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青岛高科园的创立与发展

刘世光 口述付莉杨美清 整理

刘世光 :1988—1992年任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副主任(主持工作);1992—1997年任青岛市高科园工委书记、管委主任、青岛市崂山区委书记。

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关心和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1987年开始,就在山东省内率先进行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可行性研究,并确定了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领域和方案,制定了发展规划,成立了以市政府领导为主任的高新技术开发指导委员会,设立了高新技术开发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和由专家组成的高新技术开发咨询委员会,组建了新技术发展总公司和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筹建青岛高新技术开发区

1991年12月,青岛市政府向山东省政府请示,将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列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月,山东省政府向国务院请示认为,青岛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具备了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条件。鉴于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支持,青岛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提前组建了开发区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了开发区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管理办法,并在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为开发区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992年3月16日,市政府的一位主要领导找我谈话:“市委已经决定从开发区抽调你来筹建青岛东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筹建小组由你任组长,再从原崂山区、市科委各抽调一人,任副组长。筹建小组的任务首先是为市委、市政府提出决策建议,包括东部新区的名称、功能定位、管理体制和权限等。”我对谈话并不感到突然,因为一个多月前,市委的主要领导已征求过我的意见。可现在,一副担子就要压在自己的身上,心头还是感到沉甸甸的。因为,一个尚未开发的新区,功能定位和管理模式的设计如果没有前瞻性,如果不能适应中国国情和青岛的实际,在今后的运作中必然会困难重重,如果在实践中证明我们的设计是失败的,延误了青岛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无异于青岛历史的罪人。事不宜迟,第二天,我们三个人(另两人为崂山区李华瑞区长、市科委姜华山主任)就开会,研究组建班子,决定从我们三人所在单位抽调几位有较高学历、有一定开发建设经验和理论修养的同志,加起来有十几人,租了石峰宾馆的几间房子,开始工作。他们都很年轻,想到参与这么重大的战略性任务,一个个都摩拳擦掌,大家在兴奋之中又有些担心甚至惶恐。

1992年4月,青岛市科委、青岛市体改委出台《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改革方案》。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三部分组成,规划面积59.5平方公里,建设面积34平方公里,政策区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石老人高科技工业园,规划面积58.5平方公里,建设面积33平方公里,政策面积13平方公里。青岛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规划面积、建设面积、政策区面积均为0.825平方公里;市北科技街规划面积、建设面积、政策面积均为0.175平方公里。并确定了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领导管理体制,下达了青岛石老人高科技工业园管理机构及职责。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点是石老人高科技工业园。石老人高科技工业园管委与中韩镇政府体制合一,赋予市一级管理权限,在土地使用、项目审批、劳动人事管理、进出口管理等方面实行一个“窗口”对外。管委会下设经济科技局、工商财税局、规划建设局和社会事务局,统管区内各项工作。原中韩镇政府行政职能合并到管委会,其他职能转变为各种服务性经济实体,兴办第三产业及社会服务事业。

1992年6月24日,青岛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建设青岛高科技工业园的决定》,指出:高科技工业园的建设是全市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之一,高科技工业园应建成我市高新技术的基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化改革的试验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示范区和具有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新城区,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工业园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同年8月1日,青岛高科技工业园正式开园。高科园规划面积58.5平方公里,建设面积33平方公里。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992〕169号)并由国务院授权国家科委对青岛市建立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的区域、面积进行了审定。

青岛高科园的功能定位

我们经过多次的深入调研和取经、学习,根据青岛高科园自身的特点及优势,对高科园进行了四个功能定位。

定位一:青岛“新市区”。高科园的规划从青岛大学起,向东共67平方公里(相当于当时市区面积的2/3),距市府新址只有15分钟的汽车路程。从规划角度讲,它必将成为市区的一部分,而不宜建成独立的城市组团,从规划专业的考察也支持这一观点。自然,我们把青岛高科园定义为青岛市区的一部分,因为青岛市区大部分为100年来陆续建设起来的“老区”,高科园自然就成为青岛这个国际城市的“新市区”,它在规划建设上应成为最具现代化国际城市特点的一个新市区。

定位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这个“新市区”的广袤土地,给“大青岛”的东部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因为紧靠老市区,基础设施投入较少,建设速度较快。所以,如果运筹得好,可以成为“大青岛”经济“起飞”最快的区域。

应该在这里发展什么产业呢?高科园的工业,自然应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如微电子。他们占地较小、能耗低、污染较小,最适合区域规划要求。青岛对老的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时,也需要一块新兴产业集中发展的基地,以便发挥“辐射作用”。选择高科园作为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要求这里有较完善的环境,政府可以较集中地对这些企业提供服务。

管理体制改革

青岛是计划单列市,国务院赋予青岛很多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所以,高科园的很多经济管理权限实际相当于省级,这在当时是极其难能可贵的。1992年上半年,市委交给我们筹建小组的另一个任务,就是提出高科园管理体制和权限的设计。市委要求高科园除了做对外开放的窗口,还要成为全市“深化改革的试验区”。我们只能从“改革”中找出路,设计出一个适应其功能需要的,又适应国情的较新的管理体制。

我们先从搜集的资料中进行分类和比较,一种方式是政府体制,但许多事权是分散的;一种方式是公司体制,由一个公司承担园区的某些经济职能,如土地转让、担任合资开发合作伙伴等,而行政审批管理职能仍在所在城市的政府机构,西方国家很多采用这种方式。因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审批的作用显得较薄弱,所以公司体制对园区的管理比较可行,又较有效率。我们权衡利弊后认为,根据中国国情,只有第一种方式才有效率,其他方式在国内运作将步履艰难。理由很简单:目前在国内要新办一个企业,从工商注册、项目批准、购买土地、规划建设、审批验收,到招聘员工、开工生产、产品检验等几十道手续、上百个图章,都要靠政府机构行使权力。如果高科园不是政府直接管理,如果这个政府机构不是事权高度统一、有效率的,一个工厂的建设也许就要两三年,那么,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谁还敢来冒险投资呢?

