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广州市政协历届领导畅谈改革开放三十年

黄蓉芳 刘旦 薛小群 李志洁 刘兰霞 整理

原广州市政协主席张汉青:

“先走一步”是怎么提出来的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和很多同志一样,在家看电视,流着热泪。大难当中,更深地体会到什么叫“血浓于水”、什么叫“守望相助”,体会到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在大难当中见精神。联系到今天的会议,我们看到改革开放这三十年的伟大成就,也感受到我们国家一定要强大、要富强,我们才能抗大灾。我们这次信息如此公开、透明,特别是对比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确实我们这三十多年的变化很大、进步很大。

“先走一步”爱下棋的吴南生最先提出。

当然,说到“亲历、亲见、亲闻”,在这三十年当中,我们跟着老一辈在改革开放的路上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

邓小平同志要广东“杀出一条血路”,这是怎么来的呢?广东向中央要权、中央给广东的权,这都是形势发展的必然,但是也是来之不易的,是很不容易才争来的。1972年我重新分配工作,到南方日报,一干就是六年,到1978年的时候,习仲勋同志从北京南下广东主持工作,让我回到省委,后来当了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兼办公厅主任,我以省委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了一些活动,也有了一些经历。

整个过程,充满着苦苦的探索和思考,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经过省委班子集体做出重大决定,所以是集体的胆略和智慧。同时也是省委的要求和中央的期待相结合的一个产物。当时十年内乱刚结束,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问题成堆、难题成堆,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所以中国往何处去、广东往何处去,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问题。

当时习仲勋同志来到广东,他年龄已经是65岁了。他到广东以后大刀阔斧,改变了死气沉沉的样子。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过去跟外面交往是比较早的,地缘、人缘优势都有,但是很多事都不能办,因为被束缚得死死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之后,省委进行传达学习,省委的三级干部会议也开了二十多天。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一定要充分根据广东地处沿海、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特点和优势,要求中央给广东放权,在全国的改革开放中让广东先走一步,这样广东就可以为国家多做贡献。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吴南生同志到汕头组织传达,他爱下棋,所以“先走一步”,我记得就是他提出来的,他写了很长的电报给习仲勋同志,提出应该想一点办法,找一点什么路子。

当时叶帅在广东南湖休息,所以当时习仲勋和吴南生同志就向叶帅汇报,希望能够支持广东,给一点权。叶帅听了以后说很好,你们赶快向小平同志汇报。结果很快就得到了中央的支持。小平同志后来提出办特区,他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广东要杀出一条血路。

“排头兵”是1980年中央文件就提出了

有一个事情很重要,我把当时中央的批语讲一讲吧。中央书记处的会议纪要,1980年9月24日发的。“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中央是下了决心的,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广东、福建两省的优势,使广东、福建先行一步、富裕起来,成为全国‘四化’建设的先驱和排头兵,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经验。中央授权给广东省,对中央各部门的指令和要求采取灵活办法,适合的就执行,不适合的可以不执行或变通办理。”所以“排头兵”这个提法在1980年中央的文件上就写了,不是后来提的。

原广州市政协主席杨资元:

改革开放30年是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到2008年刚好30年。这一段改革开放的历史奠基人、开拓者,毫无疑问的就是邓小平同志。

“小平您好”表达对小平的尊重和感恩

中国能够有今天,邓小平起了重要的作用,当时说邓小平的作用是“拨乱反正”,其实说是“起死回生”也不为过。1984年国庆35周年,游行队伍经过天安门,在北京大学的队伍里突然举起一个牌子,上写“小平您好”,我觉得这是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小平同志的尊重和敬意。我在电视里看到过这个镜头,非常感动。

中国人民表达对小平同志的尊重和感恩,就是“小平您好”这四个字,也不叫领导或者是什么,就是小平。

在广东省内的改革开放,当然习仲勋同志、吴南生同志、杨尚昆同志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还有两个人,我有接触,我觉得也起了很大作用,一个是任仲夷同志,一个是叶选平同志。

汉青同志刚才讲了,任仲夷同志领会中央政策、精神非常到家,是非常有智慧、非常勇敢的人。

叶选平同志也是这样,刚才说到蔬菜改革,鱼放开价格,那是叶选平同志当市长、许士杰同志当书记的时候决定干的。我当时在市政府工作,每天都跑到市场上问鱼价。

当时中央很关心广州的蔬菜价格、鱼的价格,曾经问过我们,为什么鱼头的价格比鱼肉的价格还贵啊?我说是啊,广东人爱吃鱼头,所以鱼头的价格比鱼肉的价格高,这是不足为奇的。

