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生活非常潦倒的销售员,每天都埋怨自己“怀才不遇”,认为是命运在捉弄他。圣诞节前夕,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充满佳节的热闹气氛。他坐在公园的一张椅子上,开始回顾往事。去年的今天,他孤单一人,以酗酒度过了他的圣诞节,没有新衣,也没有新鞋,更别谈新车、新房了。
“唉!今年我又要穿着这双旧鞋度过圣诞了!”说着他准备脱掉穿着的旧鞋。
这个时候,他看见一个年轻人拄着拐杖走过,他立即醒悟:“我有鞋子穿是多么幸福!他连穿鞋的机会都没有啊!”
经过这次顿悟,这位推销员“蜕掉”了自己委靡不振的一层“皮”,从此脱胎换骨,发愤图强,力争上游。不久,他就因为销售成绩显著而多次得到加薪。最后,他又开办了自己的销售公司,并最终成为了一名百万富翁。
蛇只有经过一次次蜕皮才能够成长。同样,人也必须经历不断的自我否定,才能够进步。墨守成规、满足现状只会导致故步自封,最终难逃被淘汰的命运。积极的成功者永远是不安分的,因为他们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每时每刻都在追求更高、更强、更好的目标。
许多节肢动物和爬行动物在生长期间会定期蜕皮,脱掉旧的表皮,再慢慢长出新的表皮。通常,每蜕皮一次,这些动物就长大一些。等到蜕皮几次之后,这些动物就基本成熟,获得了完全依赖自己生活的能力,可以自己保护自己了。
蜕皮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把原有的皮蜕掉本身就是疼痛难忍的,在新皮长出来之前,往往还要面临着行动不便、无法捕食的危险,甚至无法抵御天敌的侵袭。因此,每一次蜕皮,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但是经过蜕皮的痛苦过程之后,换来的是新生,是更强壮、更成熟的生命。这就是“蜕皮效应”:满足现状,往往只会故步自封,只有超越自己,才能不断成长。
爱迪生研究电灯时,工作难度出乎意料的大,1600种材料被他制作成各种形状的灯丝,效果都不理想,要么寿命太短,要么成本太高,要么太脆弱,工人难以把它装进灯泡。全世界都在等待他的成果。半年后人们失去耐心了,纽约《先驱报》说:“爱迪生的失败现在已经完全证实。这个感情冲动的家伙从去年秋天开始就研究电灯。他以为这是一个完全新颖的问题,他自信已经获得别人没有想到的用电发光的办法。可是,纽约的著名电学家们都相信,爱迪生的路走错了。”
爱迪生不为所动,继续自己的实验。英国皇家邮政部的电机师普利斯在公开演讲中质疑爱迪生,他认为把电流分到千家万户、还用电表来计量,是一种幻想。当时,人们还在用煤气灯照明,煤气公司竭力说服人们,爱迪生是个大骗子。就连很多正统的科学家都认为爱迪生在想入非非。有人说:“不管爱迪生有多少电灯,只要有一只寿命超过20分钟,我情愿付100美元,有多少买多少。”有人说:“这样的灯,即使弄出来,我们也用不起。”爱迪生毫不动摇,在进行这项研究一年之后,他终于造出了能够持续照明45小时的电灯,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
即便反对声如潮,爱迪生还是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研究发明。经过不懈的坚持和努力,爱迪生不但促成了自己的蜕变,牢牢地树立了自己在世人心目中的伟大的发明家形象,而且促成了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大变迁。也正是因为他的这项发明,人类才真正进入了电气时代。
对自己或对工作不满的人,首先要把自己想象成理想中的自己,并且拥有极好的工作机会。再采取行动。如果耐心地进行这种自我改造,就能发挥个性中本就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使自己和工作按照理想的样子发生改变,从而取得成功。
一条蛇如果不舍得蜕去原有的皮,那么它永远也长不大,只会被淘汰;一个庞大的企业,如果领导者不知改进,员工也墨守成规、不思进取,那么这个企业也必定会逐渐衰退;一个人即使目前工作很不错,眼前的事情都能应付得来,但如果不追求进步,终有一天会被自己的工作抛弃。
不要幻想着我们可以永远保持我们目前的状况。满足于现状的心态是我们成功路上最大的障碍。满足于现状会使人变得没有信心,认为创造、革新或者成功都与自己没有关系。如果你满足于现状,那么可能会把注意力放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地方,不关心创新的机会,埋没了本可以发挥的才华。千万不要满足于现状,因为这样会使你的才能被自己的惰性埋没掉。
人的才华是没有极限的,唯一的限制来自我们自身!蜕掉旧的皮,这样才有长大的空间,这样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只有先超越了自己,才能够不断进步,最终超越别人。对于成功来说,最大的障碍往往来自于自身。不要自我设限,要不断制定高的目标,我们才能每天都有所进步!
