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扬起开放风帆 推动跨越发展
——实施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回顾

王小东

王小东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北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时任中共北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9年2月6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受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的委派,到北海任市委书记。从此,我的职业履历中多了“北海”两字,也是从这一刻起,我与北海紧紧连在了一起,有幸成为北海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历程中的一名参与者和见证者。

北海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的城市,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开发热潮过后相当一段时间处于沉闷状况。作为新一任主政者,我感到肩上的责任非同寻常,日夜都在思考:怎样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怎样才能有所作为、实现抱负?怎样才能理清思路,找准突破口,尽快摆脱困境,开创发展新局面和更好地造福北海人民?我深切地感悟到:无论面临多少艰难险阻,无论工作怎样千头万绪,都必须牢记组织的信任、上级的重托、人民的期待,坚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立党为公、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作风,同全市干部群众一道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共同把北海的事情办好,努力向组织、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我在北海工作这几年,恰逢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处于重大机遇和诸多挑战相互交织的时期。一方面,中央要求广西加快建设“三基地一中心”(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经济发展新高地、沿海增长新一极;国家出台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举措,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2008年1月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年12月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宣告正式建成;自治区坚持优先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强力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另一方面,北海面临着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项目推进难、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历史欠账多、周边城市发展竞争压力大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在这样的形势和条件下,北海的发展及各方面工作既要善于把握和用好机遇,又要积极应对挑战、有效破解难题,才能趋利避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不信东风唤不回,众志成城铸伟业。让我感到欣慰和难忘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关怀下,在北海历届班子历任领导多年努力的基础上,全市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奋力拼搏。2009年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进一步夯实了北海加快发展的基础,2010至2012年夺取了实施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的全面胜利,并乘势而上,稳中求进,不断开创北海科学发展新局面。

2013年与2008年相比,北海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76.49亿元增长到735亿元,翻了一番以上,年均增长17.7%,人均GDP从2008年的1.76万元提高到4.6万元;财政收入从27.03亿元增长到113.6亿元,翻了两番以上,年均增长33.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从191.09亿元增长到1300.9亿元,翻了两番多;进出口总额从7.08亿美元增加到26.98亿美元,年均增长30.66%;港口吞吐量从956.29万吨增加到2077.77万吨,年均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898元增加到23407元,年均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4309元增加到8239元,年均增长13.8%。三次产业结构由26∶35∶39调整为19∶51∶30,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珠城北海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一片木薯地变成了今天塔罐林立的现代化厂区,昔日一片海滩涂变成了今天前景广阔的深水港区,昔日一片旱坡地变成了今天生机勃勃的产业园区……一个区域性国际化的现代产业集聚基地、旅游商贸物流中心、开放合作重要平台和生态宜居文明城市,骄傲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把握契机、应对挑战,努力创造实施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的必要条件

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前景广阔的北海需要寻找腾飞的支点。上任伊始,我在调研中沉思、在工作中探索。在回顾北海历史、分析北海现状中,我发现,北海1984年被列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后,经过多年的奋斗,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北海的综合实力仍然较弱,“总量小、基础差”的现状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房地产热”后遗症的影响,北海一直在艰难爬坡,与周边城市重大项目陆续上马的发展态势形成较大落差;加上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外部环境和经济形势不明朗,一些干部群众流露出怨天尤人、失落自卑的消极情绪,部分人对北海发展信心不足。

北海地处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路子怎么走,如何才能打破发展的沉闷局面、尽快实现跨越发展,如何培育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与生命力,这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狭路相逢勇者胜。勇气和信心是战胜困难的关键。在深入调研认真听取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建议以及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对“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第一要务”有了更深切的体会。2009年2月,在市委务虚会上我提出:发展是解决北海一切问题的根本和关键!必须旗帜鲜明地用发展来统一思想、用发展来坚定信心、用发展来凝聚力量、用发展来改善民生、用发展来解决问题、用发展来维护稳定,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只有真抓实干才能推动科学发展,只有把事干成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只有造福百姓才能体现科学发展”的共识。这些意见得到了市委班子成员的一致赞同,媒体报道后也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共鸣,得到广泛认同。

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更好地凝聚推动北海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我在各种相关会议和场合,大力倡导合力唱兴北海、真诚热爱北海、共同建设北海,责成市委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委政研室组织力量写文章、发评论,形成了推动北海跨越发展的良好舆论导向。