价格放开市场规律让价格慢慢平稳

每天我都会去市场记录这些价格,升了价、降了价,什么菜在什么价,都会向叶选平同志汇报。

叶选平同志说,“闻升不忧,闻降不喜”,听见价格升了不要担心,听见价格降了也不要高兴,这是自然规律,慢慢就会好起来的。这句话给我们做具体工作的同志很大的信心,放心了。当时我们很担心,因为价格放开老百姓意见很大,价格放开初期是往上走的,当然后来根据市场规律,价格慢慢平稳了,品种也多了,的确是这样的。

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邬梦兆:

“小平挥巨手,华夏起风雷”

改革开放到2008年整整三十年了,这三十年我本人实际上都是亲身经历过的。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在哪一个时间段里,无论是哪一个地区、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岗位上,从我三十年来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使得我们认识到、感受到小平同志亲自种下的改革开放这棵树,在全国56个民族、13亿人民的精心呵护、辛勤培育下,现在已经是生机勃勃、茁壮成长、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今天,我以诗言情、以诗言志,通过一首诗来表达我的心声,千言万语都凝集在这首诗上,通过这首诗来表达我本人对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庆贺之情、感激之意、歌颂之心。我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这首诗叫作《七律》,诗题就是“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小平挥巨手,华夏起风雷。势锐安容挡,心坚未可摧。岭南先起步,丹实夺元魁。铭记党恩惠,奔前永不回。”

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

广东经历“香香臭臭又三年”

30年前唐山地震,我在省里工作,当时各省都成立了防震、抗震的指挥机构,我是在省的防震指挥部当办公室的领导。我们二十多天没有回家,都在省委大楼里工作。回想起来,当时的处理和现在的处理是很不一样的。首先是信息不公开,包括我们防震办的人接到中央的电报都还是机密的。我记得当时很多尸体被掩埋,就指定广东的绢麻厂要做15万条麻袋送去。广东发电报通知,还是使用机密件。我们具体做这个工作的人,甚至都不知道整个全局的情况。

两次地震显示30年来综合国力提高

但是这次四川汶川地震,中央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正好到河南去检查粮食问题,下了飞机还在回中南海的路上,在车上接到电话,马上就直接回到机场,直飞地震灾区了。在几个小时内就赶到了地震灾区,我想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级领导都很难做到。然后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两次政治局常委会议之后,马上就飞赴了灾区,这是第一。第二,这次这样的透明和公开,是最大的一次思想解放,最大的一次突破,我们国家自信心强了,没有自信心、神经脆弱的人是感觉什么都不能公开的。第三,更看到了全民族的团结,那种民族的力量。第四,这次抗震救灾,国家一下子可以调出那么多钱去解决灾区的问题,全国可以一下子捐那么多钱出来,这证明改革开放30多年,整个国力、整个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确实都提高了。当年唐山地震捐10块钱、20块钱都是很大一笔了。

两次地震的不同处理,两次地震所表现出来的各个方面,完全证明了这是改革开放30年思想解放的结果,综合国力提高的结果。

30年改革开放的路是不平坦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一些同志没有跳出“鸟笼经济”的思维,他们的改革开放思想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是“鸟在笼子里飞”。而邓小平的指导思想,是要把鸟放出去、飞起来才行。有不同的意见,统一思想又不能用以前路线斗争的办法。小平同志要用很大的耐心说服他的战友、同事、老部下。要说服,小平同志说自己有一个发明,就是不争论,要争论起来,就没完没了了。要说服他们,但是又不搞争论,这就是一大发明。

两次南行解救了广东,摆正改革方向

当时小平同志看到吵得那么厉害,就有了1984年春节的第一次“南方之行”。后来政治局开会决定,划了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这就把广东解救出来了,就有了一个1984年到1988年全国的蓬勃发展。然后出了走私案,搞了“二进宫”检讨,广东就又臭了。广东改革开放是“香三年、臭三年、香香臭臭又三年”。到1987年又香起来了,全国都来参观,非常热闹。

1991年,关于“姓社姓资”问题的争论,使中国面临着到底向何处去的问题。还有人说广东富了为富不仁。当时小平同志已经退下来了,是一个普通党员,一个老人。他就想道:我把我的思想去告诉改革开放前沿的群众,我就用这个方式对全党、对全国人民做一些政治交代。“南行”,就是一位已经退役的老船长,为了国家和民族,又一次跳下海,把改革开放的航船的方向摆正,使我们顺利走下去。

广州市政协副主席苏志刚:

从农民工人到民营企业家

30多年前,我是拿着三毛钱到了广州的。我是番禺大石镇人,我现在的户口还在那里。我从十多岁开始当农民,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非常不容易,我也见证了广州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巨变。我没有想到一个农民,当了广州市政协的副主席、工商联会长,这也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

