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坚信一直有人在伤害自己的“被害妄想症”

斯皮尔伯格可以说是美国甚至全世界著名的导演,他拍摄的电影票房总收入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超越,但是即使是这样一位声名鹊起的大导演,坊间也有传闻说他患有“被害妄想症”。

据了解,斯皮尔伯格有专备逃生车,他要求对地震、恐怖袭击等意外灾难都要有应对预案。梦工厂的员工都发有包括防毒面具在内的逃生套装,而且一辆全新的摩托车就在斯皮尔伯格办公室楼下随时待命,以便于他随时逃生。另外,斯皮尔伯格办公室里的所有文件,包括剧本企划书甚至一张便条都有加密,为了使斯皮尔伯格在说话时声音不至于传得太远、谈话保密,他的办公桌上方甚至悬挂有一块半月形树脂玻璃。

这种被害妄想症在所有的妄想症类型中属于最常见的类型。发生妄想症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殊的性格缺陷,如敏感、多疑、主观,自尊心强、自我中心、好幻想等。这常与病人童年时期受过某些刺激、缺乏母爱、缺乏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有关。

这类患者总是感觉被人议论、诬陷、遭人暗算、财产被劫、被人强奸等,精神上总是处于一种恐惧的状态。并且他们往往有自杀企图,必须得早点发现并且早点诊断,否则容易酿成大祸。

这种病症很多时候都不是因为先天原因,而是由于精神紧张等导致。

有部电影叫作《跟踪孔令学》,这是一部由范伟等主演的悬疑喜剧,讲的是范伟扮演的语文老师孔令学,因为一次在课堂上没收了一个女生的手机,而引发了女生男友的跟踪。在这之后孔令学就开始疑神疑鬼,整日害怕女生的男友会加害他,最终导致心理出现问题这样一个故事。

其实跟踪孔令学的阿祥对他没有什么歹意,只是想要吓吓他而已,然而孔令学却固执地认为认为阿祥要加害自己。

该片导演说:“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症状出现,我们希望通过范伟这种轻松的表演方式引起人们对心理问题的关注。”他表示,城市的人们生活节奏非常快,和周围人的沟通越来越少,戒心越来越大,所以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疑神疑鬼,这是典型的城市忧郁症的表现之一。

这里的孔令学就是这样一个患有城市忧郁症、有点轻微的被害妄想的典型代表。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被害妄想症,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最突出的表现,大概就是老觉得身边的人都想要害自己,搞得自己神经衰弱,甚至有可能发展成精神病。

想起来很久以前看过的一则故事,讲的是一个很著名的表演小丑的演员让那个小城里的人们非常开心,他也因为这种喜剧角色声名大噪,大家都觉得他应该是这个小城里最开心的人,可是我们的主人公却发现原来他经常去心理医生那里,诉说他有多不开心多不快乐。这个故事除了告诉我们那些看起来很快乐的人不一定很快乐这个道理以外,还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其实都相当程度的有着各自的心理问题。

还有一部电影,叫作《刺杀希特勒》。

这部电影就是根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个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它讲述了德国军官施陶芬贝格,在公文包中安放炸弹,企图刺杀希特勒而失败的故事。故事悲壮同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电影里面,他们决定暗杀希特勒的时候,任务显得十分的艰难,因为行踪神秘的希特勒总在最后一刻更改计划。而且在希特勒的身边总有很多保镖,他的行动一直飘忽不定。也是因为希特勒有被害妄想症,他总觉得自己这辈子肯定会遭遇一次刺杀,所以过去所有的刺杀行动不是中途放弃就是失败。

如果希特勒没有被害妄想症,可能他就不会这么谨慎,这么小心翼翼,也就很容易被刺杀。但是结果是这一次他们的刺杀行动又失败了。

影片中的结果是尽管他们设计好的炸弹如期爆炸,但希特勒本人只是受了点轻伤,侥幸捡了条命。

这个故事说明了,有时候一定的被害妄想症是可以有的,必要的时候可能是件好事,但是这个或许只适用于大人物或者是某个年代。在今天这个年代,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减轻自身的压力,学会明智理智地生活。

“幻肢症”“虚构症”“错构症”

1.幻肢症

在美国南北战争以后,很多士兵们因为战争而负伤的大多避免不了被截肢的命运,(因为当时还没有抗生素),然后这些士兵们带着幻肢症返乡,后来医学界开始关注起幻肢症这样一种症状。

那么,到底什么叫幻肢症呢?

