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岗琳 整理
詹岗琳 :湛江市农业局科员。
笔者 :20世纪80年代,湛江市委、市政府把开发水产、水果和畜牧业(简称“两水一牧”)作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搞活农村经济的战略决策,努力打造建设外向型商品基地,增强湛江农业自身发展能力,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从1985年开始,连续八个战役,湛江市委、市政府除制定若干优惠办法,发动各级领导办点示范,以点带面外,还成立协调领导小组,把有关部门组织起来,定期开会研究,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参加协调的各方各负其责,及时做好资金、物流、技术等各项服务,使得“两水一牧”的整个盘子有机地运转起来。由于是新生事物,许多农民没有经验,更需要加强技术指导。因此,湛江的水产、农业、畜牧林业等有关部门及各大专院校等,都派出大批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指导;还从外地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承包,市、县、乡也层层进行技术培训。由于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农村千家万户和部分城镇居民以及许多企业、单位都肯下本钱,千方百计筹集资金,踊跃参加开发建设。
到1991年年底,全市通过开发荒山、荒坡、荒地、荒水、荒滩,建立起粮食、糖蔗、水产、水果、畜牧业、林业、北运菜和热带作物8大类21个大中型农工贸相结合的商品生产基地,形成糖厂、饲料厂、育苗厂、冷冻厂、木材加工厂、珍珠加工厂、水果加工厂等一系列配套服务设施。国营、集体和个体农民分别集资兴建了13条果菜北运铁路运输线,拓宽了农产品流通渠道,使全市农业商品率由1987年的68.9%上升到76.9%,农副产品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水产、水果、畜牧业、林业、北运菜等产量大幅增长:全市养虾面积11万多亩,总产量9800多吨,海水养殖珍珠产量5吨;林业面积536万亩;北运果菜66万吨,销往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蔗糖生产1991年跨1992年榨季产糖89万吨。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全市近100万农民洗脚上田,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近日,湛江市农业局局长罗辉专门邀请了参与“两水一牧”决策、实施的湛江市委原副书记陈周攸、湛江市原副市长植标志、湛江市政协原副主席陈杏明、湛江市对虾基地总公司原副经理伍卓梅,以及时任畜牧局副局长、现任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梁文庆,时任市畜牧局办公室主任、现任市畜牧兽医局局长张贤等老同志,畅谈当年推动发展“两水一牧”的艰难历程,追忆湛江人在广袤的红土地上挥洒的汗水和激情。
植标志 :我到湛江工作了50多年,其中10年在政府,5年在人大,都是分管农业和政法工作,目睹了改革开放、发展“两水一牧”给雷州半岛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前,农民住的多是泥砖屋、茅草房,田里种的是水稻,坡地长的是番薯、花生,长满杂草的荒地不少;改革开放结束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农民可以放开手脚大干特干。市委、市政府着力组织群众在湛江这片红土地上热火朝天地发展以养虾养鱼,以种水果养畜牧为主题的“两水一牧”。如今农村泥砖房茅草房变成了砖瓦、水泥楼房,田里春夏长水稻,秋冬长“北运菜”,坡地是连片的甘蔗、菠萝、火龙果,山地、高坡是荔枝、龙眼,海边是连片的虾塘、蚝场、鱼排,到处生机勃勃。湛江“两水一牧”开发生产,目前继续向前发展,将为实现农村全面奔小康的目标起到重要作用。
陈杏明 :湛江发展“两水一牧”的口号是市委王冶书记提出来的。当时植标志副市长是管农业的副市长,具体抓“两水一牧”工作,是“两水一牧”工作小组副组长,王冶书记则是工作组组长,另一副组长是苏广和。1985年,我们根据市委提出“两水一牧”的目标,以养虾作为水产养殖的突破口。
笔者 :湛江市海岸线长达1556公里,可供海水养殖的滩涂有60多万亩,其中有近10万亩因过去围海造田失败而荒废,另外还有大量荒废的淡水面积,经过整治即可养虾。
