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欧阳修的绵州情愫

蒋晓东

1.啼声婉转,欧阳修雅音绵州

绵州州衙二堂东推官厅一个侧室里,爆发出一阵阵男婴的啼声。这啼声像歌,有旋律,清幽婉转,清纯飘逸,出和雅音,微妙香洁。其音律,演唱了一个生命的到来,亦演唱了这个生命将在和雅香洁、清纯飘逸中稳步前行。这个声音便是欧阳修的声音。而这个侧室,则是欧阳修父亲的家眷室。这一天,是公元1007年8月6日(农历六月廿一)。

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时任绵州军事推官,主管城防、邢狱。州衙二堂东的推官厅是他的公事厅。欧阳观55岁得子,喜上眉梢,对夫人感激至深,道:“苦了你了!我有后了!”欧阳观又屏住呼吸,张开两只耳朵静听,孩子的声音缓缓地、慢慢地、一丝一丝浸进他的心里。欧阳观的心,在兴奋和忙乱中怦怦跳动。他忍不住拍了一下大腿,吐出绵州口语:“巴适!”少顷,他又拍了一下大腿,再吐出绵州口语:“安逸!”夫人笑盈盈道:“别把孩子吓着了!”欧阳修啼声依然,室外香樟树上的麻雀,有四五只飞到窗台上,它们大约也想听听这美丽的声音。州衙热闹非凡,恭喜道贺的客人络绎不绝,笑逐颜开。亦有绵州人去到富乐山,请来高人﹙即隐士﹚,为欧阳修“把脉”,意欲知晓其未来。高人未及相面,只在屋外听到啼声,便点头道:“和音。雅音。香洁。微妙。”高人没有收取任何理事资费,作揖道:“不敢!愚已经沾了光啦!”说罢,面带微笑,满足而去。

在古绵州,但凡一个孩子出生,亲朋好友、乡里乡亲都会带上米面杂粮、瓜果葱蒜等,送上祝福,聊表心意。与主人同乐,视彼家事情为自家事情,是绵州人良心使然。诚邀高人为孩童相面,更是必不可少,是绵州人的仁义和礼数,亦是其风俗习惯。欧阳修的父亲虽为官,却置身民众,因此,能言绵州地方语言不足为奇。北宋时,40来岁亦可称“老”,欧阳观“老来得子”,可谓“奇迹”,自然兴奋与激动。夜已寂,当入眠。欧阳修的家里,油灯却通宵跳动着火苗,幸福的灯光布满屋子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一个祥和、欣喜之夜。知道此事的绵州人口口相传,没有赶上恭贺、道喜的绵州人,就在自家院坝里燃起旺旺的火,于舞蹈和歌唱中,为欧阳修祈祷、祝福。“娃子乖呀,娃子好,娃子长大是个宝。”绵州人把欧阳修当成了自家的孩子。这句简单的“祝词”,至今还在绵阳农村流传。

欧阳修快满4岁的时候,父亲调往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任军事判官,欧阳修与母亲一同离开绵州至泰州。欧阳观上任不久,积劳成疾,吐血而故,时年59岁。因欧阳修的父亲勤政廉洁,素来乐善好施,以致家贫如洗,无余资,欧阳修与母亲郑氏不得不流落到随州﹙今湖北随州﹚亲戚家,过着寄人篱下的清贫日子,煞是辛苦、劳累。好在欧阳修在绵州具有了正道品质,使他的本性和本心成熟而丰富,视难而乐,视艰为炼,终成大器。

欧阳修﹙1007~1072年﹚,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金石学家。在文学上,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又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在史学上,欧阳修主撰了《新唐书》、独撰了《新五代史》,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政治上,欧阳修在朝廷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负有盛名,是朝廷的栋梁之一。

欧阳修在绵州度过了近4年时光,其巨大成就,在绵州这片土地上,就已经开始生根和萌芽。

欧阳修诞生于绵州早有定论。欧阳修在其作品《七贤画序》中明确表道:“某不幸少孤。先人为绵州军事推官时,某始生。生四岁,而先人捐馆。”《七贤画序》文章不长,但字里行间,情感饱满,情真意切,文风平实、质朴、淳厚,彰显人道品质和文学品质,细细咀嚼,意味滋润绵长,充满了对父亲的敬佩、敬仰和感激之情。

七贤图画

欧阳修的父亲即将调离绵州时,拒收赠物,亦未购置蜀物(四川物品),只留下了绵州州官奖励他的一匹鹅溪绢。父亲用这匹绢画了七贤图画,并视为至爱。七贤图画中,有生长在绵州一带或在绵州留下足迹的扬雄、蒋琬、李白、苏易简等,绵州本地贤达也在其中。父亲逝去后,欧阳修在母亲郑氏的督促下,时时供奉七贤图画,缅怀父亲,学贤律己,警示和提升自己。尤其临近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半﹚,母亲都要挂出七贤图画,设席祭祀,进行家风教育。在这怀念先人的隆重日子,欧阳修更是庄严,他必在七贤图画前,行传统三拜九叩之礼,纪念父亲,学习先贤,检查自己的心灵和行为是否像父亲和先贤一样端正。七贤图画是父亲留下的唯一物品,其价值与七贤图画内涵同等。欧阳修的《七贤画序》,看似写父亲珍爱七贤图画,实则是歌颂父亲的品质,继而歌颂画中圣贤人。父亲所以挚爱七贤图画,其实是崇敬画中七贤人物,并以他们为榜样。七贤图画以绵州风光为背景,山水清纯,风物厚重,这又陶冶了欧阳修对绵州山水的热爱之情。

