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时代总是在造就创业机遇

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

“你这是赤裸裸的抢劫!”张智明冲着自己的创业伙伴刘清怒吼一声。“如果你不能及时还款,按照事先协议,你的所有股份都将失去。所以你认真考虑一下吧。”刘清紧盯着张智明的眼睛,不无威胁地说道。随后,他离开了张智明的办公室。

看着刘清远去的背影,张智明心如刀绞。三年前,他亲自把刘清引进自己辛苦经营了10年的公司,并且请刘清替代自己做了公司的总经理。他和刘清在上一家公司是老同事,他非常欣赏刘清的市场销售能力,所以在制定公司新阶段发展战略时,就把刘清当作理想的总经理人选。他相信,如果两人联手,一定会在本行业成为头部玩家。为了吸引刘清的加入,张智明以极低的估值出让了20%的股份给刘清。

刘清进入公司之后,大刀阔斧进行市场开拓,销售队伍大大扩张,市场投入也有了大幅提升,公司的销售额很快翻番。面对迅速提升的市场占有率,公司的产能就成了瓶颈,张智明不得不向银行贷款4 000万元,兴建了新的厂房和生产线,但流动资金仍然不够,刘清介绍自己的朋友,向公司出借了3 000万元,条件也不高,按照年息10%支付利息即可,但24个月内必须还清本息,为此,张智明和刘清将各自的全部股权抵押给了对方。

合作两年半后,张智明与刘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严重。刘清激进的市场策略,表面上看提升了公司的营业额,但现金消耗也非常严重,原本公司每年有500万元左右的净利润,现在公司年年亏损1 000万元,公司债务快速上升。张智明多次劝阻刘清,节奏不能太快,会把公司拖垮的,但刘清坚持认为,只有做大销售额,才能引起投资人的注意,如果公司慢吞吞地靠自有资金发展,他本人毫无兴趣。

多次争吵之后,张智明与刘清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他们彻底闹翻了。张智明不得不请刘清离开,自己重新收拾局面。此时,银行贷款4 000万元还有3个月就要到期,续贷的概率不高,刘清朋友的3 000万元5个月后到期,而公司的流动资金已经耗尽。

如果还不了银行贷款,公司账户会被封掉,如果不还刘清朋友借款,张智明会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创业10年来一路顺利发展的公司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类似张智明这样的故事在中国每天都在发生,创业公司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危机,如果能够克服困难,则公司顺利发展,如果迟迟找不到解决方案,公司就会有失败的危险。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就是创业者的一种生活方式。

时代总是在造就创业机遇

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每一次重大政策的诞生都产生了历史性的创业机会,近40年来,中国创业者共经历了五次大的创业机遇。

第一次创业机遇源自“个人承包责任制”的诞生,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以官方政策的形式认可了“多劳多得”,允许劳动者保留自己苦心经营获得的成果,这使“创业”在中国成为一种可能。这项政策极大解放了计划经济下被严格束缚的生产力,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批新时代的企业家,他们市场触觉敏锐、善于“寻找先机”,胆大、敢闯是他们的标签,很多企业家凭着胆量和一腔热血在市场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初步尝到了创业成功的喜悦。

第二次创业机遇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国家由计划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转型,创业的主力是体制内一批有远见卓识的精英人士,他们看到了未来前景,毅然放弃铁饭碗,冲向充满挑战的未来,勇敢面对各种不确定性。这次创业潮诞生了一批知性企业家,例如,联想的柳传志、万科的王石等,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次创业机遇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主要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创业机会。当时,美国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证明了互联网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潜在价值,“利润”不再是评判一个企业优劣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用户量”。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创业者,因为中国的人口数量是美国的六倍多,在美国验证成功的互联网业务,在中国很大概率会更成功。于是,“Copy to China”(复制到中国)成了当时创业的一个流行模式,只要美国市场证明成功的互联网项目,中国市场马上就模仿。如,马化腾创办的腾讯QQ,模仿的是美国社交软件ICQ;张朝阳创办的搜狐,模仿的是美国新闻门户网站Yahoo(雅虎);李彦宏创办的百度,模仿的是美国搜索引擎Google(谷歌)。事实证明,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更适合中国市场的内容,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战略,这在中国造就了一大批成功企业。