陈周攸 :1985年,我在遂溪县管了一段时间农业。1985年12月6日,市委召开县委书记会议,研究部署工作,会后参观了坡头区的养虾场。当时,养殖大户林康原等10户虾农联合起来养虾,第一年每人获得28000元分红,一举成为了当时的万元户。1985年,全市的养虾面积是1117亩。湛江养虾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已有,但是湛江对虾业的真正发展是从改革开放搞补偿贸易后。当时发展养虾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补偿贸易、银行及集资三个方面。补偿贸易是由省经贸委通过香港去融资,每投资1000元给农户,农户不用还钱,只需要还虾30—50公斤。当时有些虾农选择去银行贷款,更多的群众则通过集资去养虾。1986年,全市养虾面积已经达到33000亩;1987年,已经发展到142000亩,亩产48.3公斤。1987年,湛江市需要偿还省经贸委2033吨虾,需偿还农行700万元。当时的经验做法是“多渠道收购、多规格出售、多价格交易、多方式偿还”。但是偿还的情况不理想,年年都没有按照省规定偿还,最后省政府垫资偿还。当年最高产的是遂溪草潭,808.2公斤,当时虾的种类是一、二类,后来引进斑蜇虾。湛江市采取高位池养殖的经验,震动全省乃至全国。1988年6月,养虾11.6万亩,虾塘养鱼1.4万亩,养蟹2100亩。从1985年开始全市总共打了“八大战役”。当时省里称湛江干部为“两水一牧”派。
当时市县两级部门成立了协调会议,有关部门要参加协调和领导,规定2000亩以上的虾塘成立虾场,虾场要设场长、出纳、技术员、管理员和统计员;10000亩以上虾塘要成立养虾管理局。养虾方面总结了经验:治清淤、藏清淤,消灭病害按时收获,经常换水,适时放苗,虾苗粗壮,淘淤适量,塘水鱼深,酸碱适度(当时的pH值是7.5)。当时养虾主要得益于补偿贸易。通过建设虾塘、育苗池、虾苗场“三管齐下”的措施也推动了饲料工业的发展。
植标志 :养殖对虾是“两水一牧”的重点之一。1984年,市水产局开展对虾高产养殖试验取得成功,当年,我代表市政府在全省水产工作会议上介绍了养虾成功经验,受到全省高度关注。省水产厅谢永宽厅长认为湛江市的对虾高产试验的成功经验很有创新性,值得推广,他亲自加上按语,把经验讲话全文刊登在《水产简报》上,推动了全省沿海各地的对虾养殖。1985年,市委决定把开发“两水一牧”生产作为农村的主攻方向,掀起了养殖对虾的高潮。同年,省委在湛江召开全省农业工作会议,推广了湛江农业开发生产经验。
1986年,应泰中友好协会副主席吴逢金先生邀请,我和农业、农垦部门人员到泰国考察农业,发现当地开发经营的虾池,普遍采用增氧设备,提高对虾成活率获得高产的经验值得学习。我们回来后进行实地宣传,经过虾农试用,对减少死虾,提高产量确实具有显著效果之后逐步推开。在推广过程中,由于虾池排污不善,积聚病菌引起虾病,严重制约对虾生产。针对采用药物防治只治标不治本的问题,1992年,水产部门和湛江水产学院的专家、教授进行高位池养殖试验成功,解决了虾池排污问题,找到了高产稳产途径,养虾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湛江台风多,气候变化大,对虾生产并不一帆风顺,1986年大台风冲垮堤围,对虾跑到大海去,“爽死了虾”;1987年,倒春寒,“冷死了虾”;1988年,饲料升价,虾农买不起饲料,“饿死了虾”;1989年,日本天皇去世,臣民不吃虾,对虾价格大降,“贱死了虾”。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动摇湛江市养殖对虾的信心,继续坚定信念,大力发展对虾生产,继续扩大规模,提高产量和质量。目前养殖面积达到44.8万亩,总产量18.2万吨,占全省四成,占全国五分之一多,成为中国最大的养虾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
陈杏明 :当时,我们在麻西搞了养虾试点,试验养虾大获成功。当时我下去动员林康原、林康文等10户农户,他们有150多亩鱼塘,我动员他们养虾。林康文忐忑地问道:“这个行不行啊?我现在什么都不用做就有一万多元收入,建虾塘行得通吗?”我跟他说:“你将这些地建成虾塘,如果你明年的收入低于一万多元,我水产局补贴给你,如果超过一万多元,我就从利润里抽出5%作为职工福利。”林康文这才同意将150多亩鱼塘改造成虾塘,第一年就获得成功。我记得当年亩产226斤左右,10户农户当年每人分到28000元,成了当时的万元户。省委书记林若、市委书记王冶等领导也来到麻西养虾试点开现场会,当时场面很震撼,几分钟就收获一袋大虾。所以198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会议,进一步推动养虾业的发展。
