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章
耐不住性子,直言快语伤人伤己

与人争辩,赢了也是输

有很多急性子的人口才特别好,他们思维灵敏活跃,反应速度也快,常在别人说出半句时,就已经想好回复的话。这种能力利用得当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就会得罪很多人。

陈一方是某汽车店销售员,他刚工作没多久,一心想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多卖几辆车子,赢得领导的认可。

这天,来了一对夫妇看车,陈一方赶紧迎了过去,微笑道:“您好,您希望购买什么车型,我给您做引荐。”男的说道:“我们随便看看,这里的车好像没有XX品牌好吧。”

陈一方有些急,心想:那你来我们这干嘛?他说道:“先生,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品牌在去年的销售量上要比那个品牌高一些,您不接触这些,不了解也是自然的。”

男的又说:“那你说说这车有什么优点吧。”陈一方说:“优点有很多,比如省油……”

陈一方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那个女的说道:“省油?我同事买的就是这个车,她说一点儿都不省油。”陈一方赶紧辩解:“女士,那可能是您的错觉,我们的省油专利是经过国家认证的,能够同比省油30%,您看这是一份报告,上面的曲线清楚地表示了省油量……”陈一方拿出一份厚厚的文件,那对夫妇看了连连摆手,说道:“好吧,省油省油,看来是我们错了。”然后转身离开了汽车店。

为一件事情而争论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场景。进行适当的争论当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很多人偏偏很喜欢那种在争论中战胜别人的快感,于是便常常耐不住性子,不分场合地争论。跟同事之间非要争个高下,跟上司也要争论两句事情的对与错,不管跟谁都要争论几句,这类人的人缘是很差的。

争论是很伤人际关系的。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如果你老是争辩,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争论永远都不可能让你成为赢家,即使你赢得了争论,人际关系上你却已经输得一塌糊涂。因为你的胜利是要以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为前提的。因此即使你赢了,你能够洋洋自得,但你会使对方自惭。你伤了他的自尊,在之后的工作中,你再也别想和他愉快地“玩耍”了。

正因为争辩是要战胜对方的,所以我们才要极力避免。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对于某件事情保持求真欲,通过辩论得知真理难道不对吗?当然不能这么说了,要知道在争辩中即使对方屈服,也是屈服于你的口才,而不是屈服于你的道理,所以争辩是无用的。

戴尔·卡耐基曾经参加一次宴会。宴席中,坐在卡耐基旁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个幽默的笑话,并引用了一句话,该先生说:“嘿,这句话出自《圣经》,我早已经烂熟于心。”

但是,卡耐基知道这位先生说错了,这句话应该出自《哈姆雷特》。卡耐基就好心提醒他,那位先生却好像被踩了尾巴一样叫道:“什么?你说它是莎士比亚说的?那不可能!我告诉你,我每天都阅读《圣经》,怎么可能出现这种错误!”卡耐基也有点倔强,就跟这位先生争论了几句,两人没办法只好去找一位大学教授评判,这位大学教授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经几十年了。这位教授说道:“这位先生说的没错,《圣经》里有这句话。”

卡耐基感到很不可思议,他日后私下里找到那位教授,向教授表示质疑,教授解释道:“这句话出自《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我亲爱的朋友,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留点面子?他并没问你意见啊!他不需要你的意见,你为什么要跟他抬杠?你应该永远避免跟别人正面冲突。”

这件事后来被卡耐基写进了自己的畅销书里。

争辩是一种既浪费时间而又讨人嫌的行为,我们要做到就事论事、求同存异,如果对方固执己见,那就随他去好了,如果硬要跟对方较个高下,你会很容易失去这个朋友。所以,当我们与别人意见相左的时候,一定要耐住性子,忍住开口的冲动,听对方说下去,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但一定记住不求争辩过对方。这并不是说要我们放弃个人思想而去跟随别人,这是一种尊重的智慧——表达观点不用抢着说话,所以下一次当我们再遇到这种情况时,请安静坐好,听对方先说话。

