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综述

中共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

湛江市为广东省辖地级市,地处广东西南部,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城市,位居粤、桂、琼交会处,背靠中国华南和西南腹地,面对东南亚国家,是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出海通道,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和世界各大洲海上航程最短的口岸城市。湛江陆域总面积1.2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1556公里。湛江现辖区域含吴川、廉江、雷州三市,遂溪、徐闻两县及赤坎、霞山、麻章、坡头四区,设有一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全市常住人口717万。

湛江自古以来就有对外开放的传统。两千多年前,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口之一。抗战时期,广州、香港等地相继沦陷,湛江(广州湾)曾一度成为我国大陆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系的唯一海上通道,进出口贸易频繁。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帝国主义封锁,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及巩固国防的需要,国家投资在湛江兴建我国第一个现代化港口,并配套建设了铁路、机场,为湛江的对外开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和僵化体制的束缚,湛江对外开放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1977年唯一能反映对外开放指标的全市外贸出口总额仅1920万美元。

在改革推动下对外开放启动

“文革”结束后,通过真理标准的讨论,湛江广大干部群众解放了思想。1977年冬,海康县(今雷州市)北和公社潭葛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部分社员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海康燃起了农村改革的第一把火;不久,吴川县(今吴川市)王村港渔业公社覃寮大队农民又创办了全省第一个农民股份制企业。在城市,企业开始实行计件工资和奖励制度,湛江市五金制品厂、绳缆毛刷制品厂等一批企业更是越过不同所有制的鸿沟,冲破隶属关系的藩篱,打破行政条块的束缚,克服不同区域的障碍,实行企业的联合兼并,组建了湛江家用电器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行,企业的联合兼并,唱响了湛江改革开放的前奏曲。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湛江和全国一道迈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湛江地、市委一步步破除“左”的禁锢,敢为人先,大胆地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支持和推广农民包产到户的创举,一步步实施企业简政放权、推行经济责任制、以税代利、扩大企业自主权,改组兼并组建企业集团、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改革措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

在改革的推动下,湛江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1978年,按照中央关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实行对外合作的指示,设在湛江的南海石油勘探指挥部决定引进外资、引进外国设备技术,进行南海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及后来的南海西部石油公司与美、英、法、意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38家石油公司合作,在南海西部海域展开地球物探作业,先后找到了10个油田、2个气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亿吨、天然气储量1200亿方;并建成南海第一个油田涠10—3油田。在对外合作过程中,大大提高了企业勘探开发技术水平和工人的素质。由于南油对外合作的影响,湛江一批中小企业也开始利用外资、引进设备进行改造。如南港服装厂1979年与港商合作,引进了80万港元的265台服装加工设备,承接对外来料加工业务,一举扭亏为盈,由濒临“死火”的企业发展为生机勃勃的企业。

1978年后,湛江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成效。利用外资逐年增多,从1979年的7万美元增至1983年的612万美元。外贸出口总额也显著增加,由1977年的1920万美元增加至1983年的5138万美元。1981年4月,广东省对外贸易公司湛江地区公司成立,正式开始组织和统一管理湛江地区各口岸支公司的对外贸易业务。对外开放使湛江开始冲破长期以来较为封闭的社会形态。

列为沿海开放城市后对外开放快速发展

1984年5月,根据邓小平建议,党中央总结了经济特区的经验,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湛江有幸被列入其中。7月,市委提出《关于认真搞好开放和改革,推动我市经济建设的意见》,确定了“利用开放,大胆改革,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争取在本世纪内,把湛江市建设成以对外贸易、石油开发利用为主导,以食品、电子电器、建材、机械工业为支柱,商业、服务业、农渔牧业综合发展,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经济文化发达,富有南国风光的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的目标,并决定近期工作的重点放在积极外引内联,加快老市区、老企业的改造上 。随后,市委同意市经委提出的关于改造食品、包装、家电、建材、轻纺、橡胶、机械等行业75家重点企业,引进144个项目的规划。8月,市政府制定了《湛江市对外引进企业优惠办法》,决定对前来投资的外商在工商税收和关税、利润分成、对内采购物资和销售产品、土地使用和房屋建筑、企业登记注册和管理等10个方面给予优惠。为适应沿海开放城市的需要,湛江改革了外贸体制,外贸企业同所属行政机关脱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984年11月,国务院批复广东省转报的《湛江市对外开放工作的报告》,同意湛江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开发区)。《报告》指出,开发区于赤坎与霞山两个老城区之间,规划总面积9.2平方公里,首期开发1.2平方公里。开发区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发展工业、吸引外资、出口创汇为主,建立起以高精尖技术为主的多层次的工业经济技术结构,发展具有当代水平的商业、服务业、旅游业,将之建设成为工商业发达、生活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区。1985年4月,开发区举行奠基仪式。

