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欧阳修得九千古》原创歌词说明

张仁诚

一、原创歌词

欧阳修,千古伯乐,化育布衣成将相。

欧阳修,千古文豪,诗文词赋万代香。

欧阳修,千古忠臣,忠国爱民赴国殇。

欧阳修,千古史家,历史著述史林芳。

欧阳修,千古修典,克己修为终身强。

欧阳修,千古孝子,特达父母宏愿望。

欧阳修,千古师表,高徒擎天匡国邦。

欧阳修,千古君子,中华先贤好儿郎。

欧阳修,千古乡贤,子孙代代出栋梁。

二、原创说明

(一)时政

涪城区委区政府于2016年初提出“欧阳修出生地,科技城核心区,四川省十强县”的经文战略目标,做出了打造欧阳修文化的规划,派出了考察团赴欧阳修生活和为官为民的地方学习取经,推出编排欧阳修戏剧,宣传欧阳修的生平事迹。此项计划的第一子项,即由市区联合,编写清唱剧《欧阳修》,以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美丽幸福绵阳,寄托绵阳人对欧阳修的怀念敬仰情怀,崇尚为官清廉务实自重改革图新精神”。

(二)机遇

4月23日,清唱剧《欧阳修》第一主编张景川先生电话告诉我:约我做编修,把清唱剧《欧阳修》的唱词加工修改,随即送来剧本,再次真诚邀约参与编修工作。我七十八岁,知识退化,能力弱化,思想僵化,且退休17年,过着远离主渠道、主战场的社会生活,恐难胜任如此重托,而且剧本已几次修改定型,我不好妄加评论,但禁不住张先生的热情相约,我答应试着参与,也把此事当作怀念一代文宗、千古师表的机会,并作为在欧阳修诞生地当了五十年语文教师挑战自我的机会。

(三)基础

张景川先生约我参与清唱剧《欧阳修》编修工作,自觉也有一定准备和基础。我教半世语文,一辈子以文从教为生,参加大学中文系学习时,深为欧阳修的为人为文为官为事感动,尤崇拜欧阳修倡导和树立的平实文风,也认真学习欧阳修的诗文词赋,摹拟欧阳修的文风文章练习写作。

2013年,西蜀文化公司约我参与绵阳一中打造以欧阳修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我立即购《欧阳修传》学习研读,深为欧阳修一生事迹与精神感动。在讨论方案和调查一中校园环境时,我针对学校校地狭窄,教学办公楼挤在一起,空间有限,而从校门起,所有屋墙皆为空白的状况,提出把《欧阳修连环画》四十幅图,制作成瓷砖画镶嵌在墙群上,以示把降生在一中侧的欧阳修的一生置入学校中,栽上欧阳修这根精神参天大树,立下欧阳修文化的根。这些算参与编修《欧阳修》的文化浅浅之基础。

(四)修改

本着张景川先生的要求,本着一生一世“作文即做人”的理念,本着文章不厌百回改、百回改了可再改、精益求精的精神,反复阅读剧本,用心领会剧本每一句说白,每一句唱词。对全剧61段唱词,逐段审视修改了39段,占全部唱词的65%。这些修改留下修改说明记录两件,记录了修改了什么,为什么要改,计一万五千多字。张景川先生读了两次改稿记录,同意所作的修改。第十一场重写,主题歌重写,张先生也接受。这两次修改前后共十天(每天14小时以上),查阅资料至少十种以上,以落实剧本的相关念唱。这两次修改自以为起到了下面作用:

1.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文化特色。

2.进一步强化了绵阳时代特色。

3.进一步强化了欧阳修梦牵魂绕老绵阳新绵阳大绵阳。

两次修改,始终站在欧阳修降生生活的故园,以欧阳修家里后代儿孙辈的身份,为欧阳修招魂,为清唱剧《欧阳修》铸魂!

归来吧,欧阳文忠公,站在故园看看我们吧!

进剧吧,欧阳文忠公,进入剧本并挺立于剧的高潮吧!

