令厦门人兴奋不已。30多年来由于受到“海防前线,不宜建设”的影响,厦门市容改变太少。

改革开放后,厦门由“海防前线”变成“开放前哨”的经济特区,建设气魄非同凡响,机场开工典礼那一天,天阴带有腊月的寒意,工地的气氛却热气腾腾。典礼台设在一块新平整的土地上,由5部8吨载重车拼搭而成,两台长臂的起重机各托起4面红旗,以表示我国“四化”建设。起重机拉挂开工典礼的横标和对联,形成一个富有创意的机场开工典礼台。

1982年2月25日,《厦门日报》(特区版)第一期出版,头条新闻《厦门特区加紧基础建设海陆空工程已全面铺开》:中外人士瞩目的厦门经济特区,经一年多来的积极筹建,各项基础设施陆续动工,海、陆、空配套工程已全面铺开。

这一批由国家投资几亿元的宏大工程计有:湖里出口加工区的“六通一平”;东渡新港前期工程建设;厦门机场修建工程;自来水扩建工程;架设11万伏过海高压线路;增建微波通信、程控自动电话等电信设施;建造旅游专用码头;修建新的城市干道等。

特区版第一期还刊登了市委第一书记陆自奋谈《厦门特区发展方向》,要建设5个基地是:轻工基地、外贸基地、经济作物基地、科教基地和祖国统一基地。同时,刊发了厦门经济特区湖里加工区示意图。

视察厦门

1984年2月7日上午,欢度春节后,邓小平同志来到厦门,视察特区各项基础设施。当专列驶进厦门火车站时,项南等省、市领导人迎上前去:“欢迎您:小平同志!”在从火车站到宾馆的路上,邓小平同志边浏览沿途的新貌,边听项南等同志的介绍,心情兴奋不已。

游览鼓浪屿时,在“鹭江”号上,邓小平同志和省、市领导同志就如何对外开放等问题交谈起来。

项南同志对邓小平说:“小平同志,厦门特区现在实际上只有2.5平方公里,实在太小了,太束缚手脚了,即使很快全部建成,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你们的意思是——”邓小平注视着项南和省、市负责人。

“把特区扩大到全岛。”项南语气坚定地回答,“使整个厦门岛开放,这对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对改造全岛的老企业,都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

邓小平一边听着,一边察看地图,然后平静地说:“我看可以,这没得啥子问题嘛。”

项南接着说:“现在台湾人来大陆,要从香港或者日本绕道,这太麻烦了。如果把离台湾、金门最近的厦门变成自由港,实行进出自由,这对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交往,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应该考虑这个问题。”王震插话说。

“可以考虑。”邓小平深深吸了一口烟,接着问:“自由港,实行哪些政策呢?”

在场的几位省、市领导同志议论了一下,项南作了回答:“人员自由来往,货币自由兑换,货物自由出入。”

2月9日,邓小平视察了厦门湖里工业区,在新盖的综合楼里,欣然挥笔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邓小平同志视察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回到北京后,于2月24日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他又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对厦门经济特区,邓小平说:“厦门特区地方划得太小,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这样就能吸收大批华侨资金,许多外国人也会来投资,而且可以把周围地区带动起来,使整个福建省的经济活跃起来。厦门特区不叫自由港,但可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在国际上是有先例的。只要资金可以自由出入,外商就会来投资。我看这不会失败,肯定益处很大。”

邓小平同志回北京50天后,中央领导同志在京宣布:国务院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从2.5平方公里扩大到整个厦门岛131平方公里(含鼓浪屿)。

5个月后,国务院《关于厦门经济特区实施方案》批复指出:“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是为了发展我国东南地区的经济,加强对台工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重大部署。”

厦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勤奋而努力地工作,力争上游,厦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年均增长20%以上,“八五”期间增长速度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1992年,厦门已进入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十强。利用外资从无到有,日益增大。外贸出口连续多年居全国第4位。城市建成面积扩大了4倍。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硕果累累。先后获得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口岸”“国家环保模范城”等称号。

如今的厦门,已由昔日一个封闭落后的海防城市,成为今天一个全面开放、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社会精神面貌良好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区。

