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三节 /
自动写作训练

这节课进行过程中,我们要完成一个互动训练,用三分钟时间来进行“自动写作”。

现在我们随便找一个词,比如“树叶”或者“AlphaGo”。

拿到这个词后,给你们三分钟,以“树叶”或者“AlphaGo”这个词开头,拿起笔来,开始往下写,不能停顿,不能思考,不能判断,一直不断地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得越连贯越好。待会儿结束,字数最多的同学,我给你发红包。

同学们要释放自己,打开自己,不要被各种规矩约束,可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接近于理想的表达,都是自由表达,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做到真正的自由表达。因为所有表达都被规定了——被语法规定,被认识规定,被哲学观、意识形态等种种规则框定了。这就是今天谈到的,在自由写作和自由表达之前的各种规则。

有写作经验的老师会发现,有一些词,当我们仔细琢磨时,会发现它很无聊。我讨厌“从某种程度上”这个写法,但写论文时总一不小心就写上去了。你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讲,pig是一头猪。”这样的句子有意义吗?没有。但即使讨厌它,我写作时还是会下意识地写出来。如米饭里的一粒砂子,让你难受。我在修改文章时,一定会把“从某种程度上”删掉。

你们会发现,思维一旦不受控制,就会像水一样流动。当我们把所有词都打捞上来,就可以称之为“意识流”。

今天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训练?

在座同学都是初三学生,有三四年时间,你们几乎每周都写作文,有些同学每周写好几篇,手都写残了。这才是对真正写作能力的一种摧毁。我们要理解一个观念:自由的心灵才能真正写作,自在的词语运用才能有鲜活表达。

大家来自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但是大部分语文老师都会让你抄写好词好句,慢慢地你的思维会被这些词语控制。一旦被好词好句控制,你就变成了叔本华说的,让别人在你的脑袋里跑马——你的脑袋只是一个跑马场。你以为你是在写作,不,是写作在写你。你以为你在运用词语,不,是词语在运用你。

在专业写作领域,我们会研究一些词语。专业写作者大多遵守一个规则,就是尽量少用成语。大家可以去查查鲁迅、沈从文、李劼人、萧红的作品,里面很少用成语。为什么呢?成语所传达出来的经验,都被固定化了,随意使用的话,很难有精准的表达。

但是,我们还可以在新层面上使用它。

我在《新民晚报》有一个专栏“流行词手册”,其中一篇叫《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有规律的重复,但人们说“这是什么节奏”时,是为了吐槽,词义已发生变化了。同学们都知道很多流行词,“神展开”啦,“献上我的膝盖”啦,之前我还写过一个流行词叫“空耳”,你们可能也常玩“空耳”吧?

当人们无法运用旧词汇表现新生事物以及新生经验时,就需要创造新词汇——革命话语也是这么创造出来的。研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你会发现那时新词汇也非常多。革命、无产阶级、同志这些词,都是新创造的。“同志”这个词,曹操的诗里就有,但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词义不完全一样。

词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也有重新创造的功能。很多流行词语如“雷人”“吐槽”“毁三观”等纷纷诞生,是因为当今的社会事件太复杂,用旧词语已不足以表达。而且你会发现,在有些情况下,不用这些“新词”还真不知道该怎样准确表达。

词语具有相当高的黏性,比502胶水黏度还要高。前面有什么词,后面跟着会出来什么词,我们下意识就能想到。“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众所周知”这些词的黏度就非常高。

一个自由的、对词语敏感的写作者,一定要努力避免落入这样一种自动延展的逻辑和秩序之中。我有一个朋友,十多年前发明了一个说法,将这种现象称为“乘上了语言的滑槽”——就如同人在滑槽上方,不用动脑不用思考就直接滑到底了。现在的很多文章就是这么写出来的,一看开头就知道接下来会讲什么。

同学们,刚才我们进行了一节课的训练、交流,其实并没有进入到真正的写作,因为我们需要一个相互认识、相互释放的过程。接下来我们才进入真正的写作课程。

好,请大家拿出纸和笔,以“树叶”这个词开头,思维不停顿地连续写下去,待会儿我请大家来读一下自己的“创作”,这会是很有意思的。 YI6vqqcDoLuLiwLFYvn4ribu5ha7V4vXFPWz5TH3dVRrTmCQppBan+juPdR1/N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