幻肢症一般来说存在于被截肢或残废的患者,他们否认自己有任何残缺或者认为自己无肢体残缺,他们甚至能够感受到自己身体上该肢体的存在,比如发现自己存在第三只手、第三条腿,这样一种症状被我们称为幻肢症。

出现幻肢症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丘脑顶叶损害。

一般来说,这种患者会出现幻想的第三只胳膊或者第三条腿。

(2)脑器质性精神病。

一般出现于乳腺、鼻子、阴茎被切除后,患者感觉它们仍然存在,他们感觉那些地方是原有的形状或是变了形的、缩小了的形状。这种类型的精神病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过一段时间后此种幻肢存在的感觉可自行消失。

关于幻肢现象,有这么一个发现。下面是一个例子。

××是一个医生,有一天他拿了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棉花棒,开始轻触一个有幻肢症的病人,这个病人失去过一只手臂。他通过触摸患者身上的不同部位来进行这项研究。

××把棉花棒放在到他的上唇上问道:“感觉如何?”

他回答道:“你在触摸我的食指和上唇。”

××:“是吗?你确定吗?”

他回答道:“是的,我能感觉到你触摸的这两个地方,这感觉是如此明显和清楚。”

医生轻触他的下巴,然后问道:“那么你觉得这里是哪里?”

他回答道:“哦,这是我的小指。”医生感觉很惊讶,开始刺激他的脸颊。

医生问道:“你感觉我在触碰你的哪里呢?”

他说:“哦,你在触摸我的脸颊,我能感觉得到。”

张问道:“仅此而已吗?”

他回答道:“哦,你在触摸我失去的大拇指,这种感觉很奇怪。”

于是该医生就找到了这个人在脸上的幻形图。这项观察表明,脑图是可以被改变的,而且改变得相当快速。它的重大意义在于打破神经医学中被广泛接受的信条“成人脑的回路是不变的”的理论。

目前幻肢症的产生原因还不清楚,但是科学家们也一直在努力研究。

2.虚构症

虚构症又称作记忆性虚构症,是指某些脑器质性疾病患者由于记忆力的减退,而以想象的、无事实根据的一些经历或事迹填补记忆缺失。

患者会以一段虚构的事实来填补他所遗忘的那一片断的经过,他们会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的事或体验说成是确有其事。

如果患者有记忆力减退、记忆降低及有编造的情况时,一般我们会认为是记忆性虚构症,它有两种表现形式,睡梦性虚构症和幻想性虚构症,前者临床症状一般是内容荒诞、变幻不定、丰富多样化,后者带有幻想的性质在里面。

“虚构症”这个词第一次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某医学文献中。当时是在俄国,有一个精神科医生名叫赛琪·柯萨可夫,他的手下有很多病人都无法记住近期发生的事情,不止如此,他们还会自己虚构离奇的故事,这种病是记忆缺陷,病人们都有个共同特征,就是酗酒。我们可以再举一些和虚构症有关的事例。

历史上,有人做过这样的测试,测试内容是让被测试者试看一段录像,内容是一对夫妇的日常交流。然后测试人员告诉被测试者女主角是图书管理员,然后叫他们进行回忆。结果回忆的内容是其中的女主角拥有一头棕色头发,听着古典音乐,喝着葡萄酒。另一组被告知的信息是女主角是个餐厅服务员,于是在他们的回忆中,她就拥有一头金发,听着摇滚乐,同时喝着啤酒。

有研究者认为,人们用这种方式来弥补记忆的空白,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作“脑补”。

还有很多新闻报道中也有类似题材。

比如1992年,在阿姆斯特丹,有一栋大楼被一架波音747飞机撞上了。当时,这个重大的灾难被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报道,但是没有人拍摄到撞击后一小时内的画面。而在10个月后的一次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公众报告自己在电视上看到了撞击的画面,而且他们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撞击的全过程。

这是在心理学家汉斯·克劳姆巴格做的一次调查中发现的,后来他的两位同事又做了一次调查,结果也是超过一半以上的人说自己看到了撞击的画面。

1996年,某美国航天飞机从800米空中坠入大海。在事后记者采访的时候,有目击者称他们看见飞机被导弹击中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尤其是媒体,他们报道了大量的相关新闻,所以一时间大家都认为这是导弹引起的飞机失事。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又来了,最后调查发现,当时其实并没有导弹,飞机失事其实另有原因。那么我们不禁怀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目击者称他们看到了导弹并且言之凿凿呢?如果真的是这样,可以肯定的是要么其中有人刻意撒谎,要么有人就是无意识地撒谎,即他们患有虚构症,他们会用当时没有的情况来弥补那一段时间的记忆。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经常有报道称有人看见外星人或者是宇宙飞船之类的天外来客,并且他们还言之凿凿地想要劝服其他人相信他们说的话,强调他们看到的都是真的。同时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类未解之谜,说不定其中很多的当事者目击者都是所谓的虚构症患者。

