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史上最会“炒作”的考生

时代 :初唐

落榜 :1次

职业 :麟台正字、右拾遗

成就 :“诗骨”、初唐诗坛先驱

公元680年,京城长安,秋风瑟瑟。

一个聪颖过人、抱负不凡的年轻人信心满满地参加科举考试之后,竟意外落榜了。他叫陈子昂。

这是一名豪放不羁的青年学子,更是一位极为自负的高才生。他的才情、秉性,仅仅从他那首旷古绝今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就可以完全看出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小诗貌似简短,寥寥二十几个字,严格来说既非绝句,更非律诗,也算不上是词,但这不妨碍这首小诗的伟大,它是一首包举宇内、横扫六合的雄浑之作。

这首诗表面上不无伤感之意,似乎在感伤自己的寂寞,但这绝非平凡人的那种寂寞,而是一种“高处不胜寒”式的寂寞。由此也可看出,陈子昂这个人,胸中郁结着一种抚今追昔、睥睨一切、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寂寞。

这种气格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除非是天才。

的确,从他的人生经历就可以发现,从一开始,陈子昂就不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胸怀浩然之气的侠士。

在这里,需要说一下当时那个时代的特征。

唐朝既是一个热衷文学的国度,同时又是一个崇尚侠客的朝代。尤其是长安古城,更是游侠遍地、英雄辈出。而陈子昂,就是一位沐浴着时代风气的佼佼者。

根据史书记载,陈子昂这位四川才子,从小并不怎么喜欢读书识字,却格外崇拜古今侠客,任性纵气,喜欢四处游荡,替人打抱不平,慷慨散财,济危救困。当然,我们的陈少侠首先是位富家子弟,有的是宽绰的资本,不愁花。这个前提得在此说一下。

当然,如果一直这样不读书,这样的陈子昂就不会有什么长进,也不会有远大的前途,后来的人生更不会有什么出彩之处。幸运的是,就在一个青年成长、定格的关键时期,陈子昂开始反省了。他放眼四海,头一次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他及时地悬崖勒马,从而没有一直沉沦下去。

十八岁那年,陈子昂开始发奋读书,他不再四处游荡,不再凭着自己的那颗热气腾腾的熊胆继续混日子了,而是回归“时代潮流”——读书,参加科举考试。

盆地太狭小封闭了,憋得慌,长安城才是自己未来的人生舞台,他开始这么认为。

不过,陈子昂的科考之路有一个很大的不利因素,就是读书太晚了。相比众多从四五岁就开始摇头晃脑啃书本的学子们,陈子昂的起点原本就已经晚了好些年,因而他不仅需要疯狂地补课,还需要有超人一等的悟性,这样才能弥补自己早年缺失的读书岁月。

幸好,陈子昂这两点都具备。

才埋头苦读了几年,急不可待的陈子昂就雄心勃勃,自觉已是成竹在胸,并表示不应当再虚度光阴,像其他学子一样苦熬寒窗十年。于是,他背上行囊,孤身一人风尘仆仆赶到了首都长安。

这是外省高才生陈子昂第一次进京。来到繁华的大都市,虽然人生地不熟,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可投靠,但陈子昂却并没有感到忧愁或者彷徨,他卓有远见地认识到:长安城,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

他怀揣的那份梦想,将在此展翅高飞。

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恰好临近。那会儿,大唐主持科举考试的考官,是吏部考功员外郎,相当于今天的中央人事部人事司司长担任主考官。

其实,科举考试并非简单地只要通过考试就行。初唐的考试制度并不完善,还具有南北朝推荐制度的“后遗症”。因此,要想金榜题名、考中进士,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老老实实地考试,凭借自己的实力拿到高分,并要能得到某位官场贵人的举荐;另一种就是单纯地走关系,让京城一些德高望重的大腕人物作为推荐人,不论是政界的,还是其他社会名流都可以,这样就可以绕过考试途径,直接担任官职,进入公务员行列。

