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改革大潮中的吴川商人

欧锷

欧锷 :吴川市文化局原局长,吴川市作家协会主席。

吴川商人,是指广东省吴川市的工商人士,在改革大潮中拼搏的成功者。

我第一个接触的吴川商人弄潮儿,是韩庆云。

那是1994年,我和吴川市城建规划局局长曾观福,到中山市的翠亨村参观孙中山先生故居,以便借鉴规划吴川市博物馆。回来时,我们顺便驱车到附近的番禺南沙,找到老乡韩庆云。

几年前,香港的富商霍英东先生,在着手开发珠江口上的万顷沙田——南沙。当时,不少人并不看好,怕政策多变,怕霍先生退缩。此时,已在南沙站稳脚跟的他,没有犹豫,千方百计组织资金,投入置地开发,扩大业务。晚饭前,他开着奔驰车,载着我们到祈福新村。两杯香茶落肚,祈福酒楼的服务员,端上一盘没有熟透的白切鸡。广府人认为熟得脱骨落肉的白切鸡,不如骨肉中带点血丝的鲜嫩可口。见我迟迟不落筷,韩庆云道:“我初出茅庐,在南沙务工,发工资之日,几人凑钱上酒店,端上的白切鸡同样没有熟透,外省人吃不惯,吵嚷着要回炉,本地人说这样才好吃。纷纷嚷嚷中,我已吃饱了。”听他这么一说,我们大块吃鸡,确是肉香骨脆,别有风味。曾观福说:“这叫大胆得食。”

“大胆得食”,我久久思索着这句话。

离别南沙,再没见过韩庆云。

十多年后的2010年,湛江市文联和湛江市大项目协作办公室,组织湛江作家,采访写作湛江在建大工程,到坐落在吴川的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参观采访时,才知道这四五十亿元造价的工程,是韩庆云承建。好大的气魄,从粤中的珠江口,又回到粤西的鉴江口弄潮。

鉴江,对高雷民众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它是南粤西部水量丰沛的大江,横贯湛江、茂名两市。在吴川市吴阳、黄坡两镇间出限门汇入南海。隔海遥望湛江市区及几个海岛,那里没有较大的河流,靠水库的存水供用。东海、南三两岛,主要依靠抽取地下水解决饮用水。地上农作物,多靠老天恩典。干渴的土地,望着白白流入大海的鉴江水,痛心惋惜:那无情的海峡,斩断了江流。

长在江边的人,出门见水,总以为江河之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气候的变化、工业的污染,“水荒”已成为触目惊心的新名词。据资料显示,中国已被联合国列为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之一,663个建制市中,有400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年缺水100亿立方米,每年影响工业产值2000亿元。缺水造成不少地方大江水浅,水库见底,黄河断流日渐严重,故中央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让滚滚长江之水,穿山越岭,去解京津城市之燥,去润华北平原之旱。

鉴江供水枢纽工程也一样,一道宏大的拦河大坝立在河口,坝上可通行大型车辆,船闸、码头连在一起。两条各为1.8米大口径的2.8公里管道,横穿广州湾的海底,进入南三岛,汇入南三水库,让南三民众饮用上大江清流。再穿过广州湾海底流出,欢快地接通陆地上两条1.8米口径的40公里长管道,流进东海岛钢铁厂的安全水池,并接通红星水库。

当东海岛新建大型的宝钢湛江钢铁基地点火生产时,年产钢材千吨万吨,那烈火熊熊的高炉、那热气腾腾的钢坯,需要多少凉水冷却?那新增十万人口的生活区,又需要多少净水饮用?鉴江之水来得正是时候啊,这洋洋春水,绿绿秋波。

后来,我写了篇散文,名为《鉴水越海入湛江》,描写此事。韩庆云先生从搞建筑地产,到牵着清流过海,这比“要让河水上山坡”困难多了。而他以科学技术战胜了海上汹浪、海底激流。此文后来收入《圆梦鉴江》一书中。

如果说,十多年前韩庆云是位“大胆得食”的创业者,现在已经是在科技上敢为人先,且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了。