3.错构症

错构症这种病常见于老年性精神病或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患者。他们会对记忆进行歪曲和篡改,把真正的事实与幻想混淆在一起。

病人会把那些并没有在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错误地作为当时的事情来谈论,并强调它是真的,还给予相应情感反应。但是事实上在他们的过去的经历中是有过那些事情的,只是不是那时候发生的而已。

所以它们的具体区别在哪里呢?虚构症是一种记忆错误,患者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过的事和体验说成是确有其事,患者就以这样一种虚构的事实来填补他所遗忘的那一段事实的经过。但是错构症是对过去实际经历过的事物,在其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有回忆的错误。所以它们的区别就在于过去到底是有还是没有。

这两种病也有相同点,就是病因和机理。长期酗酒导致营养不良,硫胺缺乏可以引起,脑萎缩、脑变性以及脑缺氧也可以导致。

我们为什么将这三种症状结合在一起讲呢?这是因为这些妄想症的病因都和身体有关,幻肢症是因为身体缺少了一部分继而幻想它的存在,而虚构症和错构症大多出现于老年人中。以上我们所介绍的脑萎缩脑变性之类都是身体的不健康表现,这三种病和我们之前所介绍的被爱妄想症、被害妄想症不同,被爱妄想症、被害妄想症等的病因大多是心理因素居多,自身身体没有任何问题,这里却是因为身体原因导致心理原因才会表现出症状。

所以说如果要得到彻底的解决,还要从病因入手。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许这些由于身体不健康导致的症状可以由身体好转来得到解决。当然,这只是猜测,其中奥妙我们仍未可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即使身体好转,如果这种身体上的好转带不来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改变,那么这种症状依旧是无药可治。

“自毁容貌”和“身体畸形恐惧症”

据英国媒体报道,31岁的瓦格斯塔夫患上“身体畸形恐惧症”,她总觉得自己“丑到没法见人”。患病令她像暴食症一样,总对外貌不满意。

为变成心目中的“美女”,她不惜整容8次,为支付数目庞大的手术费,更在家中种植大麻,结果被判入狱两年半。

据了解,在警方的突击搜查中,有123棵大麻盆栽被检获,价值约5.1万英镑(约合人民币50.9万元),另搜出2380英镑(约合人民币2.4万元)现金。

即使是在事后,她仍表示自己很丑,必须整容才能见人,口气还相当绝望。

法官看过鉴定报告后认为她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再三斟酌后,决定判瓦格斯塔夫两年半有期徒刑。

那么到底什么叫作身体畸形恐惧症呢?

身体畸形恐惧症

又被称为丑形幻想症、美丽强迫症等。患者个体在客观上躯体外表并不存在缺陷,或者只是有极其轻微的缺陷,但其主观想象认为自己奇特丑陋,并因此而产生一种极其痛苦的情绪。简称BBD,患上这种病的人强烈认为自己身体某部分不好看。

他们对于身体任何一部分都有可能产生不满,并夸大这些缺陷。他们倾向于过度强调“美丑的吸引力”及夸大“自身的缺点”。

他们无法接受整形手术,因为即使是整形往往也无法使他们对自己满意,他们甚至会“自己动手”来整形。

得这种病的人不止有普通的大众,甚至还有某些明星。众所周知的著名的好莱坞女星乌玛瑟曼。她天生丽质,身高182厘米,身材纤细,一向是不少影迷心目中的标准美女。但私下里她却长年受“身体畸形恐惧症”的折磨,她总认为自己又胖又丑,还拼命要饿死自己。她还曾在《复仇者》中穿超小号紧身衣,可是她仍无法摆脱心理阴影,她说:“在我的眼里,我是很肥的。”在参加一个贪食症患者慈善募捐会的时候她还主动透露自己身患上述疾病的痛苦经历。

事实上这种病女生发病率比男生多这点不难解释,因为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更在乎容貌,这一方面是由性别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还有社会价值观上的东西在作祟。自古以来,在人们看女生的各种标准中,容貌都是很重要的甚至是首屈一指的,很多女生为了取悦他人,变得开始过度注重容貌,整容,隆鼻,隆胸,等等。但是过度在乎的话,就会出现这种心理问题,并且不管自己的真实身材、真实脸蛋是怎样,他或她都会觉得自己不够好看,很丑、很肥。

患畸形恐惧症这种病的病因不是太清楚,但是大部分人都有过抑郁症的历史。不少患者会化很浓的妆或穿很多衣服来掩盖缺陷,同时他们还会不断地照镜子,以防缺陷被人发现。也是因此,才有这方面的研究人员想到要研究照镜子对于人的心理上的影响。

