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寺坐落在栖霞山主峰——凤翔峰的西麓,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南朝刘宋泰始年间(465—471),山东平原鬲县(今山东德州市东南)居士明僧绍来到虎狼毒蛇横行、人踪绝灭的栖霞山,披荆斩棘,结庐隐居,“抗迹人外”“不事人世”20余年。刘宋末年,“备综众经,而专以苦节成务”的法度禅师,自黄龙来到南朝都城建康,并于栖霞山讲授《无量寿经》,明僧绍待之以师礼,两人过从甚密。在法度禅师的影响下,南齐永明七年正月三日,明僧绍舍宅为寺,供法度禅师居住,称为“栖霞精舍”,这便是栖霞寺建立的开端。
栖霞寺千佛岩
南朝时期,王公贵族大多崇佛佞佛,对栖霞寺大加营构,并开凿了千佛崖石窟。栖霞寺成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著名寺庙。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敕改栖霞寺为功德寺,增建梵宫刹宇49所,楼阁延袤,宫室壮丽,与长安(今西安)的慈恩寺、荐福寺同为天下名刹。同时又与山东临清灵岩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为“四大丛林”。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敕赐“栖霞寺”一名,一直沿用至今。栖霞寺与天界寺、灵谷寺并为明朝名刹。然而至明朝成化、嘉靖年间,寺庙荒败凄凉,香火几近灭绝。
清世祖顺治五年(1648),又对栖霞寺进行了修葺。清高宗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五度驻跸栖霞行宫,栖霞寺因帝王的驾临而增辉添色。至清文宗咸丰年间(1851—1861),清军与太平军激战栖霞一带,栖霞寺惨遭战火破坏,从此衰败不堪。
民国八年(1919),在镇江金山出家为僧的宗仰法师(1861—1921)朝礼九华山,途经栖霞寺,见其凋敝,于是应寺僧之请住持栖霞,克力振兴,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大力资助。宗仰法师圆寂后,若舜(1880—1943)住持栖霞寺,多方募资,进一步修缮庙宇,重塑佛身,栖霞寺显露生机。
《千年古刹话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