(五)捕捉

捕捉什么?捕捉主题思想。

涪城区打造传统文化建设定位在“欧阳修出生地”,那么,“欧阳修出生地”文化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

今年是欧阳修1010年华诞,今年纪念欧阳修的主题又是什么?纪念的方式多种,路径多条,各自的主题是不是一样?

清唱剧《欧阳修》实际上是一部诗剧,这当是高雅的剧种,这个剧要表现的主题确定了吗?确定了的主题在剧中展示出来了吗?有利于观众接受吗?

主题是不容易捕捉到的!

绵阳市涪城区纪念欧阳修的首部清唱剧,它不是一般的历史剧,也不是不带任何功利的娱乐剧,更不是离开地域文化的虚拟剧。历史与现实应当结合。《欧阳修》的主题应该是这样吧:

弘扬故土伟杰欧阳修的历史功绩和精神,激励干部群众为建设美丽幸福绵阳(涪城)而奋斗!

这个主题,在剧本中用主题歌来推向高潮,让主题闪光、出彩。

剧本中的主题歌,安排分角色五种唱法,重复五次:

欧阳修,欧阳修

富乐山风跟你走

欧阳修,欧阳修

绵山之南把你留

千册集,万卷书

一张琴,一壶酒

一局棋,一个老人乐悠悠

这个主题歌前四行六句是作者们写的,而后三行六句是欧阳修自己写的,被作者引入了主题歌中。

1070年,欧阳修终于如愿地踏上了南归之路,闲居颍州经过改造的庭院,自己取名六一居士,不久又写下《六一居士传》。解读六一居士: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木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把“醉翁”改为“六一居士”,改这个名号时已六十四岁了,老病在身,追翁者仍众,给欧阳修带去很多精神负担,加重了病情。年华已老,衰病侵凌,他不想做一个避世的超人,他只是想表达自己思归求退、安享晚年的心愿。“六一”之乐只是一种向往,追求最后的人生目标。

欧阳修过颍州留月余,九月即赴蔡州任上,1071年6月,朝廷又将欧阳修召回,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欧阳修往回赶,次年七月归颍州,编定《居士集》,农历七月二十三卒,终年66岁。

从这个事实看,欧阳修改“六一居士”,为了避追名,著文《六一居士传》,表达老病夹身,公事缠困,企求安度余生而已!哪里有日日诗、酒、琴、棋、书之乐啊!

因此,把“六个一”做欧阳修的灵魂,与欧阳修一生的苦读苦干苦修苦为不符,也与今天纪念欧阳修的精神不符!

在当下,国内经济转型任务很重,“十三五”规划开局艰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面临诸多困难,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国际上对中国的挑衅、围堵、封锁、限贸,挫伤不断。扶贫攻坚相当紧迫,保持6.5%的增长需要全民奋斗。老百姓对党和国家的希望值越来越高,低收入人群的幸福生活、美丽家园还有待发展提高,等等。面对这样的形势,用这么大的力气纪念欧阳修,千辛万苦编一个剧本提升科技城核心区的文化精神,结果是“六个一”!即使必要“六个一”,我以为是副主题,不应是主题!

捕捉主题难矣!

表现主题难矣!

(六)史鉴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聚焦历代杰出人物对欧阳修的评价。这些人物不是我寻找的,而是互联网上排的。

赵祯:如欧阳修,何处得来?

王安石: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之精微,故言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辨,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谈其文,则其人可知。

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苏轼: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空,来转头时皆梦。

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朱熹:欧阳修作学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

脱脱:……至欧阳修又振起之。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此两人之力也,愈(韩愈)不获用,修用矣。亦弗究其所为,可为世道惜也哉。

郭绍虞:诗话之称,因始于欧阳修,即诗话之体,亦可谓创欧阳氏矣。

陶德文:以其多方面的才华立于同时代的文人中,其光华始终超越群星。

吉川幸次郎:他在学习文章方面的名声,以及在政治上的地位影响,与日俱增,至于众莫能及的地步,不但在政治上,在文化上也是当代最高的领袖人物。

聚焦上述杰出人物,亦不见责斥四十而老昏于酒醉人生,更不见有君赞扬欧阳修之“六一居士”浪漫欢乐!