湛江被划为开放城市后,1984年上半年即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抵湛考察。7月,湛江首家合资企业——万丰人造花有限公司成立。紧接着,三得利工程合作公司、东简香港合作水产养殖公司、湛达船舶供应有限公司等多家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相继成立。至年底,与外商合作合资企业达62家 。开发区奠基的1985年,便有10个项目、近千万元资金(其中外资83万美元)投入建设,当年出口创汇725万美元 。国内的企业也积极与开发区开展横向经济联合,重庆钢铁公司及四川万县、宜宾等市的多家企业也先后与开发区企业共同出资组建联营公司,开发西南资源,发展出口贸易;廉江资源开发总公司、东方剑麻制品厂、湛茂水洗羽绒厂等20多家湛江当地较大的企业也先后进入开发区。至1987年,开发区基本完成了首期1.2平方公里的开发,初步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进入开发区的“三资”企业达13家,全区出口创汇额2449万美元

1985年7月,市委经过调查研究,做出了大搞“两水一牧”为重点的开发性农业的决策,即在稳定提高粮油糖产量的同时,大力开发荒山与沿海滩涂,发展水产水果、畜牧业的商品生产。

“两水一牧”不仅对海域、陆地资源进行了开发,市委还通过“两水一牧”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对国内外的开放与合作:一是对全市的农业出口商品生产做了调整。沿海发展水产养殖,丘陵台地发展水果及亚热带作物,城镇发展轻纺、食品和化工产品,开发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带动全市工农业发展。二是以介绍湛江,开发资源,振兴经济为宗旨,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举办经济洽谈会。1985年8月,市政府首次在香港举行出口商品暨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次年10月,在市内首次举行横向经济联系洽谈会,之后每年举办一次,并逐年扩大规模。至1991年,累计签订合同1000多宗,利用资金总额25亿元 。此外湛江还多次组团参加港澳及海外各种经济贸易洽谈会,往广西、新疆、黑龙江等地考察边贸,拓宽贸易渠道,并在广西东兴、黑龙江黑河成立办事处,帮助企业对越南和独联体开展跨国经济贸易。三是加大吸纳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参与湛江建设的力度。截至1987年8月,共引进技术设备3300套 ,使全市约70%的国营企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农业引进国外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和先进的育苗、养殖、饲料配方、冷冻加工技术,提高了经营水平,推动农产品加工升值。四是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打破由外贸专业公司单一经营进出口的局面,全面放开工贸公司、生产企业、“三资”企业等经营对外贸易。在外贸专业企业中,以1988年的对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额度和财务盈亏三项指标实绩为基数,实行承包三年不变。五是不断完善开发区投资环境。至1990年底,累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亿元,地面建设工程投资1.6亿元,完成地面建筑25.8万平方米,形成了生产设施完善、生活设施配套、管理职能和服务机构较齐全、通信网络畅通、交通便利的投资环境。六是政府部门转变观念。市委要求各部门要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来抓,对外资及“三来一补”企业简化审批项目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经过几年的努力,湛江的开发性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992年止全市形成了以水产养殖、水果生产、畜牧饲养、林业和农作物五大类为主的21个大中型专业性商品生产基地,农业总产值由1984年的18.5亿元提高到1992年的73.6亿元(当年价) 。在开发性农业的带动下,湛江生产总值(GDP)、对外开放跃上一个新台阶:GDP由1984年的26.3亿元增至1992年的132亿元(当年价) 。对外开放方面,首先是出口商品取得突破性增长。1990年,农业出口基地的出口商品项目达70项,提供出口商品额达3578万美元,占全市一般贸易出口的31.8%。其中,对虾养殖、红橙种植等24个生产项目被广东省列为出口商品生产体系项目。轻工业通过自办、联营、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了专营出口商品生产的企业90多家,出口创汇3578万美元 。1992年全市提供商品出口的企业达100多家,基本上形成了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多元化、多层次、多门类的出口商品生产体系,全市对外出口总额由1984年的0.4亿美元提高到1992年的2.3亿美元 。