急于抱怨只会让事情更糟

美国作家威尔·鲍温写了一部超级畅销书,叫做《不抱怨的世界》,在美国《时代周刊》与《纽约时报》发起的“影响你一生最重要的一本书”投票中高居第二。全书只有一个主旨:“抱怨不如改变。”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是一种可以传播的负面消极情绪。当一个人抱怨连连时,身边的人也会受其感染,最后导致周围的人都变得情绪低落,毫无斗志,习惯抱怨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刘海清非常苦恼,在单位辛苦10年了,一直在副总的位置上停滞不前。前不久总经理位置有空缺,他满以为自己会“转正”,结果总经理的位置却给了一个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

刘海清很郁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几次升迁的机会都化为乌有。是什么原因呢?他也说不清楚。直到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同事出于关心,透露了一点小秘密,原来是他爱抱怨造成的。

刘海清这个人很老实,也没什么别的心思,就是爱说话,也比较诚实,总是把一些有的没的话说出来,而且不分时间、场合,更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即便很多事跟他没关系,他也喜欢发表议论,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比如,同事上班迟到了,领导批评了几句,挨批评的同事没有意见,刘海清却把头伸到身边的同事那儿:“领导管得太严了,一点都不体贴下属。”再比如,刘海清的工作有些棘手,他就自己跟自己抱怨:“哎呀,命不好啊,摊上这么个活儿。”

即便是在中午一起吃工作餐的时候,刘海清的嘴也闲不下来,说什么菜咸了、不好吃、天真热等,导致后来刘海清吃饭的时候都是单独一个桌,没人愿意跟他坐在一起。

抱怨是一种消极的负面情绪,当某件事情出现问题的时候,不停地抱怨是毫无用处的,它既不能将问题解决,又会把消极情绪传递给别人,反而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虽然你是个急性子,习惯于把对事情的看法脱口而出,比如,“好漂亮”“好厉害”等,但同时也会有一些抱怨的词汇出现,如“太累了”“怎么又加班”“雾霾好重”等,没有一个人,即便是你的亲人,也不会愿意听到这些负面词汇。再说了,发太多的牢骚只能证明你缺少能力,无法解决问题,所以才会将一切的不顺利归于客观因素。

抱怨是会严重影响集体情绪的。尤其当一群人在一起休闲的时候,想要聊一些放松的话题,突然有一个人开始不停地抱怨起来,试想一下,这种情景是有多扫兴。所以,不管你是不爽、郁闷、忧伤,还是单纯地“吐槽”,最好把这些话语咽到肚子里,多说一些积极向上的词汇,带动出一个积极的氛围。

《不抱怨的世界》中讲了一个老故事:两个建筑工人坐下来一起吃午餐,其中一个打开饭盒就抱怨:“天啊,肉卷三明治,我讨厌它!”他的朋友什么也没说。第二天他更火大了,对着饭盒喊:“怎么又是肉卷三明治?我痛恨它!”他的朋友仍然保持沉默。第三天,这个人再次怒吼:“我受够了日复一日都是一样的东西!”朋友便问他:“为什么不叫你太太做点别的?”他满脸疑惑:“你在讲什么啊?我都是自己做午餐。”

这个人厌倦了自己做的午餐,每天大为恼火却不改变,只会抱怨。抱怨有两大害处:一是浪费时间,每抱怨一句就浪费一点点时间,并常常因此而错失补救的机会;二是让人越来越消极,它消磨掉一个人的积极性,让人最后变得对所有事情都失去耐心。

有句话说得好:“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亮蜡烛。”现实跟想象是有差距的,不会总是如人所愿的,即便只是一些无心的抱怨,它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周围的人。所以,与其抱怨不如改变,在遇到麻烦事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嘴巴,先不要急着抱怨,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多多展开实际行动,事情就会往好的方面发展。

听别人把话说完,再下结论

急性子的人总是喜欢打断别人说话:“好了,我知道你要说什么,可是……”或者是:“我明白……”这种做法会给他人留下极度自负和不礼貌的第一印象,只有居高临下的人才会打断别人。有些人肯定不同意这种说法表示:“自己确实明白了对方的想法,为了不浪费时间而打断他,不是很正常吗?”