王安石则与欧阳修同时代,同朝为官,难道他知欧阳修一生处“六一”之乐而不声斥吗?

(七)宋魂

在聚焦了历史人物对欧阳修的评价后,我想到,在一个人身前说好话的人不一定出于真心,而在一个人死后,说好话的人必是出于真心,也表达真情。于是我摘几段祭文,供研究欧阳修评价问题的参考。

韩琦(1008-1075),北宋大臣,几与欧阳修同时,天圣进士,任右司谏,曾一次奏罢宰执四人。累官至宰相,他写给欧阳修的祭文有言:

公之文章,独步当世……

公之谏诤,务倾大忠……

公之功业,其大可记……

公之进退,运迈前贤……

忽承讣音,且骇且悲

哀诚孰诉,肝胆几墮

范镇:惟公平生,谅直骨鲠

文章在世,炜炜炳炳

老释之辟,贲肓之猛

拒塞邪说,尊崇元圣

天下四方,学子甫定

迩来此风,勃焉而成

王安石:自公仕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遭困踬,审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改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苏轼: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

见以上祭文,方知欧阳修不仅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三顶桂冠可定评的,缺失多也!这种千年因袭的历史局限,今天不应该再有吧!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欧阳修病逝于颍州,讣闻很快传遍中国,天子震悼,为之休朝一日。正人节士,无不骇然痛吊,痛失仰依,门生、故旧纷纷哭祭。二十天后,皇朝封赠一品官太子太师之职。两年后,谥号“文忠”。生于绵阳,修为全国,终老一生,天下痛悼,纵看千年,横比历代,生于斯者,还有谁死后获如此崇高纪念?生于斯,又长于斯,几多皇皇尔哉?

幸逢盛世,重开文忠新纪元,能不为欧阳修多拜几拜?“九”为最多,“九”为久久,就九吟九拜吧!

(八)九歌

下面对歌词做些诠释,也就是把歌词的内容坐实。

《九歌》为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字。《楚辞》之《九歌》,一般认为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祀乐歌改作而成,共十一篇。到了屈原手上,他为什么不称“十一歌”而去二归九,首创“九歌”?我引述《九歌》,只是想找一个我写主题歌的文化老根:

《欧阳修得九千古》:“九千古”也就是“九歌”,对欧阳修的“九歌”。

“千古”在主题歌出现九次,其意:一指“久远的年代”,二指具有长远存在的价值,三指历史知识,四指对死者的哀称。四种意思都可融在《欧阳修得九千古》中。

“欧阳修得九千古”之“修”字,做名词用,欧阳修之修,名字。但又不好把题目写成“欧阳修修得九千古”,便省去一个“修”,留下的修字,一字二任,一指名字,二指“修为”。欧阳修的名字是欧阳观取的,欧阳观进士及第,对传统文化积累很深。观之父希望他“有以中正示人而为人所仰也”。他没有彻底实现父亲的最大愿望,便寄希望于子,于是根据《孟子》“吾何修而可比于先王观也”给儿子取名“修”,要成可以与皇王比肩的人!欧阳修,修身一生,做到了。

也说一句,《欧阳修得九千古》就是一篇小赋,下面逐段说明。

解一歌:欧阳修,千古伯乐,化育布衣成将相。

伯乐:古代指善相马的专家能人。中唐文学家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今天的伯乐则指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个人或集体。一千多年前的欧阳修就是北宋的伯乐,欧阳修对具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戟、程颢、吕大均等旷世大儒,这与欧阳修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包文正、韩琦、文彦博、司马光也都得到过他的激赏。

上列人物,有的当了宰相,有的在中央部门挂帅,成为将相,国之栋梁。这是欧阳修名垂千古也影响千古的大修为。不修达不到这种境界,不为做不出让天(皇帝)地(百姓)高兴的大事来。

兴国大业,在于人才。人才靠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于识别,在于伯乐发现荐贤,持续培养使用。纪念欧阳修就是要像他那样当最大最好的伯乐,故一反惯常:把欧阳修千古伯乐列为首歌。既是历史事实,也是现实需要!