其次是开发区建设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均明显提高。1988年后,开发区的项目引进重点放在投资规模较大、技术档次较高的骨干项目上,大力引进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国外技术。至1992年,引进上马了20多个骨干项目。如引进日本大发汽车的先进技术,对本地原只能生产单一农用车的“农用运输车工贸公司”进行改造,使其发展到可以生产双排座轻型车、金融防盗车以及各种农用车系列,年产值达2亿多元的“三星汽车企业集团公司” 。又如复印机公司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日本佳能公司的专利——单组份正性跳跃式显影剂的制造技术和自动化生产线,年产复印机超细显影剂300吨,填补了我国复印机材料的空白。再次是与全国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湛江开发性农业的发展,供应了大批的北运菜、白糖、海产品等特产到全国各地,而湛江所需要的煤炭、钢材、铝锭等生产资料也源源不断从内地进入湛江,或从湛江转口国外,湛江成为大西南的物资内外交流的中转站。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后,我国再次掀起改革开放大潮。年底,湛江召开第六次党代会,制定了“追虎赶龙”的目标:即力争全市GDP年均增长15%,到2000年达400亿元左右,人均6500元,达到广东“四小虎”90年代初的水平,以后以年均11%的速度递增,再过1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90年代初的水平。为实现这个目标,市委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大港口大工业大市场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四大战略),即依托湛江大港口,建设临港型、以重化工业为龙头、结构合理的大工业体系,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形成大流通格局,推动经济大发展。四大战略是符合湛江实际和发展要求的,在当时也是鼓舞人心的。

从1993年开始,湛江全面实施四大战略。在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扩建了港口机场,修建了新火车站,公路达标建设掀起高潮,城乡通信设施迅速发展。在工业方面,建成湛江电厂,国企改革在兼并、破产、优化资本结构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组建了一批企业集团,一批临海型重化工业项目和科技含量高的新项目相继投产。在农业商品化产业化方面,实行土地的适当规模经营,突出培育了海洋经济、乡镇企业、畜牧业等经济增长点,建设了一批商品化、区城化、专业化的生产基地,崛起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对外开放方面,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对大西南的开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落户开发区,东海岛、海安、九州江、麻章等经济开发试验区也开始开发建设。1997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达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达1161家,投资总额48亿美元。

实施四大战略后促进了湛江的发展。尽管湛江遭受了1994年特大洪灾和1996年特大风灾的袭击,但经济仍保持较好的增长。1997年与1990年相比,全市GDP增长127%,达342.9亿元;农业总产值增长52.2%,达164.3亿元;工业总产值由82.1亿元增至269.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3.3亿元升为147.1亿元

然而在实施四大战略过程中,由于湛江一些领导者思想跟不上改革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国家投入大项目来实现工业化的思路,而后来国家开始实施经济“软着陆”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严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项目无法上马,四大战略未见明显成效。更为严重的是,从1996年开始,一些不法走私分子将湛江市政府、海关、边防等一些执法部门的个别领导拉下水,大肆进行走私活动。市委主要领导也陷了进去,护私放私,并大搞权钱交易。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湛江“9898”特大走私受贿案。受此案影响,湛江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受挫折。

