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所有的人都可能说谎

谎言,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

谎言,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

我们的大脑从接收到信息到指挥身体各个部位发出信息的刹那之间,经过了高速而缜密的思维过程,掌握语言中枢的新皮质大脑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分析出最佳的对话策略,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口是心非”“言不由衷”等情况。如果有人宣称他这辈子从来没有撒过谎,想必任何人都不会相信。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拒绝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谎言的世界里这一事实,正如法国的沃尔纳格所说,人人生来都是纯真的,每个人死去时都是说谎者。的确,人人都会撒谎,撒谎可以说是人类天性的表露。

例如,一个年年都是“三好学生”的小学生为了获得一次和同学去郊外野餐的机会,他会理直气壮地告诉父母,周末的作业习题他都已经完成了,而事实上他才做了一半;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虽然只进入了一家普通的公司,拿着微薄的薪水,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会夸口说他进了一家声名显赫的大公司,一个月的薪水有多少多少,而事实上他的薪水只有他说的一半。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说谎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人平均每天会撒两次大谎,人与人的交谈中有三分之一的部分存在某种形式的谎话,但是,其中只有五分之一被人们察觉到了。

可见撒谎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甚至有位西方哲人说,社会就是由谎言组成的,人与人之间就是互相撒谎的关系。这句话当然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认,撒谎的确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要我们稍稍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谎言,其中有一些只是善意的欺骗,还有一些是恶意的谎言,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如何面对谎言,从而有效地保护自己。虽然我们无法阻止别人说谎,但是我们可以学着永远不上当。

为什么会出现“口是心非”

大家普遍认为,口头语言是人际沟通的唯一途径,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口头语言并不是“百分之百”准确。在很多情况下,口头语言并不能将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完全表达,即所谓的“心口不一”,当然也包括了人际交往中常出现的“口是心非”。

我们已经知道,人体所有的行为都受到大脑的控制。不论是弯腰、挠痒,还是三级跳、后空翻,这些动作都是通过大脑掌控的。长久以来,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大脑,实际上,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三个截然不同的部分,或者说每个人其实有三个大脑,每个大脑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它们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人脑,给人体的每个部位下达指令,这三个部分分别是脑干、边缘系统和大脑新皮层。

其中,边缘系统对人类的非语言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主管人类的情绪和感觉功能。其他哺乳类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有“边缘系统”,这是大脑最古老的一部分,使得人类得以成为一个存活了数百万年的物种。边缘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我们的听觉、视觉、感觉和触觉作出反应。这些反应是即时的一瞬间的无须经过思考的;因此,它就能对环境作出最诚实的回应。

相比起来,“新皮层”则是人脑这一“宝库”的最新成员,掌管记忆、计算、分析、解析和直觉等高级思维活动,而这些能力的高级程度是人类这一物种独有的。由于它具备复杂的思维能力,所以这一部分的大脑和“边缘系统”不同,它并不总是老老实实的,相反,它会经常撒谎,是大脑构成的三个部分中最不可信的。当有个令人讨厌的人走过身边,老实的“边缘系统”可能会迫使人们做出斜视的动作,这是下意识的,而聪明的“新皮层”则很善于对真实的感受撒谎。掌控大脑语言运动中枢的“新皮层”也许会让我们在看到那个讨厌的人时,一脸笑容地说:“好久不见,真高兴再见到你。”尽管这话一听完全就是假的。由于“新皮层”擅长说谎,所以别指望能从它那得到既可靠、又准确的信息。

对于语言系统本身而言,这套符号系统若要传播人们内心的想法,首先要进行编码,把思想转换为语言符号。当信息传递给别人时,他人在领会意义时又要进行解码,也就是把语言符号重新转化为思想。但由于存在个人表达和他人理解的偏差,往往就容易让接受者在信息传输上产生与本意有异的现象。

语言并非天生,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掌握的技能。对于一项客观存在的技能,必然有人掌握得好,有人掌握得差。就像生活中,我们常会形容一些人口齿伶俐,而另一些人笨嘴拙舌,这个区别就来自他们对口头语言技能的掌握。当然,这并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聪明或愚蠢的标准,但往往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人们刻意地歪曲了内心的真实想法,这就导致了谎言的产生。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在说话时,会出于一定目的地隐藏自己的本意。无论是基于什么原因,这些话都会对沟通和交流的效果大受影响,交流的时间被浪费,语言传递信息的作用被削弱。

现实生活中,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口头语言的局限,相信看到下文列举的场景后,你一定会觉得熟悉。

场景一:他接受你的观点了

你试图劝说一个顽固的人,虽然他表面上满口答应,但目光斜视地面,双手抱肩,一副十分犹豫的样子。实际上,他内心也正在抵触你的观点,甚至可能计划着明天依然照旧,绝不改变。与其继续浪费时间,你还不如早些结束劝说。

场景二:孩子的谎言

一些小朋友们因为犯了错误而害怕受到家长的惩罚,便向家长说谎。虽然他们言辞上没什么漏洞,但由于内心充满了不安与愧疚,往往会在脸色、小动作或睡眠方面表现出异常。而这些反常的变化,就是孩子不诚实理由的最好证据。

场景三:朋友在说真心话

同朋友去特卖场买衣服,当穿上自认为漂亮的衣服问对方时,对方可能说:“不错,还可以,你喜欢就行。”仔细观察他的表情你可能会发现,他的鼻子和嘴像快挤到一起了,眉毛皱得都打了结。这些表情都说明他没有说真话,实际情况是——这身打扮在你身上真是糟糕透了。但为了避免伤害你的自尊和心情,你的朋友只能选择一种举动,那就是口头上赞扬,身体上抗拒。这个时候,如果不是很为难,你最好考虑换一身衣服。

场景四:你到底有多高兴

有时候,言语不能完整地表达出内心所想。例如,在我们长久梦想的事情实现时,当时的心情根本无法用词来表达。因为,内心的感触要远比这些能说出的词汇更加丰富。而那些快乐与幸福更将成为人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感触。

综上可见,人们内心与语言的不一致相当普遍。所以,我们在洞察人心的时候,不能完全依靠语言这一途径。

谎话大王的四张面孔

虽说人人都会说谎,没有一个人敢声称自己是绝对清白的,但人们说谎的频率确实有所差别,的确有那么一些人,是可信度极低的谎话大王,对于他们所说的话一定要秉着“批判主义的精神”,当然,你也可以把他们当作你练习识破谎言技巧的最佳教材。

心理学家为我们总结出了最爱说谎的4种人:

虚荣心重的人

生活中的很多谎言都是因为虚荣而产生的,虚荣心重的人十分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喜欢受到关注和赞美,不愿意别人看低自己,因为他们太注重外在的东西,而对个人的素质与气质疏于培养,但又渴望得到别人的喝彩,于是,他们凭内在的实力无法达到这种目的时,撒谎便成了他们使用的最便利的手段。这类人常常在不熟悉的朋友面前编造一些美好的谎言。例如自己的家庭条件有多好,身上戴的首饰值多少钱,甚至自己是哪所名牌大学毕业的。当然,这些谎言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如果你识破了也大可不必揭穿它。

