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英语课堂环境的学科背景

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于不同学科间的相互关联,互相渗透,并在关联、渗透和促进中产生新的相关学科。课堂环境从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开始,就显示出多学科交叉的性质,当将其融入英语教学的学科背景时,其主体是课堂中进行英语教学的师生,环境是指围绕着英语课堂这个特定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英语教学开展、质量和效果的各种社会的与心理的因素的总和。从中可以提炼出英语教学、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关键语,能窥视出英语课堂环境所涉及的学科背景必然有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为确定其学科地位,必然要在其发展中不断引用和借助相关学科理论来修正和完善自己。

一、教育学学科背景

(一)什么是教育学

日本学者田清武雄说:“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这就是教育学。”苏联教育家斯皮库诺夫说:“教育学是关于专门组织的、有目的的和系统的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是关于教育、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科学。”美国学者亨德森说:“教育学通常被理解为教的科学和艺术。”从词源来看,教育学(Pedagogy)一词是从希腊语Pedagogue(意为教仆)派生而来的。在古希腊,把照料、陪送年幼奴隶主子弟来往于学校,并帮助他们携带学习用品的奴隶称为教仆。可见,教育学就是如何照管儿童的学问。在中国,无论是教育工具书还是教科书,对教育学的定义几乎是一致的,即教育学(Pedagogy)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英语课堂环境的教育学学科背景

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英语教学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因此,课堂环境应该被认为是教学活动必须凭借而不能摆脱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育科学学科体系中,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师与学生、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李秉德先生将教学环境作为教学活动七要素之一,在其专著中专门设立单章论述,并将教学活动七要素之间的关系列于图1-3中。

图1-3 教学诸要素关系示意图

图1-3试图说明:教学的最终任务是要达成教学目的,而教学目的是否达成最终要从学生的身上来体现。以英语教学为例,在一堂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还要通过课程和方法的中介,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还要从学生方面反馈信息来进行判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环境都会对教师和学生产生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同时教师和学生也会对环境发生反作用。重要的是,教师应该设法控制或适应环境,使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有利的影响。

裴娣娜从教学生态环境视角出发,在其专著中专章论述了教学活动、教学效率和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她认为,教学生态环境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的教学环境反映在教学活动的社会制约和社会功能上,具体表现在教学活动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教学活动的中观环境反映在教学活动与学校内容各要素的关系上,包括物质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教学活动的微观环境指教学活动内各要素构成的系统,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要素。从裴娣娜的论述中,可以隐约地看到她对教学生态环境分类与本书关于课堂环境三个层次的定义在内涵上是非常接近的。裴娣娜认为,教学生态环境的三个层次之间相互交错、相互影响,结构复杂,并且非泾渭分明,并用图1-4来形象地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英语课堂环境就必定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之一,教育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也必然适用于课堂环境研究。英语课堂环境是以教育活动这一实践形态为对象的,运用了教育学的某种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如教学论。上述两位学者有关课堂环境与教学活动关系的论述,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较为清晰地阐述了课堂环境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为开展英语课堂环境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支撑。

图1-4 教学生态环境三层次关系示意图

二、心理学学科背景

(一)什么是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James)指出:“心理学是关于心理生活的科学;它既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又研究这些现象产生的条件……所说的现象就是人们称之为情感、欲望、认知、推理、决定等一类的东西。”《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说:“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从词源来看,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原始人认为人的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终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mind),心理学是对心灵的研究,或称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19世纪初叶,心理学脱离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目前无论是教育工具书还是教科书,对心理学的定义几乎是一致的,即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活动和适应环境的行为之间相互作用,心理学通过探讨人的心理活动对其做出科学解释,通过对行为的观察,调节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学属于中间科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二)英语课堂环境的心理学学科背景

课堂环境研究的源起与心理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心理科学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20世纪几位西方心理学家在做儿童价值观和儿童诚实品格的心理学实验时,无意中发现儿童的品行与环境有关,儿童在一些环境下有欺骗或撒谎行为,而在另外一些环境下则不会有。语言的习得与使用是一种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语言学习的深层目的是促进智力发展。课堂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客观事实。对于语言习得者来说,课堂环境是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它制约着学生的心智活动的展开,影响着他们心理认知的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课堂环境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反应过程。学生在受到课堂环境的激发后,通过积极的心理活动接受外部影响。可以说,学生在英语课堂环境中的每一种活动总是会涉及心理现象,课堂环境中许多研究内容同样也是心理学关注的内容,如英语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习态度;英语课堂环境与师生互动、学生发展;英语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业倦怠等。

课堂环境研究中的许多基础理论来源于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勒温提出的心理动力场论开启了课堂环境研究的理论先河。著名课堂环境学者弗雷泽认为,勒温在心理动力场方面做的创造性工作为人们研究课堂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勒温对课堂环境研究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认识到环境与个体间的互动关系是人的行为的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后,人格心理学派的默里又提出了需要压力的互动模型。社会心理学派的盖哲尔和谢伦构建了课堂社会体系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穆斯提出课堂三方面结构理论,这些心理学理论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课堂环境理论体系。课堂环境沿用了心理学常用的一些研究方法。课堂环境研究遵循了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和发展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经常运用的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也是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在早期的课堂环境研究中,定量研究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些研究工具的设计与开发,数据收集与处理、结果的讨论与表述都借助了心理学成熟的研究范式。

综上可知,课堂环境研究具有鲜明的心理学学科特点,只不过课堂环境研究把环境和行为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比其他心理学领域更加注重应用,研究大多是非实验室研究,研究时的观察方法也有所不同而已。