1998年年底,为使湛江从大案的阴影中走出来,省委果断调整了湛江市领导班子,对湛江工作提出了“抓班子,促发展,保稳定”的总体思路,并于12月底在湛江召开了现场办公会,帮助湛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同志代表省委要求湛江干部群众“不争论、不埋怨、不刮风,团结一致向前看”。省委还对湛江的发展做了定性定位,要求湛江发展为环境优美、秩序优良、经济发达、文明富庶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港口城市。

在省委的支持和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人民迎难而上,励精图治,以中央查处“9898”案为契机,重塑湛江形象。农业上,进行改水治旱,调整不合理的种养结构,建立具有特色的水果、北运菜等示范区。工业上,以糖业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产权改革,引进投资新主体,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加大力度扶持非公有制工业。科教方面,制定并实施《988科技兴湛计划》和《999教育产业发展计划》,建立推动科技进步的人才、投入、创新、成果转化、评估五大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海洋经济以海洋渔业为突破口,加快建设海产品加工、海洋油气、海洋矿产与盐业、海洋生物制药、修造船业等五大海洋工业行业,扩大海洋运输规模。按照“前港后厂、前港后库”模式加快发展港口贸易,开发海滨旅游资源。港口建设实施建设南方大港口战略,启动了深水航道、大型原油码头及大型矿石码头三大工程建设。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短短几年后,湛江出现了重大转机,经济发展走出低谷。与1997年相比,2002年全市GDP由336.1亿元增至463.8亿元,工业总产值由296.3亿元增至444亿元 。2000年湛江与全国一起实现了总体小康。

这几年,市委、市政府实行多项措施扩大对外开放。一是全面实施市场多元战略。在巩固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欧美市场,大力开发东南亚、南非等新兴市场,对六大洲出口实现了全面增长,2002年出口总额达5.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二是发展远洋贸易。2000年起对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等远洋市场的出口大幅增长,2002年远洋贸易出口世界各大洲的国家(地区)达131个。三是政府积极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服务,协调解决进出口遇到的难题,引导企业参加各种交易会、展销会等,使企业获得商机,拓展市场。2002年国有外经贸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幅均较高,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四是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精心组团参加各种经济贸易洽谈会,对招商的重点项目跟踪负责,成立外商投诉中心,保护外企的合法权益,使外商增资扩股,坚定在湛江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在经济合作方面,举全市之力办了经贸博览会、海洋博览会、工业博览会、农业博览会等。1999年至2002年四届博览会共签订经贸合同1000多宗,金额100多亿元,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南经济区的协作,拓展了北部湾经贸合作 。开发区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成了湛江招商引资、投资环境建设和各项改革的窗口,为全市对外贸易、科技进步以及其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东海岛开发试验区加快建设,推动了东海工业、特色农业、旅游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对外开放进入全新阶段

2001年11月,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了部署;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更深、更广地融入世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从2003年起,湛江市委按照省委要求,制定了将湛江建设成为粤西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化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和中国南亚热带园林城市的目标,根据此目标,市委又提出了“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发展战略,此后不断完善为“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战略。

按照市委制定的目标,湛江市从2003年开始全力实施新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以钢铁产业为龙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坚强支柱;推进南方大港建设,发挥港口的龙头带动作用,发展以港口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打造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打造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坚实承载基础。

在“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战略带动下,湛江抓住我国加入世贸、西部大开发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的机遇,加强对外交流和区域的合作,拓展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一是转变外贸发展增长方式。坚持走以质取胜、集约化、多元化发展的路子,提升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提高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能力。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建立完善招商引资的责任制和激励机制,扩大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生态环保、扶贫开发等领域利用外资规模,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发展,推动本地企业在国(境)外建立资源开发和产品加工基地,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三是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深化与珠三角合作,吸引其产业向湛江转移;加强粤西区域合作,构建“湛茂阳”经济圈;参与北部湾区域合作,构建珠三角、环北部湾、大西南进军东南亚的“桥头堡”;扩大和港澳台的合作,力争在经贸、先进制造业、旅游、现代农业、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有新突破;扩大与东盟的战略合作,打造面向东盟市场为主的农海产品国际交流和保税物流平台;提升与农垦的合作水平,推进地方与农垦在规划布局、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城镇建设、公共事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

