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汉
孙德汉 :时任青岛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山东航空公司董事长、总裁,山东省滨州市委书记。
2008年1月,我当选为十一届青岛市政协主席,有了一个直接为这座美丽城市做些事情的机会和舞台。
十一届青岛市政协提出并遵循“科学务实、履职为民”理念,提报的“我国空域管理改革低空开放”“实行公务员招录办法和职称改革,夯实执政的基层基础”“以反腐败的坚定立场规范接待行为”“加快推进渤海海峡(南桥北隧)跨海大通道项目”“青岛中德生态园”“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车载物流先行先试”“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加快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等许多提案、建议,被纳入国家、省、市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
围绕大青岛新百年的重大战略实施、重点区域开发、重点领域改革、重点项目推进、促转型惠民生等方面,十一届青岛市政协形成调研报告、提案和建议133件,为党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有的还直接上升为国家、省战略发展层面。回过头来看,每一次建言的背后,都有着一段不同的经历和故事。
2008年12月26日,青岛—台北实现飞机航班直航。青—台“截弯取直”直飞之后,乘客无需再从香港转机,6小时的旅程缩短为2.5小时。这一天,也是山航14周岁的生日。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在山航、青岛工作期间,开启海峡两岸民航首次合作,及至青—台直飞等诸多往事,历历在目。
1996年下半年,我们同台湾中华航空公司就有些接触。1997年春节后,我应瑞典SAAB(萨伯)飞机制造公司邀请,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参加国际航空展,受邀的还有台湾中华航空旗下的国华航空总经理孙洪祥先生(后任华航总经理、董事长)。SAAB飞机在中国大陆山航有4架、台湾国华航有8架。在澳大利亚期间,我们一起座谈、参观,双方友好坦诚。
按照在澳大利亚的意向,1997年5月在济南机场山航总部,山航和华航首次举办了两岸机务维修研讨会,华航丁副总裁和2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参会,并对山航首架B737-300型飞机免费进行了C检,双方机务维修人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技术交流,增进了友谊,为下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为了接待好华航一行,山航对丹顶鹤大酒店突击装修好20多个房间,并请来了唐杰忠等文艺界名人和省京剧团,在灯光通明的晚会广场演出助兴,让台湾同行大饱眼福和耳福。国家民航总局还现场为台湾华航颁发了CAAC机务维修维护执照,使华航机务维修在中国大陆有了许可证。
友谊在发展,合作在延续。为满足山航战略布局的需要,我们决定从台湾再租4架SAAB,会同山航原有4架SAAB,形成8架的支线运力。这个信息惊动了国内外同仁,惊动了航空媒体,众说纷纭。客观市场明摆着,航线、航班与产业、产品一样,都有一个结构问题,只有结构合理了、科学了,效率才能高,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飞机租赁经国家民航总局批准后,这4架飞机怎么从台湾飞过来呢?瞒天过海是不行的。按国际国内航空通则,一没航线,二没“变脸”(要改掉台湾的原航徽、机号和表面颜色),怎么办?当时大概至少有五个悬念在脑海里一个劲地直转悠,让人坐卧不安,夜不能眠:其一,这是台湾民航客机首飞大陆,两岸空中管制涉及方方面面,能批准吗?会顺利吗?其二,飞机能不能横跨海峡直接飞过来?飞不过来怎么办?其三,第一次同台湾民航正式打交道,飞机各项移交能不能顺利?不顺利怎么办?其四,听说SAAB飞机比较适合高寒干燥地带,而南方热带气候潮湿,尤其是电子部件容易发生问题,危及安全怎么办?其五,在当时台海局势中,如果有人蓄意干扰破坏,制造点麻烦,又怎么办?好事瞬间成坏事怎么得了?
