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钱人焦虑,没钱人也焦虑

人们都认为,物质生活更为丰富时,人们的抱怨应该更少,人们的安全感应该更强,可事实恰恰相反,现阶段的社会焦虑几乎覆盖了所有人群。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瓦伦达效应”,它缘自一个真实的事件。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他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人们就把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而当一个人过分注重事情的结果,害怕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降临在自己身上,就会产生紧张惶恐、担忧害怕、坐卧不安、敏感多疑、焦躁不安的心态,有的人还会出现失眠多梦、肠胃不适、血压升高等症状。

在我国,比下有余、比上不足的中产阶层,本已过得算是体面,但是,却还要常常为职位难保发愁、为孩子前途担忧,总不能抛弃这些莫名的担心,过分的机警忧虑,所以也往往容易患上焦虑症。

现如今,形形色色、程度深浅各异的新“焦虑症”也被发掘出来,PM2.5焦虑、奶粉焦虑、过节焦虑、高薪贫困焦虑、儿童焦虑、考试焦虑、职场焦虑、恋爱焦虑、孕期焦虑、中年焦虑……显而易见,一方面,八十年代以来,短短三十多年间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竞争、规范缺失、保障缺位等把人们置于深沉的、多种多样的焦虑之中,比学赶超带来的焦虑已经内化为当代人心理和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贴着不同标签的群体有着不同的众多焦虑,不管是下岗工人、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蚁族”,还是公务员、企业家、知识分子,抑或是从小、中、大学生到年轻白领,再到中年骨干,甚至是退休老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焦虑,严重影响到各自的幸福感。

一直以来,媒体亦极其关注当前社会的集体焦虑和公共焦虑。的确,在喧哗而骚动的“互联网+”时代,面对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腐败高发等诸多问题,普通人的情绪往往被点点滴滴地激发出来并高度密集地膨胀在一个特定空间里,焦虑已不复是一种个人心理和情绪,“沸腾心理”产生出泛化的社会焦虑。“有钱人焦虑,没钱人也焦虑”,“三躁”(急躁、浮躁、暴躁)大行其道,对于这样的社会现象,有学者将其诊断为“全民焦虑症”,视其为当代中国的“社会病”。

据一项网站的调查结果显示,80.1%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烦躁”“压力山大”“郁闷”“纠结”来表达心情,74.5%的受访者认为身边70%以上的人会不定期出现焦虑状况;而88.9%的受访者同意“全民焦虑症”已成当下中国的社会病。

梳理受访者的意见,可归结为三个方面:1.目前的焦虑症并非仅发生在特定人群,从东部都市到西部农村,从普通民众到达官巨富,焦虑蔓延于每一个群体,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焦虑对象,却有着共同的焦虑心理;2.焦虑也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工作压力、婚姻家庭固然让人焦灼,但贫富差距、环境恶化、食品安全更令人忧虑;3.焦虑、浮躁的情绪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嘲为“屌丝”折射焦虑,对公共事件的过激反应体现焦虑,对外妄自菲薄或过于强硬都是源于焦虑,“老不信”更是一种深沉的焦虑。

综合数据和材料,不难看出,财富在增加,快乐却在减少,伴随各种社会问题和现代化负面影响的累积,焦虑确实已经超越了个体化的心理状态,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全民焦虑”是为时代的病症。

社会学者认为,社会焦虑的出现,一方面源于当代中国正经历急速地转型,人的流动性加剧,相应的社会建设却不配套,强化了社会成员对生活的不确定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随着社会成员个性意识、财产意识和维权意识的觉醒,人们对现实的生活质量以及未来的美好生活更加重视了。

现今的焦虑症确已蔚成声势、病势深沉了么?或许也不尽如此,因为调查结果还显示,高达81.1%的受访者认为焦虑情绪会“传染”。专家也指出,焦虑情绪确实存在“传染”效应和放大效应。从公众的信息渠道来说,微博、微信及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公众随时随地发声成为可能。当下中国社会急速转型、变革,社会矛盾加剧,各种冲突也随之而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面信息容易发酵,公众的焦虑情绪往往因此而无谓加重。从传媒规律而言,媒体报道本身就具有对事件的放大效应,再加上新媒体不仅能够制造、发布和传播新闻,还促进了发布者、评论者、浏览者三方之间的交流,由此形成了一种更加多向的交流空间,导致公众的焦虑情绪传染速度更快。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群体的普遍性格特征容易受无意识支配,这种“无意义”的网上发声有时只是在试图缓解焦虑、无聊等情绪,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常常会把“郁闷”“压力山大”等挂在嘴边,这是一种变相的宣泄方式,多由传染导致。事实上,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具有传染性,比如愤怒行为导致的“踢猫效应”,就是说愤怒行为也是会“传染”的。

告别“全民焦虑症”,不仅是政府管理,媒体、专家积极介入的过程,更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过程,个人也当做出努力。在调查中,多数受访者赞同,每个个体最应努力做到的四点是:1.“行动改变中国,点滴从我做起”,占比49.2%;2.“更理性客观地看待各类社会问题”,占比47.5%;3.“学点心理学,学会调试心情”,占比42.4%;4.“不抱怨、不盲从,培育积极心态”,占比34.1%。

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其实老的问题和新的问题,在中国社会里面同时存在。老的问题解决了,我们还在面对新的问题,在问题面前也急不得,要用生活的淡定去面对这些问题。”有专家也指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似乎给每个人都提供了流动的机会,但通过流动而真正实现最初希望的人并不会太多,大多数人可能都认为先前的目标没有实现,因而产生了焦虑。 zSPpGQlD8R5QupkjC3Zoptg9g3iWdpaGYydiTjUcLMhCc3mf4hNx1aJYp8Scr0E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