既然叫沟通,就是双方面的,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还叫什么“沟通”?更何况谁也不可能真正明白对方想说的是什么,妄下结论往往就会造成许多错误。

某私营企业的老板正与几个客户洽谈生意,谈得有眉目的时候,老板的一位朋友来了。这位朋友贸然插进了这么一句话:“哇,我刚才在大街上看了一个大热闹……”接着就滔滔不绝地说开了。老板示意他不要说了,而他却仍自顾自地在那儿说个不停。客户见谈生意的话题被打乱了,就对那老板说:“你先跟你的朋友聊吧,我们改天再谈吧。”客户说完就抽身走了。就是因为这位朋友的胡乱插话,那位老板损失了一笔很大的生意,他对他那位朋友十分恼火。

不轻易打断别人,往小了说这是懂礼貌,往大了说这是尊重他人。有一些人性子太急,觉得自己领悟能力超强而且时间宝贵,往往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中途插嘴,这种急躁的态度往往会给对方一种不尊重的感觉,而且往往会因为错判对方的想法而造成严重的失误。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打断别人、乱插话的人,甚至比发言冗长者更令人生厌。”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情不自禁地想表达自己的时候,但假若不去了解别人的感受,不分场合与时机,就去贸然插话或抢接别人的话,这样往往会扰乱对方的思路,引起对方的不快,有时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别人在讲话的时候,一定有他的理由和逻辑,我们有必要让他讲完,妄下结论是极为不好的行为,特别是当我们自以为对某件事情很清楚,实际上却一知半解的时候,即便对方长篇大论也应该有耐心地听下去。

听别人把话说完,哪怕并不赞成对方的意见,这体现的是一种风度,是一种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只有听对方把话说完,我们才能知道对方的真实意图。随便接话是很不明智的,甚至会因此失去一次颇有建树的沟通。

张女士在市中心的一家百货商店里看上了一套衣服,她很喜欢这个款式,可是她又不确定会不会掉色,就问道:“这个衣服有没有掉色的可能?”

女售货员开始喋喋不休地推荐:“放心,绝对不会掉色的。如果您担心这款衣服掉色,那么还有这款……和这款,这都是今年新流行的款式。那边一大片区域是特价区,买一件加100元再送一件,款式任您挑。女士,我看您的打扮很新潮,那么这几款很适合您……”

张女士有些头大,她说道:“我就是问问手上这件衣服会不会掉颜色,我对别的不感兴趣。”这时老板出来了,老板一句话也没讲,而是听张女士把话讲完。然后老板才说道:“这件衣服有掉色的可能,但只要用盐水泡一下就好了。”张女士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除了购买了这件衣服之外,还买了另外一件比较喜欢的款式。

诚然,某些人的讲话是冗长无味的,容易让人注意力分散,并很可能会因此而漏掉某句关键的话,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要轻易打断对方,而是要等对方把话说完,再询问:“抱歉,刚才中间有一两句你说的是……吗?”如果立刻就打断并要求对方重复一遍的话,就会让对方产生一种接受命令的被动感,对方自然是不满意的。

“让别人把话说完,天塌不下来。”充分倾听他人的讲话是非常有必要的,哪怕对方说得再难听也急不得。不管在任何情绪下,我们都要认真、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说完,让别人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全部想法,绝不能对别人的只言片语进行断章取义。请谨记,千万别让急性子毁了你“蓄谋已久”的一场谈话。

三思而后说

急性子的特点是心直口快,很多话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说话也不加修饰,只会一味地直说。殊不知世间万物皆有度,一次两次的无礼,或许别人会原谅你的心直口快所带来的种种烦恼和不愉快,但如果每次你的心直口快带给他人的都是反感和伤害,那就不是一种美德,而是成为了一种恶习。

办公室里有一位女强人霍宁,霍宁工作时间长,很受同事尊重,但是同事也都对她敬而远之,因为她有一张不饶人的嘴。霍宁工作起来一丝不苟,极为认真,一有问题就批评对方赶紧修正。比如,某某同事工作疏忽了一点,霍宁就打开嗓门大声吆喝:“那个谁啊,你这个文件里标点错了好几个,下次可不能再错了啊!”