自卑感强的人

严重自卑的人通常敏感而脆弱,既能敏锐地感受到自己许多不如别人的地方,同时,又极容易把周围一切人对自己的注意——哪怕是关心和帮助——看成是对自己的怜悯。因此他们需要一些谎言来安慰自己,或者是借助谎言来逃避,在别人面前树立完美的形象,以谎言为武器来调整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和形象,用谎言来安慰、麻痹自己,在幻想中获得满足感和认同感。

过分争强好胜的人

争强好胜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有益的品质,说明一个人积极进取、不甘落于人后,这样的人也更容易在事业上有较大的成就和作为。但任何事情都有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便走向它的反面。要强也是如此,事事要强,时时要强,总想高出别人一头,这作为一种理想是很不错的,但如果把它落实在生活中,则太困难了。过分好强的人活得很累,他们事事都想出类拔萃,对自己要求很高。一旦失败或者遭遇挫折,往往没有勇气面对,只能用谎言编织理由为自己寻找退路,维护面子和自尊,虚构成功的情景、蒙骗他人或欺骗自己,便常常成为他们的拿手好戏。

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我们每个人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时,都不免会以自我为中心,首先考虑保全自己的利益。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应有个限度。如果没有损害他人的生活,大家自可相安无事。但如果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严重到过分的地步,在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在任何时候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损人利己的谎言也就随之而来。

身体语言如何泄露谎言

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说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其实并不是这样。说谎,尤其是想成功地说一次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为什么说谎就这么困难呢?主要原因在于当一个人撒谎时,他的潜意识不会听从他的“指挥”,而会独自行动。如此一来,他的身体语言就会使他的谎言不攻自破。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平常很少说谎的人,一旦说谎,无论其谎言多么完美,显得多么真实可信,都会很容易被对方识破。因为从他开始说谎的那一刻起,他的身体就会发出一些自相矛盾的信号(身体语言和有声语言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之中),这就会让对方觉得他一定在撒谎。而那些职业说谎家,比如某些骗子,他们之所以说谎时不容易被别人识破,关键就在于他们能够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有声语言协调到较为完美的境界。因此,当他们向人撒谎时,人们往往会深信不疑。

看到这儿,有些读者可能会好奇地问,那些职业骗子是如何让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有声语言达到较为完美境界的?一般来说,他们常用以下两种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其一,平日反复练习说谎的时候做出正确的身体姿势,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为2~3年。其二,尽可能地减少身体语言,尤其是自己潜意识不能控制的身体语言,这样,他们在说谎的时候,就会很少做出一些负面动作了。不过,要想做到这一点,往往是非常困难的。下面的这个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实验中,心理学家让参加实验的人故意向他撒谎,并让他们尽量压抑一切身体姿势,不管是正面的,抑或是负面的。然而,那些故意撒谎的人虽然控制住了主要身体语言,但仍有不少的细微动作表现了出来。比如,瞳孔缩小、用手触摸鼻子、拽衣领、脸色潮红、鼻子出汗,以及其他一些细微动作,而这些细微的动作已经暴露了一个人在撒谎。

由此可见,要想成功地欺骗他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自己的身体隐藏起来,让别人只能“闻其声,而不能见其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审问嫌疑犯时,审讯人员往往会将疑犯置于一个空旷屋子的中间,或是置于较为强烈的灯光之下,以便让他们的全身都暴露在自己的视线之中。这种情况下,嫌疑犯任何一个细微动作都逃不过审讯人员眼睛,如果他们一旦说谎,就会非常容易地被揭穿。

一般来说,当你坐在桌子的后面,并借用桌子部分抵挡住自己的身体,或是从关着的门后面露出脑袋对人撒谎就较为容易成功了。当然,辅助撒谎的最好工具还是电话,或者是QQ等聊天工具。

对方直视你的眼睛,也未必在说真话

人们往往相信,当一个人说谎时,他会因为心虚而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而是将自己的视线移向一边。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就此认定,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谈话时只要他敢于直视对方的眼睛,他就一定没有对对方撒谎呢?先不着急回答这个问题,一起来看下面这个实验。

实验中,心理学家把参加实验的人员分为甲、乙两组,并让甲组的人对乙组的人撒谎,同时,心理学家还要求甲组中85%的人在撒谎时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随后,心理学家把甲、乙两组人员的撒谎过程进行了录像。录像完毕后,心理学家来到一家电视台做了一期“你能识别哪些人在撒谎”的谈话节目。让台下观众看完录像节目后,心理学家便开始让他们来识别哪些人在撒谎,并让他们说明各自的理由。

结果发现,很多观众都中了心理学家的“圈套”。在那些撒谎时注视对方眼睛的“骗子”中,有95%的人没有被观众识破,他们认为那些“骗子”在实话实说。因为“骗子”们在说话时敢于注视对方的眼神。而在那些事先没有被心理学家叮嘱过在撒谎时要注视对方眼神的“骗子”中,有80%的人都被观众识破了。可见,“注视对方的眼睛”正是说谎者用来伪装的有力道具之一。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了。长久以来,变幻莫测的眼神、频繁的眨眼、不敢对视,都被认为是说谎的信号。这些看法都有道理,但是由于大多数人都这么想,所以很多人在说谎时就利用了这种心理,故意盯着对方的眼睛,显得那么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以此表明自己没有撒谎。视线的转移确实会显露出一个人的情感状态。例如,悲伤时,我们的眼睛会向下看;羞愧时,我们会低下头。如果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则会直接把视线从对方身上移开。但说谎的人绝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害怕被你看穿。

一整天,小洁男朋友的手机都处于关机状态,小洁很着急。第二天见面时,小洁装作很随意地问男朋友,昨天是怎么了,一整天都关机?男朋友为了掩盖自己的紧张,认真地看着小洁说:“哦,昨天手机没电了就自动关机了,我还不知道呢,晚上想给你打电话才发现的。”男友说话时一直看着小洁的眼睛,一副坦诚认真的样子,可小洁还是觉察到了异样。

说谎者的骗术固然高明,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破绽,因为这种可以的“盯”和自然的凝视眼神是不同的。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凝视很不自然。所以,即使对方直视你的眼睛,也未必在说真话。

用“不争”来获得别人的信任

道光皇帝老迈之后,欲立皇子,奕 年龄最长,但各方面都不如奕 ,于是一直拿不定主意。这天风和日丽,道光要带领六个皇子去南苑打猎,意在考验皇子们的文才武略和应变能力,以便确立皇储。奕 和奕 都摩拳擦掌欲一较高下。

四皇子奕 的老师杜受田足智多谋,他在四皇子身上下的工夫很大,希望他能登上皇位,自己也跟着沾光。可他也掂量过,奕 与其他皇子比较起来,除了排行第四占了个有利的条件之外,其他方面都平常,甚至略逊一筹,如若稍一让步,这皇位定然被六皇子夺去,为此急得他直打转。

安德海看出了门道,上前问道:“你老人家满脸愁容,定有为难之事,莫不是为明日南苑采猎之事?”杜受田心想,这孩子能看出我的心事,看来是个有心计的人,随口道:“说下去!”安德海道:“我曾听人讲过,三国时曹操的长子曹丕和三儿子曹植也有相似之处,不过奴才记不太清了。”

杜受田顿时眼前一亮,知道该怎么做了。杜受田吩咐奕 :你到时候就如此这般……

次日,道光带领六个皇子来到南苑,传旨开始围猎。诸位皇子各显身手,六皇子奕 ,几乎箭无虚发,满载而归,而四皇子奕却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道光帝不由得龙颜大怒,大声呵斥。奕 不慌不忙地奏道:“儿臣以为,目前春回大地,万物萌生,禽兽正是繁衍之期,儿臣不忍杀生害命,恐违上天好生之德,是以空手而回,望父皇恕罪。”