到2011年,湛江经济与社会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国民生产总值达1708.2亿元,是2002年的4倍(当年价);“工业立市”成绩凸显,工业化进程加快;“港口兴市”成效显著,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6亿吨;“生态建市”初见成效,城乡环境不断改善;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发展承载力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农民生活大为改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对外及区域合作也进入了全新阶段。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4亿美元,其中出口达21亿美元;旅游总人数达18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0多亿元 。2010年,外资及港澳台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达310.4亿元;湛江在国(境)外设立企业6个,投资总额711万美元。2010年以来,多次组团参加国内外的展览会、博览会、招商会等,每年贸易成交额达亿美元以上。湛江也多次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国际化大都市举办投资说明会,引起了世人关注。湛江市已与国外数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各县、市、区相继创办了经济开发区或对外合作园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园区等,加快了一二三产业的发展。2003年以来,湛江先后获得“广东省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等称号 。开发区2010年实现了与东海岛经济试验区合并,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商务、工业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2011年12月,中共湛江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全力推动五年崛起,加快建设幸福湛江”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实现湛江经济崛起、城市崛起、生态崛起、文化崛起、民生崛起的任务。为实现五年崛起,湛江全力做大做优经济蛋糕,打基础谋长远,强产业调结构,抓扩容重提质,惠民生促和谐。经过两年多努力,五年崛起取得重大进展: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060亿元,排名从全省第9位前移至第8位,人均生产总值28859元,工业总产值2419.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95.6亿元,公共财政收入10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0.7亿元,港口吞吐量达1.8亿吨,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737元。尤其可喜的是,工业骨干项目建设获重大突破,宝钢湛江钢铁项目主体工程全部动工建设,中科炼化项目基本完成红线内搬迁清表和厂区场平,具备全面开工条件。晨鸣纸业一期项目达产达效、二期和三期动工建设,冠豪高新特种纸一期、双林生物医药业项目建成。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大,东海岛开发建设全面提速,钢铁配套产业园区、石化产业园区征地工作加快,奋勇高新区23个项目入园开工建设,湛江经济增长极正在加快形成。

在对外开放方面,湛江积极发挥古代丝绸之路始发地的优势,着力提升外经贸水平,深化区域合作,把湛江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城市、广东进军东盟的桥头堡和有影响力的中国远洋门户城市。两年来也取得累累硕果:逐步健全了与东盟长期合作机制,建立了与东盟产业合作的平台——奋勇经济区,深化了与港澳台的合作,扩大了对欧美及澳大利亚、非洲等国家与地区的开放,密切了对国内地区的横向联系。外经贸快速增长,东海岛、宝满港区口岸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外贸进出口总额55.1亿美元,其中出口26.3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1.3亿美元,湛江与国外缔结的友好城市达到6个

对外开放30多年的成就与经验

湛江对外开放30多年,风雨兼程,尽管每一步都不是“闲庭信步”,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毕竟形成了,它对湛江的影响是划时代的,成就是辉煌的:

第一,对外开放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湛江已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同湛江发生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00多个,进出口总额从1979年的0.5亿美元提高到2013年的55.1亿美元,并创办了开发区(含东海岛)及九洲江经济开发区、海安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及各地的珠三角产业转移园区等,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1978年至2013年,湛江GDP由12.1亿元增至2060亿元(当年价),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0.9%,比1950—1978年年均增长6.3%高出4.6个百分点;人均GDP由292元增至28859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33.2元增至223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20元增至10737元

第二,对外开放促进了湛江产业结构的优化及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1979年至2013年,湛江利用外资总额共计26亿多美元 ,外商投资企业达数百家,投资发展趋势已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能源、交通、环保等基础产业和资金密集产业转移,改变了湛江的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引进吸收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对湛江的大部分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缩短了湛江部分产业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距离,带动了一大批协作配套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工业,开拓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对外开放深化了湛江经济体制的改革。湛江通过对外开放,学习外国或港澳台、特区的经验,推动了以市场经济为指向的改革,如建筑工程实行招投标承包制,劳动用工实行合同制,干部实行聘用制,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建立劳动保险社会保障体系,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等等。