2009年,我们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以“扬起开放风帆、推动科学发展、共筑增长一极、建设宜居北海”为主题,以“大力优化环境,强力推进项目,着力改善民生”为载体,围绕发展主题,突出实践特色,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仅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而且实现了推进中石化北海炼油异地改造石化项目(每年20万吨聚丙烯)的重大突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1.1亿元,增长16.2%,财政收入35.75亿元,增长3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1.9亿元,增长65.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6.47亿元,增长23.8%,为谋划和推动北海跨越发展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二、科学谋划、众志成城,奋力夺取实施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的全面胜利

2010年年初,综观国际国内发展趋势以及北海发展面临的积极因素,特别是2009年干成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后,我觉察到,推动北海跨越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时机已经到来,必须准确把握宏观经济的新走向,关注周边发展的新态势,认清北海发展的新变化,抢抓当前面临的新机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谋划并着力推动北海跨越发展。我随即布置市委办公室、市委政研室及市发改委、市统计局等部门抓紧开展调查研究、测算分析等准备工作。

2010年1月15日,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在市委九届八次全会上作了题为《开拓创新,乘势而上,为实现北海三年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的报告,吹响了实施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的号角。报告提出:坚持“真抓实干、把事干成、造福百姓”的理念,充分发挥北海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越独特、开放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加速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优化环境创优势,推进项目求突破,发展产业壮实力,深化改革增动力,扩大开放添活力,繁荣文化聚合力,改善民生促和谐,加强党建促发展。努力做到“一年继续打基础、两年明显见成效、三年实现大跨越”,推动北海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到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600亿元、人均GDP达到3.5万元左右,财政收入翻两番超过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把北海基本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化的现代产业集聚基地、旅游商贸物流中心、开放合作重要平台和生态宜居文明城市。

市委关于实施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的重大决策部署,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鼓励,更加坚定了市委一班人开拓奋进、有所作为的决心和信心,得到了全市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同和衷心拥护,在外界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起到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巨大作用,开启了北海跨越发展的新航程。

——发展产业壮实力。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昭示我们:一个地方、一个城市要实现持续繁荣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我清醒地认识到:北海地处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只有加快发展产业,夯实产业支撑,补上工业化这一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回顾北海的发展历程,历史上曾经历三次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和短暂辉煌,却未能实现持久繁荣,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产业支撑,城市内生力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北海在培育和发展产业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旅游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海洋产业、现代农业有了一定基础,但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弱,还不足以支撑一个城市的持续繁荣发展。为此,我们要求把发展优势产业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围绕发展产业抓项目建设,抓好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推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三大产业加速向千亿元产业迈进。

电子信息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我们借助先期引进的中国电子集团的强大实力和影响力,先后引进了台湾光宝集团、冠捷科技、深圳朗科科技和三诺电子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从2008年的76亿元增至2012年的500亿元,增加了5.6倍。

石油化工产业朝着“大石化”的目标稳步迈进。中石化北海炼油异地改造项目是北海为之争取了16年的大项目,我们抓住2009年形势严峻但政策宽松的机遇,举全市之力推进这个事关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当年5月签署合作协议,仅用18个月就建成投产。2012年,石化产业完成产值300亿元,圆了北海人民多年的“大石化梦”,大大提高了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士气,大大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大大增加了财政收入。

临港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北海诚德镍业一期以很快的速度开工建设,13个月建成投产,项目的工艺和产品进入了国家鼓励类目录。2011年完成产值74.7亿元,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3.3个百分点。随后继续发力,二期、三期陆续建成投产。渤海粮油项目也在此期间建成投产。2012年北海临港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方兴未艾的临港新材料产业迅速成为沿海工业的重要砝码,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年的不懈努力、三年的心血浇灌,北海的工业化“补课”交出了让人振奋的答卷,从根本上改变了北海缺乏产业支撑的历史,迈进了产业带动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扩大开放添活力。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间、区域间、城市间发展的联系已密不可分。深化开放合作是实现北海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开放都是北海最突出的比较优势。我在深入的实践和思考中,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着力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广借外力推动跨越发展,不断增强北海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北海市委、市政府教育引导全市干部群众强化开放意识,牢牢抓住国家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等多重叠加机遇,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丰富、地处开放前沿等多种优势,围绕“发展产业抓项目、抓好项目促产业”做文章,努力激增发展“活力细胞”,为北海改革开放注入全新动力。