道光听罢,心想这倒是我没有想到的,倘若让他继位,必能以仁慈治天下,不禁转怒为喜,当下夸奖了四皇子的仁慈之心。又过了几年,道光帝忧虑成疾,自知不久于人世,急唤诸皇子到御榻前答辩。消息传开,四皇子和他的老师杜受田都知道这是最关键的一次较量了,能否登基就在此一举。

安德海又献上一计说:“万岁爷病重,到御榻前之后什么也不用说,只说愿父皇早日康复就行,剩下的就是流泪,却不要哭出声来。”二人一听大喜。次日,六位皇子被召至龙床前。果然,道光提出一些安邦治国的题目让诸皇子回答,六皇子答得头头是道,道光甚为满意,却发现四皇子一言不发。道光一问,他头一扭,泪如雨下说:“父皇病重,龙体欠安,儿臣日夜祈祷,唯愿父皇早日康复。此乃国家之幸、万民之福。此时儿臣方寸已乱,无法思及这些。倘父皇遇有不测,儿臣情愿伴驾而行,以永侍身旁。”说完泪水涟涟,越擦越多。

道光听了心中深受感动,心想此真孝子仁君,于是决定立四子奕 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

可见,“不争”也是一种资本,用“不争”来获得别人的信任和感动,这怕是自以为是的“聪明人”难以做到的。所以,在人际场中切忌为了竞争而太过表现自己,有时候示弱也是一种能力。

大智若愚,谬释其意解责难

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哈里逊,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沉默寡言,人们甚至认为他是个傻孩子,他家乡的人常常拿他开玩笑。比如拿一枚五分的硬币和一枚一角的银币放在他面前,然后告诉他只准拿其中的一枚。每次,哈里逊都是拿那枚五分的,而不拿一角的。

一次,一位妇女问他:“孩子,你难道真的不知道哪个更值钱吗?”

哈里逊回答说:“当然知道,夫人。可要是我拿了一枚一角的银币,他们就再不会把硬币摆在我面前,那么我就连五分也拿不到。”

看得出来,哈里逊表面“傻”,装作不知道一角比五分多,可他的“傻”里面蕴含着智慧,从而使自己总能拿到钱。

大智若愚运用在语言诘难中,是指对对方的谬论假装不明白,故作曲解,谬释其意。

在某机场售票厅里,旅客们正在排队买票,突然,一位绅士粗暴地挤到售票窗口指责售票员工作效率太慢,当人们要他排队时,他又嚷道:“你们叫什么?不知道我是谁?”

对此,售票员平静地向旅客说;“各位,这位绅士有些健忘,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不然,我想他不会做出有失身份的举动的。谁能帮助他回忆一下,他是谁呢?”

售票员的话引来了阵阵笑声,绅士羞得满脸通红,悻悻地走了。

售票员面对绅士的粗野,假装不知,顺势糊涂,实则机智幽默,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是曲线型思维的结果,即采用拐弯抹角的进攻方式,因此,运用此法可以产生强大的嘲讽和幽默效果,是辩论家常用的雄辩技巧。

有一次,一个银行家揶揄地问大仲马说:“听说你有四分之一的黑人血统,是吗?”

“我想是这样。”大仲马说。

“那令尊呢?”

“半黑。”

“令祖呢?”

“全黑。”

“请问,令尊祖呢?”

“人猿。”大仲马一本正经地说。

“阁下可是开玩笑?这怎么可能?”

“真的,是人猿,”大仲马怡然地说,“我的家族从人猿开始,而你的家族到人猿为止。”

这里,大仲马开始用“假痴”佯装自己的真实目的,麻痹银行家,然后反守为攻,突然出击,使对方猝然不防,陷于窘境。

现实交际中,懂得顺势装憨,可以轻松麻痹对方,从而让对方陷入被动境地。然后再采取反攻举措,便可以轻松制胜了。

静中韬光养晦,退中方求圆满

唐朝大将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可谓是功高盖主。他的王府建在首都长安的亲仁里。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出,郭子仪却不允许其府中的人对此加以干涉。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正在梳妆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毛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好像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郭子仪,回家后,他禁不住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谈论。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却觉得太丢父亲的脸,于是决定劝说父亲。

他们相约一起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但郭子仪对他的儿子们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人的性命。”

几个儿子感到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

郭子仪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而没有看到这声势有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能够容纳我郭府一千余口人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喜欢落井下石、嫉贤妒能的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会死无葬身之地的。”几个儿子听了之后方才明白老父亲的一番苦心。

郭子仪以不世之功,“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于建元二年(公元781年)六月十日,以85岁的高龄辞世。

郭子仪能够一生常荣而不衰,是因为他懂得于最盛日掩藏自己锋芒的道理。正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能够在危险的环境中伏藏,以谦卑的姿态做一名朝中的隐者,既得上级欢心,又能建自己的功业,还能保全自己及家人。如此才是最高明的隐者之道。

在我们的一生中,也许不会如郭子仪那样成就惊天伟业,但是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境遇,如何于变幻繁复的环境中保护自己,真的需要高人一筹的智慧。郭子仪的立身之道给我们展现了韬晦智慧的精妙,值得我们去领悟、去思考。

学会识别“谎言的信号”

眼睛向右上方看,大脑正在制造想象

神经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当我们思考时,大脑中的不同区域会被激活,导致眼睛向不同的方向运动。眼睛向左上方看时,表明大脑正在回忆过去的情景或事物;眼睛向右上方看时,表明大脑正在想象一幅新的画面;眼睛向左下方看,表明大脑正在回忆某种味道或感觉;眼睛向右下方看,表明正感受到身体上的痛苦。也就是说,眼珠转动的方向会暴露我们的思想。借助这个线索,我们可以从对方眼睛运动的方向来判断对方是否在说谎。

具体来说,眼睛向左上方看,意味着大脑正在搜索记忆,所说的是真话;眼睛向右上方看,意味着大脑正在创建想象,所说的可能就是谎话。如果你周一早上问你的同事周末是怎样度过的,对方回答:“带儿子去游乐场了。”此时,如果他的眼睛向左上方看,说明他脑海中正在浮现昨天和儿子在游乐场玩乐的情景,并没有撒谎;而如果他的眼睛向右上方看,则说明游乐场一事可能是他临时编造出来应付你的谎言。

人们在思考时,眼睛的运动方向是由大脑内活动的区域决定的,很难人为控制,因此,观察眼睛的运动方向来判别谎言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不过,为了确保判断的准确性,使用这个方法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注意事项。

事先编造好谎言的人眼睛不会转动

眼睛的转动必须和相应的思维活动相联系才有意义,如果人们已经事先准备好了一套说辞,就等着你问他了,那你就不会看到他的眼睛运动有什么不同。因为即使谎言是虚构的,此时也变成了一种记忆。因此,只有在人们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一边说话一边构造谎言的时候,才能采用这种方法来判别。