我认识一位诗书俱佳的儒雅吴商,说来有趣,是在一篇铭文上。他是吴川广州商会永久名誉会长龙庆棠。

2006年的清明节,深圳文友乡人黄龙光驾车回家乡扫墓,礼拜祖先后,叫上我和文士潘三番一同去观看吴川新农村。到了黄坡镇的冼村,右转上一道新建的乡村公路,走了数公里,抵达大江边的石头屯村。小村不大,青翠秀气;房舍不多,整洁干净。右边一道围墙护住村舍,左侧一道轻泻的江流,小船在摇荡。入口是一座高大的古香古色的门楼,匾曰“尚贤崇德”。新兴建文化广场,栽花植绿,上立三层文化楼,名“文德楼”,两旁的横联是:“严教后嗣;立品端仁”。

在绕村的鉴水之滨,砌江堤,架花岗岩石围栏,如飘带点缀清清的江流,散着三座翘角飞檐,碧瓦黄顶的八角小亭,名为“感恩亭”、“严君亭”、“慈仪亭”。营造浓浓的文化氛围,是对村老乡耋孝顺敬重。楼名、亭名、对联,均为龙庆棠撰名和题书。呼唤尊重文化,提高村人文化品位,文化之根,世代相传,这是龙庆棠真诚之心。在文德楼侧墙上,可看到他写的数行质朴的铭文:

余今日之小成,全赖乡梓之福泽,乡亲之鼎助,然愧无寸功于故里。饮水思源,以绵薄之资,建斯楼、文化广场、亭台楼阁于鉴水之滨,聊表心意,是为铭。

这篇不足百字的小铭,实事实说,做了奉献,不张扬,不自大,还口口声声感谢村中父老乡亲的教诲,可见作者胸怀若谷。

龙庆棠花了千万元建设生我养我的江村,而他的家至今仍在戏楼左旁,一道窄巷上,是一座二层小楼。没有门楼,没有花园。此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就是村魂,吴川外出成功人士魂牵梦萦的村魂。

致富的吴川商人,几乎每个乡镇村庄,均可呼之欲出。他们的身影散在珠江三角洲、活跃在深港澳、漫步在上海北京、盘桓在海南广西,乃至走出国门,在欧美、在亚非发展。那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楼盘、那一座座机器旋转的工厂、那一幢幢灯火辉煌的五星级大酒店、那一片片人头簇拥的超市,还有那百里山坡连着的种植园……

吴商的发展,仅是30多年的事,能发展到这个程度,亦令不少人惊讶。吴川商人在短期内崛起,其速度之快、其积累之大、其影响之深、其对家乡之爱,不能不说是奇迹,也值得我们深思。

吴川位于南粤西部鉴江下游平原,土地肥沃,水量丰富,四季如春,宜于农作物生长。广大农友勤劳聪明,田里生产难以饱腹时,就以灵巧的双手发展手工业。他们多是利用当地生产的黄麻、甘蔗做原料,绞麻绳、搓麻线、榨糖浆、熬片糖,输送到广州等地去,换回生活补贴。

到了明代中叶,聪明的吴川人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造船技术,鉴江下游的江海交汇的芷寮港,是粤西著名的造船和货运港口。清代吴川的手工业继续发展,当时的建筑工艺也较先进,工匠不仅建造小舍陋室,也建大桥广厦。坐落在塘墟边通津河上的通津桥,建于清光绪六年,一百多年过去了,抗击多少风雨,抵御多少洪流,仍是安全无恙,通行大型车辆。清代后期覃巴墟上的大当铺,是覃巴秦村的工匠施工,至今岿然不动。

吴川原有厚实的手工业基础,他们中的卓越者——见多识广的乡村干部、农民中有较高文化者、擅长手工业人员,富有胆识、阅历,与外界接触较广,有一定的人缘关系者,于是大胆到附近的湛江、广西北海等地务工经商,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简到繁,经营废品收购、食肆餐饮、机械加工、基建行业。获得成功,带动本村、本乡及至本市的农友市民,朝着他们的方向发展,多数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1979年吴川就办起了第一个农民股份企业“王村港覃寮葵品加工厂”,后来塑料鞋业和糖酒机械业也迅猛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吴川商人更是走遍大江南北,大胆创业,成为房地产业、建筑业、轮胎业、酒店、再生资源业、物流业的佼佼者。他们离开乡土,到陌生的地方闯荡,这就需要过人的胆识和勇气了。他们不囿于成熟的环境,守株待兔,而是到新的商品生产发达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南宁等地,从头干起。体现吴川经商办企业者的吃苦耐劳、诚实守信,且富有谋略的个性,别人不敢想的事,他们敢想;别人不敢办的事,他们敢办。大胆当开拓进取的主角,演好唱好吴商发展经济这台戏。