加快完善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了玉林至铁山港高速公路、10万吨级泊位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了各产业园区路网和供水供电等基础配套设施,投入使用了多家高星级酒店。同时,着力优化发展软环境,形成优势明显的洼地效应。投资近1亿元建成广西面积最大的政务服务中心;摘掉金融高风险区的“帽子”,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由2009年初的25%降至2012年底的4.7%;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测评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第三,连续两年被权威机构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积极培育航空市场,每周航班达到140余班,旅客吞吐量连续几年创新高。着力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成功承办了第24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一系列大型国际活动;以产业园区为平台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了一大批项目,利用外资水平明显提高;充分发挥北海出口加工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取得了新的成效。相继被国家批准为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北海对外开放的步子在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质量在不断提升,北海人在新的改革开放浪潮中找回了傲立潮头的勇气和自信。

——繁荣文化聚合力。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振兴产业、繁荣经济,还需要文化的支撑。我们重新审视、深入思考北海历史文化,提出要深刻认识北海的历史,从历史悠久的开放进程中认识发展的必然性,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科学发展的动力,在培育壮大产业支撑的同时,树立和夯实文化支撑,增强城市发展的内驱力和生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把北海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我和同事们精心谋划、积极推进北海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2010年6月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的11位专家组成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估考察组到北海,对北海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进行评估考察,认为北海市委、市政府对历史文化的挖掘梳理卓有成效,北海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材料丰富、扎实齐全、实事求是。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2010年11月喜讯传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北海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对北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和近代对外重要通商口岸历史地位的权威认定。北海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160多万北海人民的一件大喜事,对于正在努力实现跨越发展的北海来说,能够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是一枚城市价值的权威印戳,是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是一面极具号召力和凝聚力的文化旗帜,必将对北海今后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12年,北海在弘扬历史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方面又取得新成果。11月17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公布了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北海市与南京、扬州、宁波、泉州、福州、漳州、蓬莱、广州联合申报的“海上丝绸之路”列入其中,北海申遗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是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收获了喜人的工作成果,也收获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北海人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历史文化,也从根本上消除了外界对北海历史文化的种种误读。在新的文化认知中,形成了“因知而爱、因爱而行、因行而果”的发展氛围,按照“包容、进取、诚信、文明”的内涵积极培育城市精神。

随着北海这座城市生机与活力的提升,全市干部群众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明显增强,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大型历史舞剧《碧海丝路》多次赴国外演出,并晋京参加向十八大献礼的“全国优秀剧目展演”,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策划拍摄反映北海历史文化的系列专题片《走遍中国——走进北海》,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合浦汉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引进;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推进,荣获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表彰了一批道德模范……

一系列深入人心的文化活动,增强了北海人的文化自信和城市的文化定力,这座北部湾畔的珍珠之城焕发出越来越动人的光采。

——改善民生促和谐。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连着党心。改善民生、造福百姓,是我们推动北海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努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关乎百姓福祉的民生项目放在优先位置,让百姓更多分享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努力实现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的有机统一。

20世纪90年代初的开放热潮消退后,北海留下大量“烂尾路”、“断头路”,不仅严重影响市民出行,还损害城市形象,群众反映强烈。2009年起,我亲自策划和大力推进实施民生路网工程,分三期共投入约9亿元资金,连续三年修通和改造36条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市区道路,极大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和城市形象,赢得了市民和游客的广泛赞誉。2012年,启动小街小巷改造工程,计划用两到三年时间完成市区200条小街小巷的改造。

2011年,我考虑到城区群众的出行条件改善之后必须抓紧解决农村群众行路难问题。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组织相关部门认真调研测算之后,提出了实施北海千里乡村公路畅通工程的方案,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投入4亿元以上的资金(最终实际投入5.3亿元),建成通达500多个自然村、惠及60多万人口的800多公里(实际建成1018公里)乡村硬底化公路。经过三年的持续努力,如期完成了这项民心工程,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部行政村通硬底化公路,基本解决了影响乡村群众出行、生产和道路不畅问题。