眼睛解读线索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科学研究总结了大多数人的眼睛运动方式,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现实生活中总是存在着许多例外情况。例如,惯用左手的人眼睛转动的方向可能正好相反,往左上方看不是回忆而是编造谎言的表现。为了确保判断的准确,可以先提一些试探性的问题,找准对方眼睛转动的规律。例如,你可以先问对方“你觉得二十年后你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关于想象的问题,仔细观察可以确定他在创建想象时眼睛转动的方向,然后就可以进行正确的判断了。

避免眼神接触,因为害怕被人看穿

大多数人在说谎时心中难免会有愧疚之感,以及担心谎言被揭穿的恐惧,愧疚和恐惧都会从他们的眼睛里流露出来,比如回避目光交流,或是低头不看对方,或是明显地把头偏向一侧,这些都可以说明这个人不坦诚。说谎时如果与别人对视,心里会更加紧张,然后就反映在眼睛里,因此说谎者本能地转移视线,以消除紧张感。

避免眼神接触或很少直视对方是典型的欺骗征兆。人在潜意识里觉得别人会从他的眼睛里看穿他的心思,因此,很多人会尽量避免和对方眼神接触,因为心虚所以不愿意面对你,眼神闪烁、飘忽不定,或者不停地眨眼。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片段,一个人怀疑别人在对他撒谎,于是对那个人说:“看着我的眼睛,告诉我,到底是怎么回事。”而对方却把头低下或者撇开,不敢直视对方。的确,眼睛很容易泄露谎言,持续长久和躲躲闪闪的目光接触都是对方在说谎的重要标志。

揉眼睛则是另一种避免眼神接触的方式。当一个小孩不想看到某些人或某些事情的时候,他可能会用一只或两只手来揉自己的眼睛。成人也一样,当他们看到某些不愉快的东西时,也可能会用手揉自己的眼睛。揉眼睛这个动作是大脑不想让眼睛看到欺骗、疑惑或是其他不好的东西,或者是不想让自己在说谎时与别人发生眼神接触,以免自己因心虚而露馅。一般来说,当一个男性撒谎时,他可能会用力揉自己的眼睛。如果谎撒得较大,他会转移视线,通常是将眼睛朝下;当一个女性撒谎时,他不会像男性那样用力揉自己的眼睛,相反,她仅会轻揉几下眼部下方,同时将头上仰,以免和对方发生眼神接触。

频繁眨眼也是说谎的标志之一。科学家通过暗中观察记录,发现人们在正常而放松的状态下,眼睛每分钟会眨6~8次。而这种间隔在非正常状况下被打破。所谓非正常状态就是说你的内心情绪有较大起伏,比如因为说谎而紧张,这个时候眨眼睛的频率就很可能会显著提升。撒谎的人内心无法平静,承受着担心谎言被识破的巨大压力。在这种压力下,说谎者或许可以控制自己的口头表达,但却很难控制身体语言,于是眼睛因为巨大的紧张感而不停地收缩。

当一个人心理压力忽然增大时,他眨眼的频率就会增加。比如,正常条件下(职业骗子除外),当一个人撒谎时,由于害怕自己的谎言被对方揭穿,他在说完谎话后,其心理压力会骤然增大,相应地他眨眼的频率会增加,最高可达每分钟15次。所以,你在和某个人谈话时,如果你发现他总是不断地眨眼睛,说话也变得结结巴巴,你就得留心他所说的话内容的真实性了。

此外,英国动物学家戴斯蒙德·莫里斯在观察警察审讯的过程中发现,当人们说谎或努力掩饰某种情感时,他们眨眼时眼睛闭上的时间会比说真话时更长,这是另一种避免眼神接触的方式,说谎者在无意识中通过延长眨眼时间给自己关上“一道门”,从而减轻内心因说谎而产生的愧疚感。

假表情总是慢半拍、持续时间长

人的面部表情可以说实话也可以说谎话,而且常常是在同一时间内既说实话又说谎话。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时常利用面部表情来作为掩饰和伪装其真实思想感情的“面具”。例如,因违章而受到交警训斥的司机为了避免把事情弄得更糟,往往故作笑脸,表现得服服帖帖;一对正在家中赌气的夫妻,一旦有贵客来访,便会装出没事的样子,笑脸相迎。当人们撒谎时,也会制造虚假的表情来掩盖真相,为了识别谎言,我们必须学会如何识别虚假表情。

虚假表情包括两种:伪装的表情和克制的表情。伪装,即假装出一种与自己真情实感相反的情感。例如小学生假装肚子疼请假回家时脸上装出的表情。克制,即为了不让别人发现我们真实的情感,努力控制自己的脸部肌肉,故作镇定。善于撒谎的人往往会小心翼翼,不让他们真实的情感以这种方式偷偷显露出来。无论是伪装还是克制,虚假表情的表现方式毕竟与自然流露的表情有所不同,最重要的区别即虚假表情总是慢半拍,而且持续时间长。情绪出现的时间快慢是很难人为控制的,由于刻意制造的假情绪不是自然发生的,因此它出现的时间总是会稍微延后,持续时间也会比真实的表情要久,然后就“突然”消失了。

假表情总是慢半拍

反映内心真实感受的表情被称为“最初的反应表情”,会在情感产生的一秒钟之内立刻流露出来,之后才能进行人为的掩饰或伪装。因此,如果对方话还没说出口,或者刚开始说话时看起来就很生气,那么他可能确实被激怒了。相反,如果他说完之后才开始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撇着嘴、瞪大了眼睛,这就是刻意加上的表情,并非出于内心的真实情感,对方只是想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

假表情持续时间长

表情持续的时间长短也可反映出说谎的印迹。停顿时间长的表情通常是假的,比如10秒钟或10秒钟以上的时间,甚至停顿5秒钟的表情也可能是不真实的。除了那种极其强烈的情绪感受,比如欣喜若狂、勃然大怒、悲痛欲绝等,自然的表情都不会超过4~5秒钟。而且,即使是非常激动的情绪,其表情也不可能持续太久,而是一阵阵地短暂地出现。只有象征性表情和嘲弄式表情是长时间存在的。例如,真正的惊讶表情从形成到消失不到1秒钟,如果有人对你说的话展现出长达3秒的惊讶表情,他多半是在故意假装自己不知道这件事。

面部表情是说谎者最容易作伪的部位,这给判断一个人是否在撒谎带来了麻烦。好消息是,面部表情中总有一部分是人为无法控制的情不自禁流露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识别对方脸上掩饰不住的真实表情来揭穿谎言。面颊肤色变化就是典型的紧张征兆。面颊的颜色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面颊肤色的变化是由自主神经系统造成的,是难以人为控制或掩饰的。最明显的是变红和变白。人们最常见的面颊变红经常出现在害羞、羞愧和尴尬等情形中,脸红也是愤怒的表现,愤怒时,面颊瞬时转为通红而不是由面颊中心慢慢扩散开来。当愤怒中的人们想极力抑制自己的怒气和克制自己的攻击性冲动时,其面颊肤色会变得苍白,当人们处于惊骇的情绪状态下,面颊肤色也会变得苍白。可见,由面颊肤色的变化我们可以观察到对方真实的情感。类似的线索还有很多,只要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定能有所收获。

突然放大的瞳孔揭示隐藏的情感

人类瞳孔的变化是不由人的主观意志控制的,完全是下意识的反应,因此可以真实地反映人的情绪变化。前面已经提到,人的瞳孔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相应地放大或缩小。无论说谎者的演技多么高超,他也无法掩盖这一点。瞳孔的这种变化是人无法控制的,因此只要我们留意观察对方的瞳孔,就能断定他是否在说谎。