有人提醒霍宁:“您性格直爽是优点,但是这快人快语实在是让人接受不了,您应该改一下。”霍宁理直气壮地反驳说:“我这有什么错?对工作一丝不苟有错吗?我给年轻人指点指点有错吗?”

后来,在各年度的考评中,霍宁虽然工作成绩非常出色,但是群众满意度却始终不高,因此也影响了她的升迁。

有些人心直口快表现为直言提醒别人的缺点和毛病,比如,某人说错一句话,他就直言提醒:“哎!你说错了!”在大庭广众之下,丝毫不给别人留面子。尽管别人确实错了,但是每个人都是需要面子的,你完全可以委婉一些。所谓忠言逆耳,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别人常常在我们面前给我们纠错,你是不是也会受不了他?

口不择言的人,往往在给他人带来伤害的同时,自己也深受其害。因为一针见血地指出别人的缺点,他人可能马上就会恼羞成怒,错把你的善意当作恶意来对待,从此对你,要么敬而远之,要么置之不理。所以,在说话时千万别太鲁莽,否则总会伤人伤己。

所谓“心直口快”,“心直”从来都是优点,它是君子之心,以诚待人;但是“口快”则是缺点。随意指出别人的缺点、开别人的玩笑、调侃别人等做法,也许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因说话不注意方式方法,只“想说就说”,完全不顾他人的心情和感受,最终你的话难免会刺伤别人,造成严重的后果。

对不熟悉的人来说,心直口快会让人莫名其妙地反感,即便是好朋友之间也很容易出现尴尬。就算你说的是诚心之语,但因场合和时间的不同,说出来也会刺耳和伤人。

丹尼斯最近遇上一件麻烦事,他老婆跟他吵架了,已经冷战好几天了。其实造成现在这种情况,他的同事难辞其咎。丹尼斯曾跟老婆保证以后再也不去酒吧喝酒了,他已经坚持了三个月的时间。可是就在上周五,丹尼斯下班早,加上同事们的盛情邀请,他也就跟着去了酒吧,稍微喝了一点儿就回家了。

没想到在周日陪老婆逛街的时候,丹尼斯遇见了同事,那同事走过来打招呼:“嗨!丹尼斯,周五你走得太早了,都没嗨起来。”丹尼斯赶紧打眼色,示意他别说漏了。可是同事却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噢!原来你老婆在旁边。丹尼斯,有什么嘛!男人嘛,去酒吧喝点酒又怎么样!嘿嘿,我先走咯!”

丹尼斯的老婆立刻勃然大怒,甩下丹尼斯就走了,回家就大吵了一架。他老婆表示:喝了一点点酒无所谓,问题是喝了酒还要骗她。丹尼斯真是没办法说清楚。

切记:嘴不能比脑子快。像上面这个案例中的同事是非常讨人厌的,明明已经知道说出这番话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却还贪一时口快,自以为在开玩笑,殊不知给别人的家庭造成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说话要三思而后说,明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要委婉说,什么要直接说,脑子一热就祸从口出的人是不会受欢迎的。

不假思索地拒绝,伤害交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门功课必不可少,叫作拒绝,它学起来非常难,急性子的人可能会常常不及格。因为急性子的人已经习惯不假思索地拒绝,对别人说“不”,这样一不留神就会被人误会,引人反感,严重的可能失去交情,甚至有自毁前程的危险。