欧阳修在父亲逝去20年后,科举得中,又23年后,年近半百的欧阳修装裱了七贤图画,并作《七贤画序》。《七贤画序》,道德文章,寓人生真谛。欧阳修在《七贤画序》有表:“图亦故,某忝立朝,惧其久而益朽损,遂取‘七贤’,命工装轴之,更可传百余年,以为欧阳氏旧物,且使子孙不忘先世之清风,而示吾先君所好尚。”《七贤画序》的最后一句对父亲更加敬仰:“事迹如此,始为作赞并序。”

欧阳修为何不在功成名就时,即刻装裱七贤图画呢?绵州人答:“欧阳修,孝子也,先人之物品,细致珍惜之,刻苦学习之,不可随意更改之。奈何图画色彩已暗淡,恐坏掉,自己且年纪渐老,于是装裱之,传承之。”欧阳修看见七贤图画,如同看见父亲。欧阳修仅仅与父亲生活了4年,而在绵州却3年有余。父亲于冥冥之中时时刻刻教育着欧阳修。欧阳修在朝廷常常借七贤图画“一生清风”的意思,表述:“知廉耻,立人之大节!”七贤图画是父亲在绵州时诞生的智慧财富,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为欧阳修的至爱。欧阳修在晚年依然三拜九叩供奉七贤图画。把先人的物品保存数十年,并从中汲取智慧营养,而且传承智慧营养,可见父子情深、品质不异。七贤图画的品质,已经得到了传承。七贤图画,从绵州开始出发,伴欧阳修至终生。欧阳修的绵州情愫,十分清晰和厚重。绵州人亦复如是。

欧阳修出生于夏季。其实,夏季也好,有夏的热情;秋季也好,有秋的收获;冬季也好,蛰伏,积蓄力量,亦有梅花的芬芳;春季也好,万物复苏,人间灿烂。绵州人的确喜欢说“好”!时时是好时,事事是好事,处处是好处。远看成岭侧成峰,保持清净纯善之心,满世界都是温暖明媚的阳光。

2.感恩父母,欧阳修乡愁绵州

是日,欧阳修与父亲行走于绵州富乐山中。富乐山茅草齐胸,茅草秆在山风中摇曳,茅草顶端的紫白色花絮,就纷纷扬扬起来,或起或伏,或左或右,却乱中有序。开不败的打碗碗花,悠然歇在青藤上微笑,而青藤缠绕着苍松翠柏,一个劲往上爬,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灌木丛中有蛇,欧阳修的父亲手持树枝,边走边打着草丛。欧阳修问父亲为何打草,父亲道:“打草惊蛇!”父亲不愿意被蛇所伤,更不愿意被蛇所伤后,又再去伤害生灵。父亲的仁善与机巧尽显其中。富乐山可谓绵州第一山,置身山顶,可观全城及周围。欧阳修当然很累,要父亲抱一抱,未果。父亲道:“累皮修心!”父亲于温和中不乏严厉。欧阳修又累了,叫嚷山好高呀!父亲道:“不高!脚比山高!”欧阳修父亲的智慧、或曰仁恕之心远远超过了他的官阶。终于到了山顶,欧阳修的脸涨得通红,却跺着脚道:“踩住了!”欧阳修的意思是:“当真脚比山高呢!”

绵州城果然美丽!抬眼一晃,城的四周被浅丘环抱,城就像襁褓中的婴儿,或者说城就像自然界中的一个家庭。仔细瞧瞧,芙蓉溪、涪江、安昌河,绵州这三条河的水,在城东南的南山嘴汇合,又滔滔而去,最后汇入长江。绵州有山,有水,有林地。土肥,山美,水清,没有雾霾。一只鸽子在绵州城的上空飞翔,并不孤独,它在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温情。随着鸽子一声轻飘飘的呼哨,夕阳西下了,周围山丘一片金灿,城中升起淡淡炊烟。

富乐山又叫东山。早在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与刘璋涪城相会,在东山饮酒话事,但见对面平坝一片葱绿,隐约可见农人在葱绿中忙碌,一派繁荣而又恬淡的景象。刘备忍不住惊呼:“富哉,今日之乐乎!”此后,东山就叫富乐山了。

欧阳修的父亲身为绵州军事推官,知晓颇多天文地理和历史人物,而且胆大心细,不惧艰辛,意志坚毅,思维活跃,并施人、物于仁心,知识与智慧并存;体现在教育蒙童上,携欧阳修感受山水情韵,领略古今轶事,锻炼意志,学习生活,体会自然,寓教于乐,本分之事,顺理成章。“子不教,父之过也。”父亲明白这个道理。

绵州有颇多名胜古迹和名人。欧阳修的父亲自叹能够在绵州为官,为一生之幸!

