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出身维也纳一个显赫的犹太家族,21岁时开始接受心理治疗。但是,安娜并非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病人,他们甚至从未谋面。真正接受安娜案子的是弗洛伊德早期的导师与合作者——Josef Breuer,下文中简称为J。
在讲述安娜的故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潜意识。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两个层次,即意识和潜意识。弗洛伊德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巧妙地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大师将人的心理比喻成大海里的锥形的巨大冰山,露出海面的可以看到的那一小部分就是我们的意识,而海面下真正的庞然大物部分就好比潜意识,我们永远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
现在把心灵的冰山放入我们的脑中。潜意识在我们的脑中,一直被禁闭在一个黑暗的空间里,我们看不到它,它却在影响着我们,因为它的能量可以影响我们的意识。它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偶尔会出来执行我们意识不到的想法,但是它可没有分别好坏的能力,因此,我们的脑就把它关起来,并且放一个小人儿把守。
接下来,再介绍一下安娜。安娜第一次造访J时,开始只抱怨说自己长期咳嗽。经验老道的J一听,就知道安娜没有说实话,不过第一次来咨询的人都不会立刻敞开心扉,J觉得必须采用别的办法,走进安娜的内心,看看她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于是,他决定对安娜实施神奇的催眠术。
即使是科技非常发达的今天,催眠术对大家来说依旧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其实催眠术在心理学的应用并非是为了操控别人,而是为了让看守潜意识的小人儿昏昏欲睡,这样潜意识才可以肆无忌惮地闯入意识的领地去闹它一闹,才使得患者自己意识到先前那些潜伏在暗处的让他(她)道不清又弄不明的东西,心理医生才能了解它。
J用催眠术成功地使安娜回忆起那些她所不愿想起进而排斥到潜意识里去的记忆,重构了那些导致她前来就诊的事件:远到童年的经历,近到她正在照顾身染重病的父亲,备感身心疲惫。
催眠结束后,J对安娜讲述了她前来就医的真正缘由,安娜顿时两眼饱含热泪,像觅寻到知音一样,彻底对J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痛快地将自己的其余症状都说了出来:“其实我还觉得我的眼睛和耳朵有点不好使了,颈椎也难受,头疼,右臂和右腿发麻……”从安娜的讲述中,J凭借经验觉得她应该还有其他问题,这些只是表现,真正的病因并非如此。于是把她登记在册,打算以后对其进行密切随访。
J的判断果然没错,就在安娜造访的两周后,她突然出现了短暂失语的状况,紧接着,体内开始出现两种不同的人格,来回转换,没有任何预兆。
在安娜的身体中有了两个“灵魂”,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新出现的人格称之为安小娜。安娜原有人格即核心人格,胆小抑郁,比较消极。而安小娜则恰恰相反,她行为古怪叛逆,而且脾气暴躁,谁若招惹便发狂发怒。之前我们说过,核心人格通常是消极的、抑郁的,而非核心人格一般都与核心人格相背,敌对、控制,甚至有反社会的特点。
有时候,外界因素,尤其是情感上的刺激,会对人格分裂产生巨大的影响。本已病情好转的安娜,因为父亲的离世,受到严重的打击,病情急转直下。她人格转换的频率越来越快,安小娜的势力越来越强,经常出现,而且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久,当安小娜出现时,除了J外,其他人她都不认识了,也只有J喂她吃东西她才肯吃,而且安娜原本会说英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安小娜却只会说英语。再后来,她的情况越来越糟,有时候神志不清,开始有自杀倾向,最后安娜被转移到特殊的地方监护起来。
虽然J一直不懈地努力,想尽各种办法,但对安娜的病情恶化都无济于事,毫无效果。直到安娜突然出现了回避喝水的症状,J见事情不妙,再这样下去,安娜就要有性命危险。心急如焚的J又一次对她进行了催眠。通过催眠J得知安娜是因为看到一条狗在水杯里喝水,顿时觉得非常恶心,于是拒绝喝水。J顺势诱导她表达出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当安娜从催眠中醒来时,她的恐水症竟奇迹般的好了。
这一次,J终于找到治愈安娜身上的各种奇怪病状的办法!他领悟到了这种后来成为精神分析技术主要治疗方法的东西,那就是:宣泄!J迅速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安娜其他症状的治疗,而这些症状也奇迹般的消失了。J的发现为弗洛伊德创建精神分析法与梦解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弗洛伊德将这种宣泄一切因为“压抑”而产生的心理痛苦的心理治疗方法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并成功地运用于实际的治疗当中,取得了巨大的治疗成果!