我自己在广州当过工人,也在交易会做过事,也宰过猪、宰过牛。第一天卖了猪的1/4,得到几块钱,那时从来都没有见过几块钱。从卖一头猪的1/4到卖半头、到一头。我们家里六姊妹,我排第五,去宰猪时是半夜三更,卖完就到下午两三点了,累得什么力气都没有了。

后来到广州,光是宰几头猪卖掉,觉得不行,就想着要搞一个餐馆。1989年8月18日开始我和老婆向银行贷款开了一家酒楼,1994年5月12日开了香江酒店。

开了酒店之后又想,有没有机会再发展别的产业呢?正好林业部的常务副部长王志宝当时正代表江总书记陪非洲的一个总统,刚好路过广州。那天晚上,王部长陪总统先生到我们酒店吃饭,我问王部长能不能私人搞一个野生动物园。王部长当时非常惊奇地说,你餐馆搞得这么好,私营的酒店企业里你是全国第一个,怎么想起要搞野生动物园?搞野生动物园是非常难的,但是如果你要搞,我一定支持你。

从那天起我们就组织全国的专家论证中国的野生动物园怎么搞,怎么进行动物的养殖。当时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经验。一个农民,怎么搞野生动物园呢?因为我在生产队时养过鸡、养过牛,有一些经验。我聘请了北京动物园老园长当我的总顾问,由他给我策划香江动物园。当时我们中国的野生动物园都是比较落后的,我们就到泰国、新加坡、南非去考察,后来一步步把香江动物园搞起来。

原广州市政协副主席麦扬:

穗GDP增100倍、出口增150倍

20世纪80年代初,从1980年到1983年,那时广州市的生产总值,每年大概只有70亿元左右。到了2007年呢,就达到了7050亿元,增长了100倍。广州市地区的财政收入,1983年只有21个亿左右,到了去年,就达到了2116亿元,也是增长了100倍左右。外贸出口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只有6亿元人民币左右,大概结算是2亿多美元,到了2007年,我们的外贸出口达到了379亿美元,增长了150多倍。

我长期在计委系统工作,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是非常深刻、非常巨大的。

广州市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是由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真正的突破是在1984年。我记得1984年10月20日召开了第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通过以后,广州市的城市改革才开始突破。1984年1月小平同志第一次视察南方,为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亲笔题字并做了重要讲话,肯定了办特区的路子是正确的,给广东的特区建设以决定性的支持。

中央、国务院为加快区域中心城市的改革开放步伐,以促进经济发展,除了选择重庆市作为中央改革试点之外,还打算选择广州、武汉、西安、沈阳、哈尔滨等6大城市实行在国家计划中单列,并赋予省一级的管理权限。所以广州市单列从1985年起就定下来了。

广州市通过计划单列,可以说是松绑、放权了。

原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司徒梅芳:

华侨是如何由“黑”变“香”的

我比较熟悉华侨和港澳方面的情况。1970年,当时省革委在极“左”的路线上搞了一个处理干部海外关系的六条意见,被我们称为“黑六条”,凡是有港澳海外关系的干部,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还有联系,就要进行批判斗争,今后一律不吸收有海外关系的人当干部,对干部的婚姻要把好关。这些都是过去大家知道的,制造了一批冤假错案。当时根本不可能把毗邻港澳、华侨众多作为优势。

珍贵说法“海外关系是一个好东西”

打倒“四人帮”之后,1977年邓小平在接见港澳同胞国庆参观团的时候就说到,什么海外关系复杂不能信任,这种说法是反动的,我们现在不是海外关系太多,而是太少了,这是一个好东西,可以打开各方面的关系。所以当时的“海外关系是一个好东西”,的确是一个很新鲜,也是很珍贵的说法。就是为海外关系正了名、平了反。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召开了全国侨务工作会议,当时解放思想,就跟侨务工作联系在一起了。

1978年市委调我到侨办工作,我参加了这次会议,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原来我是很害怕到侨办的。参加会议之后,受了教育,大大加强了做好侨务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当时我们平反冤假错案有一千多宗。做了这些工作之后,侨务工作逐步落实,争取华侨、港澳同胞回来投资。以前对华侨港澳同胞要打击、要排斥,现在认识到华侨众多、邻近港澳是我们一个重大、独特的优势,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转变,这是来之不易的。

重大转变华侨众多成先走一步优势

因为这样一个重大的转变,才有了广东开放改革先走一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华侨众多、邻近港澳,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能发挥巨大促进作用。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对家乡的贡献也是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他们捐献给广州地区的款物是36亿多元,其中广州市接受捐赠18.78亿元。今年发生的雨雪冰冻灾害,还有四川地震灾害,他们捐款捐物也非常踊跃。

(资料来源,摘自2008年6月7日《广州日报》) e9JZ/GzDmPP8hOOtXzuAL1ht9fs/S3Ld1jZcsJzl5bFGlJ3HnvmgM2jGpg56QId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