市委、市政府完全同意我们的观点,决定设立高科园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在该区域内行使相当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设立“中共青岛市委高科技工业园工作委员会”,作为市委派出机构。设立“中共青岛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高科园工业委员会”,作为市纪委的派出机构;虽然这“工委”、“纪工委”的名字长了一点,但要紧的是它们都是市委、市纪委的派出机构,可以直接传达和执行市委的一些重要指示,保持和市委决策的高度一致。高科园的党政决策层意见统一了,那么,任何事情就好做很多。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建设青岛高科技工业园的决定》中这样表述:“为了创造高科技工业园建设发展的良好环境,提高办事效率,高科技工业园管委会具有市政府赋予的某些市级管理权限。”

有了事权统一的体制,有了充分的授权,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高科园这台戏能不能唱好,就看管委、工委内部的管理了。于是我们下决心在机构设置上有所创新,最后确定了几条原则:提高所设机构职能的综合度,不搞上下对口;部门职责明确,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机构精简,人员精干。

1992年,高科园刚刚建立之初,便开始在全市公开招聘干部,而且决定,凡是进入高科园的党政机关干部及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干部,一律实行全市公开招聘(上级派入的干部除外)。今天,公开招聘已经司空见惯了,但在1992年还是件新鲜事。招聘50名干部,全市报名的竟有1500多人,30∶1。有些热点部门(如外联局),竟达到60∶1,热情之高,也出乎我们的预料。通过公开招聘,给每一个有才能的人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不需要托人情,不需要找人介绍引荐,除了报名费20元,不再需要任何费用。在公开、公正的条件下通过竞争就可以谋到一个自己追求的职位。改革犹如一股清风,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9787503459023_0-Part03-3.jpg

青岛高科技工业园全景

高科园与开发区的关系

高科园与开发区在发展上既有分工也有竞争,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律。有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既然高科园的定位是青岛“全市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之一”,那么从同样作为开放战略重点之一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来看,是不是培养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呢?毋庸置疑,在后来的发展中会有许多方面的竞争,如外商投资、全市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布局、投资环境改善,市委、市政府决策层的注意力、政策的取向等等。这是必须正视的问题,应尽快寻求答案,提出建议。本着全市一盘棋的原则,我们向市委汇报:高科园与开发区的发展应服从青岛市发展的大局。在工业项目方面,高科园应重点发展像微电子、生物化学等技术含量高、能耗小、污染小的项目,开发区应重点发展像石油化工、造船等大工业项目以及临港加工工业项目;在城市建设方面,高科园应成为青岛市的新市区,其目标为青岛全市服务,开发区则应建设成为相对独立的城市组团以及为此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实践证明,高科园与开发区既有分工又有竞争的总体设计是成功的,高科园和开发区成为青岛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东西两翼,成为青岛外向型经济发展最迅速,区域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带动力最强的两个地区。

9787503459023_0-Part03-4.jpg

1996年,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左二)视察青岛高科园。左一

高科园的开发建设也离不开崂山当地老百姓的无私奉献和大力支持。海尔工业园是1992年高科园最早、最大的一个建设项目。建设用地800多亩,涉及西韩、中韩、东韩几个村的土地。西韩村最早完成征地,交付海尔开工,全部土地交付海尔只用了一个月时间,这使海尔人很受感动。当西韩村的农民从自家菜地里把尚未成熟的大白菜一棵一棵拔出来的时候,有人掉下了眼泪,“再过半个月,一棵长三斤呀!”这毕竟是他们从祖辈开始,经营了多少代的吃饭本钱啊。我们看到这个场面深受感动,同时更感到责任的重大,政府一定要让他们生活得越来越好。800亩土地交付海尔只用了一个月,真是难以想象的效率。张瑞敏所领导的海尔集团做得也很有风格:他们把洗衣机、冰柜的一些零部件加工任务给了西韩村,村集体经济很快发展起来,村民就业更加方便,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青岛高科园虽然是1992年才进入“国家队”的,但在当时全国52个国家级高新区排行里,连续十年发展速度、部分经济综合指标都名列前茅。在全国14个国家旅游度假区的综合实力排名中,青岛也连续几年稳居第一。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副主任朱丽兰、邓楠、中科院院长周光召、国家旅游局先后两任局长刘毅、何光伟先后来园区视察调研。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总理李显龙等不少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也来到青岛高科园参观考察。

经过20年发展,如今青岛高科园已名副其实地成为青岛新城区,已成为青岛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iU6x8pf+ZT/XPYnwxprh4P4WzWH7A0ZXGUIw6WCryFYlrnTm2PnyjtdiM76+kq1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