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4

从自体自恋走向客体关系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受过创伤,

关系的意义就在于双方一起努力,

从一个人的世界中走出来,建立有客体、有他人的世界。

我爸爸的现任太太给我打电话,抱怨爸爸又大发雷霆,原因是爸爸想卖房子,陈述了一堆理由,太太没有马上赞同,她认为得再考虑考虑。爸爸感觉被拒绝,因而暴怒。太太也很委屈,卖房子这么大的事儿,难道都不允许自己考虑一下吗?难道非得他说什么,自己就要马上赞同吗?太太觉得在家里没有话语权。

爸爸这个人,我挺了解,他确实很聪明,我想他在做出决定之前,肯定考虑过各种可能性,最后还是觉得卖房子这个选择最好。所以,他只是在宣布自己的决定,没有要跟别人商量的意思,对方要么同意,要么就是在跟他作对。在爸爸心里,其实只有他自己的意志,没有别人的存在。当然,他在做事情时会考虑别人的处境和利益,但他会这样做只是出于要安排好事情本身,至于对方作为一个人,会有何种情绪感受,他则感知不到——他只能感知事情的存在,不会感觉到对方是一个需要被倾听、被尊重的人。他觉得自己已经把各种利益关系都考虑好了,各种可能性都想过了,“所以我这个决定就是最正确的,就应该被实施”。

我的妹妹曾经有一段时间内心特别煎熬,她很抗拒上学,也不愿意继续待在那个让她痛苦的家里,于是她趁寒假跑来跟我一起住。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爸爸过来找她,要带她回去。他跟妹妹说:“我知道你不喜欢现在的学校,新学期的名额已经替你报上了。你先回去上学,这期间我们可以另找其他喜欢的学校转学。万一找不到,你也可以继续上现在的学校。”妹妹听了不说话,心里却很郁闷。

我能理解妹妹为什么郁闷,因为爸爸看不见她。爸爸没想过去倾听妹妹的感受和意见,他不跟妹妹商量,自己就完成了对整件事情的分析和思考,然后把决定告诉妹妹。或许爸爸的决定是明智的,或许他跟妹妹商量之后,妹妹自己也会做出相同的选择,但是在整个过程中,都只有爸爸一个人的存在,没有妹妹的存在,没有关系的存在。

回想起我小时候,爸爸在很多方面都对我非常好,比如花钱特别大方,满足我几乎所有物质需求,还经常带我出去玩儿。所以,我跟爸爸在一起的时光大部分是快乐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不能不快乐,因为在爸爸看来,“我对你已经很好了,一切都替你安排妥当了,所以你必须高高兴兴的”。这就像所有的程序角色都已设定好,我只是配合完成剧情的道具,我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拥有独立的情绪感受。每当我有负面情绪时,爸爸就会失控,愤怒地呵斥我。长大之后,我也一直感受不到自己是个独立存在的人,经常有种虚假感,觉得自己像一个玩具或一具行尸走肉,必须依附于他人才能存在,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没有存在感的假自体”。而我的爸爸妈妈都活在他们各自的世界里,心理学上叫作“心理发育水平只有自体,没有客体”。这一类人无法从心理上意识到对方是独立的、有自由意志的人,他们看不见对方的存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别人。

很多时候,我也会意识不到别人的存在。比如聊天时,和所聊的内容相比,我更感兴趣的其实是“这个话题跟我有什么关系”,如果完全跟自己无关,我就会毫无兴趣。我还会自以为是地安排各种事情,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处理,至于对方的感受和自由意志,我考虑不到,也不关心。我一度傲慢地认为:“我觉得事情怎么做最好,那就应该怎么做。我的安排已经是最优选择,你就应该执行啊!要是你理解不了,就是你的问题。”

一个朋友来找我爬山,当时我处于生理期,加上没休息好有些疲惫,可是我又想见他,于是思考该如何平衡。他要是去爬山,那我就在山下待着吧。我想自己解决这些小矛盾,但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你不舒服怎么不跟我说呢?我们可以另做安排啊,不爬山,改喝茶也行啊!”我猛然醒悟:对啊!为什么我脑子里连与对方商量的选项都没有呢?一遇到问题我就默认自己要想出解决方案,不知道在关系中双方是可以一起商量的。这跟我的父母其实是同一种模式,我们的世界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有几个妈妈向我提过类似的问题:孩子总喜欢边洗澡边玩水,玩儿多久倒可以顺着他,但是别人要用卫生间怎么办?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妈妈的选项里没有协商这一项,只想着自己如何做到尽善尽美,不给别人添麻烦。事实上,孩子要玩水,别人要上厕所,两者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协商化解的。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经常抱怨:“我辛辛苦苦安排好一切,为儿女付出了那么多,他们怎么不知道感恩,还总是跟我对着干呢?”因为儿女只是父母付出情感的道具啊!他们本身的存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并没有被听见、被感知,所以无论父母为他们做了多少,他们不仅不会感恩,反而会反感,觉得被控制。

很多父母在微博上问我各种关于孩子的问题,比如:“我认为睡前应该刷牙,但是孩子不刷牙,怎么办?”“晚上到点了,孩子不肯睡觉怎么办?”“孩子早上起床说不想上学怎么办?”这些问题表面上看各不相同,但问题背后的套路都是一样的:如何才能把孩子变成父母想象中的样子。

这些父母有没有耐心去倾听孩子的感受呢?孩子不肯睡觉,可能是因为他有很兴奋的事情想跟父母分享,或是想跟父母腻歪一会儿,但是父母都忙于各自的事情,急于让孩子睡觉,使孩子得不到情感上的满足。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需要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人去了解和感知,而不是当作一个物件去纠正。对于不肯上学的孩子来说也是一样,或许他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如果父母能耐心倾听和了解孩子的感受,好好跟孩子商量,孩子也会很愿意照顾父母的感受,不会让父母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左右为难。孩子或许不像成年人那样擅长控制情绪,但也不是没有理性的怪物。孩子跟大人一样,是需要被倾听、被看见的人。

亲密关系中也是如此。我们经常要么陷入自恋,要么陷入焦虑。自恋,指的是“我认为做到……就是一个好丈夫或好妻子,现在我都做到了,对方就应该对我满意”。可是对方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我们或许从未认真了解过。关系中的焦虑也常常如此,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处理好一些事情,遇到麻烦和挫折,经常会瞒着对方,一个人去解决。我们没有想过,遇到问题是可以和对方一起去面对,一起想办法的。又或者,对方可能根本不在意这件事情,即便你搞砸了,也没有关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关系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并不是一件纯粹的坏事。很多时候,创造力、决断力、生产力等,都需要在自己的世界里绽放,甚至当我们只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联结,不考虑别人的各种意见时,才是最有创造力和效率的时候。健康人的能量是自由流动的,可以在自体水平和客体水平之间灵活调节,不会一直卡在某个位置动弹不得。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受过创伤,关系的意义就在于双方一起努力,从一个人的世界中走出来,建立有客体、有他人的世界。这种踏实关系的存在,会让我们真正放松下来,学会信任和交托。我们在关系中学习观察、表达自己的感受,得到对方的回应,从而确认自己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同样的,我们也在关系中看见对方的存在,确认对方的感受,帮助对方活出独立存在感。当我与你同时存在时,幸福就降临了。 B3nN/tnoCqFQASQVejB9pxkCwYkPOT8yEtHomHB3T/f60BDkL7PH9OU1PxEAoZd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