经双方深入反复研究,大家有了共识,按通则来变通!台湾同行称其为“戴手套”,即飞机从台湾飞澳门,双方在澳门机场,按程序、合同文本,机务、飞行等方面技术资料相继交接。然后再飞厦门,到厦门太古飞机工程公司(中外合资飞机维修企业,有FAA、CAAC等执照,可面向全球进行维修定检)。4架SAAB到厂后,先打磨去旧,尔后喷漆,去除了台湾原航徽和原机号标识等,喷上山航航徽标识、机号等,这样就可以在大陆合法飞行,执行航班了。因为山航航班代码SC早就国际注册了。这种“戴手套”,就是一个变则通,通则变。8架SAAB飞机运行,使山航在全国首先实现了开发支线、变短为长的战略,在部分航线上形成了竞争优势,实现了省内通,飞全国、飞周边国家。这正是:
往事钩沉浮云过,
两岸双赢飞萨伯。
民航同仁齐努力,
开辟合作之先河。
我当选青岛市政协主席的当年7月5日,便邀请台湾航空业总工会大陆参访团到青岛交流访问,希望青—台两地尽快实现空中直航,在人员往来、旅游观光,以及航空产业、商贸、文化交流等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台湾航空业总工会理事长、华航董事李昭平先生欣然表示,愿意在台湾方面积极为推动建立两地航线、航班和航空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做出努力。12月15日,我又在青岛会见了台湾华航总经理孙洪祥先生一行,再次就青—台两地直飞事宜进行了交流和探讨。12月26日,众人企盼的青岛—台北直飞成为了现实。
青岛—台北航线开通后,航班爆满,效益很好,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好的航班时刻。2010年7月,我率团从台北访问返回路过上海时,找到了华东局沈局长等领导,后又找到国家民航局,请他们给予帮助支持。不久,新航班时刻就批下来了,早晨由台北起飞,上午11点多到青岛,这是民航航班的黄金时刻,也是双赢的大好事。同年11月3日11时3分,台湾中华航空台北至青岛的CI531航班,满载着首航337名旅客抵达青岛流亭国际机场。此后,我又协助青岛机场开通了欧洲法兰克福、北美芝加哥等国际航班。
建立中日韩自贸区(以下简称自贸区)这一构想,是三国领导人于2002年11月在金边会晤时首次提出的,2003年10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中日韩第五次领导人会晤上,又提出三国之间继续深入研究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问题。2008年12月,在日本福冈举行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中日韩合作行动计划》,提出三国自贸区联合研究将于2008年底完成。
自贸区是由一个人口(中日韩)超过15亿的大市场构成,自贸区的好处不仅局限于关税减让后的贸易创造效应,还有后续的服务、资金、人员流动带来的诸多好处。自贸区建成后,势必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引擎。由于建立自贸区涉及很多领域,如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关税减让幅度、投资保护等问题,进展缓慢,一波三折。但是,从三国长远利益和国际间发展合作来看,这又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积极地创造条件推进。也就是说,青岛应近水楼台,捷足先登,要先行先试!
