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回忆白云区的改革开放

李治元

李治元 :原中共广州市白云区区委书记。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后,我在白云区连续工作了30多年,与这里的父老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里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也可以见证我对它们的倾情和为它们付出的心血。我从区委领导集体中的一员到领导班子的班长,在改革大潮中勇立潮头,和全区人民共命运,同奋斗。虽然,由于工作需要,我于1993年离开了白云区,但自1978年以来这15年,依然是我最有成就感的15年。

春风催生“江高体系”

自从党中央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以来,广州郊区(白云区)是积极响应、迅速行动的,这也归功于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任仲夷同志。任仲夷思想解放,对广州郊区很关心,他专门介绍我们到沈阳去参观学习那里的集市贸易。

回来后,为了搞活郊区的农村经济,我们制定了“放宽政策,搞活经济,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方针。这个思路就是来自沈阳的集市。在沈阳市一大早,有很多拉车的摆卖,时间差不多时就收摊,不影响市容,不影响交通。我们根据郊区的特点,动员农民把新鲜的肉、禽、蛋、奶、菜、果、鱼、花等鲜活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广州各市场,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那时单车、摩托车、拖拉机也开进了城,引出了“八仙(鲜)过海,各显神通”的佳话,这就把广州郊区的农村经济通过农贸市场给搞活了。

广州郊区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有饲养家禽的传统,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活跃,使单家独户的经营受到了冲击,许多专业户遇到了养殖难销售也难的问题。1983年,我们试图从解决江高镇江村大队的养鸡难问题开始,为他们寻找出路。

根据实际情况,江高镇把长期亏损的镇办鸡场承包给镇兽医站,并完善了江村鸡场的责任制,由这两个经济实体充当“龙头”,面向千家万户的农户,用包种苗、包防疫、包销售,还有包出口等办法与农民“挂钩”,赚了钱再分成给农民。

这一做法的效果十分明显——农民富裕了,科技养殖的含量也提高了。这也是广州郊区(白云区)在改革开放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产物,得到了省市和全国的认可。1988年7月27日《人民日报》在经济版上发表了该报记者的专题报道,率先把江高镇的经验称为“江高体系”。

“江高体系”实际上就是公司加农户,农、工、商一体,产、供、销一条龙的模式,解决了农民种养难卖更难的问题。中国农村外向型经济研究会一直很重视“江高体系”,认为应该在全国推广。那时我任区委书记,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总结、宣传、推广“江高体系”的工作中去。全国农村外向型经济研究会组织了各省,特别是北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市领导,多次到白云区举办学习班,我都亲自去讲课,介绍“江高体系”的经验。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也专门和白云区委联合举办了一次大型的研讨会。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全区召开动员大会,从畜牧业,引申到种植业,全面推广“江高体系”。

“江高体系”对发展农村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很大,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实体能走向香港,走向国际市场,应该说这是白云区的首创。而且,“江高体系”从畜牧业延伸到水果、蔬菜业等领域,对于整个农村商品经济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内地各省市也是一种促进,一种冲击。自此,许多地方纷纷仿效,建立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商品基地,使农业走向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贾春旺任北京市海淀区区委书记时,带领40多人到郊区“取经”。住在云山大酒店,我接待了他们。贾春旺一看:“哇!云山大酒店是你们郊区盖的?”我说,“是啊。这酒店‘三星头四星尾’。有一千个床位,一千个餐位,一千万的年收入。”贾春旺说:“好!我们回去冲一下!”贾春旺确实冲上去了。我们的开放,带动了他们的思路,促使他们的思想更加解放。

招商引资发展经济

1985年以前,郊区很大,有1200多平方公里面积,最先划出了黄埔区,后又划走天河区、芳村区,新滘镇划给了海珠区。我想,如果郊区成熟一片划走一片,那郊区始终是落后的。于是常委一班人研究决定,我们应以辖内的白云山、白云机场为依托,申报将郊区改为白云区,列入城区建制。国务院于1987年1月正式行文批准郊区更名为白云区。但那时同和镇已宣布划给了天河区。于是我们据理力争,写报告给市委,阐明既然国务院批准我们是白云区,那白云山方圆32平方公里的同和镇不属于我们管辖范围,怎么说得过去呢?最后市委也同意将同和镇重新划归白云区。我们在自己辖区内建设了新区址,区直机关单位都搬到那里办公。由此,白云区1042平方公里的管辖面积稳定了10年,在这10年中,我们又新发展了几条街道,白云区就逐步城市化了,从单一的农村经济发展成城郊型的农业,第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经济跨上了新台阶。