在第三次创业浪潮中,“海归”成了主力军和引领者,同时,也从美国带回了一股全新的商业力量:风险投资。中国创业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时期。

风险投资的参与,重新定义了“创业”这个概念。企业家不再简单依靠自有资金和亲朋好友的借款,而是在外部金融机构的帮助下,凭借充裕的现金流,迅速抢占市场。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来企业初期不用盈利,仅仅凭借掌握客户资源,就可以获得发展;企业家也第一次发现,“股权”原来有着神奇的力量,通过溢价出售股权,可以获得大量的现金注入;通过股权激励,可以让员工像老板一样卖命地干活,即便天天工作到深夜也不会抱怨……

互联网这种新技术给中国创业者带来了第三次历史性创业机遇,中国企业第一次与世界市场几乎同步发展,并且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而从第三次创业浪潮开始,“技术”第一次超越“资源”、“人脉”和“胆识”,成为企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技术水平高的企业,成功的概率就大,反之,仅仅靠砸广告,敢于在市场投入就能获得成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企业越来越重视研发的投入和技术人员的获取与培养,这也预示着,中国企业的发展,开始走向了与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同的发展模式。

第四次创业机遇是中国经济融入国际市场。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这使整个世界的市场向中国打开。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有了广阔的市场,民营经济空前发达。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经济带迅速发展,诞生了一大批制造型企业,生产大量优质低价的产品,销往全世界。而同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大大加速了贸易的便利性,阿里巴巴之类的网上贸易平台逐渐崛起,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逐步改变:看新闻,不再依赖于报纸;互通信息,不再依赖于邮政;朋友交流,不再依赖于电话与短信。国际贸易极大促进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令中国诞生了无数的产业集群和生态系统。这一时期,WTO向中国打开了国际市场,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21世纪的今天,我们正面临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科技浪潮,也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创业机遇。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工业革命4.0、互联网金融、物联网、区块链等一个又一个革命性新技术,令人应接不暇,任何一项新技术,都可能诞生一群“独角兽”。高新科技,已经成为第五次创业大潮的基本特征。

我们处于最好的创业时代

毋庸置疑,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30多年,中国迎来了历史性的高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低价劳动力和低成本的自然资源。而这些优势,已经永远地逝去了:当年的低成本劳动力年纪已经大了,不得不回乡养老,而他们的孩子从小在城市长大,并未经历物资匮乏的年代,宁可在家闲着,也不愿意从事低收入、高强度的工作。此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毕竟干净的水和空气,是人们生存的最基本需求。那么,接下来的创业,我们靠什么获得竞争优势呢?

幸运的是,在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基础上,我们迎来了新的战略发展机遇。中国新一轮创新创业,在以下生产要素方面拥有了成功必不可少的资源。

一、资金

首先是充裕的民间资本。改革开放政策,造就了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区高度发达的民营经济,积累了丰厚的资本。当传统经济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的时候,这些财富都逐步从实体经济中抽出来,寻求着新的商机。一个很典型的特征是,“富二代”群体的行为模式发生了改变。过去企业家特别纠结的是如何让孩子顺利接班,让家族企业永续下去。现在很多人看明白了,过去成功的那一套经验,已经在当今社会无法复制,再强迫孩子接班,已经失去了意义,不如退而求其次,充分利用青年人的优势,让他们紧跟时代,寻找最先进的项目,通过投资参与其中。所以目前中国聚集了大量的民间资金,在寻求优质项目进行投资。

其次是政府资金。面对扑面而来的创新创业大潮,中国各地政府都看得清楚,这是新一轮经济格局重新布局的时候,失去这一轮机会,当地经济将落后至少30年。于是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激励政策,吸引创新项目在当地落户。为此,很多地方政府大力兴建科技园区,并组建政府背景的母基金,与市场资金一起,定向扶持本地企业的发展。

最后是上市公司成立的产业基金。很多上市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优势,但30多年的发展,主业的市场已经饱和,维持高利润水平非常困难,如果不能产生市场亮点,股价将持续下跌,甚至可能退市。于是,上市公司纷纷成立自己的产业基金,专门用于在市场上寻找产业相关的创新项目,只要有2亿元以上的销售额或2 000万元以上的净利润,就可以考虑用并购的形式纳入上市公司主体。如果创新项目不愿意被并购,上市公司也会承诺在提供投资资金外,还提供客户资源,换取入股创新企业的机会。

