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霍州署大堂

霍州鼓楼东街路北还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古建筑群——霍州署,即历代霍州官府衙门所在地。相传霍州署最早源自于隋朝大将宋老生的幕府,唐朝时,尉迟敬德将其改建为帅府行辕,自那时起1300多年来,一直是当地衙署所在地,也正因此才得以保留到今天。唐代以来的州署占地广袤,规模庞大,可惜于元代大德七年(1303)的河东大地震中毁于一旦。第二年即进行了逐步重建,后来明清两朝也不断修缮增补,虽总面积有所增减,但主体的中路建筑大部分幸存至今,甚至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这里仍是当地政府部门的办公场所,完全腾退大修是2011年前后的事了。

虽然现在霍州署修缮一新,庞大而完整,但最核心也最宝贵的古建筑却非大堂莫属,这里既是州署内规格最高体量最庞大的建筑,也是现存年代最古老的建筑,是州署的核心。大堂为元代大德八年(1304)重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悬山顶,体量高巨,跨度宏敞,因采用减柱造,使内部空间得到了最有效的释放。粗大的梁栿和敦实而稀少的内外柱都充满着阳刚的力量,这些巨硕之材势若千钧,仅以几点的连接托举就撑起了壮观雄伟的厅堂,虽看起来好似临界点上的骨牌般危急,却七百年来稳如泰山。大堂前还连建有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悬山顶抱厦,同样是粗硕之材的构造,共同的特点是在前檐下都架设有一根粗硕的额枋,而额枋上的斗栱都均匀排布,并不与下边的柱头相对应。这种超粗的额枋实际令柱间跨度大增,减少柱子的数量,也弱化了斗栱与柱子相依托的承重功能,此形式的构造在元代以前是没有的。

山西省霍州署大堂

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先生一路考察晋汾古建筑,在霍州署首次遇到这样的元代木构,深感奇异,他们写到“在霍县县政府的大堂的结构上,我们得见到滑稽绝伦的建筑独例。大堂前有抱厦,面阔三间。当心间阔而梢间稍狭,四柱之上,以极小的阑额相联,其上却托着一整根极大的普拍枋,将中国建筑传统的构材权衡完全颠倒。这还不足为奇;最荒谬的是这大普拍枋之上,承托斗栱七朵,朵与朵间都是等距离,而没有一朵是放在任何柱头之上,作者竟将斗栱在结构上之原意义,完全忘却,随便位置。斗栱位置不随立柱安排,除此一例外,唯在以善于作中国式建筑自命的慕菲氏所设计的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得又见之。”最后还加了一句“做法及权衡,古今所无,年代殊难断定。”

梁林两位先生所处时代交通不变,资讯不畅,限制了他们对不同地域古建筑的了解,实际上这种用材巨大,稍加修整即行使用,并且斗栱不与柱头对应的做法,是山西南部及与陕西、河南相邻地区元代建筑的特色,许多建筑的大额枋几乎就是一株巨树去掉根冠后,直接架设上柱子,一改宋金以来建筑的严谨和规范做法。我猜想或许与元灭金战争中惨烈的屠城和人口大量逃散有关,建筑工匠的大量死亡或流失使这一地区的建筑无法传承旧制,不得已产生了这样新的建筑方式。梁林两位先生局限于时代,今天我们借助了互联网发达的信息和公路、铁路的快捷便利游历了山西更多的地区,知道了这种粗犷不羁的元代建筑是广泛存在的,诸如晋城市大阳镇汤帝庙、高平市河西三嵕庙、芮城城隍庙等可以轻易列出许多尚存的实例,因此也更有感于两位先生当年寻访的艰辛和求索的宝贵。 +eg84p+4YHWirnzwxiPr5IZZVL9Cn7d9fPksk4sHCLJbio24iJdRElQ3rJioLc+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