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舍利塔
塔导源于古代印度,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相融合,出现了楼阁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式等不同形式的佛塔。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佛教圣地,一度曾经寺院遍布,梵刹林立,唐朝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就是最好的写照。除了南朝,南唐时代是南京的又一个佛教高峰,史书说“都下赡僧逾万人,造塔建寺,日不暇给”。可知佞佛风气之盛,佛塔之多。不过,时光早已摧没了那些高耸的塔身,能够幸存至今的真是成了凤毛麟角,十分珍贵。在栖霞寺藏经楼的后面,就有一座建于南唐时代的石构舍利宝塔。
这座塔依傍栖霞寺千佛崖,据说它原系木构,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建成,到了南唐时代(937—975)才改建成石塔,主持这项工程的是南唐国杰出的文化名人高越和林仁肇,高越还为之写了《舍利塔记》一卷,也许经过造塔的艰辛劳动,高越与栖霞寺结下了情缘,他死后也就埋葬在寺院山门外的坡地上。该塔现高18.04米,八面五级密檐式,最下是须弥座式台座,平面八角,每边长5.40米,直径13米。台座中部砌塔,塔基仍为八角形须弥座,束腰部浮雕护法力士像,座顶施仰莲二层,以承塔身。
这座塔体量虽不大,但造型端庄雄伟。比例适度匀称,加之全塔上下精雕细镂,工艺精湛,除主体装饰内容外,从下至上还有海水海兽、缠枝莲纹、飞天伎乐、力士、龙首、怪兽、经文等,凝聚了很多的艺术匠心,以留存至今的石刻而言,它代表了南唐时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它上承隋唐佛教艺术精神,下开宋元佛教艺术先河,在中国佛教建筑史和雕刻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舍利塔前忆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