那么,催眠是怎样在多重人格的治疗中起作用的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催眠是由各种不同技术引发的一种意识的替代状态。一般情况下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会完全放松,就像进入睡眠一样,但是他的意识是清醒的,只是操控在催眠师的手中,并且对催眠师的暗示有着极高的反应性,并在知觉、记忆和控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也就是在催眠状态下的人更加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敢于说出自己的问题。还记得安娜第一次来就诊吗?开始时只是说一下表面的症状,后来正是在催眠的作用下,安娜打开了心扉!因此,催眠疗法常用于心理疾病治疗。
对于多重人格,也是借助催眠疗法,来挖掘那些引发个案多重人格或反常行为出现的,被个案记忆与意识排挤却依旧耿耿于怀的经历,这样就可以找到诱因。此外,通过在催眠治疗过程中的暗示、引导等方法,让个案可以就那些经历进行深层的自我表达多种意念和情绪反应,宣泄自己内心压抑着的不满或者反感等不好的情绪。同时,让个案自己去了解不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在催眠师的辅助下找到改善的方法,进而个案心甘情愿地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并愿意持续将新的习惯转成正向的行为。简单的讲就是,利用催眠帮助个案由内心解脱自己原有的心理束缚!
尽管安娜的许多病状都已被清除,但她多重人格的身份却并未发生改变。幸运的是多重人格的身份并没有妨碍安娜后来成为一个杰出而成功的人。安娜的朋友谈起安娜时是这样说的:她就像是过着“双重的生活”,一方面,她是个柔弱的维也纳19世纪末的文化精英;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强硬的女权主义者和改革家。1954年,前西德政府特地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来纪念她。
一个人多个“灵魂”,虽然听起来很有趣,但是这终究是一种病态,多数人无法战胜它而终身被困惑。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心理障碍的产生呢?
还记得本书第一个出场的人物“A氏四兄弟”吗?看一下小A、中A、大A出现的时机:小A,是在A6岁的时候第一次出现的,因为那时A目睹了他母亲刺伤了他的父亲;中A,A的母亲有时非常喜欢把他打扮成一个女孩,所以有一次在这种场合下,中A悄然登场;大A,在A10岁那年,某次,一群青年野蛮地殴打他,就在这个时候,大A出现了,并且宣称他存在的全部原因都是为了保护A。
再来看一下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他们又有怎样不同的性格:小A,看起来非常儒雅,冷静又理智,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中A,就像是只多情的蜜蜂;大A,这个角色可不得了,是个心狠手辣的暴徒。
大家对应着出现时期与表现的性格,是否恍然大悟?原来这当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A在目睹了母亲的冲动暴行后,心灵备受冲击,为了逃避这种痛苦,于是干脆自己摇身一变,变成了理智又冷静,能很好控制自己的小A。因为母亲有时非常喜欢把A打扮成一个女孩,A内心充满抵抗不满,渴望自己能像个爷们儿一样,因此花心浪情的中A出场了。A被一群青年野蛮地殴打,备受羞辱,他幻想自己能是超人,于是暴力凶残的大A现身了。也就是说,每个人分裂出来的人格的特征与性格是受其诱因的影响而形成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精神创伤都是虐待等遭遇所引起的,比如战争或自然灾害等都有可能给人们带来心理不适而产生精神上的创伤!曾经有心理学者描述,在战火纷飞的地区,一个小女孩亲眼目睹了双亲被地雷炸死,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她试图一点一点把他们的尸体拼凑在一起……还有一些人,是潜意识里为了逃避目前生活的困境,才会增生出多重人格,比如逃避打官司,逃避生活和工作中承受的严重压力,逃避生离死别等。
还有一种就是与人的时间段有关:在不同的时间段你的那个年龄就死亡,比如说:童年、少年、青年、老年等随时间的流逝,然后就会有新的时间来代替你,年龄段的死亡就会使你忘记过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失忆,忘记一些东西,其实是我们过度的哀伤造成的。然后就会改变(就是另一种人格的表现),这就是经过不同的事物以后我们的改变就有了不同的人格,人一般都有多重人格,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症状。
此外,先天的遗传因素也会多多少少参与其中。
我们可以看出多重人格的障碍通常是在经历了严重的躯体或精神创伤后引起的。那么创伤后应激障碍也是由严重的躯体或精神创伤造成的吗?