解二歌:欧阳修,千古文豪,诗文词赋万代香。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大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至今。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创作了1000多首诗词,在诗词创作方面占重要地位。他在诗话和诗体的创新方面,为宋诗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当时和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今天的亿万中小学生,所学语文课本中,便选入了不少欧阳修的诗文,真乃千古文豪,书香万代!

绵阳书香溢中华,欧公文焰万丈长!

解三歌:欧阳修,千古忠臣,忠国爱民赴国殇。

如何看待欧阳修忠臣?在封建社会,忠臣一要忠国,敢为君国事谏言。二要关注老百姓的死活。欧阳修此两项俱佳。自天圣七年(1029年)试国子监、试国学解均第一,次年正月,24岁的欧阳修礼部试和三月殿试,以第十四及第,授将士郎、充西京留守推官起,欧阳修就把忠国列为大任。

欧阳修为官经历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宦海故事颇多。欧阳修忠国爱民的丰功万言难尽,且说“庆历新政”一事。

当时,宋朝积累七十年的矛盾和危机已成燃眉之势,其中突出的吏治腐败,引发财政痼疾。欧阳修撰写了长篇论文《原弊》,揭露朝廷“诱民之弊”“兼并之弊”“力役之弊”,“不量民力以为节”“不量天力之所任”等社会政治弊端,在满朝文武和士大夫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为正在酝酿中的政治革新运动提供了舆论准备。与此同时,范仲淹正集中反腐败。在范仲淹遭朝中权臣攻击时,欧阳修奋力保范,著文为之辩护,为新政护航,遭张禹诬陷,皇帝降旨将欧阳修逐出朝廷,贬为夷陵县令。

四年之后,欧阳修奉召回京,决心参军,奔赴前线参加战斗,为国捐躯。参军不成,他抛开个人恩怨,自觉地投身于时代的激流,成为范仲淹最忠实的追随者,在朝廷做了大量工作,写了不少劝告皇帝和权奸的论文。

推动改革,改革与守旧对立尖锐,范仲淹一派不少人被逐出京城到地方做官。欧阳修做好充分准备,绝不向守旧派势力低头屈服。欧阳修从邸报上看到范、韩、富、杜已罢黜,深知政事不可逆转,但报国之志与强烈的正义感使他无法明哲保身,乃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等文,准备为正义而献身。不久,一场诬陷欧阳修与甥女张氏通奸,并图谋侵占她家财产的案子爆发,几经反复,欧阳修仍未能完全雪冤,朝廷宣布了对欧阳修的处分结果:落龙图阁直学士,罢却转运按察使,贬为滁州知州。以后几经多迁转任地方官,对百姓了解越来越多越深,也尽力实施他的主张:政宽简。

十年之后,欧阳修服丧期满,接到朝廷起复旧官的诏命回京。欧阳修觐见皇帝,阔别十年,仁宗皇帝几乎认不出欧阳修,不禁恻然伤感:“这些年来,我见人多矣,小官能直言极谏,一旦名位渐高,则多有顾忌。像你这样刚直敢言的人,还是请不要离开朝廷吧!”仁宗皇帝赐给欧阳修官服一套,任命欧阳修负责幕职州县官的考察、选拔、调动等相关事宜,算中央组织部长吧!

欧阳修忠臣之心日月可鉴,留史千古。

解四歌:欧阳修,千古史家,历史著述史林芳。

欧阳修对学术有多方面深广探索,坚持不懈地对《易经》《诗经》《春秋》以及诸子百家进行研究。在广积厚累的基础上,因从政对历史、现实、未来的思考,为了吸取历史教训,他与宋祁合作,编写历史著作《新唐书》。

以后,他又独撰《新五代史》,延续十三年。十三年间,政务、灾祸、疾病不断困扰着他的身心,写作有时中断。被贬颍州后,可以专心写作,尤母亲病故守孝,闲居两年,他首先整理了《苏舜饮文集》,编成十卷并作序。此后编《集古目录》金石碑帖著作。接着投入更多精力,将《新五代史》稿再进行梳理、补缀,分成七十四卷。十七年艰苦写作,完成了这部皇皇巨著。

