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亚里士多德的事业

作为最高统治者的老师实在不难招到学生,即使是在敌视情绪异常强烈的雅典城内。五十三岁时,亚里士多德建立了自己的学院——吕克昂,数量众多的学生蜂拥而至,使得他不得不设计出一套复杂的规章制度来维持秩序。学生们实行自治,每隔十天推选出一人来监督管理学院事务。但不要就此认为这是一个规约严格、纪律森严的场所,相反,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学生、学者们与他们的导师一起进餐,与导师一起在学院大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这条大道就环绕着吕克昂运动场,学院因此得名吕克昂。

这所新学院一点都不像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园。后者研究的更多是数学、猜想和政治哲学,而吕克昂学院则更专注于生物学和自然科学。如果我们能够相信普林尼 的话,亚历山大指示他麾下的猎人、猎场看守人、园艺工人、渔人悉数满足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学和植物学研究上提出的各种需求;另外一些古代作家告诉我们,曾经一度他手下掌管着一千来人,分布在希腊和亚洲的各个角落,每日为他搜寻当地花草虫鱼的化石。凭借如此庞大的资源,他建立了有史以来第一座具备一定规模的动物园。这些资源对他的科学研究和哲学探索产生的巨大影响,再怎么说都不算过分。

亚里士多德从哪儿得到开展这些活动的经费的呢?这时的他已收入颇丰,而他又通过婚姻迈进了希腊当时最具权势的家庭。阿特纳奥斯 (毫无疑问有些夸张地)说亚历山大给了亚里士多德一共八百泰伦特的经费(以购买力计算,这相当于现代的四百万美元) 以供其购进物理学和生物学仪器并进行相关的研究。有人猜想,亚历山大正是采纳了亚里士多德的建议,派人前去开掘尼罗河流域的财富并探究其周期性泛滥的原因。 类似总结汇编一百五十八部宪法的工作也有人替亚里士多德做了,说明其手下确有一群为数众多的助手和抄写文员。简言之,我们看到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以公共财富支持科学研究的案例。如果我们的现代政府能够在学术研究上投入与此相当的资金,我们将取得怎样的知识成就啊!

然而,尽管有如此多的资源和仪器,如果我们故意忽视当时设备上的一些致命缺点或局限性,对亚里士多德是不公平的。他不得不面对“确定时间却没有钟表,比较温度却没有温度计,观测天空却没有望远镜,记录天气却没有晴雨表……比起我们现代的数学、光学和物理学仪器,他所拥有的其实只是一把尺子和一个指南针,以及其他少量的代用工具。化学分析、精准的丈量以及数学公式在物理学中的全面应用,他更是一点都不知晓。物质间的相互吸引、万有引力定律、电学现象、化学作用的种种条件、大气压力及其作用以及光、热、燃烧等的自然特性等等,这一切现代科学视为根基的理论事实,在那个时候全部或者几乎全部未被发现”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发明如何创造历史:由于没有天文望远镜,亚里士多德的天文研究只能算小孩子的游戏;没有显微镜,他的生物学探索也始终如坠入云里雾里,难以突破。确实,相比较其在其他领域创造的显著成绩,希腊在工业和技术创新方面已远远落后于一般水平。希腊人对劳力的歧视使得除了奴隶之外的其他人都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也就远离了那种令人振奋的、从与机器的接触中发现和改良其缺陷的可能性;只有那些不关乎自身利益、又不能从中获得任何物质报酬的人,才有可能真正投身和创造出技术上的新发明。或许正是奴隶的售价如此低廉才拖了发明创造的后腿,毕竟人力比起机器还是便宜得多。所以,当希腊商业控制着整个地中海海域,希腊哲学统治着地中海人民的头脑之时,希腊的工业却还停留在一千年前希腊人入侵诺萨斯、蒂林斯和迈锡尼 时爱琴海工业的水平。难怪亚里士多德很少投身实验,实验用的机器设备都还没有创造出来呢,他最多只能做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懈观察罢了。然而,他和他的助手根据这大批量的资料总结归纳出的数据还是为日后的科学进步打下了基础,并成为传递知识的教科书长达两千余年,是人类创造成就的精彩一页。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数以百计。有些史前作家认为他著述多达四百卷,更有人说是一千卷。流传下来的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也已称得上一座小图书馆了——试想一下其整体规模该有多么宏大啊。首先是逻辑学著作:《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和《辨谬篇》;这些著作都由后来的逍遥派学者整理汇编而成,并汇总为《工具论》——意思是正确思考的工具或手段。其次是科学著作:《物理学》、《论天》、《论生灭》、《气象学》、《博物志》、《论灵魂》、《动物结构》、《动物的行进》和《动物的生殖》。第三是美学著作:《修辞学》和《诗学》。最后是更加严格定义的哲学著作:《伦理学》、《政治学》和《形而上学》。

