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二节 /
写作是什么

网络上流行过关于“写作业”的段子:“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生当做人杰,死亦写作业”……还有一个非常精彩,叫作“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

《写作业》这组段子,大概是集体创作的。你们也可以找有趣的古诗词段落,把“写作业”这三个字填进去,会发现突然变得很有意思,令人捧腹——“写作业”这三个字真是万能的催化剂,放到哪首诗里都会变得幽默有趣。

如果你们有心,会在阅读中,在微信微博中,看到很多这样的催化剂,一个字,或一个词,放在各种完全不同的句子里,创造出一个完全特殊的语境。

“写作业”是个典型的交互文本,让熟悉事物陌生化。现在的网络流行语“皮皮虾,我们走”,也是一样的“陌生化”文本,网络写手们不断繁衍、创造出各种“×××,我们走”的语言和图像。

“写作业”的段子往深里分析,就不好笑了,这个段子是“带泪的笑”,是在艺术地、巧妙地反映教育界的严重问题。

这是词语的魔法。

写作,就是词语的魔法。

当两个完全异质的东西放在一起时,就产生了新的物质,像化学里的化合反应。魔法词语组合,对于写作来讲,是一个必练基本功。

好的写作者,总是非常关注“异质”的东西,把它们“同构”在一起。把性质完全相反或者差异性很大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奇特的效果,如同“高速对撞机”的碰撞,新物质就这样诞生了。

“异质同构”是语文老师很熟悉的词,但是你如何切实做到日常训练,并引发学生们的兴趣?我推荐隔三岔五地做一下“拼贴造句练习”,把完全不相关的词语,拼贴到一起,造成新的意义。

通常的造句练习,老师都希望同学们造出符合要求的句子。这是要把思维活跃的孩子,训练得循规蹈矩。学生们不能说奇怪的话、造滑稽的句,那样会被扣分。

比如用“又”字造句,小朋友写道:“我妈妈又矮又胖又高又瘦。”这是不符合认知逻辑的,但小朋友哪里来的这么多逻辑?一个有趣的老师评价说:“你的妈妈是变形金刚吗?”比如用“陆续”造句,有个小朋友这样交作业:“我的爸爸陆陆续续回家了。”老师问:“你的爸爸怎么啦?还分批回家的。”还有一个超有意思的:“我其中的一个左脚受伤了。”老师问:“你是蜈蚣吗?”

这些造句,有些可能是网络写手炮制的,有些可能真是小朋友写的。

小学生思维活跃、跳脱,还没学会太多的“词语禁忌”。他们不知道这个词语禁止跟那个词语连接,不知道什么是符合造句规律或语法。他们想到就写下来了。

不过,初中生都受过多年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在反复的批改和修订之后,那些搞笑的句子全都不存在了。你们写出来的都是符合语法要求的句子。这些句子,无数人包括专家学者都写过了,学姐师兄写过了,男老师女老师写过了,爸爸妈妈写过了,你们再这么写,不过是重复。好的句子,有趣的句子,一定不是重复的,而是创新的,是距离遥远的词语碰撞出来的,如同彗星撞击地球。

新思维需要不同事物、不同物质的碰撞,是真正的“头脑风暴”。互联网时代,很多人包括教育界,都提倡“创造性写作”。

创造性写作如何进行?首先要“跨界”,要“异质碰撞”,才有创造。

那么,如何回答“写作是什么”这个问题?

一、写作是人生经验的创造性表达

创造性的表达,意味着我们要用“陌生化”词语来表达。

“陌生化”是让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

写作文通常是用熟悉的词语来“遣词造句”,写熟悉的事与物。而创造性写作相反,要用距离遥远的词语来碰撞来形成新的表达——两个陌生的词语,本来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组合在一起忽然就有意义了。

世界上最短的一篇文章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吗?