为了招商引资,发展“三资”企业,白云区很注重对华侨港澳台同胞的联系。1986年我提议成立香港穗郊同乡会,推举我区在港乡亲颜同珍、刘耀柱、凌礼康担任正副会长。而且把长期在白云区落户的香港企业家都吸收进同乡会。通过联谊活动,让大家互相沟通,互相了解,并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十多年来,穗郊同乡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爱港爱乡爱国的进步社团。1987年我又发起成立白云海外联谊会,进一步加强对海外侨胞的联谊工作。在成立大会的讲话中,我强调不仅要同港澳台胞侨胞的第一、二代交朋友,还要注意与第三、四代加强往来,增进情谊,要按“一国两制”的指导方针,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要多办实事,发展经济,为加速祖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对招商引资的宣传工作,我们十分重视。1988年我和区几套班子的主要领导率团到香港招商,香港《文汇报》用了16个整版介绍白云区投资环境、区域优势与优惠政策,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效应。1992年,我再次带队到香港进行招商引资工作,又在香港《文汇报》、《大公报》上,大力宣传推介白云区,同样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我深有体会的是镇泰公司的崛起。镇泰公司是1983年进来白云区的,在三元里时是个小厂。1986年初,我到香港会见镇泰的几位老板。感觉他们对改革开放很有抱负,也很有爱国心,知道镇泰在香港已有几百名员工了,但那里没有发展的空间,到内地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为此,我说服他们要放开手脚到白云区来发展。并建议他们把三元里的小厂扩建为总厂。在1989年那场风波时他们没有走,反而大量引进资金与设备。镇泰总厂建成后,我特意请叶选平省长为他们题写厂名,又请叶省长到厂参观、座谈,题词勉励。之后,又带镇泰的几位老板到石井鞋城参观,启发他们要集中资源建玩具城。不久,他们与新市镇合作在鹤边村征地200多亩建厂,把在深圳、南海的厂都搬过来了。他们把白云区作为基地向周边扩散,先后在海珠区、番禺区、韶关市和从化市建了工厂。镇泰在国内创业25年,从25人的小厂,20多万元的年产值,发展到现在有3万多员工,30多亿元的年产值,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的威力。在2007年6月美国的玩具召回事件中,镇泰不仅没有一件被召回,反而增加了10%的订单。从镇泰集团的发展,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对他们的促进是很大的。现在他们几位老板都是广州市荣誉市民,董事长黄铁城是广州市政协常委、世界玩具协会总裁。2007年吴仪副总理在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和省、市主要领导的陪同下,亲临镇泰视察,对镇泰的品质管理十分赞赏,在听取汇报时,一连三次说“好”,认为“像镇泰这样的‘中国制造’完全可以让世界放心”。

郊区正式命名白云区之后,我们取得市委和市政府的支持,规划了石井工业区、云埔工业区和美林21世纪开发区。

石井工业区规划10平方公里,结合石井镇的改造工程进行。为了说服王永庆的大儿子王文洋到白云区发展,我们建议他用“曲线”的方式,先在香港注册一个公司,再过来与我们合作,以避开台湾当局对他的阻挠。他成立的宏宇集团终于在石井工业区落户(后迁去云埔工业区)。还有石井鞋城,那时有40多家台商,广荣是最大的一家。台商有个习惯,叫“候鸟带飞”,就是一个来落户了,就一个跟一个地来了。我们都把他们留住,给他们一些政策,让他安居乐业,家属也来了。石井工业区虽然后来因诸多原因没有搞成,但留下了一批骨干企业,使得现在石井街道的经济还非常好。