隋唐法定,正史国修。法禁私修正史。《新五代史》是唐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学者曾评论,和司马迁的《史记》一样,《新五代史》不仅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文学著作。苏轼有言:欧阳修写史似司马迁。可证欧阳修在历史学和历史著作方面的成就和影响。

听听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的呐喊: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欧阳修写史就在于以史鉴政,政兴在人,而不在天!于是他在史书中称: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欧阳修的这些史学观,千年之后,仍有其思想的光辉!

解五歌:欧阳修,千古修典,克己修为终身强。

千古修典,即千古修身的典范。“修身”是中国教育的传统。《大学》相传是孔子的门生曾参所作,它提出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和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要求人们从自身做起,通过一步步的学习和进步,最终达到至善的理想境界。这个传统自孔子之后,历经千年,到了宋朝更为完善,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成为社会共识。

欧阳修之父欧阳观给儿子一个“修”字,根本在按儒学所定“三纲”“八目”修身,成为圣贤、先哲。欧阳修做到了。欧阳修修成三纲八目,成了修身的优秀典范。

欧阳修有云:“君子之修身,内正其身,外正其容。”他说:“不修其身,虽然君子而为小人。”欧阳修四岁丧父,少年时代寄人篱下,青少年苦读苦修,进士及第入朝做官,累官馆阁校勘、知谏院、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后又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贬官至滁州、颍州、扬州、夷陵,劳作不绝,勤政爱民,修编著述。概括欧阳修一身之修,一生之为,无不在践行他自己的目标:“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不见于言可也。”欧阳修千年前的话语,似为今天的国人与国士而写。

欧阳修饱受政敌的攻击和陷害,但矢志不改,直道行事,坎坷逆境中,他超然豁达,意气自若,不作戚戚自怜之态。德隆位高时,他恬淡自守,急流勇退,不做贪禄恋冠之徒。欧阳修的崇高气节和伟大人格,影响了宋代乃至久远。“自欧阳子出,天下争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苏轼语)

欧阳修非千古修典,何人又配此圣名?绵阳人当修而修之!

解六歌:欧阳修,千古孝子,特达父母宏愿望。

欧阳修三岁半离绵,四岁丧父,随叔父欧阳晔在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用芦苇在沙地上写字,画画,还教他识字。欧阳修幼年行孝的最好表现,就是听父母的教导,刻苦读书。他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往往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见此,对欧阳修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垂当世。”郑氏见儿子刻苦勤奋,也心有所宽。

公元1052年3月,与“孟母、岳母、陶母”并称的欧母,在南京病逝,享年72岁。当时欧阳修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对于母亲的溘然长逝,欧阳修悲痛万分,上奏朝廷辞去官职,守护灵柩到颍州(安徽阜阳)私第守孝。次年八月,欧阳修带着母亲的灵枢回乡安葬。回乡路上,欧阳修伤痛无比,在他心中,母亲是何等伟大。父亲一生为人敦厚,为官清廉,死后未给家人留下“一瓦之覆,一垅之植”,是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沙地画荻,挂画七贤,教他读书写字。懂事以来,母亲以父亲为例,教他修身做人,为官正直,在他心目中树立起了父亲为人宽厚、乐善好施、心系苍生的形象。踏上仕途以后,他屡遭贬谪,母亲伴随他辗转南北,扬起生命的风帆。父亲死时,母亲不到三十岁,守寡四十余年,欧阳修痛心疾首。