我觉得湛江的“两水一牧”口号提出,湛江水产局做了几件事:一件是试验养虾,创造了麻西经验;一件是1992年建立高位池养虾。当时要考虑如何解决养虾的水质风险问题、虾病防治问题,在长洪建一个5.6亩的虾塘试验田,亩产808.2公斤,创造了当时全国最高产的纪录,反响很大,促进了养虾事业的发展。当时省里对湛江养虾方面支持很大。1989年就已经建立长洪虾苗场,预计建6000立方水体虾苗场,为了稳妥起见,我们先试点建了600立方。这个虾苗场成为南中国虾苗主要产地,我们的虾苗远销广西、福建,从深圳空运到福建,长洪虾苗场名震一时。几年的时间,湛江的养虾、饲料、种苗、销售四位一体的整个养虾产业基本形成。“两水一牧”还有另外一个成果,就是珍珠养殖业。第三个成就是远洋渔业,湛江国营渔业发展一般,但是群众性远洋渔业发展历程辉煌。1989年全市水产业26万吨,全省排第一,珍珠是4.2亿颗。国营渔业公司如湛江远洋公司,全国大型海洋远洋公司能发展远洋渔业在全国沿海城市比较普遍,但群众渔业发展远洋渔业这方面是湛江渔民打出了第一枪。
陈周攸 :湛江市发展远洋渔业的工作是从1990年开始陆续抓,到1994年全市远洋船发展到了17艘,1994年年产量是6900吨,占全市水产量21%。到1995年,全市远洋公司有9家,总船只154艘。
伍卓梅 :湛江市对虾基地总公司是1988年6月成立的,这个公司是“两水一牧”战略下的特殊产物。它的特殊性在于办公室设立在市政府里面,外经贸局楼上,从湛江市水产局划了一部分公务员过去担任领导职务及作为工作人员,由财政拨款负责发放工资,这是当时组织架构里最特殊的专业公司。公司职能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负责对虾基地的建设,一是加强对虾加工厂的管理(当时全市一共有11家对虾加工厂),另外一项的重要工作是负责出口。当时市委、市政府很重视对虾基地总公司的工作,省里专门成立了省对虾总公司,直接对接。当时省里非常重视,11间冷冻加工厂冷库设备全部由省里出钱建设,拿了粤海公司及省里的钱。当时冷冻加工厂的老板说,去省里拿钱非常容易,要多少给多少,甚至都不敢拿那么多。11间冷冻加工厂的建厂及设备,一两年内全部都布局好,资金是以补偿贸易的形式补偿下来的。当时每个县、区都成立了对虾公司,统筹指导基地加工出口一条龙的工作,当时全市轰轰烈烈地发展养虾业。
笔者 :“两水一牧”的另一个“水”是水果生产。湛江荒坡地很多,而且比较平坦。红橙、菠萝、香蕉是传统的当家水果。在沿海地区开发滩涂、水面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还把目光投向适宜栽种林木、水果或糖蔗的荒山、荒坡,发动群众大力开发。到1990年底,全市开发荒山、荒坡、荒地约300万亩,建立起柑橙基地21万亩、菠萝基地24万亩、香蕉基地19.7万亩、西瓜基地18.5万亩、荔枝基地10万亩、芒果基地1.1万亩;发展北运菜30多万亩;新增加甘蔗种植面积几十万亩、新增林地150万亩。关于湛江的水果发展,时任湛江市副市长的植标志对当时的情形比较了解。
植标志 :水果生产方面,廉江市红江农场选育出少核美味的红江橙后,1985年,湛江市委把加速发展红橙作为“两水一牧”的第二个重点。各级农业部门积极举办红橙栽培技术培训班,召开现场会议大力推广红橙种植。湛江市委支持廉江创办起长青水果场,采取“农场+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快了红橙的发展速度,提高了红橙的质量。1986年,红橙定名为“廉江红”,1992年,注册了商标,取得“中华名果”称号,成为国宴佳果。1991年,红橙种植面积,仅廉江市就达到13.6万亩,总产6.5万吨。
荔枝种植在湛江具有悠久历史。古籍记载:2000多年前,雷州半岛“遍地皆荔枝”。可惜在“大跃进”时期,乱砍滥伐剩下无几,为了恢复荔枝生产,我召集果树专家成立荔枝研究小组,一起实地调研、办示范点,宣传种植荔枝的好处。同时,对失管荔枝加强管理,结出果实,提高了恢复荔枝生产的信心。湛江荔枝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94年恢复到13.8万亩,2010年发展到23万亩,总产8万多吨。湛江出产的荔枝品质佳,享誉国内外,不仅畅销全国大城市,而且走出了国门,年出口荔枝达1500吨。“妃子笑”、“三月红”很受欢迎,红遍欧美。
菠萝、香蕉也是湛江名果,在“两水一牧”的生产大潮中取得长足发展。徐闻、雷州是菠萝的生产基地,2012年种植面积40万亩,总产50万吨。香蕉生产更是迅猛发展,目前种植面积达45万亩,总产88万吨。甘蔗生产,市委把它列为“两水一牧”的战役来抓。1989年,经省委书记林若指示,市委书记王冶派我和何文理同志到广州,向来广东调研的田纪云副总理汇报湛江市甘蔗生产情况,争取国家支持糖业基地建设。我们得到田副总理的热情接见和支持,他当即给我们写了一张条子,让我们拜见时任南亚热带开发委员会的刘中一主任。我们到北京顺利见到刘主任和财政部项怀南副部长,他们爽朗地表示支持。经过努力,湛江建成了糖业基地,进一步扩大了甘蔗种植面积,1990年全市达到210万亩。
笔者 :发展“两水一牧”让湛江一跃成为全国的一个养虾基地,与此同时,全市利用荒山荒坡造林种果,使得湛江一下子变成了引人注目的水果出口基地和北运水果基地。而畜牧业的大发展,则使本地丰富的牧草资源和农作物秸秆得到充分利用。水禽、禽蛋、瘦肉型猪、林地黄鸡、雷州黄牛、徐闻山羊等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已具相当规模。