当然,陈子昂并没有通过走关系。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陈子昂太高傲了,他不屑于走关系、靠别人的推荐获得官职。

公元682年,心高气傲的陈子昂老老实实地参加了考试。

其实,古代的考试不太复杂,比较单一,基本考的就是单科,不像我们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既要考行政基础,又要考申论;也不像高考,除了语文,还要考外语,尤其还要考数理化、地史政。唐朝考试通常分两种,一是明经,一是进士科,但主要考的还是进士科。而进士科考的就是作文,不是诗就是文章。

对于陈子昂而言,作文基本上就是小菜一碟,他大步流星地踏进考场。

一进考场,坐在座位上,想到自己的鸿鹄之志就要在这里实现了,陈子昂不由得激动万分。激动归激动,他没慌张,也没怯场,没有丧失考场上应有的沉着、淡定和从容。然后他无暇四顾,提笔埋头就写,笔走龙蛇,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再看看其他考生,有的人还在绞尽脑汁地埋头苦思;有的人一边蘸着墨汁提笔,一边苦思冥想;还有的家伙干脆在昏昏沉沉地打盹。

陈子昂轻蔑地笑了笑,信心百倍地交了试卷。

出了考场,剩下的就是等待结果了,等待那个让每位考生激动的时刻。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放榜那天,陈子昂从榜首第一名看起,一直看到榜尾,却始终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陈子昂先是意外,而后失望至极,甚至有些愤愤不平,自己怎么会落榜呢?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啊!

然而事实是,一个天纵之才,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落榜了。

这对向来高傲的陈子昂来说,不啻为一次重磅打击。许多人遇到这种事,难免会灰心丧气、低落消沉,甚至想靠酒精来逃避现实。但是,陈子昂太高傲了,他并没有消沉,而是对自己的做法有些怀疑了。

他是一个善于发现新途径的年轻人,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

放榜之后,众多落榜的考生纷纷选择打道回府,回到家乡继续埋头苦读,而陈子昂没有。

他选择一个人留在陌生的长安城。首都的消费水平虽高,但他作为富家子弟,不愁盘缠。

这是他的资本。

在京城里,陈子昂积极备考,但他并没有头悬梁锥刺股式地苦读。这是他与众不同之处。他这种外向豪放型的人,自然少不了结交朋友,所以他在京城里经常干的事,就是四处闲逛,饱览京城风物,以便随时发现可结交的朋友。

就这样,一个轰动京城、震撼历史的插曲在此发生了。

某天,陈子昂在街上溜达,不知不觉就转到了东市上,这是个热闹的集市,陈子昂走着走着,无意间看到一个老头在角落里高声叫卖。他好奇地走近,发现那个老头卖的不是寻常事物,而是一件宝贝——价值连城的西域胡琴。

老头其貌不扬,胃口却不小,毫不客气地开价一百万钱。

当时,整个中原的汉人平日里大多弹奏的是七弦古琴,而胡琴来自遥远的西域,没几个人见过这种稀罕玩意儿,自然感到好奇。然而,因为对方开出天价,所以并没有人愿意掏腰包,不过前来围观的人却络绎不绝,很快就围了一大圈,将那个老头围在了中央。

虽然不时有高官、富商上前询问,但是他们并不识得这么个新奇玩意儿。因为无法证明这把胡琴的价值,这些人不敢贸然出手。

见此情形,旁边的陈子昂托着下巴冷静地盯了好一会儿。这时他脑中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极妙的点子。只见他立即从人群中走出来,对胡琴的木材、琴弦以及音质一概不问,上前就跟卖主宣称,自己要买下这把琴,而且表示决不还价。同时,他高声吩咐自己的仆人叫辆车去拉钱来。

现场立即一片哗然。

一个貌不惊人的青年,竟然这么慷慨,肯花高价买下这么个优劣难辨的玩意儿,莫不是他的弹奏技术很高超?正当众人疑惑之际,陈子昂站在人群中央,高调宣称:在下对这种胡琴向来很有研究,而且擅长演奏,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明天不妨前来敝舍,我将为诸位演奏一番。