可以说,现在的创业者相对过去任何一个阶段的创业者而言,都是不缺钱的,只要项目好,市场有前景,会有大把的钱主动涌来帮助企业发展。

二、技术

技术是一个产业革命性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以当今人们生活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智能手机为例,现在的手机对于人们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已经远远超出了手机的范畴,完整意义上是一部超级款的个人数字智能助理终端。实际上,同样的技术基础在1997年就已经出现,那个时候叫“掌上电脑”,在短短流行一段时间后,就在市场中沉寂并消失,其根本原因是“掌上电脑”是单机版,无法联通网络(那个时候刚刚开始163拨号上网),使用不方便,无论是安装新软件,还是将数据传递出来,都很麻烦。而智能手机时代,因为有了无处不在的Wi-Fi(无线局域网),数据的交互非常便利,使智能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仅仅一个Wi-Fi,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非常巨大的改变,现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工业革命4.0、物联网、区块链,更是产生了无数的创业商机,每一个商机,都可能产生世界级的“独角兽”。

作为创新时代的创业者,我们必须对未来技术趋势有清晰的把握,并与良好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未来技术的基本特征包括:

1. 万物互联

Internet(互联网)的诞生,革命性地把全世界的电脑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互传;移动互联网,把全球各地的人联通起来,无论身处何方,都可以轻易交换照片、视频和相关信息,甚至可以实现在线交易;工业革命4.0,是要把企业内部的所有机器,甚至上下游的机器进行联通,实现信息的同步,缩短半成品的库存时间,打通整个物流链;车联网,是把所有的汽车实现彼此信息的通信,提前告知对方自己的目的地、行进路线,从而极大地避免发生撞车的可能性;人工智能,则是在海量信息的基础上,采用大数据分析模型和特定算法,可应用于各行业领域。我们看到,这么多的革命性新技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联通。

万物互联将是未来发展一个重要趋势,把握这个趋势,将这个重要特性与本行业相结合,将有助于我们引领本行业的技术潮流。

2. 去中心化

中国的商业社会,曾经长期被权威统治着。比如:权威媒体,以其强大的覆盖面和权威性,足以把信息传递给最广泛人群,于是无数的企业曾为《新闻联播》前数十秒的广告时段打得不可开交,争当“标王”。曾经,王石、柳传志、潘石屹等权威人物,代表着企业界的风向标,一段讲话,足以传遍大江南北。现在,自媒体的涌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社会难寻“权威”。接下来的发展趋势是“去中心化”,以个性化、差异化、专业化、极致化、参与性、分布式为主要特征。这就为我们的创业者带来了极大的机遇。我们不再需要像前辈创业者那样辛苦,在行业巨头垄断的领域里挣扎生存,只要我们有特色产品、优势技术,只要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我们就能够很快得到客户认可,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可喜的是,中国正由模仿大国向创新大国迈进。过去20多年里,中国政府启动了多项重大专项科研计划,引进了数以万计的高端海外技术人才,投入的科研基金数以千亿计,这些投入现在正展现出效果,大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动力。

三、人才

改革开放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产品的竞争力靠的是低成本的工人。而今,新生代的青年工人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从小在手机、游戏中长大,备受父母、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宠爱,吃苦精神已经远远不如上一代劳动者了,导致劳动力价格直线上涨。在江浙地区,一个毫无经验的青年工人的工资,已经上涨到每月4 000元以上,工厂还常常面临招不到工人的困境,这也导致在传统行业里,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不再。

但我们从高科技企业角度来看,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中国“教育产业化”政策,造就了每年600万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专业技能都非常不错,但市场上没有足够多的岗位,所以大学毕业生为了获得一份工作,并没有那么“挑剔”,愿意自我调整,适应工作的需要。在“高素质劳动力”方面,中国依然有着相对的产业优势。举例而言,同样开发一个需要100人/月劳动量的软件,中国企业的成本是100万~300万元人民币,而美国企业的成本会达到100万~300万美元,相差六倍多。即便美国企业的效率比中国企业的效率高,但总体上,中国在高科技领域里面,人才的成本优势也还是非常明显的。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高科技领域创业,具备世界性的比较优势。

