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同学提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时代的文化水平与当时的生产力有关,汉代之前我国的生产力非常低下,从近年出土的大量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医书看,这些书层次不高,如《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敦煌石刻药方》中所载的方剂组方没有君臣佐使,都是些类似偏方性质的方书,很难高效地指导临床。汉代之前人的寿命很短,一方面与战争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当时医疗水平确实落后,根本没法与我们现在的医疗水平相提并论,师兄认为以当时的医疗水平如何能写出像师兄所说的超高水准的书?

答: 我非常敬佩那些搞医学文献的学者,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从堆积如山的中医文献中推理出可能指导临床的知识,但他们经常忽视一个问题:我们不能通过某一时代大部分医生的水平来推断某一医生的高度,更不能由此推断中医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汉代整体医疗水平较低,否则张仲景二百多人的大家族也不会被疾病消灭到仅剩十余口人。淳于意的医案中记载了大量太医误治的医案,可知当时被误治冤死的人数相当多了。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中大量篇章都是在讲述疾病被误治之后的治疗方法,可见张仲景当年行医时遇到大量的病人都是被误治加重的。

近年出土的一些汉代医书医学水平确实不高,也确实反映了那个年代的整体医学水平。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医生的医学造诣远在他们生活的时代之上,他们掌握了天地运行之道,并将道运用于临床,取得了神奇的疗效而被世人神话化。唐代王冰注《黄帝内经》就很确定地说《内经》一定是黄帝作的,因为他不相信如此高的医学造诣会出自凡人之手。经典的作者究竟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人对人体的认识达到极高的高度,并且告诉我们如何达到这样的高度。如果你发现身边所有的中医师都治不好病,那绝对不能草率地下结论中医是伪科学,因为你所看到的中医师不能反映中医的高度,同样,我们通过散落的古代文献也无法窥探经典作者的高度。请相信经典所达到的高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体会,并且我们应当致力于达到这种高度。

问: 您是在遍览群书之后才说要深入学习经典,对于我们没有接触过后世医书或后世医书看得很少的师弟师妹,这样做可以吗?

答: 如果没有把后世医书都看一遍,很难生出持之以恒学经典的定力,很容易被一些宣传所诱惑。现在社会上对某些疗法的效果多过分夸张,初学之人很容易随波逐流。读不读后世医书,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灵枢经·禁服》里的内容。

《灵枢经·禁服》:“雷公曰:愿为下材者,弗满而约之。黄帝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雷公问黄帝,作为一个“下材”,没有超人的资质,没有过人的学识,是否可以得到《内经》中的精华?黄帝回答说如果想成为一个以看病为最终追求的工,只要直接掌握浑束为一的智慧,并坚定不移地往深处走便可,因此如果想要做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不必要读后世医书,只要一心深入地学习经典就可以如愿。但是如果你不仅仅是想做一个医工,更想做一个传道授业的天下师,传承医道,那就必须什么都会,以便根据学生的不同资质和知识情况设立教育方式,并解答学生的疑问。黄帝还是很仁慈的,将一些精华知识传授给了只想为工的雷公。我认为能够不读后世医书而坚持只读经典的人,要么是已经看过了后世大部分的医书,确定中医的理论核心在经典并对其无比坚信,要么就是有超人的定力与智慧,能避开诱惑。无论是读了很多后世医书的学子,还是什么都没看过的初学者,在学习经典上起点是一样的。我走了太多的弯路,才体会到必须一门心思地深入学习经典,我希望大家不要再走我走过的弯路,静下心来只读经典,这是最好的捷径。

问: 您说的忘掉以前所学的知识学经典,是忘掉所有的一切中医知识吗?需要记住的是什么呢?

:如果你不忘掉,你就会总试着说服我或与我辩论,那经典就不可能告诉你它的本意。所以能忘掉的都忘掉,包括最基本的阴阳五行的定义、药物的功效、穴位功效、每张方子的适应证等。需要记住的是经典中一定不移的东西,如《伤寒论》中方剂的组成,《灵枢经·本输》中穴位的定位,《灵枢经·经脉》中经络的走行,这些需要记住。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以前可能确定正确的知识,忘掉之后再看时就不一定认为正确了,因此能多忘别少忘。我在读经典时对此有很深的体会,有时一个点通不开,怎么也想不明白,清空以前所学后答案就自动出现了,之前杂乱的知识就像迷雾,雾散后自然就看到了前面的路,读经典在这个时候是最快乐的。

:您不让我们看后世书只读经典,难道只有经典是正确的,后世都是错误的吗?

答: 经典所言为医道,后世所言也是医道,但也有很多是在谈论经验和独特见解,这就有些偏离医道了。医道是很圆融的,经典与后世高明医家所言都是这个“道”,只是切入点和表达方式不同。这就好比爬山,山可以从南、北、东、西各方向爬,爬到山顶后才明白原来这些道路都能上山,但是在爬山的过程中最好是一条路走到底,如果每条路都走走看,很难爬到山顶,反倒会觉得每条路都不通。在所有这些路中,我个人认为经典这条路最简单、最容易。

问: 请问这么多的理论,我们怎么分辨出哪些理论是得道的理论,哪些理论是错误的理论?如何鉴别理论真伪?

