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贵州讲学,提倡知行合一

王阳明被贬到龙场的遭遇极其坎坷,一般人常常会因个人生活境遇的巨大落差而感到心灰意冷,也会很难适应当地恶劣的生活环境。但是,王阳明在逆境中就显示出了他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王阳明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即使身处逆境,也没有放弃自己想要做圣贤的宏伟理想。而这件看似失意的事情,也被他经营得有声有色,充满了生机。不仅如此,他的学问也在这个时期远离了繁华、喧嚣得以沉静下来。

王阳明在龙场适应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在当地讲学。与此同时,一些读书人也不远千里,来到贵州追随他。这使得王阳明大为兴奋,他太需要和弟子们一起讲学,来畅谈自己的感悟。

于是,他经常和弟子们一起跋山涉水来体悟当地的实际生活状况,也经常和弟子们一起到农田里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弟子们也经常会被恩师的这种乐观、执着的心境所感染,更加敬重他的为人。

“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缅怀风沂兴,千载相为谋。”这也是王阳明当时的潇洒写照。王阳明在内心里非常希望这些弟子也能够不被物质生活的安逸和奢华所诱惑,不管外在的物质环境是优越还是贫寒,都能够保持住内心的宁静和对治学的孜孜不倦。遗憾的是,真正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毕竟是寥寥无几。

王阳明在龙场讲学、悟道的事情已经传播得相当远。当时的很多读书人都希望能够与他当面切磋,相互交流。在正德四年(1509)的一天,贵州提学副使席书来到了龙场,他慕名前来,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朱陆异同”,希望王阳明能够就此问题做出回答。

这里所说的朱是指朱熹,陆是指陆九渊,这两位都是南宋时候的大思想家,但二人之间的思想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个问题也是后世的读书人非常希望能够得到解释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王阳明当然不可能没有考虑过,他已经有自己的观点了。但是,当有人专门就此进行请教的时候,王阳明并没有直接给予明确的回答。而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将自己的见解称为“知行合一”。初次听到这个观点,席书并没有马上信服,而是带着狐疑返回。回去之后,他对此观点进行彻夜反思,有所感悟之后再来请教。如此经过几个回合后,终于意识到了这个观点的精髓所在,兴奋之情难以掩饰,对王阳明的敬重也是与日俱增。为此,他特地邀请王阳明到贵阳书院讲学,想着能够把他的学问传播给书院里的读书人,王阳明欣然应允。

王阳明在龙场适应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在当地讲学。

正德四年(1509),王阳明到贵阳书院讲课,前后将近有一年的时间。王阳明的这一举动在《明史》中有记载,并认为他的讲学达到了“贵州士始知学”的境界,这无疑是对王阳明的赞誉和褒奖。王阳明在贵州书院所讲的正是当初他在龙场悟出的思想,即“知行合一”的学说。 64ij+yvLijGa3/fK95lwBCPf6Grbv/jHuObYqTYIExgibuWxeCdNXZpyr+HWfE8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