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这里有两份名单。

一份如下:孙伏伽、颜康成、宋守节、弓嗣初、郑益、许且、程行谋、王阅、刘单、赵岳、羊袭吉、杨护、张式、杨凭、丁泽、黎逢、王储、魏弘简、崔元翰、郑全济、张正甫、牛锡庶、卢顼、尹枢、贾棱、苑论……

另一份如下:孟浩然、杜甫、张继、韩愈、黄巢、陆游、柳永、姜夔、王冕、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徐霞客、冯梦龙、李时珍、蒲松龄、左宗棠……

看完之后,读者也许不知道这两份名单的来历吧。

也许,第一份名单我们都很陌生,而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我们几乎个个都熟知,因为他们无不是各自领域的翘楚。其实,第一份是唐朝历届状元名单(不完全统计),而第二份则是各朝的落榜生不完全名单,上面之人无一例外都曾惨然落榜。允许你惊讶,但请千万不要怀疑,这是不折不扣的事实。

而且,第一份名单中的崔元翰,当年更是相当了得,他可是“三元及第”。三元,是指他曾经考过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连续考中三个第一名,在古代依次称为解元、会元和状元,由此得名。

这样的“三元及第”,在整个古代科考中,据说仅仅出现过十几位,难得至极。

然而,这些曾经的高才生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呢?他们是哪个时代的人,曾经做过什么,留下过什么作品,几乎没人知道。

而第二份名单,他们的大名几乎是如雷贯耳,甚至今天他们还被世人挂在嘴边。对他们的生平与成就,我们大都了解得很清楚。

当然,本书的观点并非认为考中状元的籍籍无名,而考不上的流传千古,更不是说即使考不上也会流传千古,那样太鸡汤、太成功学。不能简单地将考上或考不上状元与青史留名等同起来,再蛮横地把青史留名和成功等同起来。

本书要强调的观点是:即使一次两次,甚至几十次科考失败,人生也没有被设定。

在当时,他们是一群落榜生,不折不扣的考场失意人,曾被历史打为不及格,但是他们个个最终却值得历史铭刻。这正是让人惊讶的地方。

他们都是在科举考试中失败过的落榜生,跟今天高考落榜有些相仿。

不过,如果将古代的科举考试比作今天的高考,这并不严谨。其实,古代科举考试相当于当今的高考、公务员考试以及国家干部招聘考试的三合一。一旦通过就有当官的资格,可以进入公务员行列。

在古代,金榜题名,当然是高兴的事儿;名落孙山,没有人不郁闷。灰心的人有之,放弃的人有之,遁世隐居的人有之,自暴自弃的人有之,甚至反政府的人也有之。

总之,有中榜,就有落榜。几家欢乐几家愁,从古如斯。

当然,每个落榜生落榜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最离奇的一次当属唐朝的一篇“零分作文”。考生名叫祖咏。这场作文题目是《终南山望余雪》,要求是写一首六韵古体诗,字数规定为60字,不能多,也不能少。

这位考生一看题目,诗兴大发,一挥而就,写下了这首诗: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于是,他乐滋滋地当场第一个交卷。

然而,自我感觉良好,并不代表主考官认可。主考官一看,问怎么才写了三分之一,这不是没写完吗?考生祖咏回答说,我要表达的已经完全表达清楚,不用再浪费笔墨了。

这也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极简主义”吧。

但是主考官并不买账,在他看来,作文字数远远不足,没按要求来,完全不合格。最后,祖咏的这篇作文得了“鸭蛋”。

结果可想而知,祖咏不得不落榜而归。但是,他的这篇落榜作文却流传千古,传诵至今。

到了晚唐,还有另一位考生,名叫高蟾。据说他是个科考“专业户”,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一次又一次落第,也许别人会消极悲观,甚至一蹶不振,但这位考生没有。他很自信,不但相信自己的实力,更加相信自己的前途。因而,他给当时一位姓高的副部长寄了一首诗——《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

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

不向东风怨未开。

天上碧桃,日边红杏,很明显,是暗喻那些有背景的人,因而得以青云直上、金榜题名,但他不屑。这位考生将自己比作清高的芙蓉,不染尘埃,与碧桃、红杏相比,两者的品格堪称天壤之别。

芙蓉没有盛开,是因为东风未至,我并不会抱怨。

落榜生高蟾用这首诗表现了自己的不凡人格。也因此,这首诗很快在当时就赢得了诗坛许多名家的赞赏。

而据说,在下一次科考中,高蟾果然金榜题名。

所以,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就像当今的高考、公务员考试以及国家干部招聘考试,见证了无数考生的命运,或者曲折坎坷,或者一帆风顺。

但是,曾经的各种不幸和坎坷,却似乎更能让人生显得丰满,而不是直线般的单调。

岳朗
2016年12月1日 WXzu50KtL0xDM9+wKuKfjLxlWqjfkMor+rgv2B/jMSBP8TRAwrgo7aMG0ITuy8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