欧阳修护灵回到吉州永丰县沙溪镇,前来凭吊的人络绎不绝。很多人认为欧公是朝廷重臣,皇上亲信,欧母又受朝廷封赠,丧事应当隆重。但欧阳修不同意,他知道母亲一生勤俭,不事奢华,他只希望母亲尽早与父亲合葬,入土为安。可墓穴挖好后一直下雨,一直葬不下去。欧阳修为此写下《祈晴文》,哀告上苍,言“行千里之江,得天风波之恐,今即事矣,幸神宽之……”巧应其事,次日天晴,欧母下葬。安葬母亲后,欧阳修在距父母墓葬一里之“西阳观”内结庐守孝。同年冬天,欧阳修因病,离开故乡回颍州养病,考虑到长年在外,忠孝不能两全,他只好托请西阳观道士祭扫父母坟墓。宝锡院道士送行时,向他索诗,他顾不上写。八年之后,时任副宰相并封开国公又主持国家军事工作的欧阳修,托人送来一首七律《寄题沙溪宝锡院》:“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野僧独得无生乐,终日焚香坐结跏。”

不得不提起,安葬母亲时,朝廷授命清江县令呈祭文:

“昔孟轲亚圣,母之教也;今有子如珂,虽死何憾?尚飨!”

解七歌:欧阳修,千古师表,高徒擎天匡国邦。

说欧阳修是千古师表,似有些不靠谱。其实,“为人师表”这个话,在汉朝是给地方官员的要求,即地方官员要成为老百姓的老师,做老百姓的表率。

历史上把孔子称万世师表,把欧阳修称万世文圣,似乎欧阳修与教育无关系,欧阳修仅仅是文章圣手。如果我们分析欧阳修的事功,不难看出欧阳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师。古今一致认为,做教师,必须是道德的楷模,文章的典范,此两大师柱,欧阳修都成为旷世典范。此两方面,欧阳修对后世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此所谓“千古师表”之一论。

诗人杨万里之子杨伯子说:“文章各有体,固以其温纯雅正,蔼然为仁之言,粹然为治世之音,然亦以其事事合体故也。如作诗,便几及李杜,作碑铭记序,但不减韩退之。作《五代史记》但与司马子长并驾。作四六(词),便一洗昆体,圆活,有理效。作《诗本义》,便能发明毛、郑之所未到。作秦议便庶几陆宣公。虽游戏作小词,亦无愧唐人《花间集》。盖文章之全者也。”杨伯子这个非常简洁非常全面非常中肯的论述,说明即使以文学一项而言,欧阳修也是宋代以后的一位杰出的宗师。此所谓“千古师表”之二论。

历史一直认为,欧阳修的门生——学生中有五位擎天达海的杰出人物,他们是欧阳修直接培养出来的盖世之才,王安石被推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在宋神宗时为朝廷宰相,乃宋朝之国公人物,诗文也十分杰出。苏轼,更是欧阳修长达十六年间教导的学生,此公本该考状元的,但欧阳修阅卷怕被攻击陷害,把状元卷点给另一人。苏轼在欧阳修的栽培教导下,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中最全面发展的杰出典范。苏轼为官是副宰相,为地方官时,从京城始起,南到海南岛,任十余州官,政绩突出,丰碑林立,给今天留下数十处文化胜迹,古今少有。他在修为、忠君、爱国、为民等方面如出欧阳修一辙。他在文学的诗词歌赋,在书法、绘画等方面,名传千古,流芳百世及今。他还是水利专家、美食家、国医体制专家、社会学家、民俗学家。曾巩,嘉佑进士,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的闻名仅次于欧阳修,风格也和欧阳修相近,为匡国之才。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他父子三人同朝为官,乃北宋著名文学家。以上五人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五人。这样的政治教育、国士教育、文学教育,在两千年封建社会仅此一个典型突出案例,欧阳修不足以敬为千古师表么?

解八歌:欧阳修,千古君子,中华先贤好儿郎。

君子一词有多义。行文或口语中所谓君子,指才德很高的人,为社会崇尚的贤良。《礼记·典礼》称:“博闻强识而让,效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孔子又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些为君子一词在德性上最具体的意义。

孔子这些对君子的要求,欧阳修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成为千古传颂、千古学习的榜样。评论家言:欧阳修淡视名利,无欲则刚。他身居高位,仍然坚守大节,保持人格尊严,体现自我人生价值,对习惯势力和庸俗无聊的生存状态进行抵制拒绝,对社会自觉担当。欧阳修的君子之行、君子之德、君子之学、君子之风、君子之度、君子之品、君子之为,为北宋及历代至今崇奉。虽也曾遭到小人的无端攻击和诽谤陷害,但欧阳修始终坚持君子的修为。他说:“不修其身,虽然君子而为小人。”