西山又是另外一番景致!茂林修竹,生机盎然,树叶竹叶,翠流欲滴。西山山型婉转,甘泉叮当,靓风在树林和竹林间轻柔流淌,于宁静中以致远。在西山,蒋琬之墓坐于此,扬雄的读书台留于此。西山之上有一亭,叫“子云亭”,因扬雄字子云而得名。有关扬雄的几处“子云亭”,分别在成都、郫县、绵州,唯有此处“子云亭”保存完好。欧阳观给欧阳修讲述了西汉辞赋大家扬雄在西山问学的故事,讲述了蜀汉名臣蒋琬的故事。欧阳修听了,双眼扑闪,像现在的相机一样,不住拍摄绵州风光。

母亲不可能等到欧阳修的父亲去世后,再来教育欧阳修!欧阳修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母亲就常常步行于绵州的农田之间,看青青树木,看农人耕作,看晶莹剔透的露珠,呼吸绵州的清纯空气。母亲勤劳善良,心静如水,看什么都是一片清明。母亲喜欢绵州人的朴素与真诚,很快融入到绵州人的生活氛围中。

欧阳修牙牙学语时,燕子飞到屋外的墙壁筑窝,燕子“唧唧呀唧唧呀”叫着,声音特别亲切,像是在述说什么。母亲说:“修儿啊,燕子来了呢!它们叫得好好听哦!它们说了呢,唧唧呀唧唧呀,不吃你的酒,不喝你的茶,借你的屋檐,生几个孩子呀!”燕子确实没有吃过人们家里的食物。筑窝,靠自己去远处衔来农人不需要的闲草;衔泥,同样去到远远的河边。绵州人喜欢燕子,它们有礼有节,诚恳生存,自食其力。“唧唧呀唧唧呀,不吃你的酒,不喝你的茶,借你的屋檐,生几个孩子呀!”这句看似不全的儿童歌谣,内涵丰富,是绵州的“土特产”。母亲因为得到这句歌谣,并用于教子,而满心欢喜。母亲的笑容挂在脸上,平和、亲近、润心。

欧阳修的《泷冈阡表》,是祭奠父亲的碑刻祭文,内容大多由母亲讲述而成。文中有“修不幸,生四岁而孤”,讲明自己幼年丧父;有“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道明父亲亦是幼年丧父和多地为官等。文章字句严谨,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哭泣之声,在字里行间默默流淌,情感饱满,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欧阳修对父亲的爱戴,恰似他的绵州情愫。如若他的童年,在绵州没有取法乎上的思想品质,其文章很难发自内心并至优至纯。文章由母亲口述而成,可以想见欧阳修静静依偎在母亲身边,不眨眼地聆听母亲的叙述与教诲。虽然欧阳修已经成人并功成名就,但他在母亲身边,永远是一个乖儿子。这是欧阳修对所受教育的感恩,亦是欧阳修对母亲的孝敬,让母亲感念对父亲的情思,回首父亲的为人正直与为官的忠诚。欧阳修仅仅与父亲生活了4年,而在绵州却3年有余,可见绵州之地和其父亲对欧阳修的影响程度,非算数所能知之。由此可见,欧阳修在绵州的生活,安妥、悠然、幸福!这一家人的仁义礼智信,何等深厚!

古人云:“从小看大,三岁看老。”又云:“三岁定终生。”欧阳修的绵州情愫质朴而清晰,思想道路清晰,人格品质清晰。父亲母亲的教育,绵州的山水风光、人文自然,以及绵州歌谣,深深烙印在欧阳修的潜意识中,形成了正确的逻辑思维和思想路线,根深蒂固,置入骨髓,以至长大成人后,无论是生活环境艰辛,还是仕途波折,其性情无有动摇,不被染污,心不飘忽,无有背叛,自己始终掌握着自己的本性心灵,保持本真之美。

《泷冈阡表》,歌唱父亲,热爱母亲,乡愁绵州。

“唧唧呀唧唧呀,不吃你的酒,不喝你的茶,借你的屋檐,生几个孩子呀!”仿佛又看到了燕子的优美舞蹈,又听到了燕子亲切而诚恳的歌唱。这,其实是欧阳修的舞蹈和歌唱。

3.大忠大孝,欧阳修情愫绵州

在绵州时,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主管城防和刑狱。父亲到绵州上任不久,涪江涨了一次洪水,浊浪滔天,冲毁了不少良田和绵州城的部分房屋,亦有生命瞬间被吞噬。父亲捶胸顿足、痛哭流涕。父亲就在绵州州衙跪请在今涪江西岸新建城池。父亲带领军士和民众,严寒不怕霜冻,夏天不惧烈日。父亲展望城池完工后,洪水泛滥时不会再伤人,就欣喜地笑了。修筑城池,亦是常态保境安民的必需举措。绵州人参与修筑城池不要工钱,绵州人道:“一个上任不久的官员,会为绵州人的灾难痛哭流涕,感激都来不及,还要什么工钱呢!”父亲带欧阳修去到城池之上,欧阳修看见大汗淋漓的父亲,很是不解,问:“父亲,你为何要这样累呀?”父亲呵呵一笑,道:“我作为朝廷命官,要忠诚人民,忠诚国家,不怕累,应当是为官者的本分呢!”

