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越宅越胆小,越怕见人
——线下社交困境

“五一”小长假眼瞅着就来了,跟计划着出去玩的人不同,还有一群等着、盼着假期的“宅族”们,就打算利用这几天好好慵懒地呆在家里,享受清静、惬意、无拘无束的自在。

早上睡到自然醒,然后摸来手机或iPad,趴在床上刷朋友圈、逛淘宝、看美剧,接着捧一大包零食回来看电视里的综艺节目,足不出户,吃饭就叫外卖。到了晚上,揉揉发涩的眼睛,准备进入梦乡。

“五一”三天小长假,与喜欢旅游的人不同,我选择了回家。到家的时候,发现李叔叔也在,李叔叔是父亲的老同事,在我很小的时候,总来我家里做客,不过李叔叔后来搬了家,来我家的次数便渐渐减少,印象中的李叔叔从来不喝酒,可是今天回来,却看到父亲和李叔叔吃饭的桌子旁边东倒七歪地摆着密密麻麻的啤酒瓶子,看得出来李叔叔应该是心情不好,而我父亲一直在旁边安慰着他。

我洗了些水果端了上去,听到了几句他们之间的谈话,这才清楚了让李叔叔上火的原因来自他口中的那个“不争气”的儿子。说起李叔叔的儿子李子冰,我算是有一些了解。

李子冰上大学时就很喜欢上网,大四的时候,别的同学都急着找工作,他还是没日没夜地挂在网上。毕业后住在家里,他父亲给他介绍过好几份工作,但子冰每份工作都干不了几天就以不适合为理由辞职了,然后依旧每天睁开眼睛就上网。去年,子冰的母亲因病去世了,李叔叔眼见子冰毕业两年都没有工作,痛骂了他一顿,但还是一点效果都没有。

子冰属于最典型的宅男。在网络世界里,他谈笑风生、幽默睿智,可以随意地和MM调情搭讪,可以在自己的工会被围攻的时候跟队友一起骂脏话发泄。在网络上,他扮演着生活中渴望成功的自己。

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却跟人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不相信社会,厌恶自己生存的环境,觉得虚拟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这已经成为一种心理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

“宅”,源于日本,指沉迷兴趣不问时世,流传到台湾后,称呆在家长时间不出门为“宅”。时下,“宅”更是一种流行语言,被年轻人奉为独立、自由、时尚的生活方式,理直气壮地成为一种最新的生活态度。

现今,即便整日“宅”在家里,油盐酱醋也能网购到家,一台电脑让你尽知天下事。前不久,《人民日报》一篇题为《“宅”,难有“大千世界”》的文章,传神地刻画出“宅族”的状态:两人路遇街头争吵,一人驻足围观,另一人劝阻:“有什么好看的,回家上微博看呗。”

当我们看外面的世界久了,就需要内观自己。短期“宅”在家里,给心灵一个安全的“房间”,能很好地自我反省,调整身心,平复不良情绪。然而,有心理学家分析,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其生存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以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为前提的。

久“宅”者会丧失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与思考力钝化,导致身心俱损。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宅”生活让35%的人失去社交机会,并影响工作;使近两成人性格自闭,害怕与人接触。《韩国日报》报道称,韩国约10万名“宅族”青年无法适应社会交往,存在自闭倾向。还有多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宅族”难以从虚拟空间回归社会现实,长此以往会导致思想偏离真实社会,养成消极的思维模式和不良的人格特征,甚至引发抑郁情绪,严重者患上抑郁症。

在最近公布的美国心理障碍诊断中,社交恐惧症已“成功”进入前三名,成为仅次于忧郁症和酗酒的心理障碍。

正是由于“社交恐惧症”,越来越多的人钟情于网络上的虚拟社交,也正是由于他们寄情于虚拟社交,更加剧了他们的线下社交困境。这是一个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要知道,生活毕竟是现实的,至少在现阶段的社会环境中,很多社交还是要在现实中完成的,例如:你要在现实中举办婚礼,要在线下面谈大的生意订单,要在线下和好友举杯痛饮。

那么,如何才能跳出这个“恶性循环”,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也能轻松社交呢?

讲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了罗斯福说过的一句名言:“害怕,这是我们唯一应当害怕的东西。”这句话曾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鼓励过无数的美国人走出消沉、迷茫的低谷。

“我们害怕的,是害怕本身。”当我们对线下社交产生恐惧时,你认真地想过这一点吗?

其实,我们大多害怕那种“令我们害怕”的状况,这是我们不断逃避人际交往的本质问题。

人际交往,在有社交恐惧症心理障碍的人心中,代表着尴尬、出丑、被嘲笑、批评……甚至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一想到这样的失败,“害怕”就被提前透支掉了。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总觉得自己是一座孤岛,无人理解,也无人在意,但他们却时刻渴望着过往的船只。等到船只真的来了,他们却手足无措,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该藏在什么地方好呢?

也许你更应该做的事情是:不要躲藏,直接面对。面对你的恐惧,面对令你恐惧的一切状况。这时,你会发现,它远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相反,社交是一件让人感到开心、快乐的事情,你会慢慢喜欢上它。

大学时期在图书馆里看过《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这本书中就明确地提醒“宅族”:笛卡尔在系统地提出激进的怀疑观点之前,心里装着一个大千世界。心中的大千世界,更多来自现实的“公共空间”。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进入现实公共空间,享受健康的公共生活,方能发育出有活力的思想、开放的心灵、有创造力的个性。

因此,键对键代替不了面对面,只有当面交谈,才能真切感受到对方一颦一笑背后的喜怒哀乐。我们要想走出“宅”生活,首先要保持好的生活习惯,不能想睡就睡,想起才起,以免生物钟紊乱。其次要与社会保持互动,给自己一些时间接触外界,比如会会知心朋友,一起分享酸甜苦辣;出去走走,或许人行道上相遇时的一个微笑,都能让你爱上外面的世界。最后,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自我成长的力量,对外界的天空拥有各种期待,因此,找到生活目标,才不会安于“宅”在家里。 debT8zOAvndjFjRQ2xK97ckQ3emRxzkmYibsm3LJSRopdLSY8G/w35mw7pwW2tY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