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六月,有朋友从汴京来,谈及梅尧臣因父亲去世回乡守孝,最近刚刚除服回京,因长期沉沦下僚,官卑禄薄,两年闲居之后,家无余资,不得不举债度日。欧阳修闻知心急如焚,忙派家中外佣连夜进京,给他送去一笔钱财,并附诗一首,赞美梅尧臣“语言虽巧身事拙,捷径耻蹈行非迷”。

刘涣与欧阳修同年及第,时任颍上县令,官太子中允。因为性情刚直,一再遭到上官的压抑,年方五十便决心弃官还乡。回乡途中,路过南京,欧阳修热情接待了他,并作抒情长诗《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京》,诗结尾:“君怀磊砢有至宝,世俗不辨珉与玒,策名为吏二十载,青衫白首困一邦。丈夫壮节似君少,嗟我欲说,安得巨笔如长杠?”欧阳修不喜自我标榜,但晚年醉酒后对儿子们说:“这首《庐山高》呀,他人写不出,唯有李太白写得出。”此诗迅速在民间流传,不少青年诗人张口能背。梅尧臣听诵此诗后说:“我再学作诗三十年,也不能写出其中一句!”

上述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欧阳修“君子与君子同道为朋”。

解九歌:欧阳修,千古乡贤,子孙代代出栋梁。

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是国家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人生价值的肯定。到明清时,各州县均建乡贤祠,以供奉历代乡贤人物。在战争年代,乡贤需要厮杀在第一线,为人民争取生的机会。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解释材料中有云:“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特点。借助传统‘乡贤文化’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嘉言懿行为示范引领,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有利于延续农耕文明,培育新型农民,涵育文明乡风,促进共同富裕,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据上所述,涪城区、绵阳市应当把欧阳修列入乡贤,尽管他在绵阳只有三年半,但他的籍贯仍是绵阳涪城,他的祖籍才在江西吉安。以出生地为籍贯,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规定。“欧阳修出生地”表述的就是欧阳修的籍贯地。事实上,绵阳人一直把欧阳修列为乡贤。欧阳修去世不久,乡人就在他的出生地绵州推官厅东侧建了一亭,当时称之“六一堂”,以后不断有乡人或官员出资维修,或赋诗作歌记之。改革开放中期,市区政府在南湖风景区建欧公祠(欧阳修纪念馆),欧阳文忠公塑像面北而坐,眺望着绵阳新城,眺望着他出生的城南新市。

欧阳修是绵阳(涪城)的乡贤,既是历史的认定,更当是现实的认定,是全绵阳人、甚至四川人的崇望。欧阳修是千古伯乐、千古文豪、千古忠臣、千古史家、千古修典、千古孝子、千古师表、千古君子,这些千古有一条,就当是千古乡贤,有八条千古鸿业,颂他千古乡贤,是不用多说什么了。人为子孙谋,人为国家谋,人为社会做贡献,因此,我们纪念欧阳修,我们崇奉他为乡贤,可以有多种愿望,但希望乡里——绵阳市涪城区儿孙们代代出欧阳修这样的伟大人才、栋梁之材、擎天达海人才。有这样的人才,故乡才能不断发展。国家才能日新月异,美丽中国,幸福中国,世界强国,万世开泰,大康大贵!

嗟呼!仰视欧阳修,如见山之一石,认识欧阳修,只知欧公毫发,一孔之见,难窥其全,加之比欧阳修多活了十三年,病老双夹,精力不济,时间仓促,所撰此文,错妄必多,祈望读者指正,特表感谢!

2016年5月5日
(此文系为涪城纪念欧阳修1010年华诞呈奉敬词,为绵阳市《欧阳修》清唱剧特撰主题歌词) RryISr0nOPvn83ebp+FoiMqAMpmhc09x0w3BSupBGO3auNabKKCmsF9y49nzZiw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