欧阳修的父亲到任绵州之前,曾经多地为官,但官阶平平,基本没有提升,推官、判官,仅此而已。如若另人,很难心平。父亲却任劳任怨,实实在在,诚诚恳恳,从不抱怨,为臣死忠。绵州一老汉,把千层底布鞋脱了,用光脚板儿丈量城池。其妻也把布鞋脱了,用光脚板儿丈量城池。问:“脱鞋作甚?”答:“亲切。实在。”问:“笑甚?”两口子同时道:“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三。”两口子还道:“城池高一丈八,顶宽一丈一。”两口子喜悦无限。

那一阵子,不少绵州人都光着脚去丈量城池,形成了一道风景。绵州人在州衙门前,燃放炮仗,对城池表示赞誉。绵州人搭了戏台,用川剧形式表现修筑城池的场面。绵州人的金峰锣鼓在州衙门前敲了三天,金峰雄狮在州衙门前舞了三天。父亲对欧阳修道:“修儿呢,你看看,绵州人多高兴啊!”欧阳修的父亲最后逝于泰州任上,口吐鲜血,溅满几案。父亲的正直与忠诚,给欧阳修留下了深刻印象。绵州的金峰狮队,独具特色,至今为绵阳一绝。

绵州城南有条南河,走过农田,便是大片大片的沙地,沙地上杨柳依依;走出沙地,小石头铺就的河床上,白石头散落其间,闪烁着心灵太阳的光辉。母亲带欧阳修到南河边捡白石头玩。母亲还特意带回几粒白石头,在漆黑的夜里,母亲教欧阳修擦着白石头,火星一闪一闪,像无数颗星星撒落人间,让黑暗灿烂。母亲为了让欧阳修早懂事,还从南河边取了一撮箕河沙回来,然后把河沙铺在屋子的一角,做成沙盘,又找来苇秆,在沙盘上教欧阳修习字。汗珠挂在母亲的脸腮,母亲的模样灿烂而美丽。母亲道:“修儿啊,你父亲把俸禄都用于待客、济人了,但我们必须要学习,不能因为家里穷,就废了学习。”

母亲教欧阳修学的第一个字是“人”字。欧阳修的母亲十分聪慧,以河沙为纸,以苇秆作笔,其实是教欧阳修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做人,无论顺境、逆境,做人要从一而终,不以境变而心变,要矢志不渝!母亲希望欧阳修成为父亲那样于民于国有用的人。母亲讲了欧阳修的父亲幼年丧父,讲了父亲因为没有尽孝,而常常眼泪淅沥。母亲道:“一定要把孝顺放在第一,拼死孝顺,这是做人的本分!”

母亲还教欧阳修三拜九叩之礼,讲了三拜九叩是对逝者和先人的怀念,是感恩他们的教育,纠正自己的过错,只有端正了自己,才能够影响他人。母亲的声音像从遥远的地方传来,有山泉细流的温柔,有天地之间凌空的妙韵,其实母亲的声音近在耳边,不自觉地流淌到欧阳修的内心深处。母亲道:“拜——,起——;再拜——,起——。”母亲眼中的孝顺,是儿子成才,不忘先贤,孝顺人民,孝顺国家。母亲对欧阳修的情感,温柔、细腻,深深扎根于欧阳修的潜意识中。母亲的宽大胸怀,被后人与孟母并列纪念。绵州人在十字街口建有石坊,一面题刻“孟母三迁”,一面题刻“欧母画荻”。画荻,即指母亲用苇秆教欧阳修识字。

欧阳修的仕途并非完美无缺。欧阳修幼年丧父,少年时科举两次未中,中进士之后在朝为官又三次被贬。欧阳修在40岁时被贬至滁州,皆因其为官正直,口无遮拦,遇到朝廷大事,直陈时弊,抨击权贵,无有保留,得罪人多,以致被贬。但是欧阳修在滁州依然品行端正,不以境变而心变。欧阳修在滁州的日子,谈笑山水,生活自信,十分洒脱。

欧阳修的作品《醉翁亭记》于滁州写就。文中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古今不知多少人拿此话说事,褒贬不一。有人言,这是欧阳修心里忧郁,不满朝廷,牢骚满腹,借酒浇愁,是一种虚假开心。还有人言,欧阳修娱乐为上,为官不为,思想懒散,喜于下品,不可学之。其实非也!欧阳修既然敢于抨击权贵、直陈时弊,就当知道有可能发生的后果,不存在“心里忧郁,牢骚满腹,借酒浇愁”。“在乎山水”更非娱乐,而是倾注了欧阳修对山水之爱,对土地之爱,因为山水、土地,蕴藏着大自然的厚重,流淌着大自然的灵气,而大自然生长万物,滋养着黎民百姓,这其实是欧阳修关乎民生的思想情操。欧阳修既然知道有可能被贬的后果,他的心灵自然安妥,以民众的愉悦为乐,所以他在滁州干了不少好事,这才是欧阳修“在乎山水”之实。