云埔工业区规划7平方公里,我们仿效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用足、用活政策。请市委朱森林书记题字,隆重举行奠基动工仪式。前几年我应邀去云埔工业区参观,已是厂房林立,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当时,白云区GDP的增长点主要是萝岗的云埔工业区和九佛的工业区。2005年广州市区划调整又把萝岗和九佛划走了。虽对白云区有损失,但也说明白云区又为广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美林21世纪”开发区规划在太和镇,初时劲头很大,我们把印尼有名的木材大王都引过来了。在东方宾馆的签约仪式上,印尼驻华大使、公使和市委书记高祀仁都在场,见证了我们的签约。这个项目后来因为人事变动而搁置,也只能留下遗憾了。

为了加快白云区改革开放的步伐,跟上全市的发展形势,当时我们还研究、论证了“八路出击”的战略,以房地产为龙头,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广州日报》为此发表《力求用足用活政策》的专访和《好风凭借力——记加快建设速度的白云区》的通讯,香港《文汇报》也刊登了一篇特稿,题目是《白云区八路出击竞风流》。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

教育为本 造就人才

发展,应该是包括经济和社会在内、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的大幕一拉开,我们感到最缺的是知识,最急需的就是人才。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是“立国之本”,对此我深有同感。为了每个适龄孩子读好书,我们率先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把原来区教育局统管教育的体制改为由区、镇(街)、村三级办学、三级管理,充分发挥了各级的积极性。当时财政很困难,我们坚决压缩楼堂馆所,但鼓励大力改造、兴建校园。采取财政拨一点、各级集资一点、港澳同胞捐一点的办法。用几年时间,全区230多所中小学新建了教学楼,村里最好的建筑是学校,这在白云区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从全国各地引进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提高了教育者的素质。由于白云区教师的待遇比较好,对教育人才也充满了吸引力。

三元里是先富起来的亿元村,但他们的学校改造迟迟未动。校舍残旧、阴暗、潮湿,经过调查,原来有些干部认为在校读书的非农子弟越来越多,光由村出资不合算。我对他们说:“富要富得像个样子。”要无愧于平英团后代的称号,并组织他们去最穷的九佛镇参观学习,他们被穷乡僻壤漂亮的学校所震撼。回去后,立即投入巨资把三元里小学建成了省一级学校。为了表示对他们的肯定,我特意请叶选平省长为该校题写校名,又为他们训练有素的少年儿童管乐队写了“吹响四化进军号”的题词。在抓基础教育的同时,我们根据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理念,试办了白云行知职业技术学校,探索校企共办的路子,培养一技傍身的劳动者。毕竟不可能人人都上大学,职业教育是建设祖国的重要保障,眼下的技术工人稀缺,说明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重视农民教育是我们党的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省、市派出很多干部参加我们的社教运动,一批一批的领导干部下到白云区各镇、村当工作队长。拨乱反正之后,我们改革开放,搞现代化建设,我觉得这样就越要重视对农民的教育。我下去蹲点,亲自体会了这一切。那几年的整顿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了农村的安定,很有成效。经过社教运动,全区的干部都受到了洗礼,培养、锻炼了大批干部。作为一名党政干部,如果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农民,就很难了解中国的国情。我们开办了多期培训班,三级干部集中在区党校上课,常委一班人管党工作的就讲党课,管经济工作的就讲经济,加强了对干部的教育,为促进白云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还在区机关选拔了100多名40岁以下的干部,到区党校参加两年的脱产学习,聘请中山大学、华师大、华农大的专家教授来授课,用两年时间使他们达到大专水平;想继续深造的,给予半脱产便利。这在当时全市是领先各区的。现在市区各部门的骨干,不少是从这批干部中成长起来的。