当我们对眼前的事物或者谈话内容感兴趣的时候,瞳孔就会放大。如果一个人的瞳孔变化和他试图表现出来的情绪不相符,就可以怀疑他所说的真实性。警察在询问嫌疑人时经常会用到这个方法。例如,警察想要知道嫌疑人和另一名疑犯是否相互认识,会把许多张照片一张一张地给嫌疑人看,其中只有一个是目标人物,嫌疑犯看到目标人物的照片时,瞳孔会突然放大然后恢复,警察如果能够观察到这个细节,基本上就可以下结论了。

关于瞳孔与谎言的关系,俄国有一个故事。

一个叫卡莫的俄国人在外国被警察抓获,沙皇政府要求引渡他。卡莫知道,一旦他回到俄国,无疑将面临死刑。于是他装成疯子,企图以此逃过惩罚。他的演技骗过了一位又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最后他被送到德国一个著名的医生那里进行鉴定。这位医生把一根烧红的金属棒放在他的手臂上,为了逃避惩罚,卡莫忍受着巨大的疼痛,没有喊叫,也没有露出任何痛苦的表情,但是他的瞳孔因为痛苦和恐惧而放大了。聪明的医生看到了这一点,完全明白了他不是丧失了知觉的疯子,而是一个正常人。

可见,演技再高超的骗子也无法控制自己瞳孔的大小变化。故事中的医生正是利用瞳孔与恐惧情绪之间的联系发现了这个俄国人的破绽。反过来,人们也可以利用瞳孔变化与兴奋情绪之间的联系来识破谎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反间谍机关抓到一个可疑的人物,此人自称是来自比利时北部的流浪汉。这位流浪汉的言谈举止十分可疑,眼神中露出一种机警、狡黠,不像普通的农民那么朴实、憨厚。法国反间谍军官吉姆斯负责审讯此人,吉姆斯怀疑他是德国间谍。

第一天,吉姆斯问这位流浪汉:“你会数数吗?”流浪汉点点头,开始用法语数数,他数得很熟练,没有露出一丝破绽,甚至在德国人最容易露馅的地方也没有出错,于是,他过了第一关。

吉姆斯设计了第二招,让哨兵用德语大声喊:“着火了!”然而流浪汉似乎完全听不懂德语,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脸上也没有任何表情。吉姆斯心想,这个间谍果然不简单。

吉姆斯冥思苦想,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第二天,士兵将流浪汉押进审讯室,他依然是一副无辜的样子,十分冷静。吉姆斯看见他进来,假装非常认真地阅读完一份文件,并在上面签字之后,故意用德语说:“好了,我知道了,你的确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你可以走了。”

流浪汉一听到这话,误以为他骗过了吉姆斯,不自觉地卸下了防备,于是抬起头深深地呼吸,瞳孔突然放大,眼睛里闪过一丝兴奋。吉姆斯从这短暂的表情中看出了端倪,看来这位流浪汉确实会讲德语,而且之前一直是在伪装。吉姆斯抓住这个细节,对流浪汉进一步审讯,终于揭穿了他的谎言。

总之,瞳孔放大必然和恐惧、兴奋等情绪有联系,即使对方的身体一动不动、一言不发,仅从瞳孔的变化也可以发现他企图掩藏的情绪,从而揭开谎言。

硬挤出来的笑容嘴巴紧闭

欺骗的表情常常出现在最不常用来掩饰情感的面具就是微笑。达尔文曾经作过相关的研究,他声称,人们通常企图掩饰消极的情感,而微笑所使用的肌肉与消极情感所使用的肌肉最无关。因而谎言往往伴随着虚假的笑容,笑容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也有极大的欺骗性,虚假的笑容有时甚至比恶语相向更有杀伤力,因为它戴着善意的面具。我们可以通过对方脸上的细节来识别虚假的笑容。

真正的笑容总是最全面的,能够让整张脸都亮起来。如果只是嘴角动了动,嘴巴紧闭,眼睛周围的轮匝肌和面颊拉长,这就是假笑,也就是所谓的皮笑肉不笑。假笑时面颊的肌肉松弛,眼睛不会眯起。狡猾的撒谎者将大颧骨部位的肌肉层层皱起来以弥补这些缺憾,这一动作会影响到轮匝肌和松弛的面颊,并能使眼睛眯起,从而使假笑看起来更加真实可信。一个人发出真心的灿烂笑容时,眼角和嘴角都会浮现出细细的纹路。

要知道为什么脸部纹路成为真笑与假笑的区别之处,就要先知道人的笑容运作的科学道理。人的笑容是由两套肌肉组织控制的:以颧肌为主的肌肉组织可以控制嘴巴的动作。使嘴巴微咧,露出牙齿,面颊提升,然后再将笑容扯到眼角上;而眼轮匝肌可以通过收缩眼部周围的肌肉,使眼睛变小,眼角出现皱褶。

我们的意识可以控制以颧肌为主的肌肉组织。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可以命令这部分肌肉运作,即便我们的内心没有感觉到愉快,也能制造出嘴部的笑容。而眼部周围的眼轮匝肌的收缩却是完全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我们不能自主地控制。只有内心真正的愉悦才能激发它的运作。所以在一张不真诚的笑脸上,细纹只会出现在嘴的四周。

此外,假笑时,面孔两边的表情常常会有些许的不对称。习惯于用右手的人,假笑时左嘴角挑得更高,习惯于用左手的人,右嘴角挑得更高。而真实的笑容,两边的嘴角都会被最大限度地抬起,而且从来不会不对称。

笑容的时间长短也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假笑保持的时间特别长。真实的微笑持续的时间只能在2秒到4秒之间,其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感情的强烈程度。而假笑则不同,它就像宴会后仍不肯离去的客人一样让人感到别扭。这是因为假笑是刻意伪装的,所以人们就不知道应该什么时候收起笑容,无形中延长了笑容的时间,露出了破绽。而且,假笑常常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被堆出来,而真实的笑容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展现出完整的笑容。

总之,如果一个人不想暴露内心的真实感受,他可能会带上“我很快乐”的面具,你只需切记,不是发自内心真实感受的笑容,是不会在脸上完全绽开的。

看透他人内心,识破谎言

看透他的虚荣心,不必碰灰办成事

哈伯博士原来是芝加哥大学的校长。他是那个时代最好的一位大学校长,曾为学校筹募了数额庞大的基金。洛克菲勒捐款百万美元以支持芝加哥大学就是由他筹资的。

一次,哈伯博士需要一百万美元来兴建一座新的建筑。他拿了一份芝加哥百万富翁的名单,研究可以向什么人筹募这笔捐款。

哈伯博士选了其中两个人,他们都是千万富翁,而且是生意场上的死对头。其中一位当时是芝加哥市区电车公司的总裁。哈伯博士选了一天的中午时分——这时候,办公室的人员都已外出用餐了——悠闲地走入总裁办公室。

因为哈伯博士知道如果通过正常方式向这位总裁发出请求并约定见面的时间,这期间一定会浪费很多时间,并使这位总裁有时间准备充分的理由来拒绝这个让他花钱的请求。而现在对方对于他的突然出现,大吃一惊。