2009年3月,我作为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加快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先行试验区”的建议。一是成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联合研究机构,联合中日韩三国政府、企业、学术界和地方的研究力量,以论坛的形式,定期就自贸区建设进行协商讨论。同时,借鉴国际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制定《中国自由贸易区管理条例》,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自由贸易区管理体制等。二是突破韩国,再引日本。先与条件比较成熟的韩国直接合作,待条件成熟时,再与日本方面进行沟通谈判。三是先行先试,创造条件。在东部沿海地区选择综合实力强、区位优势明显、功能开发完备、管理体制较为完善的保税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试验区,使其成为我国与日本、韩国全面推进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平台和试验基地,为国家实施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提供经验和条件支撑。
提到“先行先试”,就有一个选址的问题,尽管我国东部多个城市都具备一定的条件,但我认为青岛是自贸区的最理想区域。青岛在中日韩经济圈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也是我国最早与日韩展开经贸交流的城市。时至今日,韩国和日本分别成为青岛第一、第三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三、第二大贸易伙伴。日韩两国均在青岛设立总领事馆和半官方性质的贸易机构,常驻青岛的日韩籍人士近10万人。在青岛投资的日本、韩国企业规模已经形成了积聚效应,青岛对日韩的经济技术合作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产业合作基础深厚。
2009年初,东北、华东地区及部分城市已着手研究设立自贸区,客观上对与日韩地理位置最接近的山东形成巨大压力。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胜出?怎样准确快速找准切入点?我召集青岛海关、公安和外经贸的相关企业座谈,深入调研,进而向省委、省政府报呈了《推进中韩车载物流项目发展,促进我省抢占中日韩自贸区先机》的建议,并连续三年在十届山东省政协全委会议上,建议把自贸区建在山东,应尽快把设立自贸区先行试验区提上日程,并通过推进青岛中韩车载物流项目积极创造条件。
提案得到国家和省、市的高度重视,2010年全国政协人资环委调研组来鲁调研,写入《关于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示范先行区的建议》。之后,“努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支持在海洋产业合作、投资贸易便利化、跨国交通物流、电子口岸互联互通等方面先行先试”,又写入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8月31日,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青岛通道正式开通,率先在山东和韩国的指定港口实施了陆海联运。
目前,青岛已在西海岸经济新区内设立“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作为中日韩自贸区的实验区。中日和中韩合作创新产业园先期各规划10平方公里作为启动区,并预留68平方公里的发展储备用地。该区域将重点引进日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运输物流等领域的高端项目,旨在建设具有示范意义的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并最终将其打造成服务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政策试行区、技术标准创建区、多领域合作实践模式和经验积累的实验区。
先行先试,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合作共赢的市场要求和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需要,为破解在三方自由贸易合作中可能遇到的政策和操作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抗压测试或应对经验,也为自贸区最终落户山东,扎根青岛,迈出了重要的、关键的一步。
鉴于青岛与德国有着巨大的交流合作空间和潜力,我感到亟须一个重量级人物来推介、推动,以在高端制造、节能环保、科技研发、国际金融、高级职教等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上加强合作。我首先想到了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他在任期间我国成为德国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国,促成了包括上海磁悬浮列车项目在内的一系列中德重要合作项目。
2009年本文作者(右一
2008年10月,在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卢秋田先生的帮助下,我与市政协郄晋生副主席赴北京见到施罗德先生,介绍了青岛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并诚挚邀请他到青岛考察。2009年4月,施罗德先生应邀对青岛进行了首次友好访问,他实地考察了青岛高新区和德国风情街的开发建设情况,并表示会帮助吸引更多的德国企业到青岛。我建议在青岛创设中德中小企业论坛,施罗德先生表示愿意积极推动论坛在青岛设立。同年10月,我应约在武汉再次见到了前来参加“德中行”活动的施罗德先生,就与青岛方面合作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和磋商。2010年4月,“中国·青岛国际新能源论坛暨中德企业合作发展峰会”在青岛成功举办,施罗德先生和德国巴伐利亚州州长泽霍夫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中外嘉宾,围绕着“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进行深入研讨。施罗德先生在青期间,我还与他就教育合作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合作,培养“蓝色”高技能人才,推动中德生态科技园落户青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