这无疑就是希腊的《大英百科全书》:普天下每一个问题都占有一席之地,也难怪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比其他任何一位哲学家的著述都有更多的错误和谬论。这是一次人类知识的大汇总,其规模在斯宾塞之前无人能及,即使是斯宾塞时代所达到的成果也不及此一半;比起亚历山大用武力和残暴夺取的胜利,这是对全世界的征服。如果哲学追求的是统一性,那么亚里士多德对二十个世纪以来世人给予他的“大哲学家”称号绝对当之无愧。

自然,这样一个具有严谨科学思维的头脑,是缺乏诗情画意的。我们不能指望亚里士多德能像戏剧哲学家柏拉图那样写出洋洋洒洒、文采飞扬的篇章。亚里士多德给我们的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一般哲学在这些作品里难免被神话和传神的形象取代(或说是模糊了),他留给我们的是专业的、抽象的、荟萃的科学;如果我们读他的作品是为了娱乐消遣,那么我们一定会要求退款。相比柏拉图着意强调的遣词造句,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科学和哲学的术语体系;我们今天谈论科学几乎无法不用到他创造的语言;它们就像深埋在我们语言地层里的化石:机能、中庸、准则(亚里士多德指的是三段论式的大前提)、范畴、能力、现实性、动机、目的、原理、形式——这些表达哲学思想必不可少的词汇就是在他的头脑中最先形成的。或许,从优美对话到精准科学式论说的飞跃正是哲学发展的必经步骤;而科学作为哲学的基础和后盾,在严格的程序和表达原则生成之前是无法生长壮大的。亚里士多德也写些文学对话,在当时甚至跟柏拉图的对话录一样享有盛名;不过后来遗失了,就像柏拉图的科学著述也大都不见了。也许时间经过挑选将两人最好的部分保留了下来。

最后,这些所谓的亚里士多德著作可能并非他本人所写,而是他众多学生和追随者把他演讲中最朴素无华的部分记录在笔记本上,而后又整理成集。亚里士多德生前除了出版过逻辑和修辞学之外没有出过其他作品;而现存的逻辑论述也经过了后期的编纂。就《形而上学》和《政治学》而言,其中的注释似乎是他的执行人未经修改或调整就集合在一起的。这些著作中明显一致的写作风格为那些主张亚里士多德确为作者的人提供了证据,但如此统一的风格也可能仅仅是因为它们同是逍遥学派后期编纂而成的而已。从这一问题衍生出一堆类似荷马为何人的争吵,规模亦如其史诗般宏大壮观。对此,繁忙的读者想必无心了解,谦虚的学生也不敢妄下结论。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亚里士多德是这些书精神上的作者,而不仅仅是署了名:有时写作可能由别人执笔,但头脑和心灵却是他的。 uZcnqbFJZaZrBt0vvZ2DoD+JEpVz9NgiFvFA0Xetk52vK39Tgd/PhGDSUuA4LWD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