第四,对外开放促进了湛江各项各业的发展。在对外开放中,湛江与世界广泛开展了文化、教育、学术、体育、艺术等交流活动,吸取它们的许多经验,为湛江发挥自己的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开放也进一步密切了湛江和港澳台之间的联系,为促进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及海峡两岸局势的缓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五,对外开放促进了人们观念的变化。开放意识已深入湛江千万人心,涤荡着千百年积淀的封闭式独尊自处的自然经济思想,使湛江人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打开了思路,吸收世界各国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许多经验以发展自己。

湛江对外开放30多年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对外开放必须解放思想。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国际资本加速流动,国际分工协作高度发展,开放则兴、封闭则衰已成为规律。湛江开放的实践说明,什么时候解放思想,不让姓“社”姓“资”的问题束缚住手脚,开放取得的成效就大,反之就小。思想解放了,当经济面临增长的“瓶颈”时,就可通过外部融通资源要素而消除“瓶颈”;正确认识外资企业的性质,发挥其作用,它们就会推动本地经济的增长;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一切文明成果,就能发展壮大自己。

2.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平等互利原则。所谓平等互利,就是法律上平等,经济上互利。湛江在对外开放中始终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在贸易关系上,不能实行不等价交换;在合资关系上,不允许一方捞取暴利,双方坚持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在国际商品交换中坚持以国际价值为基础(由于湛江劳动生产率较低,是以较多的国内价值换取较少的国际价值的等价交换,无疑包含着形式上的平等,事实上的不平等。对于这种现实,从湛江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我们应视为平等互利而接受)。尽管在开放之初由于缺乏经验曾带来一些损失,但从实践看,湛江在坚持平等互利原则方面是成功的。

3.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改革和开放,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湛江的改革和开放亦如此。经过改革,湛江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扩大,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正在转换。特别是外贸体制、外资管理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极大地改善了开放的内部环境,促进了开放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对外开放带来了新的信息,引进了新的竞争机制,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意识,从而也促进了改革的进程。

4.对外开放必须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湛江若依靠发展“低质价廉”的资源密集型产品来扩大出口,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的市情是不相适应的。在对外开放中,湛江在不断扩大出口规模的同时,把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实现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尤其是近年调整进出口结构,开拓发展中国家和俄罗斯、东欧国家、东南亚国家的市场,逐步形成出口增长主要依靠质量效益的机制,着力建立起有利于改善进出口结构,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创新的机制,扩大了开放。

5.对外开放必须严格执行我国涉外经济的有关法律法规,尊重国际惯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用外资、办好经济特区、进出口许可制度、进出口商品检验、外汇管理、货物监管、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涉外税收等方面,已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涉外法规体系,使对外开放各个领域的工作都有法可依,中外双方的权利、责任都有严明的法制保障。湛江对外开放也基本是按照这些法律法规办的,既有利于保障外商投资企业的权益,又有利于保护国家的利益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也对树立法治的形象有深远影响。湛江从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工业园区,从劳务出口到走向国外承包工程,从开展国际租赁业务到举办跨国公司,从公开招投标到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以及经济改革中的其他许多措施,无不按照或参照国际惯例办事,使对外开放能顺利发展。

对外开放带来的成就和积累的丰富经验,使湛江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当然也应看到,在雄壮的开放进行曲中,难免出现不和谐音符。诸如外贸经济效益不高;体制改革滞后,宏观调控乏力;利用的外资不尽合理;对外开放专门人才比较缺乏;对外来腐朽思想和腐败生活方式有效抵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国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在对外开放上做出了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等重大举措,为湛江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我们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钢铁、炼油、制纸几大项目的建成,湛江在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将更加活跃。

(本文由中共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副调研员陈充执笔) cFxRw0vS/SKjsDCbh8VubYM+zclL8fmZ3Uy+knjc1ooCIP9K3fPFGHbtrJsbpc+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