两国政府与民间的持续努力,结下了硕果。2010年7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中德签署了《关于支持建设中德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确定在中国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合作建设中德生态园。这一合作项目,直接上升为中德两国政府间的重要战略合作项目,也是我国首家国家级综合标准化示范园区,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战略和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10月,我同青岛市政府、企业有关同志专程飞上海与施罗德先生进行了第五次见面,重点就支撑中德生态园科技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意在青岛进行高级职业教育,培养中高级职业人才。2011年8月,我与宋静毅、郄晋生副主席带领相关同志赴中德生态园调研,就做好中德生态园前期规划工作,留足未来发展空间;给予政策支持“放水养鱼”,推动中德生态园稳步发展;建立引进国际化高端人才和高效、专业工作团队的“绿色通道”机制;建立重点合作领域定向招商工作机制等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议。
2011年9月16日,我又和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的相关部门领导同志,在柏林出席了中德生态园开发建设信息发布会,签署了《青岛中德生态园投资贸易咨询合作会谈备忘录》。施罗德先生专门发来了贺信。在德期间,我还就德方公司推进中德生态园德国农庄及香肠生产、贸易项目,德国通用航空配套服务项目等进行了考察和洽谈。同年12月6日,备受关注的中德生态园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启动建设,一个目标为打造具有国际化示范意义的高端生态示范区、技术创新先导区、高端产业集聚区的新城区正在青岛西海岸崛起。
2013年9月,经国家民航局正式批复,青岛新机场选址最终落定胶州市胶东街道。至此,历时五年之久,备受社会关注的青岛新机场选址终于落槌定音。
说起青岛新机场选址,可谓几经周折。我到青岛市政协工作不久,偶遇华东民航局肖副局长。在交谈中得知他来青岛调研新机场建设方案,并介绍说2007年青岛机场实际客货吞吐量就已经超过机场的设计能力,据预测,2015年现有航站楼将完全饱和,市有关部门提出在机场原址扩建的方案。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对机场航站楼、跑道和周边的铁路、公路、企业和村庄等实地进行了查看,并向机场的领导同志了解了相关情况。如果按照机场原址扩建的方案,由于机场建设用地的限制,两条跑道之间的距离只有700多米(正常需1200米),利用率不到30%。从技术层面上讲,存在着安全隐患。尤其是,机场的扩建应该考虑至少满足50年以上的需求,不能在短时间内一改再改,一建再建。
为了科学确定机场选址问题,我组织政协委员和相关专家进行调研论证,那段时间我先后20多次实地查看适宜新机场建设的区域。2008年4月10日,十一届青岛市政协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空港、海港建设的几点建议》中,首次提出在胶州湾北部的盐碱滩涂区域新建机场,既可以满足发展临港产业所需要的广阔腹地,把机场周围的临港产业与高新区的航空高技术产业有机结合,又可以节省投资、方便协调和缩短建设周期。同时,该区域与原机场距离适当,有利于实现新、老机场的功能互补,提升机场综合能力。建议稿从9个方面阐明新方案更节约、高效且兼顾长远发展。时隔不久,我又出面联系了国家民航局设计总院、民航华东局设计院的相关专家,再次组织力量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了《在胶州湾北部建新机场再建议的报告》。“再建议”从功能定位、辐射带动、产业拉动、投资成本、未来发展等方面,将拟选即墨、平度等地的几处位置,与在胶州湾北部建新机场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在胶州湾北部(胶州东,城阳西)新建机场最科学合理、最节约高效、最可持续发展。
2012年1月,市有关部门面向社会征求《青岛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编制成果》意见时,十一届青岛市政协第三次建议新机场建在胶州湾北部。最终,经反复比较、论证,位于胶州湾北部的胶州市胶东街道在新机场选址中胜出。2013年的青岛“两会”上,“完成胶东国际机场开工前期工作,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
2010年,全国政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调研组来青岛调研。右一为
青岛西海岸,与坐落于胶州湾东岸的青岛市区隔海相望。从地理位置上看,处于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圈之间核心地带,与日韩隔海相望,具有贯通东西、连接南北、面向太平洋的区位战略优势。
青岛西海岸拥有前湾港、董家口港两个世界级港口,汇集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港区、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出口加工区、中日韩合作区、中德生态园、旅游度假区等国家级园区。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的国家发展战略,使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地位更加凸显出来。可以说,西海岸区域将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承载着新青岛、新百年、新发展的梦想与希望。