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幸运的。数代人的努力,为新一代创新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不辜负这个时代”是我们给自己最好的座右铭。

创业关键词:活着

创新技术正在全面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新的风口不断涌现,神话般的融资故事不断从媒体端被报道出来,很容易让创业者感觉这是一个遍地是黄金的时代:只要会讲故事,就会有风投源源不断把钱送过来。然而,风口并不意味着更容易成功,创业是一场长跑竞赛,起步阶段的领先,并不意味着能够笑到最后。

在长跑的过程中,创始人要始终做出正确的决策,如,产品定位、市场细分、股权结构、交易模式、团队组合、营销方法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错误,都可能导致全局的失败。比较常见的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类。

一、跟风,贸然进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创业是讲究时机的,如果太早进入,市场还不成熟,客户还没有适应新的消费方式,创业者就很可能成为“先烈”。太晚进入,风口期已过,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了,失败是大概率的事件。

盲目跟风地挤向同一个热门行业,导致同一个类型创业项目过多,那肯定就是拼专业、拼效率、拼能力、拼资源。对创业型的公司而言,资源匮乏,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一个不了解行业、不够专业的人贸然跟风进入,失败是必然的。

以共享单车为例,从2015年第一辆共享单车投放市场开始算起,之后一年时间产生了70多家共享单车企业,不到半年又大批倒闭。第一个倒下的“悟空单车”,从成立到倒闭仅5个月时间。创始人雷厚义反思,当时创业的初衷是基于两点:一是自己当年步行跑销售的痛苦;二是坚信最后三公里是一种刚需,所以决定进入共享单车市场。为了与行业头部玩家区隔市场,雷厚义选择在大学城和写字楼投放了1 000多辆单车,谁知,由于没有安装定位系统,绝大部分单车后来都找不到了,截至项目倒闭,最后找回来的单车只有几十辆,损失了300多万元。

其实每一个行业要玩得转,都需要一些核心能力,共享单车绝对不是买一批自行车,刷个logo(标志)颜色,然后推广App(应用程序)等人来交押金就可以了,核心的是后台运营系统:车辆跟踪、及时维修、计时计费系统等。外行人看不懂,认为遇到了一个风口,于是疯狂跟进,倒闭是必然的。

二、盲目贪大、求快

打开微信朋友圈,每天都可以看到神话般的故事:“下岗工人卖红薯,靠新点子赚到30亿元”,“她靠一个易拉罐,从30万元做到200亿元市值”,“中年油腻男干出百亿元爆品”。夺目的标题、一夜暴富的故事,无不在冲击着每个创业者的神经。的确,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正在全面颠覆传统商业,不少人短短几年的时间,就积累了传统企业需要上百年才能积累的财富。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传奇的成功毕竟是极少数,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必须靠一些传奇的故事提升阅读量。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创业是需要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握节奏,如何稳步增长,既考验创业者的能力,也考验创业者的心态。如果我们一味求大、求多、求快,很容易面临失败的境地。

不少人也许还记得2000年北京街头出现的大大小小的亿唐广告牌,“今天你是否亿唐”的那句仿效雅虎的广告词,着实让亿唐风光了好一阵子。这是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创业项目,创始人唐海松毕业于哈佛大学,其“梦幻团队”由五个哈佛MBA和两个芝加哥大学MBA组成。亿唐想做一个针对中国年轻人的包罗万象的互联网门户。他们自己定义中国年轻人为“明黄一代”。

凭借诱人的创业方案,亿唐从两家著名美国风险投资公司DFJ(德丰杰,世界互联网领域的创业投资机构)和Sevin Rosen Funds(罗森投资公司)手中拿到两期共5 000万美元的融资。亿唐宣称自己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一个“生活时尚集团”,致力于通过网络、零售和无线服务,提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活时尚产品,全力服务所谓“明黄一代”的18~35岁之间的年轻人。