由于实力弱、底子薄,北海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医院、学校条件差且布局不合理问题突出,群众意见较多。对此,我们始终坚持一个观点,财政再难也不能难民生!北海市委、市政府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分重视,加大力度,加大投入,2010至2012年,共向民生领域投入财政资金达187亿元,着重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校安工程”和职业教育攻坚工程,建设了众多市民关注关心、迄今为止地方财政投资最大的惠民公益项目——北海中学迁建项目,新建了一批小学、幼儿园。建成了北海市人民医院、北海中医医院和两家县区医院新住院大楼,启动了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迁建和银海区人民医院建设项目,建成了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加快乡镇文化站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至2012年底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全市行政村的37%。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2010至2012年,相继开工建设廉租住房4023套、公共租赁住房6556套、经济适用房1855套、限价商品房432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0021户(户次)、金额约4137万元,改造城市棚户区项目9个、签订户数1527户。

常言道: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几年来,我也一直努力这样做。经过全市上下的团结拼搏,一桩桩、一件件惠及民生的实事、好事,让北海人民分享了更多的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成果。

——加强党建促发展。实现北海三年跨越发展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北海市委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抓班子、带队伍为重点,按照“五位一体”的党建工作格局,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我始终尽职尽责,毫不松懈地持续抓好党的建设。

市委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做到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有针对性地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愿学、不勤学、不深学、不善学”的问题。举办“扬帆前行”系列专题知识讲座,会场纪律和学习效果都得到了授课教授的表扬,认为良好的会场纪律,体现出北海市形成了领导干部爱学习的风气。

干部选拔任用历来是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和焦点。我反复强调并始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着力于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市委坚持把项目建设一线、化解矛盾一线、维护稳定一线“三个一线”作为干部培养选拔的“源头”,注重选拔重用敢于担当、埋头苦干、能抓善成的优秀干部,构筑良好的政治生态。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满意度一直处于全区前列。

过去是不到提拔不考核、不到换届不考核,现在是即时介入、全程参与,全面激活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大批干部踊跃向一线、干事在一线,主动在推动跨越发展的实践中施展才华、经受磨砺,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加速落地、产业加快聚集,成为引领北海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

人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我们深知:没有优秀人才的风云际会,就没有北海发展的风生水起。我们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市级财政安排1000万元作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实施优势重点产业人才聚集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平台建设工程、重点领域人才引进培养工程以及人才“双百计划”,大力疏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培养、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及急需紧缺人才。

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采取有效管用的措施与办法,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水平,着力打造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堡垒。

为了避免出现“项目上去、干部倒下”的现象,我在各种相关会议和场合反复强调,要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坚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从思想教育、集中整顿、严肃纪律、完善制度入手,深化拓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活动,着力加强干部作风整顿,引导广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为实现北海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取得了全面胜利。2013年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实施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总结大会,全面总结显著成效和成功经验。

三年跨越发展历程艰苦卓绝而又成果斐然,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把鼓舞人心的蓝图变成了有目共睹的事实,实现了令人振奋的跨越发展,实现了“四个大幅度提高”:大幅度提高了北海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了北海财政收入总量,大幅度提高了北海城市文化软实力,大幅度提高了北海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为北海今后持续繁荣发展和改善民生打下了更牢的产业基础、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提供了更强的精神动力。

——从发展速度看,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增长,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2009至2012年,北海经济增长速度分别高出全区2.3、3.4、5.9、10.6个百分点,高出全国7.1、7.3、9、14个百分点,在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位居第一,与其他6个地级市相比,差距明显缩小,与其中总量最大城市的差距由2008年的12.42倍缩小到8.37倍;与其中总量最小城市的差距由2.93倍缩小到1.88倍,这充分说明北海近年来的发展是一种追赶式的大跨越。

——从发展质量看,2012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5.87%,比2008年的9.78%提高了6.09个百分点;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7.37%,排在全区前三位。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三大产业贡献税收42.56亿元,占42.56%,拉动全市财政增长69.3%。这些数据说明,北海经济运行越来越好,转变发展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经济结构看,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8年的25.5∶34.9∶39.6调整为2012年的20.3∶49.1∶30.6,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加值大幅提升,充分说明北海的工业化“补课”卓有成效,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从发展后劲看,连续几年大规模投资积聚的效能正逐步释放,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园区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多家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成为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一批新建企业即将投产达产,一批项目即将陆续建成,还有一批项目正在抓紧前期工作,为持续快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实施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是北海发展历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市委在北海当时实力弱、底子薄的基础上,敢于作出三年跨越发展的决策,明确提出与2008年相比GDP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两番、规模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这些宏伟目标,是需要极大的勇气与魄力的。三年的奋斗实践证明,我们的决策是正确的,北海人是有智慧、有能力、有干劲去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实施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的生动实践及显著成效,无论是对北海这座沿海开放城市的未来发展,还是对整个北部湾经济区的加速崛起,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实施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历届班子、历任领导长期努力打下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市四家班子同心同德、互相支持、密切配合、步调一致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参政议政、多方献计献策、加强民主监督作出的贡献,离不开众多海内外朋友的鼎力支持,更离不开勤劳智慧的北海人民的团结拼搏。