既然拒绝别人的后果这么严重,那我们以后是不是就要拒绝说“不”了呢?当然不是。这个“不”字有时是不得不说的,可我们拒绝他人时,一定不能硬邦邦地一口回绝,说“不”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拒绝他人时,尽量把“不行”这类概念模糊掉,让对方心甘情愿地接受我们的意见,这样,我们就既拒绝了对方,又给对方留足了面子,减少了对方心理上的挫折感。

杨彬在某公司做主管,一天晚上杨彬带员工们去了KTV,庆祝一下上个月取得的好业绩。期间大家都很兴奋,一个员工挤到杨彬旁边,笑嘻嘻地说道:“杨主管,明天是周五了,我家里有点事,想请一天假。”

杨彬眉头一皱,说道:“什么事?”

员工说道:“嗯……是我的一个朋友来玩,我打算请一天假,连上周末,玩上三天,他好不容易来一次。”

杨彬立刻否决道:“不行!这算是什么理由?你要是病了或者真有事,我肯定给你假,但你居然跑来说因为玩而请假,公司不能开这个先例。”虽然杨彬说得在理,但是周围同事听见这番话都不由得愣住了,气氛顿时变得尴尬,那个自讨没趣的员工也走了。

直截了当地拒绝相当于现场驳了对方的面子,会使对方颜面扫地,很是难堪,尤其在职场这种关系较为敏感的场所,太过直白地拒绝不仅会伤了对方的脸面,还会伤害以后的交情。所以,我们要学会委婉地拒绝,做到既能拒绝他人的要求,又能让对方理解你的苦衷。

钱钟书在拒绝别人时用了这样一个奇妙的比喻:一天,钱钟书在电话里对想拜访他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用下蛋的母鸡比喻自己,不但巧妙生动,而且还表现了钱老平易近人的性格,更巧妙的是他委婉而风趣地拒绝了拜访。钱钟书所用的方法就很不错,用幽默的比喻拒绝,总好过直言伤人。

当然,生活里大部分拒绝是用不上比喻的,但即便如此也不要强硬地拒绝,要学会在拒绝时说明自己的难处。很多人心里拗不过来,觉得是对方求自己办事,自己拒绝难道还要跟对方解释?当然要解释。因为对方不知道你拒绝的原因,而你的强硬的态度就好像表明对他有敌意一样,日后势必会影响交情。

耿林是一家私营企业的人事主管,公司所有部门用人都要通过耿林。

耿林的一位朋友知道他所在公司的企划部一直缺人,于是,想要毛遂自荐,到企划部工作。虽然缺人,但是耿林所在的公司用人制度还是非常严格的,耿林让朋友带着简历来面试,然而面试结果非常不理想,很显然不是做企划的料。耿林心里很是为难:让他进公司吧,养了一个庸才,还会破坏公司的制度,影响公司的利益和发展;不让他进吧,多年的朋友关系有可能僵化。

耿林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朋友,他把朋友约出来谈心,说:“我们公司的制度非常严格,不是我想让你进就能进的,让你来面试已经是我的最大能力了。你也看到了,面试结果并不好。我觉得你可以在家多学习一下关于企业策划的知识,然后再来面试,我觉得你可以的。还有你也可以去其他公司面试啊,你不是学平面设计的吗,会有很多公司要你的。你说对不对?”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朋友非但没有因为耿林的拒绝而埋怨他,反而非常欣慰耿林这么关心他。

我们要学会委婉地拒绝,用委婉的方式让对方理解自己的苦衷。做到这一点需要讲究方法,无论是面对对方无理的要求,还是普通的请求,想拒绝的时候要先动动脑筋,不要脱口而出“不行”,委婉而真心的谈话,将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更为融洽。

轻易否定别人,即便有理也不易被接受

在讨论问题或商量复杂事情时,大家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然而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往往是建立在否定他人的意见之上的,如果表达方法不巧妙,很可能会使别人处于尴尬的境地,甚至得罪人。