2011年2月,正是看到西海岸在青岛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十一届青岛市政协向青岛市委、市政府和山东省委、省政府提交了“把握国家战略重大历史机遇,推动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的建议”。一是适时进行区划调整,将现西海岸区域分属的多个行政区进行整合,优化其功能,发挥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政策叠加功能。推进区区、区港联动“大通关”运行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要求的涉外经济管理机制,将新经济区建设成为面向山东半岛,承接中日韩区域合作和产业对接的自由贸易港区。二是以董家口港大开发为契机,推进半岛港口整合,建议将其规划为腹地面积800—100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临港产业园区,辐射整个半岛地区。同时,积极争取省政府的支持,探索市场化的区域港口合作经营体制,以资本为纽带,推进青岛港与日照港整合,实现强强联合,功能互补。在此基础上,与烟台、威海等港口整合,发挥港口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优化产业布局,增强产业集聚效应。以董家口港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现代制造业、加工业和临港物流业。优化黄岛临港产业园区定位,突出其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功能,逐步将区内石化、钢铁等重化工产业向董家口临港产业园区转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带动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飞跃的海西高端装备制造业、临港重化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三大产业基地。以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目标,全力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高端产业集群。推进保税区、青岛开发区、胶州湾产业基地、临港经济开发区等连成一体,使相关的政策功能优势向胶南、胶州延伸拓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联动发展。提升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区规模和层次,整合空港物流、海港物流、陆路物流园区功能,形成整体优势。四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董家口港区开发模式。以青岛港投集团为平台,吸引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物流公司及各类投资基金,参与到董家口港区各类专有泊位建设,推动董家口国家级“地主港”示范区建设。推进多元化的港口投资体制创新,建设具有多层次的资金渠道、建设机制和运营方式的新型港区建设模式。积极探索股份制的董家口港投资基金建设和董家口港整体上市规划,评估各类社会资金及风险投资基金投资董家口码头泊位建设的可行性与发展潜力。加大对外向型内陆地区政府投资平台的招商力度,吸引内地政府及企业到董家口投资“飞地型”的专用码头,并借此密切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合作。五是发挥保税港优势,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区建设。青岛保税港区是我国目前第一个按照“功能整合、政策叠加”要求转型升级而成的保税港区,应全力支持前湾保税港区在机制体制方面先行先试。根据国家和省市综合配套改革的相关要求,借鉴国际先进自由港运作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创新,加快推动区域物流、资金流(区域银行)、信息流(电子口岸一体化)的自由流通,争取先行先试国家经济领域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六是加快建立与保税物流相适应的金融运营模式。积极争取使前湾保税港区成为我国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区域,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金融服务的离岸功能区。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保证“离岸”银行业务的税率低于“在岸”银行业务的税率,更要保证离岸银行业务的税负至少不高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离岸金融市场的税负。实行宽松的离岸金融业务外汇管理政策,吸引和鼓励中外大银行加盟,特别是海外国际银行及跨国金融财团加入。七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保护为先的原则。在区域功能设置和产业布局中,充分考虑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文化旅游业。坚持“山、海、城、滩、岛、湾”统筹保护开发,在海洋自然资源和城市文化资源结合上做文章。建议在董家口港区规划建设国际游艇、帆船产业园,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比赛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吸引和鼓励上下游相关配套企业入驻,尽快做大做强游艇、帆船业,推进我市水上运动和海上旅游业深度发展。
此建议得到了省、市委和政府的重视,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2012年2月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将西海岸经济新区纳入城市优化空间布局。同年9月30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同意山东省调整青岛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至此,青岛西海岸新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新规划的西海岸新区构建起“一核、两港、五区”的总体发展格局,即新区中心区,前湾港和董家口港,保税功能拓展区、国际经济合作区、董家口经济区、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古镇口服务保障区五大经济功能区为主的空间开发格局。未来的西海岸经济新区,将建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先导区、国际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国际航运枢纽、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示范区,也将建设成为未来的国际级旅游度假区,从而成为青岛实现“蓝色跨越”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