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十分有趣的生物,叫做大黄蜂,曾经有许多生物学家、物理学家、社会行为学家联合起来研究它。
根据生物学的观点,所有会飞的生物必然是体态轻盈、翅膀十分宽大的,而大黄蜂这种生物,却正好跟这个理论相反。大黄蜂的身躯十分笨重,而翅膀却出奇地短小,依照生物学的理论来说,大黄蜂是绝对飞不起来的。物理学家的论调则是,大黄蜂的身体与翅膀的比例,根据流体力学的观点,同样是绝对没有飞行的可能的。简单来说,大黄蜂这种生物是根本不可能飞起来的。
可是,在大自然中,只要是正常的大黄蜂,却没有一只是不能飞的,甚至于它飞行的速度,并不比其他能飞的生物慢。这种现象,仿佛是大自然和科学家们开的一个很大的玩笑。最后,社会行为学家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大黄蜂根本不懂生物学与流体力学。每一只大黄蜂在它成熟之后,就很清楚地知道,它一定要飞起来去觅食,否则必定会活活饿死!这正是大黄蜂能够飞得那么好的奥秘。
由此可见,这世上没有绝对的“不可能”,只要敢于拼搏,一切皆有可能。
说到“不可能”这个词,我们来看一看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年轻时用过的一个奇特的方法。
年轻的时候,卡耐基想成为一名作家。要达到这个目的,他知道自己必须精于遣词造句,字典将是他的工具。但由于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接受的教育并不完整,因此“善意的朋友”就告诉他,说他的雄心是“不可能”实现的。
年轻的卡耐基存钱买了一本最好的、最完全的、最漂亮的字典,他所需要的字都在这本字典里,而他对自己的要求是要完全了解和掌握这些字。他做了一件奇特的事,他找到“impossible”(不可能)这个词,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然后丢掉,于是他有了一本没有“不可能”的字典。以后他把整个事业建立在这个前提上,那就是对一个要成长,而且要超过别人的人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
当然,讲这个例子并不是建议你从你的字典中把“不可能”这个词剪掉,而是建议你要从你的脑海中把这个观念铲除掉。谈话中不提它,想法中排除它,态度中去掉它、抛弃它,不再为它提供理由,不再为它寻找借口。把这个字和这个观念永远抛开,而用“可能”来代替它。
翻一翻你的人生词典,里面还有“不可能”吗?可能很多时候,当我们鼓起雄心壮志准备大干一场时,有人会好心地告诉我们:“算了吧,你想的未免也太天真、太不可思议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接着我们也开始怀疑自己:“我的想法是不是太不符合实际了?那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假如回到500年前,有人对你说,你坐上一个银灰色的东西就可以飞上天,你拿出一个黑色的小盒子就能够跟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说话,打开一个“方柜子”就能看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你同样会告诉他“不可能”。但是今天,飞机、手机、电视甚至宇宙飞船都已变成现实了。正如那句老话所说的,“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奇迹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
纵观历史上成就伟业的人,往往并非幸运之神的宠儿,而是那些将“不可能”和“我做不到”这样的字眼从他们的字典以及脑海中连根拔去的人。富尔顿仅有一只简单的桨轮,但他发明了蒸汽轮船;在一家药店的阁楼上,法拉第只有一堆破烂的瓶瓶罐罐,但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美国南方的一个地下室中,惠特尼只有几件工具,但他发明了锯齿轧花机;豪·伊莱亚斯只有简陋的针与梭,但他发明了缝纫机;贫穷的贝尔教授只有最简单的实验仪器,但他发明了电话。
美国著名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在描述他心目中的优秀员工时说:“我们所急需的人才,不是那些有着多么高贵的血统或者多么高学历的人,而是那些有着钢铁般的坚定意志,勇于向工作中的‘不可能’挑战的人。”
人生如打牌,不要对还没有打的牌局说“不可能”,一切皆有可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努力朝着赢牌的目标奔去,就很可能获得成功。