欧阳修号称“醉翁”,实则十分清醒。此“醉”,醉于“民情纯素”,醉于“民生安康”。至于“翁”,则表述“年纪较大、岁月不饶人”,同时也是“自称”,自当努力奋进,方为人之道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同时表述了能够在底层做小官,亲密于百姓之间,与民同乐,实在难得,所以为醉,所以在乎。这就是他的“之间也”。山水是景,人亦是景,欧阳修身在其间,当然要“醉”。即或现在,我们不少地方依旧靠天吃饭,在欧阳修那个时代,对山水之爱,就是感恩天地,就是为百姓祈福。其实,我们现在同样应该感恩天地。太阳大,温度高,我们就热一热,不要抱怨天气热、心里烦。天下雨,我们就淋一淋,不要抱怨路太滑、不好走。真的不要抱怨老天爷。从前讲百人百意,现在一人也有百意。老天爷也难啊!感叹:“先人的一心一意,多好!”这亦是欧阳修《醉翁亭记》隐含的信息。欧阳修可不敢凌驾于大自然之上。欧阳修对大自然只有尊重。大自然,是供你娱乐的么?

欧阳修的仕途虽有波折,人生却很完美。欧阳修幼年丧父,但勤学;两次科举不中,不泄气;三次被贬,志气、人品依然。欧阳修自始至终保持着纯善、朴实、好学、亲民、自他平等的情怀。欧阳修不计个人恩怨与得失,没有嗔恨整过他的人。所以,欧阳修的仕途虽有波折,人生却很完美,因为仕途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而已。所谓波折,倘若用本性和本心去检验,当为好事。欧阳修“去粗存精”,把“波折”当成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砺。再遇关乎民生的大事,欧阳修依然不会闲口。这就是欧阳修的大忠大孝。孝顺父母,孝顺人民,孝顺国家。不孝顺,就是不忠诚。

母亲教育欧阳修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是孝顺和忠诚。绵州人修建城池不要工钱,是孝顺和忠诚。绵州人用光脚板儿丈量城池,是感恩。感恩是对好品质的认可,是对忠诚的传承和歌颂,当然也是一种忠诚。欧阳修的父亲喜欢绘画,与欧阳修的文学情愫一致。欧阳修的父亲是军事推官,欧阳修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的父亲修筑城池,是忠于国家和人民;欧阳修“在乎山水之间”,亲民爱民,同样是忠于国家和人民。为臣当死忠!无论身在任何阶层、任何处所,都不忘国家和人民,都要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父子二人的情怀十分相似!

欧阳修被贬后的洒脱其实是一份安然与宁静!欧阳修于安然与宁静之中,诞生了心系民众的《醉翁亭记》。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仿佛看见欧阳修呵呵笑了,笑声中蕴藏着厚重的绵州情愫!欧阳修的绵州情愫,悄然成就了欧阳修的璀璨人生。

4.施舍刻骨,欧阳修根在绵州

绵州涪江的那次洪水,给欧阳修父亲的心灵留下了沉重伤痕。洪水后,父亲寝食难安,心急如焚。这一天,父亲在推官厅内左右踱步,沉思良久,忽然一声大喝,当天就在推官厅内建了“求生堂”。“求生堂”三字,父亲亲笔题写,每个字的一笔一画,父亲以恭敬之心,写得工工整整。父亲常常去“求生堂”,一为逝去的人求生,希望他们下辈子不再有灾难。二为被判入狱的人再次梳理犯罪过程,严格把关,以防错判;如果遇到喊冤的死刑犯,父亲更是茶饭不思,独在“求生堂”彻夜琢磨,以免错杀生命。父亲常说:“蚂蚁、飞虫,亦是生命,何况人乎?如果能为喊冤的死刑犯找到错判的理由,那么,说明这个人不该死!”据(清乾隆)《直隶绵州志》载:“欧阳观,宋欧阳文忠公修之父。为绵州推官。凡死囚,必求其生。不得,则告天而后断。生文忠公于绵。祀名宦。”以上说明两点:一是欧阳修的父亲“凡死囚,必求其生”,二是再次说明欧阳修生于绵州。“文忠”即欧阳修。

有一天,欧阳修与父亲一起出城,去看望一位孤寡老太。欧阳修把人家的一把竹椅坐烂了。这把竹椅是这位老太不多的家什。欧阳修的父亲有怒于欧阳修。老太却开怀大笑,道:“不怒!不怒!小修是我的福星呢!”老太道:“竹椅幸好是小修坐烂了,我比小修重多了,年纪又大,要是我去坐了,恐怕不是把椅子坐烂,而是把椅子坐垮,那样的话,我会跌倒,我就没有命了!”老太送给欧阳修一束线,感恩欧阳修救了她一命。送线也是绵州风俗,人生漫路,道路长长,情意绵绵,祝福安康!回家路上,父亲对欧阳修道:“你看看,你对人家好,人家就会对你好!”父亲说:“绵州人,真好!”父亲又感慨道:“绵州人,真有慧心!”父亲的意思是,绵州人懂得珍惜生活和爱惜生命,绵州人更善于以慧心度人。