空中桥梁引来航空城

厦门架起一座“空中友谊桥梁”。

厦门从此走向世界,世界从此认识厦门。

第一,高崎国际机场从1982年伊始兴建,至1983年10月22日正式通航,只用了22个月,被誉称为“厦门速度”。这个速度,在我国机场兴建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第二,它是我国由地方筹资兴建的第一个机场,也是我国第一个利用外资(科威特贷款)兴建的机场。第三,它是个“花园机场”,绿化程度高,栽植了100万平方米草皮。第四,1985年1月5日经国家民航局批准,厦门航空有限公司正式营业,这是国内首家区域性航空企业。

1986年7月18日,厦门机场被列为中国国际航班机场之一。

1989年11月16日,民航厦门飞行管制区成立并对外开放。

1990年4月1日,厦门机场成为世界民航图上的一员。

1992年7月20日,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开工;跑道进行柔性加盖工程;新的候机楼由华东设计院和加拿大B+H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外形呈线形布局,采用中国闽南传统坡顶屋脊和现代大跨度钢筋混凝土空腹桁架结构相结合,气势恢宏,轻巧通透,既融合了地方建筑特色,又展现了现代风格。楼内洁白亮丽、视野开阔。同时,进口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配备了15座登机桥,地下汽车库等,候机楼内服务设施相当完善。候机楼前方建有一个面积5.5万平方米的园林广场,为“花园机场”增姿添色。

扩建后的机场飞行区达到4E级标准,可满足波音747、空客A340等大型飞机的起降。机场吞吐能力为1000万人次/年。

目前,已有国内外27家航空公司在厦门国际机场营运,开辟了50条国内航线和7条国际、地区航线,每周进出港航班达700多次。1997年机场旅客吞吐量为349万人次,在全国民用机场中列第6位,其中出入境旅客人数已连续7年居全国第4位。

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表明,特区离不开机场,机场的发展又依附于特区经济的繁荣,世界航空企业纷纷落户厦门。

1988年,厦门丰盛贸易集团和香港华榕财务有限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创办了厦门艾迪轻型制造公司,生产AD-100型超轻型飞机。1993年12月31日,艾迪飞机首次飞出国门,应邀去关岛进行飞行表演,得到海外航空界的高度评价。

1996年1月18日,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隆重开业。它是由香港飞机工程公司、厦门航空工业公司、国泰航空公司、日本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和北京凯兰技术发展及咨询公司合资兴办的。这年3月21日接纳第一个维修顾客——香港国泰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200型客机。

1997年2月1日,厦门卢卡斯太古宇航有限公司开业。这是太古与英国卢卡斯合建的飞机附件维修厂,有飞行控制系统、燃油系统和液压系统三个维修车间。

1997年8月16日,美国波音加盟厦门太古。

1998年4月22日,中国陕西秦岭航空电气公司与美国胜特兰宇航公司在厦门合资组建厦门胜特兰秦岭宇航有限公司。

随着厦门飞机维修基地二期开工,厦门航空城的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据有关人士称,目前厦门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飞机维修基地。

据介绍,目前,厦门已具备了飞机航线维修和基地维修两个方面的能力。飞机维修范围包括:老龄飞机改装、发动机吊架及结构、从客机转为货机的结构改装、大型检修、航空电子更新及改装、空中交通警告及防撞系统和风切变防御系统的安装、改装全面内部翻修、全部除漆和喷漆、大型行李架的安装等。

1996年1月,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开业,至1998年4月底,进入厦门从事飞机维修业务的各国飞机已达60架,其中已放飞58架,维修的绝大部分飞机为境外飞机。二期工程建成后,可同时对4架波音747和2架波音737进行维修。

港口建设方兴未艾

厦门港原是一个岛港型的海港。自20世纪50年代厦门海堤建成后,厦门岛才同大陆相连,与西面杏林、嵩屿和南面的屿仔尾等大陆沿岸地区共同构成为一个近似于通常建港条件较好的内湾型港湾,海湾水域辽阔,达50平方公里,岸线曲折,可供建港使用的岸线相当长,仅其中深水岸线就有28公里。

新中国成立前,厦门只有一个可停泊5000吨的太古码头(即今和平港区),其他得依靠驳运,港口吞吐量最高一年仅500万登记吨。

自从兴办经济特区后,福建省政府把厦门港确定为全省港口龙头和重点建设港口;交通部把厦门港定为海峡两岸直航首选试点口岸后,又把厦门港列为主枢纽港、国家20个基本港之一。

