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婴儿期(1岁以前)

这里的1岁并不是生理年龄的1岁,而是代表孩子可以走路的年龄,通常是1岁左右。也就是把孩子可以独立行走作为这个阶段与此后阶段的分界线。严格意义来说,从受精卵的形成开始,便是一个人的生命之初。因此,这一阶段包括从受精卵的形成到孩子能够独立行走。

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具有胎教意识,认识到对孩子的培养不是从孩子出生开始,而是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很多的胎教观点都是从生理层面告诉父母,怎样对胎儿更有利:告诉你远离辐射、噪声等环境,避免吃什么,以及多吃什么更有利于胎儿健康成长。在这里,我更多地想说说孕期妈妈的情绪对胎儿的影响。

已有研究证明,怀孕期间,妈妈的情绪能够影响到胎儿,特别是负面情绪。因为妈妈情绪变化而产生的内分泌和血液成分的变化会通过脐带传输给胎儿。怀孕本身会导致妈妈活动和人际交往减少,造成生活的改变,同时孕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对孕期妈妈的影响,导致孕期妈妈情绪比较敏感,容易情绪化,而夫妻关系会极大地影响孕期妈妈的情绪。因此,怀孕期间,夫妻关系的质量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孕期妈妈的最重要支持来自孩子爸爸,如果怀孕期间孩子爸爸不能给予孕期妈妈多一些理解、支持和陪伴,孕期妈妈更容易处于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到胎儿。胎教一般将注意力集中在妈妈身上,不论是饮食、情绪等,都强调作用于妈妈去促进胎儿健康成长,而忽视爸爸的作用。这里,我想特别提出“爸爸胎教观”!

爸爸胎教观

怀孕对爸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需要适应妻子因为怀孕而出现的变化!我们经常听到“产前抑郁”“产后抑郁”,孕期妈妈对自己因怀孕而出现的容易情绪化感受比较明显,但爸爸对妈妈因怀孕而出现的变化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感受明显!爸爸毕竟不像妈妈,身体里有个小东西时刻提醒自己已经怀孕,也就容易把自己的变化归结为由怀孕引起!爸爸只是在认识上添加了“准爸爸”的称号,日常工作生活、人际交往活动照常!但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妻子容易发脾气,猜疑也变多,才感受到妻子变化较大!于是,爸爸也体验到怀孕对家庭的影响了!

怀孕对家庭的影响需要全部的家庭成员进行调整来适应。

孩子爸爸对于胎教的意义在于:通过调整自己来适应妻子怀孕对整个家庭带来的影响,在孕期给予孩子妈妈更多的陪伴和支持,维系孕期妈妈良好的心情,间接有助于胎儿健康。前面提到过,怀孕会导致孕期妈妈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减少,情感交流和沟通的对象大大减少,将增强妈妈对爸爸的依靠——这期间,孩子爸爸是妈妈的最主要情感交流对象,因而爸爸对妈妈的情绪影响也更为突出。同时,孕期妈妈由于怀孕带来的生活变化和激素作用的生理变化,容易出现情绪波动,需要爸爸对妈妈保持更大的理解和包容。身为准爸爸,还需要认识到一点:怀孕期间,准妈妈会变得敏感、多疑,比如回家晚了,哪怕已经提前告知过要加班或是有应酬之类的事,可能还是会招来准妈妈类似“是不是和哪个美女约会去了”的质问,然后解释仍然无法让准妈妈释怀,无法减轻准妈妈的怀疑,甚至会加重准妈妈的疑心!对于准爸爸来说,辛苦一天回到家,面对的反而是妻子的抱怨和怀疑,也容易变得不耐烦,升级为吵架!对待这种情况,准爸爸需要明白:孕期妈妈的敏感、多疑,并不是妻子对自己的不信任,与怀孕期间女性的不安全感增加有关!而这种不安全感增加,来源于孕期女性普遍存在的遗传天性。

在远古时期,怀孕对女性造成行动的不便,让女性在怀孕期间生存上完全依赖于丈夫。从生物角度来说,“花心”是男人的天性,因为与更多女性发生性关系,繁殖后代,把自身基因传给后代,才更有利于自己在生存竞争中获得优势(关于这点,我会在书中后文详细介绍)!对于女性来说,怀孕期间自己的生存不得不依赖于丈夫,丈夫对自己来说是生存依靠的“唯一”;而丈夫却与更多女性发生性关系,自己对他而言只是“其中之一”!因此,怀孕女性不得不增加对丈夫的关注,对丈夫的言行变得敏感,提防着自己被丈夫抛弃,从而遭遇生存危机!这种行为更有利于女性的生存,从而逐渐成为遗传天性存在于每个女性体内,当女性进入怀孕期便会被激活!对于准爸爸来说,认识到这点就该明白,孕期妈妈的敏感、多疑并不是自己的妻子任性和无理取闹,它存在于每个孕期女性身上!也许有些准爸爸会说,同样是怀孕,有些女人怎么就没有这么多疑?夫妻之间原本的关系质量会影响到准妈妈的不安全感!如果夫妻之间原本感情很好,相互之间非常信任,互相给予对方安全感,会极大降低准妈妈的不安全感;如果夫妻之间原本的信任就不够,怀孕期间这种不信任就可能被放大,在孕期妈妈身上体现!