比如,大家都在讨论一件事情的解决方法,如果你性急地站起来说:“你这个想法是不对的,他的想法也不好……”这样就会给人留下你爱出风头的印象,对方也会感觉非常没面子,从而也不会去考虑你的想法是否可行,而只会去纠正你的错误,甚至开始厌恶你这个人,这样的后果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生活中都是可想而知的。

公司例会上,轮到张庆发言,张庆阐述了一下公司上个月的业绩,并介绍了下个月的安排。这时,有个叫作李宇的同事举起手来,张庆示意他发言,李宇说道:“我觉得我们的竞争对手在大规模铺货,我们也应该跟进,保持小幅度的降价,并赶快开发新的产品。”

张庆说道:“你说的不对,竞争对手降价我们就跟着降价?这种做生意的方法太幼稚,我们要慎重考虑,就按照我刚才说的办。大家还有问题吗?”一番话说出来,在座的人都面面相觑,摇了摇头。

没过多久张庆就发现李宇精神萎靡,好像不待见自己。张庆也没好意思直接问,便问了自己的同事,同事告诉他:“你那天一席话让李宇很没有面子,他最近很不开心,觉得自己受到了嘲笑,抬不起头。”张庆很诧异:“有那么严重吗?我只是实事求是而已。”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做“攻击性沟通”,意思就是说有的人说话的时候特别“呛人”,好像火药桶,而他本人却是无心的,这种人性格直爽,有什么说什么,也并不是故意“攻击”别人,就是脱口而出了一些在别人听来很难受的话。

当别人跟我们的意见相左的时候,急性子总想去反驳对方,第一句话往往是:“你说的不对,你听我的。”在公共场合这样的话会让对方很没面子,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人如此否定我们,我们是不是也会觉得难堪呢?所以,当这种情绪出现时,要紧紧闭上嘴巴,把生硬的否定词咽回肚里去。

总是习惯于否定对方是出于一种“我是正确的”的心理,然而这种心理并不是正确的。谁也不可能永远正确,同时谁也不可能永远跟我们一样,我们要允许别人跟自己不一样,学会尊重对方,放下“我是对的”“我是唯一”的观念,甚至去向对方学习,看他的想法是否有可取之处。

韦方山是某公司A组组长,他们与雷咸成的B组形成良性竞争之势,平时公司会给他们派任务,有一天雷咸成提出来一个方案,韦方山当场就拒绝了,还表示:这么有风险的方案,要做就你B组做,别带上A组。

过了没多久,韦方山提出来一个方案,雷咸成的B组一致反对。韦方山没觉得有何异样,继续规划方案,没想到第二次又被B组全票否决了,虽然最终决定权在领导手里,可是全体B组都反对,领导也不好违反民意,就点头否决。韦方山有些纳闷,这B组怎么处处跟自己对着干呢,难道真是自己的方案不好?

后来韦方山才想明白,是自己之前的否决太生硬了,让雷咸成“怀恨在心”,于是,便让所有B组成员不论A组方案好坏,一律反对。

大家在讨论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有人提出一种方案,而你觉得不妥,你不妨这样说:“刚才某某提出的意见有一定道理,也是一种方法,但我觉得考虑一下另一种方法怎么样?”然后你再继续分析利弊。先肯定对方,再提出不同意见,这样显得公正和客观,也容易让人接受。

这是一种对别人的尊重,是一种礼貌,同时也是一种让你赢得别人好感的说话之道。职场中这种说话方式能够让你更好地发言,让别人看到你的想法又不至于损害了同事之间的关系;人际交往中别人也会喜欢你这种懂得照顾他人情绪的做法,给足了别人面子而又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与别人意见相左也不急着去反驳,这会让我们减少说错话的几率,也会让我们赢得其他人的尊重。哪怕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被我们反驳掉了,对方也会“心服口服”的,不至于因为被否定而对我们心怀不满。

