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B2B平台)横空出世,他们把各行业的买卖供求信息经过审核加工后发布到网上,以摄合商家之间进行自由贸易。当时,B2B思想属于马云首创,他将中国黄页的静态宣传信息转化成了动态的商贸信息。
拼命地演讲与疯狂地呐喊
很多人怀疑这种模式有很大的漏洞,因为网站平台帮助企业对接贸易,在对接完成之后,就与阿里巴巴没瓜葛了,网站就被彻底架空了。但是马云深信这种模式不会失败,因为它能实现一站式供求对接,为企业节约交易成本,为客户创造价值。
创办阿里巴巴后,马云开始宣传阿里巴巴B2B思想。他十分热衷参加全球各地的商业论坛,只是为了发表一场近乎疯狂的演讲。当时,马云在一月之内可以去3趟欧洲,在一周之内可以跑7个国家。在BBC直播间、国外媒体记者前,在麻省理工学院、沃顿商学院、哈佛大学,在世界经济论坛、亚洲商业协会,都留下了马云的足迹和经久不衰的演讲。
当时,马云激情万丈、信心十足地呐喊着:“B2B模式最终将改变全球几千万商人的生意方式,从而改变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
虽然马云坚信B2B模式的美好未来,但是鼓吹和呐喊带来不了现金流,很快阿里巴巴就没钱可烧了。1999年2月21日,“十八罗汉”被马云“洗脑”后,东拼西凑凑够了50万元创办了阿里巴巴。马云对他们说:“你们一定要用闲钱投资,不允许借钱,因为失败的可能性极大。”当时,在阿里巴巴上线后,经营成本激增,雇佣人手、服务器空间租赁、购买域名、网站升级开发与维护都需要钱,马云敲算盘一算阿里巴巴离破产仅有10个月。如果阿里巴巴在10个月之内不能顺利获得风险投资的话,他们将落入凶险洞窟,无法自拔。
图6 马云坚信B2B模式
让马云没有想到的是,就在阿里巴巴维持到第七八个月的时候,50万元就烧完了,阿里巴巴提前几个月进入了破产的边缘。这时,不坚持的话将一无所有,只要坚持才有翻本的机会。为了坚持下去,马云只好四处借钱给员工发工资。马云说:“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让你的员工为了你而工作,应该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或者使命,或者是为一个理想去工作,绝对不要因为领导者的人格魅力而工作。四个月不发工资不是魅力,是领导者的耻辱,你每次要判断怎么样让员工永远有工资发。”
“好事”的美国媒体
就在马云惆怅难耐,苦寻资金时,一个转机出现了。1999年8月美国的国际媒体《商业周刊》派遣记者来到杭州,说要采访马云这位“B2B之父”。当时,马云被现金流断裂所困,看着自己办公室这点条件,还有发不出工资的窘迫,哪里有心情接受什么外媒采访,正所谓“家丑不宜外扬”。
在被马云拒绝采访后,没想到,“好事”的美国媒体来劲了。《商业周刊》的记者又找外交部,又找浙江省外办,动用一些政府力量给马云施加压力,这才说服了马云接受自己的采访。为了以防万一,马云还给《商业周刊》提出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可以来阿里巴巴采访他本人,但是绝对不能把文章发表出去。
“历经磨难”的《商业周刊》的记者兴致勃勃地前往阿里巴巴,当他们在杭州湖畔花园一个居民区住宅里找到阿里巴巴时,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这个全球首创B2B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公司面积不大,在住宅里挤着超过20个员工,地上到处都是铺开的床单,空气里还弥漫着鞋袜的异味。
在采访中,马云向记者吐露:中国市场正处培育期,未来B2B商业模式将改变中国,改变世界。采访结束后,马云再三叮嘱不要发表他的专访文章,权当像朋友一样聊天就算了。《商业周刊》的记者回去之后,将马云的要求传达给了主编大人,当时的主编大人认为马云是一位真诚的企业家,前途无量,经过再三思虑,决定还是将此次的专访内容发表出来。
《商业周刊》对马云的专访文章出来后,国内外的政府官员、制造业、通讯业、金融业等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都开始关注阿里巴巴,关注马云,《福布斯》、《财富》等国外媒体也争相解读、扩散传播。结果阿里巴巴的点击量和影响力不断增加,如“阿波罗登月飞船”一样声名鹊起。
随后,风险投资主动找上门来。1999年10月,由高盛公司牵头,美国、亚洲、欧洲多家一流的基金公司共同参与,向阿里巴巴投入高达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这笔投资是阿里巴巴发展的“天使基金”(对企业种子期的风险投资)。后来很多人再想投资阿里巴巴,但是马云却说:“现在我不需要太多钱。”
坚守信念,反省自己,超越自我,这是马云的自我救赎的过程。马云在与80后面对面交流时说:“我是经常怀疑自己的,我怀疑自己但不怀疑信念。阿里巴巴成立时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是我们的信念。这个信念没有错,但是我做得对不对、是不是按照这个路,我不断怀疑自己,然后不断地拷问自己。”马云坚信B2B模式没有错,因为它可以减少交易成本,“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关键就在于坚持、反省,再坚持、再反省、再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