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与否的反映。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但不同于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则是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需要是人的情绪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当客观事物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如考试取得好成绩会兴高采烈,得到梦寐以求的爱情会激动不已;反之,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会使人产生消极的情绪,如失去亲人会悲痛欲绝,遇到危险会紧张恐惧,恋爱受挫会失望悲伤等。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生理需要又有社会需要,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涉及方方面面,因而就会产生复杂多样的情绪。
可以说,情绪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晴雨表。
喜是一种愉快、高兴的情绪,由于需要的满足有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可不再为之操劳、奔波和烦心,因而安宁、愉快、喜悦的心情便自然流露出来。此外,人的情绪还明显受到个性倾向的制约。凡与人的需要、兴趣、理想、信念相符合的事物都会产生愉快、满足和喜悦的情绪和情感,表现出欢迎、接纳的态度;反之,则会产生失望、不安、厌恶等不良情绪并拒绝、抵制与此相关的事物。人为了生存除了必须得到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外,还需要精神生活条件,如学习、劳动、文化娱乐、贡献等。因此,凡“需要”能够得到满足时,人就会表现出喜悦的情绪。
如果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无法得到,就必然会影响生存和生活,也就会引起心理的波动而产生愁、忧、怒以及失望、不安、惧怕等情绪反应。因为人是社会性的高级生物,所以社会性的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将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
《红楼梦》中,林黛玉虽寄人篱下,免不了敏感多疑,但她对宝玉痴心一片,期望得到宝玉的爱,希望能与宝玉成亲。一天,她无意中听到丫头雪雁在与紫鹃说悄悄话,雪雁轻轻告诉紫鹃“宝玉定亲了”。听罢,黛玉便感到头晕目眩,脸色苍白,好像被谁掷在大海里一般,跌跌撞撞回到了潇湘馆,从此一病不起,一日重似一日,太医治疗,全无效果。又一天,黛玉在昏睡中又听得雪雁与侍书在门外闲聊,说的又是宝玉的亲事,她俩说,宝玉没有定亲,老太太心里已经有了人了,这个人是“亲上加亲,就在园中住着”。黛玉心里寻思,这个“亲上加亲,就在园中住着”的人,莫不是自己吧,顿时心神觉得清爽了许多,病竟渐渐地好了。黛玉这一前一后截然不同的状态,正是情感需要满足与否的情绪反应。
由此可见,情绪由人的需要而定,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反之,人的需要一旦无法得到满足,便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