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和指责,很可能错怪对方

生活中,常会有人犯错误让我们生气不已,好想大声地批评对方一顿,可是这样的冲动很可能会错怪对方,因为如果没有搞清楚事情的原委,就对其一通批评,不仅会让对方受了委屈,而且还显得我们鲁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约瑟夫将军奉命执行一次危险而紧急的任务,很可能有去无回,约瑟夫将军就让自己手下的士兵站成一排,他看了士兵们一眼,说道:“这次,我们的任务既艰巨又危险!哪位愿意冒险担任这项任务,请向前走两步……”

此时,正赶上约瑟夫的参谋给他拿了一份战报,约瑟夫看了片刻,等他再次抬头时,发现长长的队伍仍是一条直线,没有一个人比旁边的人多向前两步。

约瑟夫将军非常生气,他觉得自己的手下怎么这么不争气:“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情况紧急,竟然一个人都没有……”

“报告司令!”只见站在最前排的人满脸委屈地说道,“我们每个人都向前跨了两步……”

这时,约瑟夫将军意识到,自己错怪了这队勇敢的士兵。

谈到说话办事技巧时,本杰明·富兰克林曾在自传中劝告世人说:“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要则,就是不要责备对方。”美国前总统林肯也曾语重心长地说:“责备与中伤是最愚蠢的行为。”在面对让我们生气的事情时,怒火会阻碍我们的思考,使我们放弃寻找事情的原委,而先批评指责对方一通,以达到平息怒火的目的。然而对方承受了太多的委屈,这很容易伤害感情,甚至还有可能引起吵架。

指责和抱怨他人是没有用的,除非他自己想明白。正如卡耐基所说:“一百次中有九十九次,没有人会责怪自己任何事,不论他错得多么离谱。我们用批评和指责的方式,并不能使别人产生永久的改变,反而会引起愤恨。不要责怪别人,要试着了解他们,试着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做,这比批评更有益处,也更有意义得多。”

下一次在批评别人之前,一定要先全面了解情况。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急于批评和指责,就容易造成对别人的伤害。所以,我们需要改变不经分析就轻易对别人的做法进行对错判断的习惯。

有位医生接到紧急手术的通知后,立刻用最快的速度赶到医院。然而在路过患病男孩的父亲身边时,被该父亲吼了:“你知不知道你来得很慢?你知不知道我儿子正处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你作为一个医生不在医院里守着,你是不是失职?”

医生苦笑道:“抱歉我来晚了,我这就进去,您冷静一下。”那位父亲不依不饶:“让我冷静?那里面是我的儿子!如果换做是你的儿子,你会冷静吗?我告诉你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就跟你们医院拼了!”

医生没有答话,进入了手术室。几个小时后,医生走出来,说道:“您的儿子得救了,手术很成功。”说完就离开了。男孩的父亲又变得不满:“这个人怎么如此傲慢?说完话就走掉,太不礼貌了!”旁边的护士听到这话后,眼泪掉了下来:“他儿子前几天意外夭折了,我们叫他来为你儿子做手术的时候,他正在去墓地的路上,现在他要赶去参加儿子的葬礼。”

我们对别人的生活并不能确切了解,我们不知道对方正在经历着什么,当我们站在己方立场的时候,所看到的只是表象。比如,我们作为上司,有员工迟到了,不要急于去批评对方的迟到,可能早上堵车实在严重,或者该员工在昨天夜里有突发情况,我们想解决问题就要先去了解情况,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通,一味地责怪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

当然,有时候某些人真的让我们怒火中烧,但是即便如此,大发脾气、指责也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学会把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如,才能够更好地与人沟通、共事,也才不会因错怪而造成伤害,从而赢得尊重。

一看穿就说破,面子不好过

急性子说话快,总是把对某件事的议论、评价脱口而出,常常会把事情“说破”,这就十分不好了,很容易影响人际关系,周围人也会因为“被说破”而变得十分尴尬、难堪,从而迁怒于我们。

