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允许每个人如他所是

当我们陷入套路中时,可以问自己:

我为何会陷入这个剧情?

为何总是扮演对方剧本中的角色?

如果一个人会陷入别人的剧情,一定是因为他内心也有一个类似的剧本。

如果你的生活中有这么一个人,只要与他相处,就会被激发各种强烈的情绪、无数的纠缠和痛苦的感觉,那么这个人就是你的灵魂伴侣——专门“修理”你的人。不,专门“引导”你修行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也就是我常常提到的“剧情”。以一个经典的剧情为例,中国父母经常跟孩子说:我为你付出了一切,我活着都是为了你,这点儿小事你都不听我的?面对这种付出感特别强的父母,孩子会感到内疚,继而愤怒,特别想冲着父母大喊:求求你们,不要再为了我,请你们为自己而活好不好?父母听到孩子如此“绝情”的呐喊,心里也会特别委屈:你这狼心狗肺的东西,我为你做了这么多,我还错了吗?我真是命苦!这一剧情就是利用道德资本使对方感到内疚,然后利用内疚来控制对方的经典套路。

活在充满付出感的道德资本中的人,其实并不爱对方。也就是说,如果父母一辈子陶醉于为孩子付出一切的道德感中,意味着他们没有真正爱过孩子。真实有爱的关系里没有或很少有付出感。

缺乏爱的付出者,他的付出经常不是出于对方的真实需要。好比你想吃苹果,别人送你一筐梨,你要不要?若你不要这筐梨,你会不会对送梨的人感到内疚?其实付出者一直在自编自导自演,看不到对方的真实需要,却以为自己的付出是在爱对方。

男人和女人之间也有一个常见的剧情,有些男人不太会捍卫自己的利益,扮演“老好人”的角色,而女人总是忍不住想去保护男人,替他争取利益。周围的人,甚至包括这个男人,都来指责女人: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女人自己也很纳闷:本来我是个挺大方的人,为什么结婚之后越来越计较利益?——这是个套路。表面上看似大方甚至无欲无求的男人,其实并非如此。他的内心可能仍然不成熟,索取感一旦被激发就将铺天盖地、没有边界。男人特别害怕不成熟显现出来,为了防御,反而反向去扮演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心理学上称作“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男人越表现得无欲无求,女人越想帮他捍卫利益,程度上是“对称”的。

还有一个剧情,能涵盖中国至少一半的婚姻关系。男人脾气温和,特别宽容,好像对什么都没有意见,怎么着都行。当冲突发生时,男人会回避冲突,沉默不语,而女人脾气则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激烈,说话嗓门特别高。所有人都说女人是悍妇,“也就她丈夫脾气那么好才受得了她”。男人也会指责她:你怎么总惹事,总有那么多情绪,就不能控制一下自己?看看,就是你,让我们家矛盾重重,不得安宁。

这个套路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男人的内在有着火山般的愤怒,这种自恋性暴怒无边无际,只要别人稍不合他意就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毁了对方。这么强的攻击性,一定不能让它显现出来,所以要拼命地压抑,最后反向形成一个表面温和宽容、对什么都不在乎的人。然而女人却把男人的不成熟承接了过来,去扮演它,导致脾气越来越大,为一点儿小事争吵计较。当女人从这个套路中觉醒,重新选择一个真爱自己,又能够捍卫界限的男人,原来的悍妇会秒变得柔情似水。

我自己就经常被套,每当别人恶意地定义我、揣测我,往我身上泼脏水的时候,比如“李雪,你就是一个××的人”,用很负面的词评价我:自私自利、心里只有自己、见不得别人好、害人精……我的第一反应是马上自我检讨,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可是想来想去,我没有做错啊,我不是他们说的那么坏的人啊,觉得特别委屈,追着对方解释:你误解我了,我不是你想的那样,真实的我是……这个画面就好像我在大街上走得好好的,突然过来一个人指着我说“你是个贼”,然后我使劲儿解释“我不是贼,我是好人”,恨不得翻出自己小学时的三好学生奖状给他看。非常可笑对不对?然而这样可笑的剧情却困住了我很多年。

当我们陷入套路中时,可以问自己:我为何会陷入这个剧情?为何总是扮演对方剧本中的角色?如果一个人会陷入别人的剧情,一定是因为他内心也有一个类似的剧本。比如,我童年的时候,妈妈有被害妄想症,她会把生活中的任何不如意、任何挫折和意外,都归结于我,甚至连出门崴了脚,她都会说“就是因为你一定要出门,我才会崴脚,你就是不想我好”。所以,我从小就是“背黑锅小能手”,背妈妈扔过来的所有黑锅,承受她泼过来的所有脏水。那时我很痛苦,常常会想:如果我能跟妈妈解释清楚,我不是坏人,没有恶意,妈妈就会给我笑脸,就会爱我了——这是童年的我幻想母爱的唯一方式,所以我对这个方式特别执着。成年之后,只要遇到别人恶意揣测我,我的剧情就会立刻启动,那股执着的能量使劲儿拽着我,一定要去跟别人解释,一定要逼着别人看到真实的我并没有恶意。你看,这剧情多荒诞,可悲又可怕。