厦门一直贯彻“以港立市”的战略方针,加速港口建设步伐。1997年,厦门港建成7个港区,即和平港区、东渡一期港区、东渡二期(海天)港区、石湖山港区、海沧港区、嵩屿港区及同安刘五店港区,拥有生产性码头8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6个(含海沧2号、3号泊位,东渡12号泊位、象屿码头及博坦10万吨、1万吨级码头各1个)。港口拥有各类机械设备数百台套,其中有50吨汽车起重机,30.5吨集装箱轮胎式龙门起重机,16吨、10吨门式起重机,200吨起重船,90吨、60吨驳吊以及自动化散粮、散化肥灌包设备,并拥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等现代化管理手段。1997年全港货物吞吐量完成1753.7万吨,比上年增长12.91%;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50万标箱,达54.6万标箱,比上年增长36.44%;全年接待国际旅游船116航次,接待国际游客37184人次,居全国第一;跻身我国沿海十大港口行列,排名第10位;在世界100个集装箱大港中,厦门港排名第78位,在我国内地排名第6位。

厦门港建设方兴未艾,东渡港区三期工程作为国家大中型建设项目和福建省重中之重建设工程,包括5号、10号、11号3个两万吨级多用途泊位,1个5000吨级杂货泊位和3个1000吨小船泊位,设计年吞吐量为210万吨。国务院和国家计委已正式批准为1998年新开工项目。东渡港区9号泊位码头已完成主体工程。

路桥绘就大厦门构架

福建人自古擅长建桥,皆因福建山岭重叠、溪河纵横、港渡交错,加以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山洪暴发,海水猛袭,时有发生。闽人深感“行路难”之痛苦,遂形成一种修桥铺路的风尚。

据《福建通志·津梁志》记载,到1937年底止,全省9府、61州县尚存唐、宋、元、明、清历代古桥2600多座,闽东南占其一半多。中国古代十大名桥,福建就占有4座: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漳州江东桥和福清龙江桥。故古代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说,如今则是“厦门桥梁甲闽中”了。

厦门原是海岛,20世纪50年代修海堤,“岛今成半岛,宏伟见人工”(郭沫若诗句)。这条海堤靠高崎一侧留有航道,因之人们称其为“堤中桥”。不要小看“堤中桥”不长,却用上了现代建桥的沉箱技术。堤中桥的沉箱,是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破天荒第一个。

随着特区建设的发展,单靠厦门海堤这条出岛通道,已远远不能适应了,只有修建出岛的第二条通道——厦门大桥。这座桥长6569米,设有4车道,日夜流量为25000辆。大桥主桥由47对桥墩组成,立交桥由146个墩柱、6道匝道桥组成。由于泉厦高速公路的兴建和通车,又增加了1道匝道,共7道匝道,是我国首座跨海公路桥。

望那大桥飞架高(崎)集(美),古寨学村相辉映;堤中桥连岛陆,万顷波涛变通途。使人想起一个比喻:“厦门有如香港本岛,杏林便是九龙半岛,海沧是新界。”这个比喻,非常确切,香港是由香港本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组成,一条海底隧道把它们连成一片;厦门经济特区则由厦门岛、杏林、海沧、集灵四部分组成,十里长堤也把它们连成一气,而今又增加一座现代化大桥,更加气派,厦门特区的经济也会像香港一样,飞速发展。厦门海堤和厦门大桥,犹如大陆巨人伸出两只手,把“海上花园”高高托起。采集百花酿美酒;斟满杯,举过头。祝贺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祖国走向繁荣富强,厦门在飞速发展:海沧台商投资区的开发建设,岛内汽车拥有量猛增,单靠厦门海堤和厦门大桥已满足不了厦门特区发展的需要,于是又修建出岛的西通道——海沧大桥。

海沧大桥位于厦门西港中部,西起海沧开发区马青公路,穿过西海域中的火烧屿,东接本岛仙岳路,是厦门岛的第三条对外通道,全长5926.527米。由西引道、西引桥、西航道桥、东航道桥、东引桥、东渡互通立交、东引道及附属工程等组成。悬索主桥长1108米,主跨648米。

大桥为双向6车道加紧急停车带的高等公路特大桥梁,是我国第一座特大型三跨吊钢箱梁悬索桥。悬吊结构在国内首次采用不设竖向塔支座的全漂浮连续结构,为世界上第二座采用此种结构的大型悬索桥。它将是厦门市一座标志性的景观工程,优美流畅的桥梁造型,轻巧独特的锚、塔结构,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桥梁色彩,轻柔的夜景效果等,都将与厦门这座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相媲美。