哈伯博士自我介绍说:“我叫哈伯,是芝加哥大学的校长。请原谅我自己闯了进来,外面办公室没有人,我只好自己决定,走了进来。”做完简短的自我介绍后,哈伯博士继续说:“我曾多次想到你,以及你们的市区电车公司。你已经建立了一套很好的电车系统,赚了很多钱。但是,每一想到你,我总是要想到,总有一天你就要进入那个不可知的世界。在你走后,你并未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任何纪念物,因为其他人将接管你的金钱,而金钱一旦易手,很快就会被人忘记它原来的主人是谁,每当想到这里,我都不禁会为你惋惜。

“我常想提供你一个让你的姓名永垂不朽的机会。我可以允许你在芝加哥大学兴建一所新的大楼,以你的姓名命名。我本来早就想给你这个机会,但是,学校董事会的一名董事却希望把这份荣誉留给××先生(电车公司老板的敌人)。不过,我个人在私底下一向欣赏你,而且我现在还是支持你,如果你能允许我这样做,我将去说服校董事会的反对人士,让他们也来支持你。

“今天我并不是来要求你作出决定,只不过是我刚好经过这儿,想顺便进来坐一下,和你见见面,谈一谈。你可以考虑一下,如果你希望和我再谈谈这件事,麻烦你有空时拨个电话给我。再见,先生,我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你聊一聊。”

说完这些,他把自己的名片放到总裁的办公桌上并低头致意,然后退了出去,不给这位电车公司的老板表示意见的机会。事实上,这位电车公司老板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说话,都是哈伯先生在说话,这也是他事先计划的。他进入对方的办公室只是为了埋下种子,他相信,只要时间来到,这颗种子就会发芽,成长壮大。

果然,正如他所预想的那样,他刚回到办公室,电话铃就响了,是电车公司老板打来的电话。他要求和哈伯博士定个约会,具体谈谈这件事情。第二天早上,两人在哈伯博士的办公室见了面,一个小时后,一张一百万美元的支票就交到哈伯博士的手上了。

哈伯博士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第一,利用合适的时间。午休时,办公室的文职人员都不在,省去了不必要的程序,而那位总裁的精神状态也处于放松阶段。第二,合理的理由。让这位成功的总裁永垂不朽,准确地抓住了总裁的心理需求。第三,巧妙的方法。他以特殊的方式提出说词,而制造出机会。他使这位电车公司老板处于防守的地位(似乎是哈伯在给他帮忙,而不是有求于他)。他告诉这位老板说,他(哈伯博士)不敢肯定一定能说服董事会接受这位老板想使他的姓名出现在新大楼的欲望,这样就在那位老板脑中灌输了这个念头:如果他不予捐款的话,他的对手及竞争者可能就要获得这项荣誉了,由此激起了那位老板好胜的虚荣心,以至不捐款反而不痛快了。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虚荣心,如果巧妙地运用,可能更容易完成任务。所以你应该记住:必要时,善意的谎言更能让事情顺利解决。

别人的“危言”,可以听但不能“耸听”

一只老鹰飞到一棵大橡树上筑起了巢,将家安在树枝上。一只猫在这棵树的树干上找到一个树洞,稍加整理后也在那里安家,并且生下了小猫。母野猪不会爬树,但是在树底下找到一个洞,于是带着小猪住在树根的洞里。刚开始时,三家互不侵犯,相安无事。

后来,猫想独占这块地方,把老鹰和野猪都赶走。缜密计划后,猫便实行她的诡计。她先爬到老鹰巢边,哭丧着脸说:“哎!你们真不幸啊!不久你的家将要被毁灭,甚至连命也会丢掉,而我们也很危险。你往下看看,树下的野猪天天挖土,想把这棵树连根拔掉。树一倒下,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我们的孩子抓去,喂给她的孩子吃。树下的洞越来越大,我们该怎么办啊?”听了猫的哭诉,老鹰吓得心惊胆战,惊惶失措,绞尽脑汁想办法躲避危机。

猫见自己的话起到了作用,心里暗自偷笑,她来到野猪洞里说:“野猪妈妈,你怎么还这么安心地住着啊?危险来了你还不知道!你的孩子们非常危险,只要你出去为小猪找食,树上的老鹰就会把他们叼了去。你没见老鹰天天站在树上盯着你等候时机吗?你可千万别大意啊。”野猪连连感激猫的提醒,心里也非常害怕。

猫狠狠地吓唬了老鹰和野猪后,假装自己也很害怕,躲进了她的树洞,以此来迷惑老鹰和野猪。到了晚上,她却偷偷地跑出去为自己和孩子寻找食物。白天,她仍装出一副恐惧的样子,整天躲在洞口守望着。

于是,老鹰害怕野猪把树挖倒,伤到自己的孩子,每天都静静地坐在枝头,不敢乱走;野猪也害怕老鹰趁自己不在叼走小野猪,每天不敢走出洞来,在家保护孩子。

过了不久,老鹰和野猪以及他们的孩子都饿死了。猫便把老鹰和野猪作为自己和孩子的食物了。

在上面的故事中,猫是一个挑拨离间的恶人,为了独占大树,她恶化了老鹰和野猪的关系,引起了它们的心理恐慌。老鹰和野猪不经过证实便相信了猫的话,为了躲避不存在的危机连命都搭上了,让猫的诡计得逞。坏人无端的“提醒”其实是迷惑你的烟雾,你不能保持心里的镇定,不经过思考,便会成为坏人渔利的工具。

与人交往之初,在没有利益纷争的时候,都是各司其职,相安无事。一旦出现竞争,涉及利益冲突的时候,有的人为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或者妄图独霸利益,就绞尽脑汁给别人制造恐慌,唯恐天下不乱。对于这样的人,绝对不能被他们唬住,自己要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不要因为别人的三言两语便提心吊胆,诚惶诚恐。世界没有那么多纷争,真正乱的是我们的内心。

心虚易露马脚,悄无声息辨别谎言

说谎者因为难以消除的害怕感和心虚感,将会让我们成功地识破谎言。

宋宁宗年间,刘宰出任泰兴县令。一次,一个大户人家丢失了一支金钗,四下寻找不见,告到县上。刘宰调查后,了解到金钗是在室内丢失的,当时只有两个仆妇在场,但谁也不承认拿了金钗。

刘宰将两人带到县衙,安置在一间房子里,也不审问。众人都很困惑,刘宰却像没事人一样,饮酒散步,与大家闲谈。

到了天黑以后,刘宰拿着两根芦苇走进关押仆妇的房间,每人给了一根,说道:“你们好好拿着芦苇,明天我要根据芦苇决案,谁要偷了金钗,芦苇就会长出二寸来。”说罢关门走了。

第二天,仆妇被带到堂上。刘宰取过芦苇审视,果然有一根长出二寸。刘宰嘿嘿一笑,却指着手持短芦苇的仆妇大声喝道:“你如何盗得主人金钗?还不从实招来!”那个仆妇战战兢兢,当即跪倒在地,口中喃喃道:“是我拿了金钗,大人如何知道?”