爸爸如果不能理解、体谅、包容和适应妻子因怀孕而产生的种种变化,会增加夫妻间的矛盾。这对夫妻关系是一种较大考验,良好的夫妻关系才更有利于胎儿成长。怀孕本身就是整个家庭遭遇的一个重大变化。不仅对妈妈,也包括对爸爸。但因为对妈妈的影响更为显著,让我们容易忽视怀孕产生的对爸爸的影响。对爸爸而言,怀孕期间需要对妻子包容,包容,再包容!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但爸爸应该想想:孩子是夫妻共同的孩子,妈妈因为怀孕要挺着个大肚子,十个月的行动不便,还要承受分娩的痛苦,作为爸爸只是多包容妈妈就能得到一个孩子,这点付出不是应该的吗?说得通俗些,总不能付出的时候是一个人付出,有了好处却两个人来分吧?既然孩子是两个人的孩子,爸爸虽不能为孕期妈妈分担怀孕的辛苦,但在工作之余,腾出更多时间来陪伴孕期妈妈,多体谅孕期妈妈,让孕期妈妈在怀孕期间有个好心情,以利于胎儿健康成长,作为准爸爸来说,也是应尽的义务!

有人会说,在中国的当下环境,有很多孕期妈妈是在娘家待产,和孩子爸爸有可能是分离的,那我前面所说就不成立了。我想说明的是,我的观点是从怎样有利于胎儿成长考虑。即使夫妻分离,孕期妈妈在心理上对孩子爸爸依赖的增强仍然存在。因为,一旦新的家庭组成,夫妻在心理上的依赖都会从自己成长的家庭收回,转而依靠组建的“自己的家庭”!因此,从教育的角度而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是怀孕期间夫妻能够生活在一起,并且孩子爸爸能够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妈妈。这对家庭的经济水平有一定要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心理咨询中经常会询问是否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对婴儿身体发育的好处众所周知,但在心理健康工作中询问母乳喂养,难道母乳喂养对人的心理也有影响?答案是肯定的!母乳喂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母乳的营养价值,还在于母乳喂养时母子身体的连接:孩子通过嘴唇的吸吮感受母亲身体的温度,通过嗅觉感受到母亲的气息,母亲手臂的环抱带来被包裹的安全感,这些身体的满足、舒适同母亲记忆在一起,记录到人的内心深处,对母子亲密关系的建立有着极大的助益作用。而良好的母子关系,会让母亲对孩子今后的教育轻松而有效,同时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非常好的良性基础!然而,现实中不少家庭迫于经济压力,在孩子还不适合断奶前,母亲就离开孩子去工作,从教育角度而言,容易给孩子今后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这也提醒父母做好经济准备再生育孩子才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虽然没有做过严格的调查研究,但在我的实际工作中,确实发现那些进入青春期后与父母矛盾极为强烈,并且通过各种努力仍然难以与父母和解,难以修复亲子关系的孩子,通常存在婴儿期与父母分离的经历。这种分离经历造成疏远的亲子关系源于内心深处,深刻而持久。许多父母感受到自己孩子进入青春期出现“亲情淡漠”,大部分只是“叛逆”的一种外在表现,对父母真实深厚的感情藏于内心,不愿表露出来让人知道,以免别人认为自己还很依赖父母,不够“成熟”“独立”!然而,有着婴儿期与父母分离经历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对父母却是真正的“亲情淡漠”,而不是表面的掩饰——因为孩子与父母内在的情感联结,在可以建立的关键成长阶段缺失了,没有建立起足够强度的情感联结!这会极大地削弱父母对青春期孩子的管教力。一旦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基本上是“束手无策”,甚至容易引发父母与孩子间强烈的冲突!

如果婴儿期与父母分离这一隐患导致青春期孩子出现问题,想要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必须修复亲子关系,而这点,难度极大!时光无法倒流,不要到孩子出现问题又难以改变时,才认识到作为父母曾经的不足!我的观点是建议父母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后再生育小孩,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整个家庭的健康发展。我用到“家庭的健康”这个词,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听到,比较陌生,好像家庭都是有生命的,还有健康不健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庭确实有生命,它不是一个个家庭成员的简单组合。一个新的家庭一旦形成,就会有某种无形的力量,以整体的形式对家庭成员个人产生影响。这个观念我会在本书后面继续介绍。