:现在中医理论确实繁多,我们没必要每一个理论都深入研究,然后再对这个理论进行评价,这样做便如夸父追日,只追求表象而不得究竟之道。越是得道的人越不会夸夸其谈地炫耀自己的知识,而善于夸耀的“夸父”必未得道。我们没必要知道哪些理论是正确的,也没必要与眼下名目繁多的理论争辩,只需坚信《内经》理论是最高明的便可。

我接触过很多中医学派的理论,现在我个人对医理真伪的鉴别主要通过以下四点:①该理论是否源自经典。这里的经典主要是《黄帝内经》,如果不是源自经典,则非我所当学。②该理论是否与天地道理相合。很多人打着《黄帝内经》的招牌忽悠人,而该理论如果真是源自《黄帝内经》则必是天地之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没有局限。最重要的是天地的道理可以经得住反推,很多自诩高超的中医医理不能反推,亦不敢举一反三,如此则绝非真正之医理。③该理论是否简单实用。任何玄奥的理论听起来都很像真理,但是真正的真理都是很简单很朴素的,大道至简,天地之道本不复杂,何必非要将其复杂化。④该理论必须经过临床验证,即说出这套理论的人必须是临床大家。金元之后,大量文人学医,其说言辞多很华丽,而于临床实用脱节,尤其是近几年很多理论是未经过临床专家研究而得的,很多数据不真实,难以取效。

问: 您让我们读经典,除了《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之外还有哪些书是经典,有没有版本的要求?

答: 任应秋前辈曾经总结过中医十大经典,我很赞成这十本书,分别是《素问》《灵枢经》《黄帝八十一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脉经》《中藏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这些无论真不真,都还存有上古遗风。至于《温病条辨》,我个人认为可以先放一放。至于版本问题,大部分经典版本上并无很大差异,唯独《伤寒论》版本众多,差异较大,我建议以《脉经》记载的《伤寒论》内容为主,因为这是最接近张仲景原文的记载,再参考孙思邈《千金翼方》与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收录的《伤寒论》原文,还可参考现在通用的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清代陈士杰翻刻的《金匮玉函经》,以及敦煌残卷。至于现在网络盛行的桂林古本《伤寒论》,从文献上看造假太粗糙,虽然有很多条文写得很符合你的主观期望,但是毕竟是伪书,能反映清末一些医家的观点,绝不是张仲景的观点。

问: 从文献上看,有很多观点认为张仲景看病不用《内经》理论,尤其是日本汉方一派,认为不用中医理论指导使用经方也可以效果很好,请问您认为该如何看待?

: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很多文献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理论站住脚,而不是本着对事实本身尊重的态度做研究,因此很多文献的资料过于片面。正史没有为张仲景立传,而其威望却一直在后代延续,这说明张仲景有很好的民间基础、群众口碑。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若要成为一个三里五村的名医单凭经验或许可以,但若要成为一个连医生都敬佩的高疗效的明医,成为那个时代医生的标杆,则必须有很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且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可知扁鹊和仓公都有很严密的理论体系,扁鹊见蔡桓公时就已知疾病传变体系,因此可推知张仲景一定是有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的。张仲景之所以不言理论,只能是因为《内经》已经将理论讲到了完美的极致,后人再写书也无法超越,所以张仲景只能对《内经》的实用性做发挥,将具体看病方法写成《伤寒杂病论》,以辅助《内经》弘扬医道。如同张仲景的弟子卫汛著有《小儿颅囟方》《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藏经》等,并不是因为卫汛只会治这些小儿、妇人病,而是他的老师已经将看病的方法写得很详细,他只能对老师没有详细写的地方增补一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医道。

问: 很多人说学习中医必须配合打坐之类的,您认为打坐之类的修行方法对学习经典有帮助吗?

答: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需要全身心投入,专心致志地工作。现在的社会风气很浮躁,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专心投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读经典的时候也很容易思维乱跑,或读几分钟就开始烦躁,这就需要我们有很好的静心功夫,定下心来方能深入读经典。《灵枢经·官能》言:“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就是只有心足够静的人方有可能深入经典而行针药,其实任何行业若要达到顶峰都需要静心,古代的三教儒、释、道都很强调静心。因此任何有助于静心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借鉴,如静坐、书法、品茶、打太极拳、诵经、祈祷等,人的爱好不同,不可要求所有人都用一种方法静心,任何一种方法只要你喜欢都可以,但是如果不喜欢也不强求,它们只是方法而非目的。 Gd9TuqfTno8m9cs7/twUFQIWCHfCJMTK86Lk8Mc6x5q3NKxgghfSNoSZeuETkE2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