堤中桥、厦门大桥和海沧大堤连着岛陆,共同绘就大厦门构架。从福州方向来,路过大同镇,进入集同路,眼界立即开阔,那宽60米的6车道的平坦路,两旁的人行慢车道,行道树排队,迎风点头迎送;中间预留两车道的隔离带,绿茵如葺,花叶点缀;雕刻石狮的里程碑,格外引人注目,多好的舒适的道路呀!它是福建省级文明样板路。

集同路两旁有同安城东开发区、城南开发区、周吉(台湾)工业区,村办的潘涂工业区,以科技为主的洪塘头工业园,凯歌高尔夫乡村俱乐部,以轻工为主的后溪镇工业小区,以及集美北部工业区、商住区、综合区、学校区,等等。工厂企业排队站,楼房住宅展新姿,形成“同(安)集(美)工业走廊”的雏形,也是“大厦门”城市路网的主骨架。

集同路与324国道、205省道相连,从集美西折经海堤、集灌路,又与324国道相接。从集灌路南折杏林城区,经杏滨路和新建的新阳大桥与海沧台商投资区连成一气。海沧有自己新建的道路网,四通八达。海沧大桥建成后,由西面可直接从陆路进入厦门老城区。

据厦门路桥公司统计,自1993年公司成立至1997年底,累计投资27亿元,新建、改建福厦路、集灌路、集同路、杏滨路、海沧公路网以及环岛路等高级公路100公里,投资金额是特区道路建设前10年的8倍。

老厦门人都知道,厦门最宽敞的路是中山路,最早的第一条马路是条蚯蚓路(开元路)。它从20世纪30年代至1980年,因厦门沦陷,地处“海防前线,不宜建设”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老城区道路总长才110.06公里,面积100.50万平方米。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同志“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题词的鼓舞下,厦门市政建设一日千里,如扩建福厦路和厦禾路,新建湖里道路网、莲前路、全尚路、湖滨东西北中路等,1981—1995年,城市道路总长已达410公里,面积618万平方米,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道路建设总长增加4倍和6倍;城市桥梁实现零的突破,达到87座。

“小城春秋”的厦门,50年代前的确没有“车马之喧”,城市交通主要靠步行和自行车、黄包车、三轮车,汽车是凤毛麟角稀罕的事儿。厦门海堤连岛陆,鹰厦铁路通车后,汽车才慢慢多起来,厦门才开始有了新的交通工具——公交车,至1980年公交营运车辆才88部,1995年增至389部,增幅为3.4倍,营运线路由22条增至35条,客运量由2898万人次增至16596万人次。

其他公共设施发展情况,截至1995年,路灯15517盏(2188盏,为1980年数字,下同),排水管总长度505公里(172公里),排水管总密度8.69公里/平方公里,污水厂1座,年处理污水2739万吨(现有污水厂2座,处理能力大大增强);自来水生产能力59.7万吨/日,供水管道总长度917公里(163.33公里),全年供水总量16507万吨(3002.3万吨),日均供水量45.22万吨。这些数字表明,厦门在发展、在前进,投资环境在日益改善,已走出一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康庄大道。

环岛路的建设,是厦门发展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一条休闲旅游观光道路,临海(路段)见海,把最美的沙滩留给老百姓。环岛路位于厦门岛东部地区,从厦门大学起经胡里山、白石炮台至溪头下,沿黄厝海岸行进,从广播山经石胄头入海,在前埔与莲前路延伸段交叉(国际会展中心),穿越海滩后至香山,再沿海岸展开,过何厝、五通后,直插墩上,与环岛一期机场段相接。

根据不同地形地势,环岛路设计路宽为44—60米,4车道、沥青路面。环岛路为港口风景城市的厦门增添一景,乘车兜海观光,金门、厦门海岸景色尽收眼底,沿途还可游览厦门八大景之一的“五老凌峰”的南普陀寺和厦门大学,现存世界最大的伯克虏大炮的胡里山炮石及奇石馆,我国对外直接引资基地的国际会展中心,以及两岸对峙时炮战遗址何厝等,给人以遐思。

新中国成立前,厦门岛东部地区只有乡村小道,新中国成立后,因海防需要,对东部地区道路进行扩建,命名为“国防路”;改革开放后,改名为“滨海路”,而今又扩建为“环岛路”——休闲旅游观光路。路名的更改,记述了历史发展的脚步。

(作者时为厦门日报记者) TskRnQh3SRa0ude1Khte5A+OcRDUUV7j2ysc78MvH/Ptiu1Tf6mQqgSwG6Bej+5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