三、语言学学科背景

(一)语言学的基本定义

语言学通常被定义为研究语言的科学,或对语言的科学研究,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激动人心的领域。

但是,对语言学是否是科学曾经存在过争论。尤其是语言学刚刚以科学的身份出现时。现在争论早已没有,语言学已牢牢树立起作为社会科学一个主要分支的地位。作为被认可的学科,语言学是拥有无限探索潜力的一片领域,是一门精深的“行业”,每年都产生大量的专著、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它所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专门期刊,如《语言》 《语言学杂志》《应用语言学》等和定期的学术会议上都有体现。

有了前面的讨论,语言学突飞猛进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语言对个人是如此重要,对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是如此关键,它本身在结构上又是如此深奥复杂,所以必定会吸引大量理性的关注。这种关注必然促进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研究(如语音治疗、教育、翻译方法和许多更具有实用性的需求),语言学的探讨注定在学术和经济上都受到欢迎。

语言学同样是具有理论重要性的一门学科。比如,索绪尔(Saussure)提出的结构主义已经影响了文学研究和社会研究等相关的社会科学。中国对语言的研究有很悠久的历史,但要实现突破,当代语言学家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作为一门科学,语言学现在已经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方法和分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语料库语言学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认识到直觉和语料有各自的优势,所以关于直觉和语料的争论已经平息。莱昂斯在20世纪70年代指出语言学是经验主义的,而不是靠猜想或直觉,他预见到:语言学研究须依靠由观察和试验得到的各种数据进行。

(二)英语课堂环境的语言学学科背景

英语课是国内中小学阶段的必修课。英语学习经常被称为二语习得。“二语(第二语言)”一般指人们在习得了母语(第一语言)后所学的语言。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科学、系统地研究人们在习得了母语后是如何学会第二语言的学科。笼统地说,在某种意义上与研究母语习得一样,二语习得研究主要研究二语习得的本质、习得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不同的是,它还要研究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的本质、习得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异同。英语课堂环境,严格地说是一种二语习得环境,学习者在自己母语社会环境下学习目标语(如在中国、日本等国家学习英语),这一般习称为外语。故此,二语习得理论在中国也被称为外语教学理论。

国外一些知名语言学家对于语言学、二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环境之间的关系早有论述。美国南加州大学的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其论著中曾提到“二语教学中必然涉及语言及语言习得的环境因素”,为增强语言环境意识和对语言环境因素进行揭示提供了启示。20世纪80年代,交际教学法兴起,交际教学法在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大量普及,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开始考虑把语言的交际功能与社会背景相联系,于是教师开始根据学生所在的课堂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虚拟出不同交际情景。近十几年来,二语研究领域深受巴赫金、维果斯基等思想家的影响,开始重新审视语言的本质及其与社会文化、语言习得、教育等的关系,形成了社会认知主义取向二语习得理论。该取向的二语习得理论更加关注教学或学习环境、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及其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对二语学习的影响。随着语言学研究范围的拓展,课堂环境逐步成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根据语言学的研究任务要求,课堂环境成为解释甚至验证语言学理论结果并使其与语言教师和语言学习者紧密相连的纽带,特别是二语习得理论出现了一些新的转向,为英语课堂环境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外语教学理论支撑。上述这些内容都为英语课堂环境研究披上了鲜明的语言学研究外衣。

四、社会学学科背景

(一)社会学的基本定义

“社会学”一词,其法语是sociologie,英语是sociology。它们的前半部分词源于拉丁语的soietas(意为社会)或socius(意为社会中的人),后半部分词源于希腊语的logos(意为学院、学说、科学),两部分合起来,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学就是关于社会的科学。1838年,法国著名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的论著《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出版,标志着社会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孔德也因此成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定义,目前争论很多,学术界至少有几十种不同表述:①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的科学;②社会学是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或社会行动的科学;③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④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和群体生活的科学;⑤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过程的科学;⑥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和功能的科学;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科学;等等。这些定义都紧紧围绕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只是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有的将社会作为出发点,有的将个人作为出发点,有的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作为出发点。社会学诞生后经历了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综合性、应用等社会科学演变的过程。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和特殊性,使社会科学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它教会人们用一种新的视野和角度来看待人们终其一生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看待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社会和个人问题。

(二)英语课堂环境的社会学学科背景

“语言是社会现实”反映了语言本质的环境特征,语言产生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目前中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班级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的人,班级是社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班级课堂教学应用于结合人的社会属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人的发展需要。最早将班级明确作为一种社会体系进行分析的是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而将这一概念具体化并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探讨班级社会行为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盖哲尔和谢伦。无论是社会学还是社会心理学都非常重视在社会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上分析问题,都很重视个体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的主客观原因,都相互倚重对方的研究成果。英语课堂环境恰恰适应了社会学的研究任务要求,成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而社会学的不断发展也为英语课堂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研究内容和新的理论体系支撑。人们承认语言的社会属性、班级的社会属性,就必然要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就要在充分考虑国情、校情、班情的基础上,以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依托,不断探索在特定的语言课堂环境中如何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人的价值观等情感能力得以全面表现并协调发展,增强语言教学的社会群体意识,从而实现基础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一门学科的建立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范式和相应的理论体系。课堂环境研究,特别是英语课堂环境,其研究对象、内容与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和社会学相交叉,其研究方法与上述学科共通之处大于相异之处,其理论体系也正处于从上述学科分化出来的过程之中。因此,课堂环境研究具有多学科的背景,但其独立的学科性质仍有待于后来者不断加以完善和巩固。 5iZ1crL/U0wgS1P8UppvsQH2qUvVbjpwap++apzUt00aIsbM7Jfwu6Al8lZSIdU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