我们也可以这样看,有些人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有些人很不容易受到心理暗示,他们就在枣核两端。而大多数人对心理暗示的反应是适中的,是心理暗示的“中产阶级”,居于枣核的中间。
很容易受暗示的那部分人更能轻易把自己从严重的创伤中分离出来,人格上一人变多人,就成多重人格了。而对于很不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人来说,他们没那个“本事”,所以只能乖乖地承受应激障碍。不是所有受了大创伤的人就一定要变成多重人格或者应激障碍。除去童年时受到伤害的人可能难以幸免以外,成年后再遇到激烈的事,成败与否就看你自己了。
有研究表明:只有在生物学和心理上对焦虑情感比较脆弱的人,才有患上这些障碍的风险。而有些人,即使承受了最严重的精神创伤,也是不为所动的。
依据早期精神分析的观点,多重人格的形成是受到精神创伤的受害者用了一种叫分裂过程的防御机制。在分裂过程中,个体把关于受创伤经历的记忆从意识中分裂出去,并且这种分裂是不知不觉地发生,还是发生在意识之外。关于创伤事件的记忆被分裂出来形成单独的人格,这些不能记起受虐的事情,并在主人格之下独立地活动。
抛开多重人格的危险性,就个体本身来说,我们依稀地看到多重人格是有其适应性意义的。多重人格的形成是环境刺激的产物,每一个亚人格就是针对某种特殊环境下的特殊防御,至于由哪种人格来支配,则是遵循“哪种人格最适应当时的环境和需要,就启动和出现哪种人格”的原则。这样不难发现,多重人格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过频繁地变换人格来适应环境的心理现象,是一种适应环境的心理努力。
可是,在每一个人格背后总藏着强烈的自尊和脆弱,而且每一个亚人格都有一个非常厚重的面具,带面具的人不堪重负,忙于奔命,忙于换“面具”,哪里还有闲暇真正享受人生呢?这是多重人格的人无尽的徒刑和悲剧。
关于催眠用于多重人格的治疗,至今仍存在着争议,因为治疗的同时也可引发多重人格,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他暗示,为了逃避一定痛苦而自己衍生出多个“我”。所以,有不少人质疑那些多出来的“人格”是被心理咨询师“问”出来的。因为尽管心理咨询师本守着保持中立的原则,但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难免受到个人主观的影响。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对多重人格障碍的存在深信不疑,当发现自己的病人开始讲一些像电影一般的故事情节,或者发现有点苗头像是“多重人格”的症状,那么在问问题的时候就难免会带有一定的诱导性,或者诊断时发现有些模糊的症状,更愿意把它归于多重人格的这个“头衔”。
催眠的确是个危险的治疗方法,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对咨询师本身。
电影《致命ID》中除了胖子、心理专家及那些司法人员,片子里剩下的所有人,包括妓女、中年夫妻俩、青年夫妻俩、小男孩、旅店老板、警察、罪犯,都是那胖子一个人的分身,所以他们都有着同一个出生日期。后来,死掉的人的尸体诡异而不留痕迹地不见了,那就是作为分身来说,它被胖子整合了,收了。所以所有发生在旅馆内的腥风血雨,人物一个一个被干掉,其实都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胖子自己在大脑中整合这些多出来的人格的过程!
现实中的治疗是,治疗师通过催眠患者来引出每一个分身,进行录像和录音,然后分析这些分身的前世今生、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然后再分别约出每一个分身进行谈判,制订治疗的计划,最终说服每一个分身:通过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你(分身)也是可以从中受益的。
就像影片结束部分那样,心理专家劝导胖子放弃警察的分身,警察便就在随后的打斗中死去了。但是最后唯独落下那个凶残的小男孩没有整合,待这个孩子把妓女这个分身干掉后,重新用邪恶的力量占领了胖子的身体。于是在汽车内,胖子突然启动,勒死了百密一疏的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