刘宰答道:“我给你们二人的芦苇是一样长的,你若心中没鬼,为何要偷偷截去一节?”仆妇方知上了当。

刘宰正是因为知道撒谎的仆妇有恐惧和心虚感,才用这个测试办法使其自我暴露,辨识出了说谎者。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悄无声息地查出别人有没有对我们说谎。如果直接去问,对方即便说了谎也很难承认;如果对方没有说谎,我们又会因为错怪对方而让其受了委屈。所以,这种情况下,最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测试一下对方是否心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表现得自然,不要让对方知道你是在测谎。

虚设一条底线,让对方产生危机感

一次,我国某市与一家外国公司代表就建立化肥厂事宜进行接触,几次会议都很顺利,双方确定了利用港口优越条件的项目。后来,另一家外国公司也参加进来。在第一次三方谈判中,第三家外国公司的董事长出席,在听过中外双方已经进行的一些筹备工作介绍之后,他断然表示:“你们前面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没有用的,要从头开始!”

听到这话,中方和先前一家外国公司的代表都感到很为难。因为,在此之前,双方已经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是,这位董事长有着很高的权威性,他的公司在前面那家公司的所在国拥有许多企业的大量股份,他的话没有人敢于反驳。但是,如果按照这位高傲的董事长的建议从头开始的话,不仅前面的工作成果会付之东流,更重要的是会无谓地浪费更多的时间,甚至会使这个项目搁浅。

人们沉默着……

中方一位地方政府代表打破了沉默,他说:“我代表地方政府声明:为了建立这个化肥厂,我们确定了接近港口、地理位置优越的一块地作为厂址。也为了尊重我们的友谊,在其他许多合资企业向我们申请这块土地的使用权时,我们都拒绝了。如果按照董事长今天的提议,事情将要无限期地拖延下去,那我们只好马上把这块土地转给别人了。对不起,我还有别的重要的事,我宣布退出谈判,下午我等你们的消息。”

说完,他拎起皮包就走出了谈判厅,躲到别的房间看报纸去了。半小时以后,中方一位代表跑来报告好消息:“董事长说了,快请你回去。他们强烈要求迅速征用港口的场地……”接下来,谈判进行得非常顺利。

由于谈判对手有一定声望,当面唱反调会让对方很尴尬,不利于谈判,于是,中方代表用“谎言”描画出一幅竞争激烈、时不我待的情景,对方自然就不会再坚持己见,心甘情愿地作出了让步。

这位代表打破僵局,讲明事实,虚设底线,使高傲的外商有危机感,不得不作出让步。他敏锐地找到对方的底线,并且提高了自己的底线,这位代表本意是希望促成这场谈判的,但在关键时刻他敢于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果断离开谈判桌,可谓有勇有谋。“大不了我们不做了,”有了这样的心态就不会再有负担,而没有负担的谈判往往是效率最高的、结果最好的谈判,而在充分了解对方利益需求的基础上,来设置自己的底线,往往可以达到这一效果。最终使谈判顺利进行。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在一定条件下。与其苦口婆心地解释、诉说不起实际作用的真话,莫不如虚实一条底线,用个小策略让对方遵从自己的意愿。

制造“机会”,让说谎者自露破绽

唐朝初年,李靖担任岐州刺史时,有人向当朝者告他谋反。唐高祖李渊派了一个御史前往调查此事。

御史是李靖的故交,深知李靖的为人,他心里很清楚李靖是遭到了奸人的诬陷,因此便想办法要救李靖,替李靖洗清不白之冤。于是便向皇帝请旨,请告密者共同前去查办此案。皇帝准奏,告密者也高兴地答应下来。途中,御史假说检举信丢失了,观察告密者以后的动作反应。

御史佯装害怕的样子,不停地向陪伴的告密者说:“这可如何是好!身负皇上之托,职责所在,却丢失重要证据,我可真的难辞其咎了”!说着,御史便发起怒来,鞭打随从的典吏官。他的举动使告密者确信检举信已丢失。

御史无奈地向告密者请求:“事已至此,只好请您重写一份了。否则,不仅我要担负不能办成查访之任的罪责,您的检举得不到查证,就没办法让皇上论功行赏了。”

那人一想不错,赶紧去重写。根据想象,又凭空捏造出一份来。

御史接到信件,拿出原信一比较,只见大有出入:除了告李靖密谋造反的罪名一样,而所举证据都换了模样,细节更是大相径庭,时间、人物都难以对上号,一看即知是胡编乱造的诬告信。御史笑笑,立刻下令把告密者关押起来。随后拿着两封检举信赶回京城,向唐高祖禀告原委。

上述整件事情的峰回路转,完全都要归功于御史巧妙地引出说谎者前后不一的证据,成功地揭穿了诬告谎言,惩治了撒谎者。

因此,我们就要为说谎者创造这样的“机会”,让他的谎言露出破绽。

釜底抽薪,从根本上瓦解谎言

从事实的逻辑关系来说,论点来自论据,论据孕育论点。论据真实,则论点正确;论据虚假,则论点谬误。所以,驳倒了论据,有如釜底抽薪,刨根倒树,是从根本上揭穿了对方的谎言。

运用釜底抽薪揭穿谎言的技巧在于紧扣论据与论点之间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多问几个问题,分析一下论据之间是否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年轻时是一位律师,一次,他得悉朋友的儿子小阿姆斯特朗被控为谋财害命,已初步判定有罪。林肯以被告律师的资格,到法院查阅了全部案卷,知道全案的关键在于原告方面的一位证人福尔逊。福尔逊发誓说在10月18日晚11时,清楚地看到小阿姆斯特朗用枪击毙了死者。

对此,林肯在经过了全面了解和周密分析后,要求复审。复审中,有以下一段对话:

林肯问证人:“你发誓说看清了小阿姆斯特朗?”

福尔逊:“是的。”

林肯:“你在草堆后,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米,能认清吗?”

福尔逊:“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很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看清他的吗?”

福尔逊:“不是的,我肯定看清了他的脸。”

林肯:“你能肯定时间是在11时吗?”

福尔逊:“充分肯定,因为我回屋看了钟,那时是11时15分。”

林肯问到这就转过身来,对法官和旁听者说:“我不能不告诉大家,这个证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一口咬定10月18日晚上11时在月光下看清了被告的脸。请大家想想,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月,晚上11时漆黑一片,哪里还有月光?退一步说,也许他时间记得不十分精确,时间稍有提前。但那时,月光是从西往东照,草堆在东,大树在西,如果被告的脸面对草堆,脸上是不可能有月光的!”

大家先是一阵沉默,紧接着掌声、欢呼声一起迸发出来。福尔逊傻了眼。

在这里,林肯运用了釜底抽薪的反驳技巧抓住细节、步步为营,终于戳穿了福尔逊的谎言,澄清了事实,还小阿姆斯特朗以清白。

釜底抽薪是一招很有效的破谎技巧,通过全面、细致地了解情况,分析情况,找出谎言的破绽予以致命的还击,用确凿的事实来反驳对方。这样,对方精心构筑的言论布局就会因基础瓦解而全面崩盘。

全面分析,识破离间之举

离间之举在生活中有多种表现,如创造条件造成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误会;或将误会加以渲染,扩大他人之间的分歧;或编造谎言,制造矛盾,破坏他人团结等。离间之举的外在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它的内在本质却是唯一的,那就是:抑人扬己,损人利己。我们如何识破敌人的离间之举呢?