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后,亿唐迅速在各大高校攻城略地,在全国范围快速“烧钱”。除了在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建立分公司外,亿唐还广招人手,并在各地进行规模浩大的宣传造势活动。快速扩张的背后,是现金流的急剧流失,当亿唐把钱烧了大半时,仍然无法实现盈利。于是2001—2003年,亿唐不断推出新业务,他们通过与专业公司合作,推出了手包、背包、安全套、内衣等生活用品,并在线上线下同步发售,同时还悄然尝试手机无线业务,试图获得正向现金流,但效果不佳。2005年9月,亿唐决定全面推翻以前的发展模式,向当时风靡一时的Web2.0看齐,推出一个名为hompy.cn的个人虚拟社区网站,但这个转型也没有成功,2008年,盛极一时的亿唐只剩下空壳,昔日的“梦幻团队”成员纷纷出走,公司倒闭。

让公司快速发展是每一个企业创始人的理想,但不能忽视商业的基本逻辑:每一份投入背后,都需要有一份回报。快速扩张,看起来很风光,实际上充满风险。如果所谓的风光都是靠钱砸出来的,这样的风光能持续多久呢?企业的本质,还是在于创造价值、交换价值、交付价值。忽视了这一点,就会面临失败的风险。

三、沉迷于技术

这是一个技术创新的时代,投资人判断项目好坏的第一个标准,是项目的技术领先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技术大咖加入了创业的行列。

应该说,投资人的选择标准是有道理的。“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一代的消费群体,更容易“喜新厌旧”,喜欢用新产品表现自己的个性,所以现在的商业非常看重“快速迭代”,所以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非常重要。创始人如果对技术不熟悉,对技术团队无法把控,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

但技术出身的创业者,要变身“企业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因为从“技术思维”到“商业思维”,需要创业者对自己过去的很多思维模式进行改变,甚至是自我颠覆。

我们常见的一些高科技项目的失败,不是由于技术领先性、产品的创新性达不到,而是由于创始人过于沉迷自己的技术,一味追求产品的“完美”,始终在实验室迭代,而迟迟没有商业化的产品,导致最终现金流断裂,公司被迫倒闭。

我自己投资过一家高新科技企业,是做机器人编程培训的。我在担任上海创新创业大赛评委的时候,认识了这个项目的创始人,在六年前(2012年),机器人还是一个很新的领域,把机器人用于中小学课外教育,不仅可以开阔青少年视野,丰富他们的思维,还可以通过与教育机器人互动来增长知识,所以我当时对这个项目非常看好,打了很高的分数,后来做了这个项目的天使投资人。本以为在资本的助力下,这家企业能够快速成长,没想到员工人数确实增加了不少,但业绩几乎没有动,公司每个月的损失都在50万元以上。刚开始半年,我们以为是团队新扩张,需要时间来熟悉市场,后来一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改观。仔细研究,发现创始人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于产品开发了,硬件不断在迭代,软件也迭代了两三次,还创新性地把产品与AR(增强现实技术)/ VR(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产品真的很棒,但是销售始终没有进展。也就是说,产品即使再提升,对市场销售也几乎没有大的影响。后来在董事会的督促下,创始人暂停了新项目的研发,把精力用于跟客户交流,满足客户具体要求,组织团队进行“微调性”技术开发,其结果是人员减少了一半,销售额增长了两倍。

技术型的创始人特别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常常把市场销售的乏力,归因于产品力不足,进而继续不断在研发上做投入。实际上,新产品无须百分之百完美,在不影响效用的情况下,可尽快推向市场,获取第一批客户,完成第一阶段的技术变现,为第二阶段的产品开发提供现金流。技术型的创业者,不能沉迷于自己擅长的技术,而是要加强自己不擅长的商业能力:销售、谈判、资源整合等,尽快把自己从一个技术专家,转变为技术型的企业家。

新时代的创业者,都胸怀远大的理想,为了祖国,为了民族,努力忘我地工作。而现实生活中,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 无论我们的情怀如何美好,理想如何远大,路需要一步一步走出来,不可贪大、求快,不可太看重虚名。 商业是有规律的,那就是我们是否满足了客户的特性需求,我们是否能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更应问问自己的内心:我们创业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到底要怎样的事业?我们是要短平快地致富,还是做百年企业?无论我们的理想如何,创业能走下去的前提是:活着。

创业中的那些“坑”

创业过程,九死一生,很多情况下,我们不知不觉掉入“坑”中,让企业陷入极端被动的困境。纵然创业失败的原因林林总总,不过依然有规律可循。在过去的八年中,我目睹了上千个创业项目的起起伏伏,总结下来,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