这篇文章叫《生活》,只有一个字:“网”。

这是著名诗人北岛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写的一首诗。

太短,以至于不可能更短。

这首超短诗,无疑有自己的独创性。这首诗到底有没有道理,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研究。“网”和“生活”,采用了“共性呈现”的方式,即这两者有一定的共同性——生活中交织着各种人际关系网,人和人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犹如蜘蛛网。现在人们已习惯用“网”来表达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了,如“关系网”。在北岛写出这首诗之前,人们并没有如此具象化地去想象社会,想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诗歌的创造性表达,从“无”中生“有”,普通人就可以拥有这种“有”了。北岛的诗把人们原本只是朦朦胧胧地想到的,但还没有说出来的社会形态,形象化地呈现出来。也可以说,这是“形象思维”。

诗歌是形象思维的重要载体,海子那首名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很形象的,他用了具象来表达: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海子在这里不再抽象地写“崇高”“美好”,他表达的“憧憬”是物质的,实体的,可触可感的,现实的。不是保卫河山,不是鲜血染红,而是“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这里暗含着什么呢?暗含着海子的自我写作人格中,“昨天”是不“关心粮食和蔬菜”的。

其实,我们注意到了没有,在写作文时,几乎没有哪一位同学关心到你每天都要吃的、须臾不可以离开的“粮食”和“蔬菜”。我们通常都写到“崇高”“幸福”“快乐”“做好事”,可是,我们就是不关心“粮食和蔬菜”——只有你们的妈妈关心,她每天都要去买菜,做饭,百般劝你多吃蔬菜,身体健康。

我分析过一篇诗歌,南京诗人乌青写的《天上的白云真白啊》。三年前,很多人为这首诗吵翻了天。原诗如下: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

真的,很白很白

非常白

非常非常十分白

极其白

贼白

简直白死了

啊——

很多人被这首诗激怒了,认为这不叫诗,是口水话。

最后还用了一个中学语文课本里常常出现的抒情句段:“啊——”真是让人受不了,白云白啊白的,那么白,极其白,贼白,实在太白话了,但又有些隐约的特别意思在里面,起码似曾相识。我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常常读到很多类似的无意义抒情呢?

很多人对诗有一种固定的认识,例如要具有抒情性,要有美,还要和谐,要符合伦理道德,等等。但是,这首诗既不美又不和谐,却偏偏采用“抒情”方式来表达。在正常的理解中,抒情、赞美要面对美好的事物,例如鲜花等。但是,你面对牛粪就不能、也不应该赞美。或许白云应该被赞美,但是不应该被人用这种不美的词赞美。“贼白”什么的,实在是让很多人感到不舒服。而且,翻来覆去,说的是什么?是“白”。白云的白,有什么好说的?通常来说,人们说白云,都会比喻,比喻成棉花,或者棉花糖。可是,乌青不比喻,他简单粗暴,很像某些广告。也可以说,他运用了广告语体那种方式来写诗,很无理。他破坏了人们对诗的原有认知,让人非常不习惯,非常不舒服。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叫不叫诗,大家还可以继续争论。在这里,我不会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希望大家在互动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升自己的认知。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首诗。但,是不是好诗,或者说,引起众怒的诗能不能存在?诗人这样粗暴地切入表达,有没有道理?这些都可以再深入地讨论。

二、碎片化时代的写作

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们每天打开微信微博,都会读到无数碎片化知识,获得海量的碎片化经验——每天发生太多的事情了!但是,昨天发生了什么事?前天发生了什么事?三天前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我问大家,可能都想不起来了。上周一发生了什么事?得上网搜索才知道。

为什么你会忘记?是因为人脑有一种过滤和沉淀的机制,会定期把那些无用的信息删除,保留有用的信息。这可能是先民在生存竞争中进化出来的特殊能力。人们无须处理遇到的所有信息,只需处理紧急的、重要的信息。这样,那些不重要的信息,就被删除了。不然,三磅重(约1.36千克)的人脑,就要发热而过载了。

这些信息很快就会被忘记,是因为对你的人生没有价值。有价值的信息,人们就会记住它,甚至会反复地回忆它——以自己的脑袋硬记,或者写在本子上,记在网络记事本上,如果是热爱写作的人,还会写成散文、小说、诗歌。

有些重大的事件,我们会记住它。

我记住了人工智能AlphaGo战胜李世石这件事,是因为它对人类很重要,可能是人工智能进化的关键节点。恰好,我又看了很多人工智能相关的书,很关心这个问题。这个信息对我来说,就变得很重要了。而又因为我在课堂上把它重新表达了,我的记忆会进一步加深。两者组合在一起,现在开始,就构成了我人生中的一段特殊经验。如果我把它写下来,会在写作过程中整理各种信息,增加或者删除,而记得更加清楚。这样反复三次以上的记忆练习,让我一个月过去了还能记住这件事情,但更多的细节我可能会逐步忘记。但如果我把这件事情作为一个研究和思考对象,写成一篇文章呢?它就变成了一个长记忆。

