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错觉和知觉

韦特海默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倡导者,出生于布拉格。18岁时,他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法律,后来转学哲学,曾听过厄伦弗斯讲课。1901年转入柏林大学学哲学和心理学。后来又转到符兹堡大学。1904年在屈尔佩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当时关于无意象思维的问题争论得很激烈。以后,他在德国各大学任教。1933年因受德国希特勒政权迫害以第一批移民的身份到达美国。1934年他参加纽约城社会研究新学派学会,在美国期间,因忙于社会活动和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发表文章不多。但由于当时还有其他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也在美国形成一种势力,影响了美国心理学的发展,下面会讲到。现在先说说韦特海默似动现象的实验。

1910年夏,在一次假期旅行的火车上,韦特海默想起关于这种“似动现象”的实验方法,便立即在德国的法兰克福下了火车,到商店里买了一个万花筒,先在旅馆里做试验。他很快地转动万花筒,仔细地观察其中的似动现象。有了一些经验后,他就到法兰克福大学去请教舒曼教授。教授很同意他的想法,允许他用自己的实验室做实验,并推荐两位被试一起工作。这两位被试名叫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心理学学派就是他们三人创建的。实验的经过是这样的:

起初,韦特海默在银幕上一先一后投射出两条垂直光线。如果这两条垂直光线投射的时间间隔超过200毫秒,被试就看到两条相继出现的光线,它们是一先一后静止不动地出现在银幕上的。如果两条光线之间呈现的时距很短,例如30毫秒,被试者看到两条连续出现的光线,也是静止的。可是,如果呈现的时距适当,即两条光线先后在60毫秒的间隔时间出现时,那么被试就看到一条光线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如果先呈现A线,后呈现B线,则看到一条光线从A向B处移动;如果先呈现B线,后呈现A线,被试就看到该光线从B处向A处移动。问题就在于,原来是一先一后呈现出来的两条静止的光线,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时距60毫秒)会知觉到单线移动的现象呢?它们把这种现象叫作“似动现象”,其实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如上所述,厄伦弗斯认为是一种新的元素,而冯特则说它是后象的重叠。实际上,电影就是利用静止的图片加以快速投影成活动画面的,只是没有做出心理学的解释。韦特海默解释说,“似动现象”是一种趋向完满的知觉结构规律,即一种格式塔,也就是厄伦弗斯说的“形质”。德文“Gestalt”含义很多,我国心理学书一般用音译,即“格式塔”,也有译成“完形”的。后一种译法是考夫卡同意由铁钦纳译成“完形”这一用语的,比较符合德文原意。所以说,格式塔或完形心理学是由似动现象,即研究知觉起家的,在知觉方面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我们已知道,厄伦弗斯说,正方形不是四条直线相加的和,它包含了比由四条相等直线所组成的更多的东西。格式塔心理学家则由此概括为“任何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的原则。然后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研究知觉,从而得到一些知觉组织的原则和规律。

例如图形和背景的规律,这是我们已知道的由鲁宾的双关图提出的规律,格式塔心理学家把它作为知觉心理学中的一个普遍原则。比如,我们阅读书刊或小说时,由于原来阅读的文字(图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会变成背景;原来是背景的会变成图形。阅读过程就是在这种图形和背景之间不断转换的知觉过程。

类似性原则。互相类似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

接近性原则。这就是说,某些事物或事物的各部分彼此在时间或空间上连接得越密切就越被知觉为一个模型。

闭合性原则。刺激的特征倾向于聚合变形时,即使期间有断缺处,也倾向于看作闭合而完满的图形。如画一个有缺口的圆圈,看的人往往忽略其缺口而仍视为完整的整体。

这类知觉现象相当多,如今普通心理学的知觉章节中有许多介绍,基本上都是按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来解释的。这个学派就是从知觉研究意识,形成格式塔心理学体系的,而且意义深远。 3gtHMXWQAEoFrLjUSdonEoH4Nsh+NFR//0CYctDkBjnFAg2VZYmtysxCj/89fR1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