1. 合伙人。 合伙制的价值在于能够凝聚一批有能力、有资源,激情投入的商界精英,他们共同为了一个事业而奋斗,因为每个人都在这个公司有股份,有“主人感”。然而,这只是一个美好愿望,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是股份给出去了,但合伙人不给力,甚至有些根本不想付出,只想收获,这种情况就很糟糕。如果换合伙人,对方股权在手,很可能使公司产生严重动荡。具体的案例可以见:《我差点被赶出自己创办的公司》《重金引来的合伙人把公司带入歧途》《股权换服务,捷径还是“坑”?》。

2. 元老级员工。 创业初期,会产生一批对公司忠心耿耿、卖命干活不求回报的好员工,随着公司的发展,这些人会成为公司的“元老”。当公司人数越来越多,创始人分配到每个人身上的精力会越来越少,会减少对每个人的关注。而沟通的减少,就会要求每个人能够很好地自我管理,包括强烈的目标感、自控力等。现实情况是,有的公司元老会随着公司成长而成长,有的会利用管理真空另立一套体系。具体案例见:《从劳苦功高到偷挖墙脚》《创业兄弟为何反目成仇》。

3. 核心骨干。 公司最宝贵的是业务骨干,他们有工作激情、商业感觉好,能够有很强的自驱力达成业绩,这样的优秀人才,几乎要百里挑一。所以他们顺理成章地成为公司的管理干部。真实情况是,每个人的擅长领域不同,有的人特别适合做技术,有的人特别适合跑客户,而把他提升到管理岗位后,实际上把他推到了一个陌生领域,在未经培训的情况下,很多人会突然变得手足无措,让公司领导大失所望,最终干部没有当好,业务骨干也再做不了了,谁之过呢?案例见:《最佳员工变成了落后干部》。

4. 合作伙伴。 创业型的公司,往往喜欢抱大腿,因为这是一条捷径。如果有大公司做自己的客户,或者做自己的合作伙伴,市场认可度会大大增加,开拓市场的困难会减少很多。那么,小微公司牵手大品牌,真的像灰姑娘遇见了白马王子那样美好吗?你考虑过大公司与你合作的背后都有哪些考虑因素吗?具体可以看看案例:《与大公司的合作让我深陷困境》。

5. 团队成长。 度过初创期的企业,产品销路逐渐打开,公司终于见到利润了,投资人也愿意投资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展现在团队的面前,不用说,下一步一定是招更多的人,开发更多的产品,吸引更多的客户,然后大家一起赚更多的钱。现实真的这么美好吗?请见案例:《公司拿到投资之后》。

6. 投资人。 有人用“天使”来形容投资人,因为他们在创业公司一无所有的时候,义无反顾拿出大笔的钱,占着一小部分股份,还介绍自己的资源帮助企业成长,这样甘冒风险、倾力支持创业的人,只能用“天使”这样最美好的字眼来形容了。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天使”实际上也有很现实的一面,他们需要面对LP(有限合伙人)的赎回压力,要保证给LP有足够吸引力的回报,他们也需要生存和发展。所以投资人在投资项目的时候,也会使用一些博弈技巧,而这对于被投资企业,意味着什么呢?请见案例:《资本套路将我逼上绝境》。

7. 新潮流技术。 中国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以来,创新技术不断发展,而媒体的热炒,使不少创业者喜欢追逐新潮流技术,认为这样可以得到投资人的更多关注,获得更好的估值。事实真的如愿望般美好吗?进入了看起来美好,但自己根本不熟悉的领域会有怎样的结果呢?请看案例:《不懂行让我血本无归》《高科技养殖,看起来很美》。

掉入创业中的这些陷阱,有些是由于创业者经验不足,有些则是由于他们在复杂的管理决策中,没能找出最本质的问题。为了提高创业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按照哈佛案例教学法,在每个案例之后都给出了与之对应的管理理论,帮助创业者提升管理素养,把握问题本质,并授予其解决问题的工具。 Y97sgJXqDC46Cq0pSOix3vcVazBA0ikxOMcn7SBo+c087xJEiXmAMFI+ISQb6nH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