写作本身是一种复杂的表达,是人们对社会的一次再认识。你要先收集资料,判断哪些是有效的资料,哪些是无效的资料,然后进行筛选,哪些可以进入文章,哪些忍痛舍去。一般来说,写文章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材料是一种辅助的论证手段。不能有效地提升论证说服力的材料都可以删掉,从而使得你的文章更加紧凑,更有逻辑,说服力更强。

今天我要布置作业,请你们写一篇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文章。

这种文章怎么写?你们先要去找资料,不仅要搜新闻,最好读几篇专家写的文章、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访谈,阅读并消化相关的知识。比如,AlphaGo是怎么出来的?五个月前它战胜了什么人?它为什么能战胜这么多围棋高手?是新算法的胜利吗?我读到的文章说,AlphaGo不以海量知识作为预存条件,而是像人类棋手那样,从无到有,一边学一边提高——它每跟围棋高手下一盘棋,都会提高自己的围棋能力。这可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划时代事件。围绕着这件事,人们写了大量的文章。有些文章知识含量高,有些纯粹是胡扯。在阅读不同文章时,我们还要学会判断这些文章的价值,文章中提到的资料能不能采用,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现成的各种观点,都可以用来进行分析和表达。例如,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会不会危害人类?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人类社会?人工智能是否是人类的升级,而非人类的终结?等等。这样,我们的知识就丰富了,我们如同虹吸管一样在吸取知识,而且是围绕着写作而构成的活性的知识。

听说有个天才少年制造了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其学习方式与AlphaGo很相似。他去拜访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总裁艾隆·马斯克。艾隆·马斯克见他之后也很欣赏他,说你到我们公司来工作吧。但天才少年面对亿万富豪的邀请却不为所动。他回答说,特斯拉公司对于自动驾驶的思考方式太low了。他告别艾隆·马斯克,回家自己买了一辆车,把车拆了,装上六个传感器、八个摄像头,编写了自动驾驶程序。这个程序跟AlphaGo的思路是一样的,不断学习,不断升级。刚开始激活时,它像一个婴儿,几乎什么技能也不会。随着驾驶里程不断增加、各种相关资料不断载入,它持续学习积累,数据越来越丰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驾驶时间,把不同驾驶者的驾驶经验录入、分析、判断,自动驾驶软件不间断地提升和完善,最终,一个有高度自主驾驶能力的人工智能可能会诞生在这辆人工组装的自动驾驶汽车上。设想一下,假如这位天才少年把他的自动驾驶软件放到网上联机,每位登录的驾驶员都可以把自己的驾驶记录上传,这个驾驶软件就会积累海量资料,而构成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从Google百万小时测试自动驾驶汽车到特斯拉汽车不断升级自动驾驶系统,电脑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已经证实远超人类驾驶员了。自动汽车上路,不是一个遥远的不着边际的事情,而可能是最近几年内就会出现的“新事物”。

生活在这个年代,新事物会越来越多,出现得越来越快。

这是互联网时代对科技、对人类自我提升的新认知方式。

过去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方式。

以前,一部百科全书的修订,可能要持续五年十年。很多专家闭关,不断地修订、不断地印刷,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修订成一部权威的辞典。而现在网络上的维基百科,已实现随时随地在线修订。一旦完善其修订方式,知识更新每时每刻每秒都会出现。这样,传统的那种印制装订得厚厚的、封闭性的大辞典,就被现在网络上开放式的、一刻不停地在长大的大辞典所代替。而且,因为互联网是基于分享和合作机制,可以调用全世界几乎所有人(志愿者、专家)的热情来反复修改,反复提升,反复验证,而使得原本人们担心“不可靠”的维基百科,成为与《大英百科全书》一样可靠的在线智能辞典。这种可靠度,得到过人们组织的专家的检验证实。

在AlphaGo和自动驾驶软件之后,人工智能有了自动学习的能力,这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突破之一。

要写一篇关于人工智能战胜李世石的文章,我们就要在网络上收集各种资料,再把这些资料整合在一起,但是最后形成文章的,不会是材料的堆砌,而是再认识过程。形成再认识、再表达之后,我们就会变成一个好的写作者。 nzscLAbjMW0tE7qHIRBQR31LykzQaj1xP30LsBYBBIvfMxgwH2rRDhjOpj0M7aH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