欧阳修的母亲教育欧阳修可谓费尽心机!欧阳修一岁的时候,母亲依照绵州的风俗习惯,要欧阳修“抓周”。这是风俗,即在孩子满周岁那天,放很多东西在孩子面前,让孩子去抓,孩子抓住什么,表明孩子喜欢什么,并通过此,推测孩子的前景。欧阳修的母亲把“抓周”仪式改在了“求生堂”。在“求生堂”,母亲给欧阳修再三讲了父亲建“求生堂”的意义。母亲还讲了很多应当珍惜生命的道理。母亲不喜欢杀生,菜品多以素食为主。正应了一句古话:“素而必少欲,少欲必品正。”这也许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胎教吧。母亲为何不喜欢杀生呢?因为欧阳修的父亲常常讲到生命的贵重。父亲领欧阳修去过“求生堂”,母亲领欧阳修去过“求生堂”,教育的目的都一样,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也因为教者的个性区别,孩子心灵的体会就会更加健全。所以欧阳修成人后,其性情,既刚正不阿,又不乏温柔与细腻。

有一天下雨,一群蚂蚁被淹水中。母亲找来苇秆、树枝,一头放于水中,另一头放于屋檐下的干地方。母亲给蚂蚁搭桥,蚂蚁顺着苇秆和树枝,爬到了屋檐下。母亲道:“它们是生命。”欧阳修不住吆喝:“蚂蚁蚂蚁快上来!蚂蚁蚂蚁快上来!”欧阳修的额头,急得冒出了毛毛汗。数百只蚂蚁爬到干地方,组成了一个“人”字。欧阳修道:“母亲大人,蚂蚁会写字呢!”欧阳修咯咯笑了起来。

欧阳修科举前两次榜上无名,但他并不气馁,只是觉得自己倘若不成大器,就太对不起母亲大人了。对不起,在欧阳修看来,就是愧对母亲的养育之恩,愧对母亲的期望;而愧对母亲,就是愧对父亲和先贤。如此“愧对”,就是犯了滔天大罪。“学而不习之,乃无用之人;于国于民无用之,是为犯罪之。”欧阳修十分汗颜。“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意思是,一个人有错,与先人不教或教而无道有关。可是欧阳修的先人并非不善,而且事事处处以教育为本,勿以恶事、惰性为能。这不是母亲的希望,这不是父亲的希望,这亦不是自己的希望。欧阳修深深理解母亲,生活可以粗茶淡饭,做人不可胸无大志。如此,自己快乐,人民快乐,国家兴旺,母亲更快乐。欧阳修更加发奋,终成大器!

欧阳修的父亲建“求生堂”和把钱财济于穷人,是一种施舍。母亲不杀生和教育欧阳修成为好人,是一种施舍。绵州人的慧心,更是一种施舍,这种施舍让人的心灵更加清明、纯洁,蕴藏着人与世间万物的相互尊重与平等。欧阳修同样乐善好施,而且施舍刻骨。欧阳修所施所舍,在他的作品《秋声赋》中体现得明明白白。

《秋声赋》是欧阳修53岁时的作品。文中道:“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又道:“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处无声,声在树间。’”文章看似写景,实则暗藏秋之惨烈。欧阳修甚至“恨”秋,在形容秋状时,更是用了“其色惨淡”“其气凛冽”“砭人肌骨”等深邃、惊悚语词,对秋的哀愁和萧杀,一览无余。《秋声赋》的结尾这样写道:“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文章再一次感叹了对秋的哀愁和秋的萧杀。年怕秋,秋至则年完;人到中年亦即秋,茂盛即初衰;秋后有人被问斩,有生命将消失,不可不为悲凉。欧阳修形容秋状“其色惨淡”“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实乃发自肺腑。

其实《秋声赋》寓意刻骨。表述秋的哀愁与萧杀,是告诉人们要珍惜时光,时光逝去的速度比想象的要快;时光在飞快溜走,某又干了些什么或收获了什么呢?此“某”既指他人,更指自己。文章又告诉人们要怜惜生命,不是人生苦短,当花天酒地,以烂为烂,尽情享乐;而是人身难得,损毫发即是对先人不敬不恭,所以自当脚踏实地,爱惜身体,诚恳生活,人身亦即人生。赌博、贪乐、嗔恨,当今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损人又害己,循环着种种污秽。如此,急白了父母头发,气坏了父母身体,打扰四邻不得安静,先人的颜面被丢得干干净净。

《秋声赋》也是对秋的高度赞美,所言“其色惨淡”“其气凛冽”“砭人肌骨”之秋状,如同一棒,当头一棒,重重一棒,狠狠一棒,打醒糊涂之人,激励清醒之人。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秋声赋》不单单告诉成年人应该做什么,同时告诉小孩子切莫浪费时间,稍不留神,眼睛一眨,几十年光阴就悄悄过去了。《秋声赋》里的童子,其“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处无声,声在树间”的对话,仿佛折射欧阳修小时候的灵气。结尾处“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亦非表述哀愁与萧杀。前一句,当为安然、祥和与平静。后一句,是秋声,是助叹。秋声乃景,助叹为再次劝导和棒喝。《秋声赋》里的人物,一大一小,一长一少,看似没有关联,仔细琢磨,他们在“其色惨淡”“其气凛冽”“砭人肌骨”的秋雨之夜,展开了对人生真谛的寻找与探索。一大一小,一老一少,其实就是一个人。长者回望少时的成长,孩童遥望和情寄长者的辉煌。他们其实已经找到了答案。《秋声赋》,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景情交融,刻骨深厚,真谛示现。