“安全”满足

从孩子出生到可以独立行走,这期间对孩子最重要的发展主题是“安全”。处于子宫内的胎儿,生存环境是一个天然的温箱,能够自动调节以保证胎儿的舒适:渴了、饿了、冷了、热了、胎位不舒服等,都能得到自动调节。当孩子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后,生存环境对他而言发生了巨大变化。渴了、饿了、冷了或是热了、衣物穿戴不舒服等,这些需求可能得不到及时满足。这个环境相比在子宫里的环境很不一样。婴儿还不能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但这种变化会对他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植入人的内心深处,就像在人的内心埋下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会在心灵的土壤成长,对今后的人生——哪怕已经成年,甚至几十岁了——仍能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以往人们大大低估了这个阶段婴儿的能力,新近发展的一些研究技术证明,从出生到能够行走前的婴儿,心智能力已经具备较高的发展水平。在婴儿还不能用言语有效地表达自己前,婴儿的感觉、情绪、记忆已经得到较大发展。感觉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使得婴儿能够接收和存储大量信息,这就意味着婴儿看似“无知”的小脑瓜里,其实已经装着很多东西了,只是由于婴儿的表达方式有限,以及尚不能运用社会通用的方式表达自己(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婴儿在表达,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和理解罢了),使得我们无法知道。

婴儿情绪能力的发展是我特别想强调的,因为这对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记忆能够以情绪的方式存储,称为“情绪记忆”,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婴儿吃过红辣椒,他能够记住辣椒带给他的非常难受的感觉,虽然他还不知道这是辣椒,但是他会记住这是一种红色的小东西——通过视觉、味觉等信息存储——要远离它。孩子长大后可能对红色的小东西都不喜欢,他无法说明为什么,但有不喜欢的情绪。这就属于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一种感受状态存在。由于婴儿的思维能力发展有限,对产生情绪的起因还缺乏正确的理解,导致婴儿的情绪记忆会产生泛化的影响,比如前面提到的红色辣椒例子,可能发展成不喜欢红色小东西,而不仅仅是红色辣椒。类似这样的影响可能对个人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举例来说,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与母亲之间没有建立好亲密关系,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是疏离的,将来成年后进入恋爱和婚姻这样的亲密关系中,可能也容易出现问题——婴儿时的情绪记忆使得只要是亲密关系就容易触发内心深处的疏离感,在亲密关系中保持疏远!因为在婴儿期学习到的是:亲密=疏远!这样的人在意识不到的内心深处有着“疏远是表达亲密的方式”这样的信念。很多人为什么反复出现在恋爱初期关系很好,一旦关系深入发展就矛盾重重,发展到分手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婴儿出生前后环境的巨大改变,以及婴儿自身感觉、情绪、记忆的发展对人一生的重要性,需要父母对婴儿的照料投入极大精力,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假如一个婴儿饿了后,经常要哭很久才能得到哺乳,或是哭得睡着了都没有得到哺乳,会对他今后的人生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前者可能使人形成以一种夸大的方式来获取自身需求满足的行为模式,正如俗话说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因为婴儿时他学会的是只有通过强烈的表达才能满足需求,但这样的行为方式可能给他今后的社会适应带来一定的困扰,比如可能形成“小事化大”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对于这种性格的人,我们通常会认为这人爱计较,却不知这可能是由于他在婴儿时的被抚养经历造成的。后者可能形成一个人不愿表达自身需求的性格,因为婴儿时学会的是表达了也得不到满足,然而不表达就更难满足,造成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满足自身需求,容易抑郁(这里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必然结果)。婴儿的其他需求也有着类似影响。因此,从教育角度而言,父母不要低估婴儿哭叫时,表达某种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的后果。父母会有照顾孩子之外的工作、生活,会感觉累,可能有时对孩子的哭叫难以及时处理。这里也不是要求父母对孩子的每次哭叫都非常及时处理,偶尔出现不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但应避免不及时处理成为“常态”。如果成为“常态”,孩子便会形成记忆,存储进大脑,成为孩子性格和为人处世方式的一部分,造成对今后的持久影响。

前面提到过,从孩子出生到可以独立行走,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发展主题是“安全”。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照料及时,孩子就会感到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是值得信任的。当孩子内心深处有着这样的信念时,他会敢于探索和尝试,做人做事都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姿态,会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如果婴儿期孩子的需求经常得不到满足,他对这个世界就会形成不信任感,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会对其性格的形成及社会适应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影响生活和家庭,将来成年后会需要花很大精力来修复内心深处的这种不安全感。

有过父母经验的人都知道,保持对婴儿的及时照料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但父母把孩子带来这个世界,便有责任给予孩子好的照顾,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同时,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有一个好的将来。不论从哪方面来说,父母在这个阶段辛苦些,给予孩子及时的照料,为孩子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能省去今后很多的教育麻烦。 so7gzBfmdWupatet6iBpDc6N1nGgxa5H8kZQlSxJsbMwkxop7trMMnkTAyh7Mn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