三年栉风沐雨,三年春华秋实。北海广大干部群众以智慧和汗水创造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辉煌成就,也积累了鉴往知来、弥足珍贵的成功经验: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的普遍性要求与北海发展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和关键;坚持“真抓实干、把事干成、造福百姓”的理念;坚持走“产业带动跨越发展、文化引领持续繁荣、开放增添不竭动力”的发展路子;坚持采取定人员、定职责、定时间、定进度的“四定”办法推进项目;坚持落实“科学谋划、方向正确、方法得当、上下一心、真抓实干”的要求;坚持在“三个一线”发现、培养、考察和使用干部。这些成功经验,既是全市人民在实施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的生动实践中获得的深刻体会,也是指导北海未来发展的重要启示,更是全市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特色鲜明、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三、乘胜前进、开拓创新,巩固发展实施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的丰硕成果

2013年,在夺取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全面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北海市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解放思想、攻坚克难、乘胜前进,在新的起点上奋力开创北海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在广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经过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在形势错综复杂、各方面困难较多的情况下,巩固和扩大了北海三年跨越发展成果,优势产业实现新发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城市形象得到新提升、民生状况得到新改善、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特别是修通了对于北海发展临海工业、建设亿吨大港具有重大意义的玉林至铁山港铁路,完成了对于北海开发新城区、发展旅游业具有重大意义的长达14.5公里宽达80米的银滩大道改造工程,实现了北海迈进高铁新时代的重大进步,为北海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更牢的基础、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北海经济在连续几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保持优质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5亿元,增长13.3%;财政收入113.6亿元,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5.9亿元,增长23.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00.9亿元,增长27%;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排全区前列;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5%,高出全区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1.13%,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1.1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长18.13%,继续呈现出“速度快、质量好、结构优、后劲足”的鲜明特点,有效摆脱了过去那种热潮过后缺乏可持续性的被动局面。

四、饮水思源、不忘感恩,永远铭记国家及自治区对北海发展的关怀和支持

回顾近几年跨越发展的历程,我同众多亲历者一样,感触良多,心绪难平,深感成绩来之不易,拼搏历经艰辛。

几年来,北海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每一项成绩都与党中央、国务院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众多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密不可分,在许多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协助我们破解了一道又一道新难题。

2010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到北海考察,认为北海发展态势好、路子对,对北海实现跨越发展寄予厚望。

2012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北海调研,对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希望。

201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北海考察调研,对北海发展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北海已浴火重生,发展大有希望,要求北海乘势而上,北靠腹地、向南开拓,把北海建设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的新亮点。

自治区党委、政府各位领导十分重视北海的发展。郭声琨、马飚、彭清华、陈武等领导同志一次次到北海就重大项目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等作具体指导。

2013年1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同志到北海考察调研时,充分肯定了北海实施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取得的成果和下一步工作思路。评价北海找到了一条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子,城市建设呈现了很好的局面,产业发展、港口发展、产业结构提升到了新的水平,为未来发展积累了后劲。他希望北海继续努力,为把作为广西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发展引擎的北部湾,建成中国沿海较有竞争力的增长极发挥应有的作用。

自治区主席陈武同志多次到北海考察调研,强调要坚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港口建设为龙头,扩大开放合作,推进改革创新,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富民强桂新跨越进程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回顾过去,成绩来之不易,成功已经载入史册;展望未来,事业催人奋进,我们依然任重道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把胜利的凯歌当作奋进的号角,把圆满的终点当作全新的起点,以庆祝北海进一步对外开放30周年为契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抢抓“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机遇,贯彻落实自治区实施“双核驱动”、优先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北部湾城市群的战略,发挥北海优势,壮大实体经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持续改善民生,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奋力开创北海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新局面,加快北海在广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为加快实现广西“两个建成”目标、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写于2013年12月) wfttGl6/2vhk7UfT3jyf5uvVJQ2F5PoAW7bk6LG1E7auev1XnEeOAisl53LpECz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