大家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束缚我们的究竟是什么?阻碍我们成功的影响力到底是什么?如果没想过,现在想想也不迟。可能许多人要将答案归结于出身、家庭、金钱、社会关系,甚至命运。这些都有其道理,但在实际上,它们都不是根本,根本是我们没有超越自己。大家都知道,外力是靠内力起作用的,如果你从内心束缚了自己,外部条件再好也不能得到好的发挥。只有超越自己,让自己内心的路宽阔起来,我们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海军军官大步走进宽敞的办公室,他是来见海曼·里科弗将军的。将军同他的谈话很特别,坐定之后,将军就让这位青年挑选任何他所希望讨论的话题。接着,他们讨论了时事、音乐、文学、海军战术、航海技术、电子学和射击学。谈话过程中,将军总是注视着对方的眼睛,不断问这问那,常常问得这位青年军官瞠目结舌。他很快明白了将军找他谈话的真正用意,他挑选的这些自以为懂得很多的问题,其实知道得很少。想到这里,他身上不由得冒出了冷汗。
结束谈话时,将军问他在海军学院学习成绩怎样。“先生,在820人的年级中,我名列第59。”年轻人不无自豪地说。“你竭尽全力了吗?”“没有。”年轻人坦率地答道,“我并不总是竭尽全力。”“为什么不竭尽全力呢?”将军瞪大眼睛,看了青年很久……
这位24岁的海军军官,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卡特。卡特终生不忘这次会见。“为什么不竭尽全力呢?”里科弗将军提出的这个问题强烈地震撼了他。此后他一直将“竭尽全力”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鞭策自己顽强地学习和工作。
超越自己,就是要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情,并努力去拓展自己的思维。年轻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从上大学起或刚刚走上社会起,我们一个个宏伟的构想、美妙的计划(甚至包括学习计划)都在实施的过程中,像肥皂泡一样地破灭了。失望之余,不知你是否找过原因、总结过教训?其实,仔细审查后你一定会发现,你的那些计划、方案缺少的正是自己的竭尽全力,把自己加进去并成为主宰,这就是自我超越。
某成功人士曾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我们平时也经常听到“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这句话。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我们做不到,而是因为不敢想、不愿想。勇敢地去想、勇敢地去做,“不可能”的事也就变为可能了。
人们一般认为北纬17度以北是橡胶种植的禁区,这是被公认的学术观点。赵其国院士一开始对这个纬度控制论觉得好奇,进而感到可疑:纬度真能那么严格地控制橡胶的生长吗?赵其国在橡胶宜林地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后,恍然大悟,原来纬度控制论只是一个经验性的总结,只是一种形式,决定橡胶生长的因素应该是热量条件和土壤性质,而在北纬17度以北,仍旧可以找到适宜橡胶生长所需的热量和土壤。于是赵其国就对我国北纬17度以北地区引种橡胶的可行性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热量条件和土壤性质为标准的热带作物利用等级的评价方案,为制定热带作物发展规划布局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国家科委对“橡胶北移”的研究成果也予以充分肯定,授予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这里需要强调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勇敢”,大家都认为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你要想把它干成功,首先必须凭借巨大的勇气,有时要力排众议,甚至孤注一掷。这时你可能是痛苦的,但和成功后的喜悦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想”要超出眼下人们“做”的范围,但又不是脱离实际地空想。“做”要以想为基础,同时必须把想出来的创意变成一个完备的方案,真正地做成一件事。大胆地想象,严谨地执行,我们成为一个成功的、具有影响力的人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