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焦虑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很多专家对这个问题投入精力去研究,然而一直没有肯定的答案出现。不过,最近在线发表于《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和子女焦虑的个性特质之间之所以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其实不确定是基因在起作用,但是能够确定是跟父母及其子女之间的相处和互动有关系的。
这提示人们,儿童和青少年容易焦虑的个性特质更可能是受父母的影响,或者有些是无意当中通过心理模仿,从其父母的个性和行动中学习到了焦虑情绪和行为。
研究者指出,父母的焦虑是否会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还是不确定的事情,然而,对于焦虑和神经质,存在更显著的父母及其青少年后代的直接环境传播,也就是说父母通过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而把焦虑的个性特质“教”给了孩子。所以,这种焦虑的个性特征也并非通过基因“遗传”,而是通过家庭环境的渲染来传递的。
比如“脆弱儿综合征”是当今社会上比较流行的“病症”,家长对孩子过多地保护,反而孩子就越会生病。小D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他是家里的中心,除了爷爷奶奶对他疼爱有加,小D的妈妈是一个比较容易焦虑的人,总担心孩子着凉会生病,也不敢让小D像别的孩子那样参加户外活动。因此,尽管小D已经上了大学,还是像小时候那样体弱多病,而且稍微有身体上的不舒服,自己就会特别紧张,远离了父母的保护,小D心里总是感觉没底,也经常感觉很紧张。后来因为心脏经常不舒服,小D总去医院做检查,医生说他太焦虑了,需要去看看心理医生。
小D的例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往往会无形当中潜入到孩子的内心,会对孩子性格造成非常重要的影响,让孩子在生活和学习当中的心理抗压能力变得比较脆弱。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带着自己成长的烙印。焦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也有类似的代际传递。“很多时候,父母是如何把我们抚养长大的,我们也会如何把孩子抚养长大。”心理学家进一步解释,当代孩子的祖父母辈都经历过动荡的年代,祖父母辈是缺乏安全感的一代。缺乏安全感势必会引起焦虑,而这种情绪,同样也会传达给父母这一代人。
尤其是母亲,是孩子安全感的主要来源。但是现代的母亲不仅面临家庭育儿的压力,还要应对工作压力。如果母亲对自己的工作并不那么满意的话,那么就会更焦虑,希望孩子能比自己做得更好。
按照社会学和教育学的原理,在孩子2岁以前,母亲的角色就是“奉献”。根据科学家的观察,孩子在1岁的时候就能够读懂母亲的情绪了,而当母亲童年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又在成年后面临各种竞争,就更加无法把稳定的情绪传递给孩子。
很多时候家长对自己的焦虑情绪很难觉察,会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是对孩子有好处的。然而,父母们这么想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样“过度”的焦虑对孩子将来的影响有多大。
因此,要想避免将容易焦虑的性格特点再“传递”给下一代,父母们就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不断学习,补充知识,不只是关于身体的保健知识,也包括关于情绪的保健知识。这样就会对自己和孩子身上出现的各种身体和心理上的问题有所了解,避免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
如果要避免孩子会“遗传”过多的焦虑特质,父母就需要在孩子面前要尽量保持适当的情绪平静,不要显得太慌张。
还有些时候,父母的焦虑情绪还会通过言语传递给孩子,比如经常训斥孩子“你就是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你怎么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学习不好,你这辈子就完了”,等等。这些伤害孩子自信心的言语往往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很多焦虑,却埋藏得很深,当遇到压力时会采取各种方式去逃避。
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学会自我情绪调控。因为不同的人情绪免疫力是不同的,家长需要不断地增加自身对负面情绪的调控能力,才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加从容。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在养育自己内心里没有完全长大的那部分。
每位家长都有纠正焦虑遗传基因的机会。有心理专家说:“父母应知道,他们应该划清自己和孩子的界限,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减少焦虑情绪,更少地把焦虑传染给孩子。”
尽管家长们常抱怨外部教育环境非常不理想,大批的家庭在督促孩子提前学习和参加大规模补课,连孩子都主动提出要补课。但是,心理学家们认为:“我们无力改变外部环境,唯一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和孩子,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在孩子上学前应建立孩子内心的强大,这样,即便将来孩子遇到挫折,也能从容以对。”而且,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父母,他们对孩子起的作用也应有区别。
例如:小学阶段,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感受,不强调成绩,尤其是三年级以前。因为小学阶段的教育目的是让孩子喜欢学习,习惯学校环境,增进孩子和同龄群体的相处能力。而到了中学生阶段,家长要关注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得有效,提高效率。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如果孩子遇到问题,父母必须秉持首要原则不求助,不施助。父母应让孩子知道:“我理解你会遇到很多问题,也允许你犯错,只要你需要,我随时会帮助你,但不会替你承担责任。”其次就是信任、尊重和接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