看到别人不能捍卫自己的利益,就想冲上去保护他,这个剧情也控制了我很多年。因为在我小时候,妈妈总向我诉苦,说她是付出最多、最苦、最累,却得到利益最少的那个可怜人,想争取点儿什么都不敢,苦大仇深得如同“宇宙第一受害者”。于是小小年纪的我,很想保护妈妈,替她解决所有问题。当然,我肯定没有这个能力,只能幻想有一天自己强大了,能够保护妈妈,她就不会再受苦,我就能得到妈妈的笑脸了。这个妄想一直驱动着我,只要遇到有受害者情结的人,我就会主动冲上去保护他。

事实上,别人并不需要我保护,但我就是要冲上去,结果我便成了被指责“斤斤计较、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坏女人。我为什么会执着于这个剧情呢?因为我心里还是那个可怜的幻想母爱的孩子,但真相却是:我妈妈不爱我,因为她根本没有能力爱我,无论我怎么表现,她都不可能爱我。这个真相太残酷了,残酷到幼小的我无法直面它,所以必须幻想各种剧情:将来我做到××,妈妈就爱我了;假如我优秀能干,妈妈就爱我了……这些幻想的剧情像木马程序一样植入我的潜意识,让我成年以后的人生总是跳进类似的陷阱,拦都拦不住。可想而知,这些剧情注定了我的人生充满痛苦和悲剧。

我其实不比谁智慧,也不比谁成长得快,只是自己跳过的坑太多,然后鼻青脸肿、灰头土脸地从坑里探出半个脑袋来,告诉大家这个坑是怎么形成的,希望大家不要像我一样再掉进去。所谓的智慧,就是坑跳多了得出的经验而已。

那么,怎么才能解套呢?解套确实很不容易,因为童年潜意识中的剧情套路不仅是心理层面的,甚至是生理层面的。剧情一旦形成脑神经回路,全身的经络记忆,就已经显化成客观物质世界,改变起来着实不易。就像河道已经被水流冲击形成,新汇入的水都会按照原有河道流动。水是我们的情绪感知,河道则是惯性剧情。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好比地壳运动瞬间改变了河道。

解套是一个身心共同淬炼、涅槃重生的过程。大部分人做不到一念成佛,只能靠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觉知来让河流改道,每次觉知就好比铲一铲子土,日积月累,庞大的河道终究会被改变。

在解套的过程中,有一点尤其需要注意:当你发现自己又要重蹈覆辙的时候,不要指责自己,埋怨自己“怎么这么蠢,又跳坑了”,而应该表扬和鼓励自己:“好棒啊,我终于觉察到这个坑了,这就是一次跨越性的成长,非常棒的觉知。”哪怕你已经跳进坑里,也要允许自己在坑里,同时觉察为何会跳进去,觉察跳进去的感受,觉察鼻青脸肿的感觉。这些觉知会慢慢培养出观察者的距离感。也就是说,最初你扮演这个剧情角色时是百分之百投入的,你跟角色完全一体,而觉知会让你慢慢后退,百分之九十、百分之八十……你会知道:这些角色确实在我身上存在,但那不是我;我可以更自由地选择,我的存在要比所有剧情宽广得多,人格也越来越宽广。就这样一步一步,慢慢地跳出来。

可能有人会问:我跳出来了,对方没跳出来怎么办?比如,我的父母还是一见我就各种付出,炫耀道德资本;我的丈夫还是很懦弱,不敢去争取利益,怎么办?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重要而艰难的功课是——允许。活在真相中,承认真相,允许每个人如他所是。允许父母没有自我,整天活在付出感中;允许丈夫看上去懦弱,不能捍卫自己的利益;允许别人恶意地定义自己。这些其实都只是他们自己的剧情而已,可能我们看着会觉得他们很苦,那就允许他们受苦,受苦也是他们的权利。

这就是界限,界限即自由。当我们能够尊重每个人的界限时,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如果我们真的想帮助对方,方法一定不是进入对方的剧情去扮演角色,或者硬把他拽出来。我们能做的最好的帮助就是尊重他,如他所是,活好自己。或许,当我们活好了自己,从套路中解脱出来,就等于给对方做了一个好的示范,让他看到自己也有跳出剧情的可能。先让自己获得自由,先为自己创造丰盛的人生体验,这是我们能为亲人朋友做的最好的事情。 W02umy+RcrbexhzUwRERUZMJKkwRQ0j37YGtiM1PQyF16E7W3A842n4GWRbpZt1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