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在改革开放的一片大好形势下,全区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使白云区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比较好地抓了廉政建设。谢非任省委副书记兼广州市委书记时,曾两次到白云区蹲点,抓廉政建设。那时,省、市委一直把白云区作为廉政建设的一个试点。谢非对我说过:“我们来这里蹲点,因为你们有农村又有城区。我抓了你这个点,两边都吃透了。”区委十分认真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专门成立了廉政建设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我们把“廉洁、勤政、高效”作为廉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首先要廉洁,廉洁还要勤政,廉洁不做事不行,勤政做事没有效率没有成果也不行,所以勤政还要高效,这是一句很完整又很辩证的口号。我先后两次在省委召开的会议上作了廉政建设经验报告。一次在市、县委书记学习班上,另一次在全省廉政建设座谈会上。省委驻白云区工作组和白云区委还联合编印了一本名为《廉洁、勤政、高效》的小册子,发到了全省。这件事在省市的影响都比较大,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为此专门推出了“白云区廉政建设”的系列报道,评价白云区廉政建设是“扬清激浊,人民高兴”。1990年,中纪委领导到白云区检查廉政建设工作,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赠言“党风正、政风廉、民风清、事业兴”,这对于我们既是鼓励又是鞭策。

切实搞好治安,让进来投资、打工的人安居乐业。因为改革开放,打开了南大门,什么人都进来了,所以搞好治安,让人们有安全感,安居乐业,是责任,也是需要。我们提出,一定要抓好枪杆子、刀把子。枪杆子就是民兵组织、刀把子就是警察队伍。我们组织了民兵武装巡逻队,配合公安干警维持地方治安,这是白云区的首创。1987年,白云区的民兵训练基地划归了天河区。为了尽快解决基地建设的问题,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我们压缩了其他基建项目,下拨了232万元,建起了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当时,是全省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县区级民兵训练基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民兵武装巡逻队成立时,配备了摩托车,警备区还为他们配备了武器。武装民兵巡逻队成立那天,在白云区国防教育训练基地举行了誓师大会,广州警备区司令、政委、参谋长都来了。

“双拥”征兵都跨入先进行列。改革开放中,也不能只是埋头搞经济。白云区是广州市驻军比较多的一个区,我身兼白云区武装部第一政委,深知“双拥”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对“双拥”工作一直是真抓实干的。我们组织了专门的力量于1991年底在全省率先解决了十二宗涉及上千亩军地历史用地遗留问题,受到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表彰,我和五套班子的领导都分工与区内80多个驻军单位挂钩联系,经常到部队走访慰问、征求意见,为部队排忧解难。另外,改革开放后,生活富裕了,条件优越了,但是也使征兵工作带来了困难。1986年,我带着工作组到太和镇抓征兵改革试点工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摸索出一套“征兵、共育、优抚、安置一条龙,选才、育才、用才一体化”的体制。广州市在白云区召开了“一条龙”征兵工作现场会议,总结和推广了白云区的经验。白云区还制定了《征兵、共育、优抚、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把征兵工作推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扭转了富裕地区征兵难的局面。当时社会上刮起了一股基层武装部撤并风。白云区不仅没有撤并武装部,而且在广州市率先成立街道武装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专武干部待遇等一系列问题都得到了落实。在区委的关心支持下,武装部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88年在广州市人武战线10项工作评比中,白云区荣获7项先进奖,名列第一。第二年又荣获9项先进奖,再次名列前茅,被省政府、省军区评为民兵工作先进单位。多年来,白云区连续几次被广东省政府和省军区评为“双拥模范区”。1990年我还被广州军区授予“人武之星”的光荣称号。

文化建设,喜结硕果。改革开放首先是思想的解放,思想解放需要舆论氛围的鼓舞。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就委托中大、华师大、华农大的专家,规划论证白云区的发展战略,出版了《白云区发展战略》一书,成为第一个提出发展战略规划的城区。我们还是首个以农民摄影家作品展的名义在首都举办展览的市区,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的白云区人民的风采。还专门出版了介绍白云区全貌的画册《白云锦绣》,出版了当时闻名全国的文学杂志《花地》(发行量高达70万册)。区里的羊城粤剧团、香雪书画社更是享誉海外。“江高体系”的发现,调研、总结、宣传、推广以至后来成为一种生产经营模式,都为提升白云区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良好的舆论氛围,成了鼓舞白云区人奋发努力的强大动力。 hAON1QirgGLj2AIwCxYecgaR8FyoKA2IF57gP4ZOIeevIJIoHJ4T6aIDi8XPrLk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