陈周攸 :关于养牛方面,关键是当时打造了10万头育牛基地。市专门开了论证会,讨论10万头育牛基地,从澳洲引进南德蛮牛,奖励繁育良种,搞饲料清除、秸秆氨化。由于对外开放,吴川市还出现了水牛挤奶产业。当时要求到2000年,全市肉类达到30万吨,羊14万只,猪200万头,禽8000万只。10万头育牛基地的打造,对湛江的影响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品种改良,第二是饲料改良。当年采用秸秆氨化后,年产秸秆700万吨。
张贤补充说 :“两水一牧”对畜牧业的最大贡献,主要在于改良品种、改进饲料及技术推广三个方面,全市畜牧业链发展突飞猛进。我这里有一份资料显示:从1986年开始,湛江市从澳大利亚引进良种鸡2000只,鸭2000只,从那时开始推广良种养殖家禽。1988年,贷款100万美元,利用外资建设饲料厂,培养了一批从事饲料产业的大老板。从那时候开始发展饲料产业,后来饲料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植标志 :畜牧生产方面,1990年,我参加了全省在新会县召开的养鸡现场会议,回来后市委指定我负责畜牧生产开发。当时我首先和畜牧部门的同志到吴川市樟铺镇,总结三浪的家禽孵化场发展经验,支持农民推广养鸡的经验。当时,孵化场的鸡苗大都输送到省内以及广西、云南等地,同时分给本地农户饲养,出卖后收回苗本,起到一定的扶贫作用。这种做法很受欢迎,推动了林地养鸡业发展。后来,市委在雷州召开现场会议,推广了客路林地养鸡经验。不久,林地养鸡在全市如风起云涌般发展起来,为进入21世纪以后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规模发展防风林、桉树林、荔枝林养鸡,实现脱贫奔康打下基础。林地养育出来的“湛江走地鸡”,肉质细滑可口,很受食客欢迎,盛名传遍大江南北。如今,深圳、广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有湛江鸡饭店,有的地方几乎布满一条街。
梁文庆 :“两水一牧”在畜牧方面的成就有几方面。湛江提出打造10万头养牛基地,丰盛的时候,当时的存栏量大概是60万—70万头,而且让雷州黄牛成为当时唯一一个受农业部保护的项目。养牛业在现在发展不景气的原因有几个,一是南方人不喜欢吃牛肉,牛肉加工业欠缺;二是草源缺乏;三是养牛生产速度慢。但是,因为发展养牛引进了新的牛种,改善了地方牛的品质,提高了湛江牛的质量及农民养牛意识。特别是采用了人工配种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如今牛的品种在体型上比以前大了很多。
湛江“两水一牧”推进了雷州林地养鸡的发展,林地养鸡又促进了湛江鸡的发展。如今,湛江鸡饭店遍布各地,享有盛名,上海北京都有湛江鸡饭店,就是源于湛江发展“两水一牧”。在湛江,当年很多山区农民都是靠养鸡赚了些钱,沿海的人则依靠滩涂搞养殖业。“两水一牧”对猪的改良作用最大,如今,湛江基本所有的猪场都是依靠人工配种,产量很高。以前普遍的农村农民都有养猪,但是产量低。发展“两水一牧”大大提高了猪的产量及农民的收益。如今像广东梅州等地的农村,很多地方还未采取人工配种的模式,养殖效率低。
笔者 :历史风云变幻,几十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两水一牧”已经蜕化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无疑,“两水一牧”为湛江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对此,作为当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几位老同志都一致赞同。也正如他们高度概括的感言:
植标志 :“两水一牧”给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农业农村经济迅猛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推动了饲料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并把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增加了外汇来源,农民的生活大大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陈杏明:今天,人们说全国四条虾里有一条虾来自湛江,我看不一定有这么多,但是养虾已经成为湛江人民致富的道路之一,这是毫无疑问的。我认为“两水一牧”的提出促进了整个水产业的发展,为整个农业体系奠定了基础,“两水一牧”的丰硕成果的确为湛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伍卓梅 :可以这么说:一条虾养活了湛江人,造福了湛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