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研究人员是这样做测试的:他们招募了25名身体畸形恐惧症患者和25名健康人士,并且让其中男女各一半,让他们接受两次测试。

研究人员先前猜测,照镜子会让身体畸形恐惧症患者感觉焦虑,即使只照25秒也是如此。测试结果证实了这一想法。不过,研究人员没想到的是,健康志愿者照镜子超过10分钟后,也开始出现焦虑和压力症状。

他们是这样测试的:在第一次测试时,研究人员让测试者照镜子25秒,第二次照超过10分钟。并且在两次测试前后,志愿者都要填写问卷,让研究人员评估他们对自己外貌的满意程度。

最后研究人员说,每个人都喜欢时不时照一下镜子,不过,大多数心理健康的人不会照那么长时间照镜子分析自己的容貌。

在这之后,利兹大学医学院的某专家分析认为,不经常照镜子的心理健康人士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喜欢的身体部位上,但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喜欢的部位。如果照镜子时间太长,健康人士也会把关注点转移到不满的部位,一般来说10分钟会让正常人产生不满情绪。

所以说,很有可能畸形恐惧症患者是由于照镜子时间过长导致,同时又因为是畸形恐惧症患者,所以更爱照镜子,两者相互促进,从而使自身的问题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在照镜子这方面还有两个相反的个案。

美国有个女子叫柯基丝汀·格鲁伊斯,是社会学博士,住在旧金山。

她坚持一年不照镜子,即使是在婚礼当天也不例外。她这么做是为帮助自己恢复自信,同时鼓励他人不要过分关注外在的完美。因为这和她的过去有关。

她在中学时候为了保持身材,严格控制饮食,导致患上厌食症、肾结石等疾病。她说:“当时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体重上。”经过治疗,格鲁伊斯摆脱厌食症,开始在旧金山一家帮助女性摆脱体形困扰的机构“关于面孔”做志愿者。然后她开始进行无镜体验。

格鲁伊斯使用各种方法避免看到自己的形象,例如使用视频聊天工具时关闭能看到自己影像的窗口,买衣服时相信朋友而不借助镜子,开车时侧、后视镜仅用于协助驾驶,用窗帘遮住浴室镜子,训练自己避免看到玻璃中的倒影。

2012年3月,无镜体验结束,格鲁伊斯在家人和朋友陪伴下看到镜中的自己。她说:“我有一点矛盾,但对我所看到的感到高兴。”

随后她在面对媒体的时候呼吁:“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内心,而不是外表。”

另一个完全相反的个案是来自于2012年新华网的一篇报道,讲的是一个20岁的宅男。两年前他在读高三时,因为忍受不了学习压力自动辍学。在家待了两年,父母发现他越来越内向,不爱出门,却是“窝里横”,时常与家人闹,不顺心就打砸东西泄愤。后来,他就开始一天到晚在家照镜子,整理发型、梳洗打扮,要不然就是对着镜子喃喃自语。家人发觉不对劲,询问他,他说自己胸疼,上网查了查相关信息,认为是“绝症”,活不久了。父母慌忙把他带到医院检查,结果出人意料,他身体健康,但患有心理障碍,即情感性精神障碍。该院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说,他思维混乱,虽然无明显幻听及幻视,记忆力及智力初步检测也无异常,但存在疑病妄想及情感性不适,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不稳,易激怒、失眠。

情绪波动、性格孤僻、生活习惯突变等,我们要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受过重大刺激、精神压力大、以往有精神疾患病史或家族遗传史等人群。这些人很有可能患上各种心理疾病。

事实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对自己容貌的不满意和担心,但是我们正常人不会太关注这方面的事情,只有在该照镜子的时候才会照镜子。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点自闭的人会开始关注自己的容貌,爱照镜子,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面很狭窄,他们的关注点仅仅集中在了容貌这一方面。但凡是心灵世界丰富的人,都不会过度看重某一样东西,都不会把自己的全部关注力放在某一样东西上,因为他们看见了世界的广阔,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去追求,而不仅仅是虚浮的容貌之类的东西。也是因为如此,心灵丰富、气场强大的人不容易患上各种心理疾病,更不会傻到折磨自己或者自毁容貌只是为了赢得别人的赞赏,或者获得某种程度上自身心理的平衡。

在很大程度上,只有这些人的心胸开阔了,世界宽广了,他们才会摆脱这种对于容貌的恐惧、这种过度担忧外在的梦魇。 qnm6/g3zyHJbEDX5LvdFhLsiwAv+4yZ0ppLi2L6oDuyl0fzCvNN5ZgQqNOYEBXg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