欧阳修的终生品质,与小时候养成的情愫息息相关。而这一切,与早教和生长环境密不可分。好的早教督促其成长,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其成长。情愫在生活中诞生,情愫看不见、摸不着,却存在于本性和本心之中。《秋声赋》中的情景、寓意,与欧阳修孩提时所受父亲母亲的感染,所受绵州山水和绵州人的感染,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欧阳修的童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心明眼亮,灵气盎然,气定神闲,情愫丰富。

或问:“怎么没有欧阳修写他在绵州时候具体事例的文章呢? ”是啊,怎么会没有呢?一位心理学家说:“现在不少孩子被爷爷奶奶带大,孩子说不出小时候的具体事情,但是他们心里却有一个‘影子’,这个‘影子’就是情愫。情愫深深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待他们长大以后,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具体行动﹚,就不自觉地体现出来了。”欧阳修长大以后,他小时候的情愫一直跟随着他,如同形与影,无法分离,无法抛弃,即便是晚上或睡觉,你也会把“影子情愫”融进你的身体里。欧阳修的“思维方式”和“具体行动”,表现出了欧阳修的绵州情愫。

欧阳修的《秋声赋》,寓意震撼人心,用心何其良苦。这种“良苦”,很像欧阳修的父亲给喊冤死刑犯找理由一样刻骨。衣物钱财可以用完,而对人的精神情绪的关切,对一个人成长的关注,对人的生命的关爱和敬重,却流长深远。欧阳修的《秋声赋》,就是欧阳修的大仁大爱、大施大舍。父亲建“求生堂”,从另外的角度看,即是“放生”或“救生”。欧阳修的《秋声赋》,赠人以言,是最大程度的放生和救生!欧阳修之品质,来自父亲母亲的教育,正应了“先人为善,教育有道”。欧阳修的巨大成就,离不开绵州山水风光以及绵州人的感染,正应了“环境养人,慧心入骨”。欧阳修的正道品性和品行,从小到大,一如既往,从一而终,矢志不渝。

《秋声赋》之力量,力透纸背,刻骨铭心。

5.六一居士,欧阳修好棋绵州

绵州人喜欢下棋。随便找根树枝或石块,在地上比划几下,一个棋盘就出来了。绵州人下棋,说一不二,举棋无悔。在田边地角可以下棋,在街头路尾可以下棋,在院坝里可以下棋,在山坡上可以下棋,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可以背诵“口诀”下棋。绵州人喜欢下“六子冲”“五马飞”“少林棋”,绵州人同样喜欢下象棋。尤其农闲,绵州处处皆棋局。

欧阳修的父亲入乡随俗,常常与百姓会棋,并于下棋之机,了解民俗民风及农耕情况。

欧阳修的父亲无论怎么忙,都会抽时间与欧阳修下棋。这日傍晚,欧阳修的父亲在屋前的地上画了棋盘,与欧阳修对弈。欧阳修兴奋之极,道:“修儿要赢父亲大人!”欧阳修的母亲在旁边看,抿嘴笑,不出声。看父子俩你争我夺,互不相让,母亲这才笑出声来。母亲笑了,父亲也笑了,欧阳修也跟着笑了。该吃晚饭了,一家人手牵着手,回屋去。余辉金灿,这一家人的生活,十分温馨。

《六一居士传》是欧阳修的晚年作品,写于熙宁三年,自号“六一居士”。“六一”即指欧阳修“藏书一万卷,集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老于其间”。欧阳修把自己视为一物,可见欧阳修之心,何其平等、清净。这是欧阳修平素的作风。人与物,本来就是一体的,无有分别,无有差别。欧阳修心安即是归处。欧阳修坚定了隐退之意,他在《六一居士传》末尾的表述十分明确,大意是:“我从年轻时开始做官,到年老时退休,这是必然的,此其一。我自己在朝为官没有值得称道的政绩,不如退下归田,此其二。我自己年老多病,凭难以支撑的身体去贪念职位和俸禄,违背自己素来的意愿,自己当自食其力,自给自足,此其三。”欧阳修一生成就巨大,被冠为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但欧阳修仍谦虚为上,体恤百姓和国家,不可不颂。其实从文章开篇的“六一”中,已经可见欧阳修的安然与洒脱。公元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卒于颍州,后葬于新郑,享年66岁。《六一居士传》思路清晰,品格端庄,无有丝毫昏沉。欧阳修写就《六一居士传》一年后去世,可谓心不颠倒,活得清楚,走得明白。老来清醒,不枉为人,而且是人之大幸!