众多的吴商,多从艰苦拼搏做起。我认识的广东龙威集团董事长龙观生,原是一位大队党支部书记。干农活是把好手,挑重担力大如牛。改革开放后,外出东莞虎门发展。踏着自行车上街入村找工做,仅仅够糊口。做过水泥装卸工,每天装卸几十吨水泥,做到骨架都散了。他的诚实、他的勤劳、他的慷慨,渐渐获得业主的好感,在虎门这座海滨城市,弄潮弄出了名堂。2005年被选为吴川市工商联合会主席及吴川总商会会长,后又被选为广东省人大代表。

龙观生和大多数农村走出来的吴商一样,知道农村的艰苦贫困,教育的重要,大度无私支持家乡的新农村建设。

21世纪初,他任吴川广州商会会长时,启动“阳光工程”,组织商会捐资500万元,设立助学金,资助家乡的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2007年,龙观生捐资800万元,建成了家乡塘镇山瑶小学。学校建在一片开阔的山坡上,绿树花丛簇拥着五层的大楼,教室明亮宽敞。教学楼后面是一幢五层教师宿舍楼,20套二房一厅的套间。龙观生再投资400万元,购买教学设备、教师宿舍配套用品。如今的山瑶小学是吴川教学设备先进、生活设施齐全的学校。学校建成后,龙观生在校门左侧题了两行字,表明自己建校的目的——重教方治国,育才可兴邦。龙观生是个细心的人,在建好学校的同时,修好周边的路,又出资设立龙氏教育基金会,共筹集资金600多万元。对2011年及以后考上本科的大学生,每人奖励8000元,考上北京、清华大学的奖励20万元,共发奖金80多万元。

近十年来,一大批外出创业成功者,慷慨解囊,修路造桥,建文化楼,助学助教,扶贫济困,扮靓村容。他们中有700多人,捐资总额15亿元,最高的个人捐款达9000万元。带动全市人民投入新农村建设,呈现出新农村的一派可喜而又靓丽景象。

湛江市评定的最美丽的新农村,吴川有23个,为黄坡镇的林屋、山溪洋、新店、小枚陈、岭蒙村、石头屯、牛路头,吴阳镇的芝蔼、蛤岭、水洒、中垌黄村、姓韩村,塘镇的山瑶、江尾村,振文镇的五教岭、潘屋、沙洲村、香山,塘尾街道的姓谭村、文山杨村,王村港镇的八十村,兰石镇的百官山村、兰石村。其中林屋、芝蔼、蛤岭三村被评上全国精神文明村,山瑶、中黄垌、水洒、新店等10个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吴川市级的精神文明村多达1266个,占全市农村总数的80%以上。

入村公路的沃土上,田地开阔,稻花香,蔬菜绿,蕉林碧,鱼塘美。环村多是绿树成林,夏日遮阳,冬天挡风。吴川在鉴江下游平原,河流众多,常见清流绕村而过。傍水的村庄,在水旁堤岸广种树木,一片绿荫,倒映水中,惬意舒适。

村中的空旷处,多建文化楼、戏台、广场,平时是老人休憩娱乐的场所,小孩玩耍嬉戏的地方,年轻人打球练武的体育场。节日放电影、演大戏,村人聚集观看,其乐融融。他们村中的外出人员,生活好的已奔小康,在家耕耘的也能温饱,孤寡残弱,有政府和富裕乡亲扶持,吃饭穿衣,不用操心。正是:饱暖知礼仪,长乐爱文明。

外出吴商,关心家乡文化传承和发展,也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或是到高校深造、或是接受远程教育、或是到中央党校培训,有的已拿到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他们中的富二代,多有高学历,成为吴商的第二代掌门人。弄潮儿向涛头立,改革大潮争胜出。 KZn4ZFRaaVw//XpT/DcrO6T0YcCS6giS6Yg329NFRN0qrOsNaUyXXDDOUDGQcPE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