比如,有时候在聚会中,同事、朋友吹点牛,我们点点头一笑了之就好,没必要非得跟对方较真,要对方证明自己没吹牛,这属于抬杠,是非常伤害人际关系的。

邢路参加了一次高中同学聚会,这些同学都好些年不见了,大家推杯换盏,气氛非常融洽。席间,有个叫“老赵”的同学有些喝高了,就开始讲述自己的事迹:“我当年,在一中里那是叱咤风云啊!一中谁不知道我?多少‘大事’都是我带头的,我平了多少事啊!哎,你们说是不是?”同学们点头应和,老赵继续说道“我记得有一次,咱哥儿几个逃课出去喝酒,回来上晚自习,班主任闻到一股酒味儿,就问是谁喝酒了,把你们几个给吓的,我当时就站起来说‘我喝的。’这勇气我现在都佩服我自己。”

这个时候邢路打断了老赵,说道:“哎呀,老赵,谁不知道你啊,别吹了,那回喝酒让班主任一顿揍,揍完站了一天墙角,又被找家长,你爸来了就给你一脚踹了个跟头,当时给我们乐的。”在座好多女生都笑了。

老赵脸色一下子变得很难看,干咳两声:“邢路啊,你这嘴损的习惯现在还没改啊?”邢路回道:“我怎么嘴损了?”老赵刚要说话就被旁边的人拉住:“来喝酒,喝酒。”

直到同学聚会结束,老赵都没再跟邢路说过一句话。

每个人都有面子,也都怕自己的面子失掉,有句话叫:“伤什么别伤面子。” 在大庭广众的场合下,见人之短即予说破将会使他人陷入难堪的境地,让人难于下台阶,搞不好就会破罐子破摔跟你较劲,同时还会因伤了面子,破坏关系。

所以,在与人交往中,既要看交往对象,也要看交往场合,很多时候都是要看破而不说破的。

面对不同的谈话对象要有不同的应对之策,比如:面对上司,上司们都喜欢讲一点自己的光辉事迹,我们耐心听就好;同事中有喜欢吹牛的,不喜欢听就不听,不要去拆穿对方;熟人之间可能放得开一些,但是涉及家庭等隐私时,仍要看破而不说破。尤其是当面对心胸狭隘之人时,一看破就说破,很容易祸从口出,好心变成驴肝肺。

在一次足球赛上,荷兰小飞侠罗本因为个人攻击欲极强,死活不愿意传球给队友,他一直单带,可是不断地失误,队友们十分气愤,跟着罗本跑却碰不到球,最终输掉了比赛。

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就有记者特意问主教练:“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罗本在这场比赛中的表现?”主教练略一思考,说道;“我觉得,足球是一个团队运动,无论输还是赢,都是整个团队的责任。我只想说的是,火箭上天,靠的就是十几万人航天团队的协调动作,如果有人只顾自己单独冒进,那么,火箭是不可能顺利完成升天任务的。”

罗本听了这番话后,在发布会后亲自找到了教练道歉,之后就改变了自己的球风,开始跟队友积极配合。

在新闻发布会中面对记者的“长枪短炮”,即便是主教练,如果点名道姓地批评自家的超级球星,也会引发很不好的影响。教练看破罗本的缺点后,并没有当着众多媒体的面指责他“不爱传球”,而是用类比的方式说明了“所有队员要团结协作”的道理。这样,在不伤其自尊的情况下,使其领悟到自身的缺点,给足了台阶,一般人都会就此走下来的。

面对不同的对象,看破而不说破,有些话点到即止便可;面对不同的场合,看破而不说破,给所有人都留下面子;面对不同的时机,看破而不说破,懂得有些话该说,有些话不该说。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要无原则、无条件地顺从对方,在关乎原则与自身利益的问题上,我们还是要明确地指出,但是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就完全可以看破而不说破:说破了对方尴尬没面子,对我们又有什么益处? 03fVMwOmAjOzf/1nCl6yM70i5XE+nQ6PvLI7Mtem4UNK8XAnXjYCXjFLUWlDJIq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