好一个“六一居士”!只说其中的“棋一局”!这是一局什么样的棋呢?是象棋,还是在绵州时候,画在地上的“坝坝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下棋!欧阳修在绵州生活了近4年,感受绵州的山水风光,感受绵州人的慧心,是下棋;欧阳修过着寄人篱下的清贫生活,不惧艰难,是下棋;欧阳修科举不中,继续奋进,是下棋;欧阳修学习先人先贤,传承七贤图画品质,是下棋;欧阳修在朝为官,敢于直言,是下棋;欧阳修被贬地方为官,品德依然,是下棋;欧阳修不“凭难以支撑的身体去贪念职位和俸禄”,还是下棋。——绵州好棋!好棋绵州!欧阳修从绵州开始,一直下棋,举棋无悔,乐在棋中,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棋,直到人生完美!

绵州人在欧阳修的出生地﹙绵州州衙二堂东﹚建了一亭,称“六一堂”。“六一堂”皆因欧阳修《六一居士传》品质得来。什么品质?不炫己长,推多取少;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自他平等,自轻他重,心安即是归处。受辱不怨,受宠若惊,事事处处为国家和人民着想。……凡此等等,绵州人岂能不知!政和初年﹙1111年﹚,谭勉任绵州参军时出资维修“六一堂”,知州唐庚闻而嘉之,作《绵州六一堂诗并序》。清《直隶绵州志》记载:“六一堂,在今州署二堂之东。”宋代绵州学宫十贤堂内,挂有欧阳修绣像。明代绵州文庙内立有牌位,书“先儒欧阳修”。这充分表达了绵州人内心对欧阳修的崇敬。民国十九年﹙1930年﹚,绵阳县长袁朗主持修葺“六一堂”。近千年来,或官方或民间,或修缮“六一堂”,或著书讴歌欧阳修,或讲述“六一堂”与欧阳修的故事,绘声绘色,绵绵情深,此不赘述。现绵阳市新建的“六一堂”,位于绵阳市城南10余里的南湖畔,坐南向北,头顶蓝天白云,眼望秀丽浅丘,湖光闪烁,涟漪轻悠,于宁静中蕴藏着厚重。土地的厚重,情感的厚重,思想的厚重,尊重的厚重。这种厚重难以解析,但绝对是一种刻骨情愫。何为“堂”?宽广、博大之意。是绵州人对欧阳修宽广、博大胸怀的敬仰!现绵阳“六一堂”,是国内唯一的延续已近千年的“六一堂”!

奇妙相似!欧阳修的父亲视七贤图画为至爱,欧阳修以六一居士为豪!七贤图画!六一居士!虽风格不尽相同,但明显可见两者之间情思紧密、心有灵犀!从某种角度看,六一居士其实是七贤图画的继续和继承!这是品德、智慧的继续和继承!欧阳修近50岁时装裱了七贤图画,并著《七贤画序》,是为证。欧阳修53岁时作《秋声赋》,呼唤时光停下,是为证。欧阳修的《泷冈阡表》,不忘父恩母爱,是为证。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情怀,是为证。这又一次表明,欧阳修的绵州情愫,根深蒂固,自始至终,不可改变!“拜——,起——,再拜——,起——。”欧阳修仿佛又听到了母亲滋润、甜美,带着天地灵气的妙音!

绵阳市游仙区有个欧家坝,绵阳市涪城区新皂镇有个欧家湾,这里的人们自称是欧阳氏家族后裔,每逢农历六月廿一﹙欧阳修的诞生日﹚,他们或自发到南湖“六一堂”,或在家里燃上一炷香,以深情、虔诚之心,祭拜欧阳修。其他姓氏的绵阳人亦对欧阳修推崇至极。

绵阳市涪城区塘汛镇板桥村农民罗正茂,他在2007年去世前,千叮万嘱,叫后人把他的遗体火化,把他的骨灰撒于“六一堂”周围的土地上。他说:“能与千年欧阳修老先生为伴,是我的福气,也是你们的福气!”罗正茂的后代年年去祭奠完父亲后,都要缓步于“六一堂”,躬腰向欧阳修致传统礼节,并燃上一炷香。2015年清明时节,罗正茂的儿子罗天兵,携妻子在祭奠了父亲后,依然来到“六一堂”祭拜欧阳修。罗天兵双手合十,行传统鞠躬礼节,用火柴点燃一炷香,举过头顶,再鞠躬三次,缓步上前,将香插于香炉之中。堂外,有鸟鸣,似雅音,香洁,微妙。罗天兵说:“三根香为一炷香,用火柴点香,是传统,是孝敬;用打火机点香,绝对不可以!礼成以后,要缓缓退出堂去,不是转身走出堂去。”香飘飘,冉冉升,追忆着欧阳修的绵州情愫,寄托着绵阳人对欧阳修的情愫!

欧阳修的父亲曾经感叹:“绵州人,真有慧心!绵州人,真好!”此时此刻,仿佛看见欧阳修,屹立于南湖畔,捋着花白胡须,微笑着道:“绵州之景,甚美!绵州之人,甚好!某生于绵州,甚幸!”

纪念欧阳修,纪念他的正道品质!感恩欧阳修,感恩他留下的宝贵财富!学习欧阳修,学习他的仁善、道德、忠诚,检查自己的非与过,找回丢失的本真心灵,脚踏实地走好人生之路!

2015年3月绵阳涪城南河坝 z/QUpaDslp8TGfxCM0l1mk11V5QjcxndFZgSymbpcFP5aPXEqGXtYG9I/7Wvo/g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