陈子昂的住处在长安街宣阳坊。

第二天一大早,宣阳坊的一所住宅门前就等候了许多人,后面络绎不绝地还来了大约好几百人。

这时,陈子昂慢悠悠地捧着那把胡琴出门,站在人群中央。大家都将目光聚焦在他的身上,正要竖耳聆听他的琴技呢,没想到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

陈子昂环顾周围,突然高举起那把价值百万的胡琴,然后往地上一摔。不用问,一百万打水漂了,那把胡琴被摔了个稀巴烂。

周围的人大吃一惊,还以为这个小伙子犯了什么神经病。

正当大家大惑不解、议论纷纷时,陈子昂开口了,高声宣称:“其实,这把琴对我而言一文不值,而我的诗文却价值百万。在下并不会弹奏胡琴,这是卑贱的乐工的职业,我怎么会花心思在这上面呢?我最擅长的是作诗写文,想必长安城没有第二个人能超过我。而对于这点,大家一无所知,就像那把胡琴一样,大家并不知道它的价值,今天我想让大家见识一下鄙生的诗文!”

于是,陈子昂就将自己往日的诗稿免费分发给大家,人手一份,领完为止。人群中鱼龙混杂,但总有一些识货者。一些文人学士读后,果然赞不绝口。这招的确很高,一位外地青年对价值百万的胡琴弃如敝屣,这种行径自然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没过多久,陈子昂的大名就传遍了京城。

当然,还有一个小小的前提,陈子昂的诗文确实不赖。

由此,陈子昂的诗名和人气在长安城日益蹿升,他一介外省书生,毫无背景,竟很快成了长安城的焦点人物。许多高官显贵、文坛名流纷纷以结识这位青年才俊为荣,时常邀请、拜访他,跟他结交、切磋。甚至,后来连当时的建安王武攸宜都很欣赏他,还聘他担任自己的书记员。

不过,陈子昂不大乐意做这份差事,没干多久,他就递了一份辞职书,同时打算回老家看望父母。临行之前,长安的朋友为他送行,他于是写了这首送别诗:

转蓬方不定,落羽自惊弦。

山水一为别,欢娱复几年。

离亭暗风雨,征路入云烟。

还因北山径,归守东陂田。

诗中明显没有摆脱落榜之后的那份失意,表达了自己的漂泊之苦,希望能隐居乡下去种田。但这仅仅是一时的念头而已,他并没有变得低沉。事实上,陈子昂回到家乡,并没有真的去种田,而是跟从一位高僧游历名山,一边赏美景,一边学习神仙之术,修身养性。

当然,陈子昂并不是跟着老和尚出家,而是为了放松身心,他远大的抱负依然潜伏在内心深处。

三年之后,下一轮的科举考试开始了,陈子昂再次来到熟悉的京城,踏进了考场。

不过,这次与上次不同,陈子昂早已名扬京师,他的个人才华也已经获得各界认可,而且还得到了一些贵人的推荐和帮助。

有了“双重保险”,不用猜,这次科考陈子昂定是一帆风顺。果然,在放榜那天,他不但榜上有名,而且名列前茅,顺利地成为新科进士。这年他才二十四岁。

顺理成章,陈子昂戴上了乌纱帽。

从此,他进入了中央机构,先后在朝任麟台正字、右拾遗等职。不过,担任公务员的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创作。在业余时间,他始终用诗歌抒发自己理想和胸怀,一洗前代南北朝诗坛中遗留下的呛人的胭脂气。

最终,凭借自己的实力与那场“炒作”,陈子昂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他也在诗坛上树立了一种豪迈的风骨——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他也因此被后世誉为“诗骨”。

果真,千百年来,当他站在幽州台上,那样的身影之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所以,最终的结论是:有才华就要善于表现,千万不要掖着藏着,任何机会、策略都大可一试。 uk1//wn0AGmiXz0OuHVulW+T0U3FZ9UmDqXTcWTErnVO6j5rllL271r/im6x/HV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