一般来说,离间之举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目的性强

任何离间之举都有其明确的目的。只有在目的的驱使下,离间的所有行为才可以表现出实际意义。离间者的目的是自我的、本位的,是建立在实际自我利益基础之上的。有时为的是获取个人的某种利益,有时则表现为满足个人的某种欲望,有时也可能是为了一些人的利益。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建立于私欲、颓废、反动之上的。离间者的目的不在离间过程本身,而在于达到离间之后的结果。

隐蔽性好

离间者的目的决定了行为的隐蔽性。因为伴随着离间之举的实施,离间者对被离间者的侵害行为已经开始,而这种侵害又是巧借被离间者之间的摩擦力量进行的。一旦离间成功,被离间者的利益受损则是绝对的。所以,离间者只有使被离间者在表面上知情,而不能在根本上知底,才能达到离间的目的。因此,隐蔽性贯穿于离间活动的始终。

欺骗性大

离间的隐蔽性决定了离间手段的欺骗性。因为离间是一种侵害行为,且要借助客体之间的摩擦力量实施,又要做到隐蔽。所以,离间者往往会制造假象欺骗客体,使其产生错觉、作出错误的判断、形成错误的认识,以便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失败。尽管离间之举具有隐蔽、诡诈的特点,但还是可以识破的。

识破离间之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联系分析。任何离间者要想达到离间他人的目的,必然要与被离间者发生这样那样或明或暗的联系。没有联系就无法借助客体之间的摩擦力量,再高明的离间之举也无法得以实施。因此,谁突如其来地与你发生联系,谁就有可能在实施离间之举。

其次,是利益分析。一般说来,离间之举通常是伴随着利益冲突而实施的,而离间者往往又是被离间者发生矛盾后的直接或间接受益者。因此,对人际冲突制造者的利益得失进行分析,有利于识破离间者的真面目。

再次,是反常分析。任何离间之举,无论它怎样高明绝伦,只要它付诸实施,总要留下一些反常的痕迹。因此,对反常的蹊跷行为进行认真分析,进而反向思维,弄清人际冲突的来龙去脉,对于破译离间之举很有帮助。

总而言之,离间之举的破译应建立在对其行为特征的综合分析上,既不能盲目猜疑,又不可掉以轻心。

将计就计,顺势破谎解危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初到辖地,免不得各处走访。在访问老人的时候得知这里每年为河伯娶妻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河伯是漳河的神,地方上管事的人串通巫婆,每年借着给河伯办喜事以减少水患的名义,强迫老百姓出钱。他们每年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数百万钱,仅用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妻,其余的就坐地分赃。

光捞钱也还罢了,他们还以为河伯娶妻的名义残害少女。谁家的闺女年轻、漂亮,巫婆就带着人到哪家去选,有钱的人花点钱也就过去了,没钱的可就遭殃了。他们在河上扎起斋宫,布置举行仪式的大场地,将弄来嫁给河伯为妻的少女放入河里的斋宫。选好一个日子,就将载着少女的斋宫放入河水中漂走了,行数十里而灭,显然少女难免溺水而死。好多有闺女的人家都跑到外地去了,这里的人口越来越少,地方也越来越穷。

西门豹得知了这一情况,便有了主意,说等到那天也去送河伯的新娘子。

河伯娶妻那一天,各种人物都来了,围观的群众数千人。西门豹首先拿大巫开刀。那是个七十岁的老女人,带着十个女弟子。西门豹表现得仿佛比那些人更热心,说:“这个新娘子不太理想,请你去给河伯说说,让他等几天,我们再选个好的送去。”接着不由分说,让兵卒将那个老女人扔进了水里。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怎么去了这半天还没回来?

再让人去催吧。于是将大巫的女弟子扔下去一个。过一会儿,就再扔一个。连扔了三个了,西门豹又说,可能去的都是女人,不会办事,便挑了些地方管事的扔到河里。

一连扔了好几个了,毕竟都是怕死的家伙,剩下的怕被扔进河里,马上跪下磕头,恳求大人饶命。

为恶的人自己向人们证实了那是谎言。后来,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条河渠,把河水引入田里,灌溉庄稼。从此,年年丰收。

这是一个典型的“将计就计”揭穿谎言的例子。西门豹作为地方官,为了让人们相信他也尊重他们的习俗,效仿那些行迷信之事的人们,也一本正经地假戏真唱,作为一方父母官,他必须让谎言不攻自破,必须让那些以迷信愚昧老百姓的人原形毕露,才能达到根除恶习的效果。假如他事先就去进行什么破除迷信的宣传,绝不会有人相信,老百姓也不会站到他这一边,那样难免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于是西门豹就将计就计把他们一个个除掉,是开刀问斩都难以达到的效果。

“将计就计”最关键的两个环节,第一是识破对方的谎言,第二是让对方相信自己已被他的谎言骗住了。这样,才可能行使策略。如果不能识破对方的谎言,抓住主动,“将计”就无从谈起;如果不能使对方确信自己已经受骗,对方就会起防备之心,“就计”也无从实施。

推理有法,抽掉谎言的支柱

燕王有收藏各种精巧玩物的嗜好。有时他为了追求一件新奇的东西,甚至不惜挥霍重金。“燕王好珍玩”的名声不胫而走。

有一天,一个卫国人到燕都求见燕王。他见到燕王后说:“我听说君王喜爱珍玩,所以特来为您献上棘刺尖上刻的猕猴。”燕王一听非常高兴。虽然王宫内有数不尽的稀世珍宝,可是从来还没有听说过棘刺上可以刻猕猴。因此,燕王当即赏赐那个卫国人。

随后,燕王对那卫人说:“我想马上看一看你在棘刺上刻的猕猴。”那卫人说:“棘刺上的猕猴不是一件凡物,有诚心的人才能看得见。如果君王在半年内不近女色,戒酒戒肉,并且要在一个雨过日出的天气,抢在阴晴转换的那一瞬间才能看到那棘刺上的猕猴。”

为了能看到棘刺上刻的猕猴,燕王只好拿俸禄先养着那个卫人,等待有了机会再看。

有个铁匠听说了这件事以后,觉得其中有诈,于是去给燕王出了一个主意。匠人对燕王说:“在竹、木上雕刻东西,需要有锋利的刻刀。被雕刻的物体一定要容得下刻刀的锋刃。我是一个打制刀斧的匠人,据我所知,棘刺的顶尖与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精心制作的刻刀锋刃相比,其锐利程序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棘刺的顶尖连刻刀的锋刃都容不下,那怎样进行雕刻呢?如果那卫人真有鬼斧神工,必定有一把绝妙的刻刀。君王用不着等上半年,只要现在看一下他的刻刀,立即就可知道用这把刀能否刻出比针尖还小的猕猴。”燕王一听,拍手说道:“这主意甚好!”

燕王把那卫人招来问道:“你在棘刺上刻猴用的是什么工具?”卫人说:“用的是刻刀。”燕王说:“我一时看不到你刻的小猴,想先看一看你的刻刀。”卫人说:“请君王稍等一下,我到住处取来便是。”燕王和在场的人等了约一个时辰,还不见那卫人回来。燕王派侍者去找。侍者回来后说道:“那人已不知去向了。”

其实,只要注意观察,细加分析,就会发现他的漏洞,这时只要点出说谎者的破绽,抽掉谎言赖以成立的支撑点,即可让谎言无处藏身。 fnwAu1k/NgDRvJ/MStBUWWqB+PrUSNX2YDHS1E0SePziWqBH1dFjGJ+jDZNNOCj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