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落第的苦闷

拜访娄谅,使王阳明受益匪浅,尤其是萦绕在他头脑中很久的问题,即“如何才能成为圣贤”,得到了解答和贯通。在经过娄谅的点拨之后,王阳明如醍醐灌顶,心中顿时明亮了。

弘治三年(1490),竹轩公王伦去世,祖父的死对于王阳明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打击,王阳明同祖父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甚至在他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很多王伦的影子。

在家人的劝慰下,王阳明逐渐平复了心情,并且开始认真准备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明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以宋儒朱熹等人对四书五经的解释为据进行阐释,有了之前对朱子学说的研习,这种论说方式对于王阳明来说可谓得心应手。

而后不日,王华回老家守丧,顺便给家族里的子孙们讲经解义,应对科举。王阳明便也随大家一起上课,背诵教材内容。闲暇之时,几位王家子弟相互切磋,但都以王阳明的功力为最深厚,大家都惊呼:“彼已游心于举业之外,吾辈不及也!”

在日渐刻苦的学习中,渐渐地,王阳明的变化越来越大,昔日那个性格开朗、活泼的人,变得一本正经,整日里端坐学习。大家在一起研讨的时候,他除了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外就没有多余的话了。大家纷纷询问原因,王阳明解释道,他十分后悔过去太过于放任自己,所以从今以后要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内敛、谨慎,不轻易动容。

弘治五年(1492)秋天,科举考试结果见分晓,二十一岁的王阳明在浙江乡试中中了举人。之后,按照当时的定制,他得到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不幸的是,王阳明落榜了。

这个时候,父亲王华晋升为右春坊右谕德,招来一些阿谀奉承之人。在登门道喜的同时,大家对王阳明的落榜表示遗憾,安慰他下次科举考试肯定能够像父亲一样高中状元。王阳明倒也显得非常豁达,不太在意这次考试的结果,却引来了旁人的闲话,认为他目中无人。

设立科举的本意,是求得圣人之道和朝政之势的有机结合。但是明朝末期,学术与政治从来都是不能两相融合的。这也使得王阳明纵有一身的抱负和学问,也无法在仕途上迈出第一步。

而且,王阳明成名过早,锋芒毕露,这样的人不是当权者所喜爱的。王阳明一再流露才华,非但没有为他走上仕途加分,反而成了绊脚石。

三年后,王阳明第二次参加会试,再次落榜。一些嚼舌根的人道出了他落榜本质所在:“此子如中第,目中不会有我辈矣。”

所以,虽然这次会试落第是因为那场至今仍然扑朔迷离的“会试泄题案”。但落榜还是说明了王阳明从政的日子还未到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王阳明在左冲右突、反反复复中磨炼。尽管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应该以落第为耻,但是王阳明却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考取功名,落榜是正常的事,不需要对此过分在意。

话虽如此,但从小未经受挫折的王阳明依然感到有些心灰意冷,他回到了老家,组织了一个龙泉山诗社。 EabcJ6uV39489uxAD3GD/TkSJ6m9rgeNgbs5F/mn5xiLQtDkXiefol6JWfcSuCS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