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贺:雄鸡一叫天下白

——被取消考试资格的一代“鬼才”

时代 :中唐

落榜 :1次

职业 :太常寺奉礼郎

成就 :著名诗人、“诗鬼”

对于一位考生,也许最悲摧的,不是考试不及格,也不是在考场上答题时睡着了,而是被“吊销”了准考证,导致进不了考场。

没想到,李贺就是这么一名不幸的考生。

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在临开考时,考生李贺竟被强行取消了考试资格,致使他连进考场的资格都丧失了。因而,准确地说,李贺是一名实实在在的“被落榜生”。

几乎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两个异数。作为中唐诗人,李贺绝对称得上最为另类的一个,他是一个鬼才,被后世称为“诗鬼”,与“诗仙”李白正好相对,一个有仙气,一个有鬼气。

也许由于这种“鬼气”缠身,才致使他成为一名短命天才。

先说相貌,天才的长相往往多少有些与众不同。李贺从小体弱多病,相貌也很奇特。他自幼体型纤瘦,而又手指奇长,由此被人称为“长爪郎”。

再说李贺的身份,从血统上看,他不是普通人,而是皇室后裔,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叔父)的子孙,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贵族血统。不过,这仅仅是名义上的,李贺属于旁系远支,已经与皇族关系沾不上多少边。因而,李贺实际上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子弟,家境自然不怎么好。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他的老爹李晋肃,李晋肃曾在边疆做过小小的公务员,之后又担任过一介小小县官。但在日后,李贺的老爹在无意中,却成了自己儿子在科举考试途中的绊脚石。

李贺才思聪颖,从小就显露出诗歌方面的天赋,据说七岁时就能写诗,谋篇构章,相比许多这会儿还在学习造句的同龄学生,李贺真是个神童型的天才。

天才却不去努力,很难成才;勤奋而缺乏天赋,那也白搭。而李贺这位天才,却是个勤奋的学生。尤其是对诗文,更是痴迷。

等长到十五六岁时,李贺诗文更精,尤其擅长乐府诗,已经与当时的另一位成名的前辈诗人李益并驾齐驱,齐名诗坛。据说,他们每写完一首新乐府,就被当时的乐师花重金购买下来,然后谱成新曲歌唱,一时号称歌坛“双李”。

所谓“出名要趁早”,看来,李贺此时已是少年扬名了。

十八岁那年,一位中央官员从长安调到东京洛阳,担任国子监博士,此人就是当时的文坛盟主——韩愈。

刚来洛阳,韩愈就听说过河南青年才子李贺的大名,心中惊奇,但也是半信半疑。而家居河南昌谷的李贺,听说韩愈来到洛阳,距离不远,于是李贺带着自己的诗稿,专程前去拜访这位文坛大家。

此时,与韩愈同在洛阳的,还有一位名叫皇甫湜的诗人。李贺拜谒时,这两个人都看了他的诗文,一读之下,大为震撼,不约而同地竖起了大拇指。

能得到文坛大腕的褒奖,李贺自然高兴万分,对自己的前程更有信心。

之后,没过多久,韩愈与皇甫湜乘坐华贵的车马,亲自来到昌谷,登门回访李贺。大人物竟然来看自己,李贺难免受宠若惊,激动异常。

韩愈一直很纳闷,李贺年纪轻轻的,怎么写出这样超逸绝伦的诗来的,于是这次借机便问李贺能否当场写一首诗,让自己开开眼界,一睹天才的风采。

李贺一听,更是得意,也没推脱,当场写了一首乐府诗,就以他们二人拜访自己作为题目——《高轩过》:

华裾织翠青如葱,

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

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

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

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

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

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

他日不羞蛇作龙。

诗中既称赞了两位文坛前辈,在末尾又不忘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整首诗写得酣畅淋漓,而又气势如虹。在他们面前,李贺着实露了一回脸,当下就赢得了对方的夸赞。

于是,韩愈积极鼓励李贺参加科举考试,并很有信心地断言他必定能一举中第。

不过,李贺现在还不够资格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因为他的身份还不是贡士,必须得通过地方性选拔考试。

就在李贺准备参加地方考试时,不幸的事发生了。他的老爹溘然长逝,李贺需要为父服丧。古代规定,服丧期必须满三年,三年内不能做其他公务,包括考试、任职等。

少年丧父的李贺,不得不在家乡守孝三年。

当然,这三年内他在老爹的坟旁,依旧刻苦读书。直到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李贺守孝期终于结束。估计韩愈是掐着时间点,李贺刚一脱下孝服,就收到韩愈的来信。原来是韩教授再次热心催促他考试。

李贺听从了这位前辈的建议。

这年冬天,河南府试开考,主考官是房式,参与组织人是韩愈。凭着那层非同一般的关系,李贺自然是积极报名参加。而这次会试,既然有韩愈坐镇,无异于给李贺加了一道保险。

果然,发榜那天,李贺很顺利地一举考中贡士。

考中了贡士,这才有资格进京参加进士科考。由于开考时间是次年春,所以在这年年底,李贺就兴冲冲地赶到了长安城。

没成想,李贺刚来到首都,无意间就得罪了一个人——元稹。

话说元稹也是个大才子,在当时的名气跟白居易相当,而且得到中央领导的赏识,还曾一度担任过宰相之职。尤其是他还写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的广为流传的诗句,可见其人不是泛泛之辈。

李贺刚来到长安,也是年轻气盛,说话做事难免有些冒失。

据传闻,元大才子久闻天才少年李贺之名,也读过他的诗作,十分欣赏。于是元才子就想跟李贺结交。可是李贺过于高傲,懒得见他,不仅拒绝了人家的好意,还口出狂言,讽刺元稹是个连进士都没考中的人,有什么面目见他本人?

这话的确很伤人自尊,更何况元稹本来就是个心胸不太开阔的人。

原来,当年元稹是通过考明经科得以进入仕途,而不是通过考进士科。进士科要比明经科难考得多,所以一般考进士的瞧不起考明经的。这在当时是个普遍现象,尤其是那些文学高才生,更是将明经考生视为低人一等。

另外还有一点,元稹还是个倒插门女婿,娶了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女韦丛,而他的仕途升迁很大原因与自己的老婆有关,这也许是元大才子在官场上不太光彩的一面。他向来对别人说自己是靠吃软饭才升官很敏感。

所以,李贺的那次嘲讽,让元大才子一直耿耿于怀,心存报复。

于是,就在临开考前三天,李贺报名考试时,京城却到处流传着李贺没有考试资格的谣言。

李贺本人还在纳闷呢,凭什么啊。

接着就有人把他的家谱搬出来了。原来,李贺的老爹名叫李晋肃,名字中有一个“晋”字。古代人说话做事普遍会有各种忌讳,不能直言长辈的名字,所以才有“名讳”这么个词儿。

由此,这个“晋”字跟“进士”的“进”字谐音,而且跟“晋升”的“晋”同字,所以谣言就说,为了避讳,李贺不能考进士,自然就丧失了考试的资格。

这样一传,教育部就重视了,并且其他嫉恨李贺才华的考生,也就跟着起哄,要求取消李贺的考试资格。其实,那些考生只不过是希望少一个厉害的竞争对手罢了。

最后,李贺被教育部除名,取消了考试资格。

而这个事件的幕后主谋,恐怕很少有人清楚,就是元稹元大才子。

这次科场事件曝光后,有个人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为李贺说话,这人就是韩愈。他向来很赏识李贺的才华,而且又是他亲自推荐李贺参加考试的,他觉得自己得为此负责。

于是,身为中央要员的韩愈大声疾呼、联名抗议,为李贺喊冤。他一方面向司法部门质问,另一方面则写信给教育部,文中洋洋洒洒上万言,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为李贺辩解,声明这种陈腐的避讳毫无意义,对于政府而言,重要的不是区区名字,而是录取人才,云云。

然而,最终的结果是,韩愈是白费口舌,李贺是命该遭殃。

对于元稹而言,他自然是心中暗喜。这一切都是元稹在幕后活动,极力要打压李贺,毁掉他的锦绣前程。

元稹得意了,李贺郁闷了。

而且,李贺从此就郁闷了后半生,说得文雅一些,就是终生“郁郁不得志”。愤恨不已的李贺当场气得甩袖子走人,离开了长安,回到老家。

不过,事情似乎还有一点补救的余地。

关键人物还是那位热心的韩愈。他觉得李贺尽管没能参加科考,但是他的才学是有目共睹,天下皆知,而且他又是李唐宗室的后裔,多少有些直接任官的特权。因此在韩愈的极力推荐下,李贺直接被任命为奉礼郎,官衔九品,就是中央祭祀典礼时小小的司仪官,职位很是清闲。

在这个无聊的职位上待了三年,李贺就辞职不干了。

他以养病为由,递了辞职书就返回家乡。从此他一心专攻诗歌,不惜呕心沥血。据说,他每天一大清早就骑着毛驴出门,驴背上挂个小口袋,直到傍晚才回来。谁也不知道他这是干什么去了,也不知道那个口袋是干什么用的。

其实,那个口袋是李贺的“诗囊”。他每天出门,四处寻找灵感和诗兴。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灵感闪现,他就把想到的灵感火花快速记在小纸条上,投进驴背上的口袋里。日子一长,口袋里满是写诗的纸条,因而被称为“诗囊”。

回到家里,李贺连饭也来不及吃,就从他的“诗囊”里拿出白天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

他老妈看到儿子这么过分用功,很是心疼,经常劝诫:“你这孩子写诗这么刻苦,怕是哪天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啊!”

李贺没在意,一如既往地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之中。

他对诗歌有一种不可救药的痴迷,也正因为这样,呕心沥血的李贺刚满二十七岁,就一病不起,很快离开了人世。

可见,这是一个肯为艺术无条件“献身”的诗人,至于落榜、当官都是不值一哂,因为他的诗足以万古长青,也足以让后世惊叹不已。

其中,对李贺最为推崇的,当属晚唐的大诗人杜牧。李贺死后,热心的杜牧就专门搜集李贺的诗作,并且亲自为诗集写了一篇序文,为李贺立传,一时传为佳话。

由此,李贺的诗名更是与日俱升,流芳百世。 ggVF1H8aQwpCVO34oyM6t1hpJwoQ5JXOJSGf+2H7TCbJiANu9v0fZKNPFEpNVi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